卷第二(盡第一經五紙五行)

關燈
昧俱故。

    上二對經華字。

    八巧成義。

    所修德業善巧成故。

    對經嚴字。

    九芬馥義。

    衆德住持流馨彌遠故。

    對於經字。

    十開敷義。

    衆行敷榮令心開故。

    總對七字。

    然華有二種。

    一草木華喻萬行因。

    然或與果俱。

    況圓融因。

    因果融故。

    或不與俱。

    況行布因。

    因果别故。

    二嚴身華。

    通金玉等。

    喻於神通及衆相等唯與果俱。

    前十義中。

    一五九十局於草木。

    餘通二華。

     六釋嚴者。

    即上十華同嚴一佛。

    為嚴不同。

    亦是十義。

    又上十華如次嚴前十佛。

    即是十義。

    故前釋華。

    已将十義。

    對前十佛。

    然總别無[得-彳]。

    更有十義。

    一用因嚴果以成人故。

    是華嚴之佛。

    以佛妙果由因得故。

    二以果嚴因而顯勝。

    成果之後。

    令一一因皆無際故。

    是佛之華嚴。

    三以人嚴法而顯用。

    謂佛曠劫修因。

    方顯法身。

    體用本具足故。

    即佛華嚴之大方廣。

    四以法嚴人以顯圓。

    若不得法之體用。

    因果不能圓妙故。

    即大方廣之佛華嚴。

    五以體嚴用以令周。

    謂用不得體。

    不周遍故。

    即大之廣。

    六以用嚴體。

    而知本。

    若無大用。

    不顯本之廣大。

    即廣之大。

    七以體嚴相而知妙。

    謂相若無體。

    不得即入重重故。

    即大之方。

    八以相嚴體以明玄。

    無相不顯體深玄故。

    即方之大。

    九以義嚴教超言念。

    由所诠難思能诠言離故。

    即大方廣佛華嚴之經。

    十諸因互嚴以融攝。

    如禅非智無以窮其寂。

    智非禅無以深其照等。

    合在華嚴二字之中。

    又上十嚴。

    皆有相資相即四句。

    且約理行互嚴以明。

    初約相資明四句者。

    一理由修顯故。

    以行華嚴理。

    二行從理發。

    則以理華嚴行。

    三理行俱融。

    不二而二。

    非真流之行。

    無以契真。

    非起行之真。

    不從行顯。

    良以體融行而因圓。

    行該真而果滿。

    是故标為佛華嚴也。

    四理行俱泯。

    二而不二。

    以理之行故非行。

    行之理故非理。

    是則能所兩亡。

    超情絕想。

    非嚴非不嚴。

    是謂華嚴相即四句。

    理行全收。

    準思可見。

    則法喻交映。

    照然有在。

     七釋經十義。

    一曰湧泉。

    注而無竭故。

    二曰出生。

    展轉滋多故。

    三曰顯示。

    顯示事理故。

    四曰繩墨。

    揩定正邪故。

    五曰貫穿。

    貫穿所說故。

    六曰攝持。

    攝持所化故。

    七者曰常。

    萬古常規故。

    八者為法。

    千葉真軌故。

    九者曰典。

    正理無邪故。

    十者曰徑。

    是出生死之徑路故。

    上來具顯義類竟。

     △第四别釋得名者。

    大者當體受名。

    常遍為義。

    常則豎無初際。

    遍則橫該無外。

    方以就法得名。

    軌持為義。

    雙持體相。

    軌生物解故。

    廣以從用得名。

    包博為義。

    包則廣容。

    博則廣遍。

    佛以就人得名。

    覺照為義。

    照則朗萬法之幽邃。

    覺則悟大夜之重昏。

    華以從喻得名。

    感果嚴身為義。

    感果則萬行圓成。

    嚴身則衆德備體。

    嚴以功用受名。

    資莊為義。

    謂資廣大之體用。

    莊真應之佛身。

    經以能诠得名。

    攝持為義。

    持性相之無盡。

    攝衆生之無邊。

     △第五展演無窮者。

    謂初於最清淨法界。

    開為理智兩門。

    即涅盤菩提。

    又理開體用。

    即大方廣。

    智分因果。

    即佛華嚴。

    總連合成诠即題中七字。

    又展此目以為九會。

    會會皆具大等七義。

    如今此會三十句問。

    後之十海。

    即大方廣。

    雖約佛說。

    以通一切。

    如來體用是所證故。

    前二十句。

    即佛華嚴。

    初佛地等。

    即是佛義。

    次十往修因行。

    即是華嚴。

    又如來自入頻申三昧。

    與法體合。

    即是大也。

    塵毛剎海嚴淨相用。

    是方廣也。

    又令菩薩皆能頓證。

    亦方廣也。

    處處見佛。

    是佛果也。

    菩薩頓入。

    善财曆位。

    始於文殊。

    終至普賢。

    華嚴也。

    當得見我。

    當獲十身。

    皆嚴果也。

    又展此九會。

    遍周十方乃至塵剎故。

    普賢偈雲。

    一毛端處所有佛。

    一佛剎土極微數。

    悉於菩薩衆會中。

    皆為宣揚普賢行等。

    乃至重重無盡無盡。

    皆亦不出大方廣佛華嚴也。

     △第六卷攝相盡者。

    謂從後漸卷。

    乃至不離九會。

    九會不離總題。

    總題不出理智。

    又非理不智故理外無智。

    非智不理故智外無理。

    則理智不二。

    亦攝智從理。

    離體無用。

    攝用歸體。

    體性自離故。

    體即非體。

    本來清淨。

    無本無淨。

    強為立名清淨法界。

    是以極從無盡。

    乃至一字無字。

    皆攝華嚴性海無遺。

     △第七展卷無[得-彳]。

    謂正前展時即複常卷。

    正後卷時即複常展。

    展時即卷故。

    佛剎微塵法門海。

    一言演說盡無餘。

    卷時即展故。

    如來於一語言中。

    演說無邊契經海。

     △第八以義圓收者。

    上來法門。

    或以七字攝盡。

    或以教義攝盡。

    或以理智攝盡。

    或以人法攝盡。

    或解行證攝盡。

    或唯普賢文殊毗盧遮那三聖攝盡。

    或謂大方廣即普賢。

    普賢表所證法界故。

    華嚴即文殊。

    文殊表能證故。

    佛即遮那。

    具能所故。

    又大即普賢。

    普賢菩薩自體遍故。

    方廣即文殊。

    文殊即體之智故。

    華即普賢。

    普賢行故。

    嚴即文殊。

    文殊以解起於行故。

    佛即圓解行之普賢文殊。

    證法界體用之普賢文殊。

    成毗盧遮那光明遍照。

     △第九攝歸一心者。

    上來諸門乃至無盡。

    不離一心。

    一心即法界。

    心體即大。

    心體離念等虛空故。

    心之相用即是方廣。

    觀心起行即是華嚴。

    覺心性相是名為佛。

    故經雲。

    佛心豈有他正覺覺世間。

    覺非外來。

    全同所覺故。

    理智不殊。

    唯一圓覺。

    若形奪雙亡。

    則遠離覺所覺。

    無心亡照。

    任運寂知。

    則念念常是大方廣佛華嚴甚深性海。

     △第十泯同平等者。

    為未了者令了唯心。

    若知觸物皆心。

    方了心性。

    故梵行品雲。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然今學者。

    或棄内外求。

    或亡緣内照。

    并為偏滞。

    不了真原。

    既了心境如如。

    則平等無[得-彳]。

    昔曾瑩兩面鏡。

    鑒一盞燈。

    置一尊容。

    而重重交光。

    佛佛無盡。

    見夫心境。

    互照本智。

    雙入心中。

    悟無盡之境。

    境上了難思之心。

    心境重重智照斯在。

    又即心了境界之佛。

    即境見唯心如來。

    心佛重重。

    而本覺性一皆取之。

    不可得則心境兩亡。

    照之不可窮。

    則理智交徹。

    心境既爾。

    境境相望。

    心心互研。

    萬化紛綸皆一緻也。

    唯證相應。

    名佛華嚴矣。

     ●第二釋品名者。

    於中二。

    先總釋。

    後别釋。

     △今初。

    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者。

    此十二字分為三節。

    不思議解說境界即所入也。

    普賢行願為能入也。

    入之一字。

    通能通所。

    心智契合。

    悟解得證。

    總名為入。

    心言罔及。

    為不思議。

    作用離障。

    稱為解脫。

    智造分域。

    名為境界。

    德周善順。

    稱曰普賢。

    造修希求。

    目為行願。

     △第二别釋。

    於中三。

    初釋所入。

    次釋能入。

    後釋入字。

     ▲今初。

    何法不思議。

    謂即解脫境界。

    解脫有二。

    一是作用解脫。

    謂作用自在。

    脫拘[得-彳]故。

    如淨名所得故。

    彼經雲。

    有解脫。

    名不思議。

    菩薩住是解脫者。

    能以須彌之高廣。

    内芥子中等。

    即下善友所得解脫故。

    慈氏雲。

    汝随順解菩薩解脫不思議不。

    其文甚多。

    二離障解脫。

    由智内照脫二障故。

    今是作用兼於離障。

    要内無障。

    外用無羁故。

    何者境界亦有二種。

    一分齊境。

    如國壃域各有分齊。

    諸佛普賢。

    德用分齊。

    無邊量故。

    二所知境。

    謂事理等皆無邊量。

    唯佛普賢所知境故。

    今文具二。

    三業作用能所渾融故。

    何故不思議。

    略有三義。

    一事法無邊。

    唯佛與佛乃能知故。

    廣不思議。

    二至理玄遠微妙絕相。

    深不思議。

    三者事理無[得-彳]一多相容。

    亦深亦廣。

    為不思議。

    此三無[得-彳]。

    尤難思議。

    於何不思議。

    下位三慧不能思故。

    何用不思議。

    顯法超情令亡言故。

    上皆所入。

    若以普賢分齊之境。

    對所證理。

    亦名能入。

     ▲第二釋能入者。

    謂普賢行願。

    何用普賢行願。

    如龍布蜜雲必當注大雨。

    菩薩發大願。

    決定修諸行。

    此二相扶。

    如車二輪。

    如鳥二翼。

    翔空緻遠罔不由之。

    何者是普賢行謂。

    總該萬行行布圓融。

    何名普賢行。

    略有二義。

    一以人取法。

    普賢菩薩之所行故。

    二直就法說。

    随一一行。

    皆稱法界。

    遍調善故。

    又别說普義。

    略有其十。

    以顯無盡。

    一所求普。

    謂要勤求一切如來等所證故。

    二所化普。

    一毛端處有多衆生。

    遍周法界無邊無盡。

    皆化盡故。

    三斷障普。

    一念嗔心百萬障門。

    如是等過八萬塵勞猶如塵沙。

    皆悉除斷。

    一斷一切無不斷故。

    四事行普。

    八萬度門無邊行海無不行故。

    五理行普。

    随所修行。

    深入無際徹理原故。

    六無[得-彳]行普。

    事理二行相交徹故。

    七融通行普。

    随一一行攝一切故。

    八所超大用普。

    無有一用不周遍故。

    九所行處普。

    上之八門。

    遍帝網剎而修行故。

    十修行時普。

    窮三際時。

    念念圓融無竟期故。

    上之十普。

    參而不雜。

    涉入重重故。

    善财入於普賢毛孔。

    一毛功德即不可盡。

    然此普行能入上境。

    若約此行。

    先未證得。

    今方修證。

    即名所入。

     ▲第三釋入者。

    能所契合。

    泯絕無寄。

    方為真入。

    廣如宗中。

    一品一經不标次第。

    亦猶楞伽佛語心品。

     ○第十随文解釋。

    自彌天高判。

    經無大小。

    例開三分。

    序正流通。

    以聖人設教必有其漸。

    将命微言。

    先彰由緻。

    故受之以序分。

    由緻既彰。

    當根授法。

    故受之以正宗。

    正宗既陳。

    務於開濟。

    近笃時會。

    遠益将來。

    使千古洪規傳芳不絕。

    故受之以流通。

    今經三者。

    初盡列衆為其序分。

    二時諸菩薩大德聲聞世間諸王下。

    明其正宗。

    第三四十卷末。

    爾時世尊與諸菩薩摩诃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下。

    辯其流通。

    若依問答相屬者。

    今當第四依人證入成德分。

    亦名證入因果。

    故說因果泯絕。

    唯證相應不可說故。

    若依本末遍收。

    分數彌多。

    謂本會為一分。

    文殊化六千比丘為第二分。

    化福城東諸乘人等。

    為第三分。

    善财曆五十四會。

    為五十四分。

    足前成五十七分。

    若加三千善友為一。

    即五十八分。

    若以五十四善友。

    為一百一十。

    及三千為一。

    則有一百一十四分。

    若加前八會。

    則有一百二十二分。

    西域此方。

    多言五十五人。

    則人位雙辯。

    為欲一人自分勝進以當兩人成百一十。

    雲五十五耳。

    克實而言。

    唯五十四。

    文殊一人兩度出故。

    若約會别。

    德生有德。

    複同一會。

    若以法門為數。

    則唯五十三。

    遍友一人不得法故。

    德生有德同一法故。

    約人唯五十四。

    自分勝進。

    成一百八。

    表百八句治百八惑。

    言百一十者。

    舉圓數耳。

    若三千善友。

    一人各是一會。

    會分彌多。

     ◎次正釋文。

    第一序分中。

    合有二序。

    一證信序。

    二發起序。

    今有證信。

    具六成就。

    初會已廣。

    故略發起。

    若令具者。

    六成就中。

    初二唯證信。

    後四有兩兼。

    阿難引之。

    便為證信。

    說時已有。

    便為發起。

    無主誰說。

    正說法時。

    必有時處及聽衆故。

    故其後四義兼發起。

    且分為三。

    第一總顯己聞。

    第二标主時處。

    第三輔翼圓滿。

     ●今初。

    即如是我聞。

    謂如是一部經義。

    我昔親從佛聞故。

    佛地論雲。

    謂傳佛教者。

    言如是事我昔曾聞。

    此明如是指前題目。

    我聞即是阿難自稱。

    顯非我說亦非傳聞。

    令物信故。

    智度論中。

    為六成就。

    此中具二。

    如是二字即信成就。

    論雲。

    佛法大海。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信者言是事如是。

    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

    肇公雲。

    如是者信順之詞也。

    信則所言之理順。

    順則師資之道成。

    經無豐約。

    非信不階。

    故雲如是。

    真谛三藏雲。

    真不違俗。

    名之為如。

    俗順於真。

    稱之為是。

    真俗無二。

    故稱如是。

    此約二谛。

    敵對外道阿優二字。

    深有所以。

    謂外道經初皆置阿優。

    阿之言無。

    優之言有。

    萬法雖衆不出有無。

    此即外道斷常邪見。

    今雲如即真空。

    是即妙有。

    真非有外故空而非斷。

    俗非空外故有而非常。

    對破邪宗。

    以顯中道。

    三世諸佛經首皆安。

    故中論雲。

    諸佛依二谛。

    為衆生說法。

    更有多釋。

    義如常說。

    言我聞者。

    即聞成就。

    将傳未聞。

    自明親聞。

    諸蘊假者故稱為我。

    根塵發識。

    是以稱聞。

    聞雖是耳。

    以總統别假稱我聞。

    從緣而聞。

    聞無聞矣。

    不聞聞者方曰真聞。

    若依此經。

    傳法菩薩。

    以我無我不二之真我。

    用根境非一異之妙耳。

    聞無障[得-彳]法界之如是矣。

     ●第二一時下。

    标主時處。

    有三成就。

    初一時者。

    時成就也。

    時有二種。

    一者總時。

    二者别時。

    此經别謂始成正覺。

    涅盤别時二月十五日等。

    或約所表。

    或為顯明故須别舉。

    言總時者。

    但雲一時。

    說法時多。

    不能别舉。

    一言略周故雲一時。

    即法王啟運嘉會之時。

    亦可機教相稱。

    故曰一時。

    佛者主成就也。

    梵雲勃陀。

    此翻覺者。

    斯經梵本是婆伽婆。

    應具六義。

    是以舊經譯為世尊。

    言六義者。

    佛地論雲。

    一自在義。

    永不系屬諸煩惱故。

    二熾盛義。

    炎猛智火所燒煉故。

    三端嚴義。

    三十二相所莊嚴故。

    四名稱義。

    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

    五吉祥義。

    一切世間親近供養鹹稱贊故。

    六尊貴義。

    具諸功德。

    常起方便。

    利益世間。

    安樂一切。

    無懈廢故。

    今雲佛者。

    但順諸經。

    六成就中多言佛故。

    具有十義。

    如題中說。

    在室羅筏至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