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盡第一經五紙五行)

關燈
伴。

    皆名眷屬。

    十圓滿經。

    謂上謂本總合為一無盡法門。

    随一文句。

    皆攝無盡故。

    下文中名普眼圓滿修多羅也。

     ●第二品會差别者。

    又分二門。

    第一通明品會。

    第二以今會昔。

     △今初。

    先釋九會。

    言九會者。

    第一菩提場會。

    說佛依報因果。

    第二普光法堂會。

    說佛正報及十信法門。

    第三忉利天宮會。

    說初賢十住。

    第四夜摩天宮會。

    說中賢十行。

    第五兜率天宮會。

    說上賢十向。

    第六他化自在天宮會。

    說聖者十地。

    第七重會普光法堂會。

    說因圓果滿等妙二覺。

    第八三會普光法堂會。

    說普賢大行。

    第九誓多園林會。

    說行成證入。

    今束此九會。

    總為四分。

    以其四處有廣問故。

    第一以第一會。

    為舉果勸樂生信分。

    謂舉如來華藏剎海身雲周遍。

    令物欣樂。

    知皆有分。

    而生信故。

    第二從第二會盡第七會。

    名修因契果生解分。

    謂修五位之圓因。

    契妙覺之滿果。

    令物正解因果相故。

    第三以第八一會。

    名托法進修成行分。

    謂托六位所有法門。

    增進修習。

    皆令成行。

    解在行故。

    第四以第九會。

    名依人證入成德分。

    謂依佛菩薩因果之人。

    證入法界。

    攝德在身。

    修行必有證入果故。

    佛法雖衆。

    不出此四。

    謂信解行證。

    四分之中雖皆互有。

    從其增勝。

    各立一名。

     △第二以今會昔者。

    今之所釋。

    當第九會。

    第四一分。

    而一教終極。

    文義富博。

    更開二會。

    具攝前文。

    三分八會。

    略為二門。

    第一明會相不同。

    第二對明相攝。

    前中又二。

    先明二會。

    後彰五相。

    今初。

    一經分二。

    第一盡第三經。

    名為本會。

    第二從第四終第四十。

    皆名末會。

    言本會者。

    正證法界諸本會故。

    言末會者。

    寄人進修。

    從如來會而流出故。

    其猶大江出於岷山。

    非微末也亦初名頓證法界會。

    如來自入師子頻申三昧。

    令諸菩薩頓證入故。

    後名漸證法界會。

    善财曆位漸次證故。

    亦初名佛會。

    佛為會主故。

    後名菩薩會。

    菩薩為會主。

    故。

    亦初名果法界。

    佛自入故。

    後名因法界。

    菩薩入故。

    然非本無以垂末。

    非末無以顯本。

    本末雖殊。

    不思議一也。

    其猶要有朗月則流影百川。

    百川齊見。

    方知月妙。

    月影雖殊。

    難思一也。

    非頓無以顯圓。

    非漸無以階進。

    非果無以修因。

    非因莫能趣果。

    故須本末交映漸頓該羅因果圓融顯斯證入。

    後彰五相者。

    謂末會五十五人。

    攝為五相。

    初有四十一人。

    名寄位修行相。

    人寄一位。

    令物修行故。

    第二摩耶夫人下。

    有十一人。

    名會緣入實相。

    會差别緣。

    令同幻智。

    入一實故。

    第三彌勒菩薩。

    名攝德成因相。

    攝前二相。

    令成補處圓滿因故。

    故所得解脫。

    名三世不忘念。

    則攝德無遺矣。

    第四後文殊菩薩。

    名智照無二相。

    真智反照。

    不異初心。

    唯一圓智。

    更無前後明昧等殊故。

    第五普賢菩薩。

    名顯因廣大相。

    始末無二。

    冥同法界。

    法界包含。

    令所修因皆稱法性。

    入一毛孔。

    即同法界無邊際故。

    第二對明相攝者。

    本會攝前第一舉果勸樂生信分。

    以如來自入頻申三昧。

    頓彰法界身剎彌綸。

    是舉果相。

    令諸大衆頓證法界。

    是勸樂益。

    末會之中。

    前之四相。

    攝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五相攝托法進修成行分。

    就前四相之中。

    初文殊一人寄十信位。

    攝第二會。

    第二會名能信成德會故。

    第二從吉祥雲比丘至慈行童女十人。

    寄十住位。

    攝第三會。

    第三從妙見比丘至遍行外道十人。

    寄十行位。

    攝第四會。

    第四從青蓮華長者至自性不動地神十人。

    寄十回向位。

    攝第五會。

    第五從春和主夜神至釋女瞿波十人。

    寄十地位。

    攝第六會。

    此上第一寄位修行相。

    攝前五會。

    其次三相攝第七會。

    以第七會因圓果滿。

    辯等妙覺。

    今會緣入實相。

    攝德成因相。

    智照無二相。

    皆明始本無二相同彼故。

    第五顯因廣大相。

    攝第八會托法進修成行分。

    以彼懸河二百問缾瀉二千酬。

    問一答十。

    頓彰萬行。

    為顯普賢因廣大故。

    今善财童子。

    才見普賢。

    一一因行。

    皆稱法界。

    故能攝之。

    攝前之相。

    至文當知。

    是以雖一會一分。

    義無遺矣。

    其猶鳥足下空不異太空大海一滴不殊多水。

    一句之内尚攝無邊。

    四十卷文。

    于何不具。

     ○第八流傳感通。

    於中有三。

    第一征原。

    第二傳譯。

    第三感通。

     今初。

    此經流通。

    總由前說教起因緣。

    别舉其要。

    略有二緣。

    一諸佛護持。

    二衆生機感。

    故上說雲。

    順機感故。

    利今後故。

    所以大師晦迹六百年後方出五天。

    千二百歲。

    始傳東夏。

    圓機未發。

    佛在猶難。

    況於佛滅。

    時臨五濁。

    案智度論。

    第一摩诃衍藏。

    是文殊師利與阿難海。

    於鐵圍山間結集。

    此華嚴經。

    才結集竟。

    收入龍宮。

    佛涅盤後。

    過六百年。

    龍樹菩薩住歡喜地。

    記生安養。

    初迹居異學。

    舍邪歸正。

    自恃聰明。

    誦閻浮提經典皆盡。

    将欲助化。

    推而演之。

    大龍菩薩。

    恐生邪見。

    攝入龍宮。

    令尋釋迦所演經典。

    九旬披覽題目不周。

    方知佛教深廣難測。

    乃見三部大華嚴經。

    一上本經。

    二中本經。

    三下本經。

    如前部類中明。

    前之二本。

    非閻浮提人心力所及。

    龍樹菩薩。

    乃誦下本。

    爾後方傳。

    遮拘盤國有其具本。

    故知法流因時因感。

    正法之代。

    解脫堅固。

    而於圓極未有當機。

    一淪清輝六百餘載。

    三乘聖衆不挹波瀾。

    況於凡夫而得聞見。

    是知宿成堅種。

    三塗聞教。

    信器不具。

    凡聖同乖。

    勝德聲聞杜塞視聽。

    積行菩薩猶稱假名。

    今之得聞。

    慶由宿願。

     第二傳譯者。

    自流東夏大有三譯。

    第一東晉沙門支法領。

    志樂大乘。

    捐軀求法。

    至遮拘盤國。

    請得華嚴梵本三萬六千偈。

    及請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羅。

    唐言覺賢。

    同歸翻譯。

    覺賢即甘露飯王之苗裔。

    幼懷聰敏。

    長而博達。

    得大乘三果。

    嘗取決於慈尊。

    靈應頗多。

    備於别傳。

    請於揚州謝司空寺。

    譯梵本三萬六千偈。

    成晉經六十卷。

    沙門法業等筆受。

    慧嚴慧觀等潤文。

    此為大化之始也。

    義熙十四年。

    當如來涅盤已一千二百歲矣。

    第二大唐證聖元年歲次乙未。

    年将四百。

    重迎梵本。

    于阗三歲實叉難陀。

    唐言喜學。

    诏於東都佛授記寺。

    再譯舊文。

    兼補諸阙。

    計益九千頌。

    通舊總四萬五千頌。

    合成唐本八十卷。

    沙門義淨弘景禅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賢首法師同譯。

    複禮法師潤色。

    第三今貞元十二年歲次丙子。

    诏罽賓三藏般若。

    於京師大崇福寺。

    譯成四十卷。

    即舊經入法界品。

    從證聖元年至貞元十二年。

    總一百二年。

    流傳此方。

    今當五百年之運矣。

    雖經數譯。

    或九會大本。

    或一品别行。

    或三藏持來。

    或遣使迎請。

    未有如今聖代。

    南天竺國王。

    親貢梵文。

    越十萬之煙波。

    踰千旬之險阻。

    纡彼禦紮。

    獻我聖君。

    若非德合乾坤道光三古威臨八極化洽萬方。

    孰能有斯光大休烈難思圓極再闡神州。

    然夫教流非一緣矣。

    要在時清道泰。

    正化可行。

    大國中華。

    皇城鳳阙。

    明王聖帝崇重法門。

    輔佐賢良翼贊玄化。

    人多聰敏。

    道器可持。

    方有聖靈。

    潛運冥衛不憚勞苦。

    傳譯中華。

    音善兩方。

    義兼權實。

    明賢高識。

    啟發贊揚。

    内外悉心。

    潛顯兼衛。

    方令圓教流通未聞。

    緬想昔傳。

    事多阙略。

    具斯勝事。

    莫盛當朝。

     第三感通者。

    夫玄言至趣。

    含德光大。

    無言妙旨。

    要假言宣。

    故克念精心。

    罔不征應者矣。

    是以晉譯微言雙童現瑞。

    唐翻至教甘露呈祥。

    冥衛昭彰。

    親纡禦筆。

    論成西域。

    地震光流。

    志徹清涼。

    感通玄悟。

    其書寫也。

    則楮香四達。

    經輝五色。

    冬葵發豔。

    瑞鳥銜華。

    讀誦則藐然履空。

    煥若臨鏡。

    每含舍利。

    适會神僧。

    踴地現金色之身。

    升天止修羅之陣。

    大經是大人之業。

    非小量之能窺。

    其觀行則無生入證。

    偈贊排空。

    海神聽而時雨滂流。

    天童迎而大水彌漫。

    講說則華梵通韻。

    人天共遵。

    洪水斷流。

    神光入宇。

    良以一文之妙。

    攝義無遺。

    故一偈之功。

    能破地獄。

    盥掌之水。

    尚極生靈。

    讀誦思修。

    功齊種智。

    宿生何幸感遇斯文。

    其事迹昭彰。

    備諸傳記。

     ○第九釋經名題中。

    先解經題。

    後解品稱。

     ●前中總題包於别義。

    攝難思之法門。

    無名之中。

    強以十門分别。

    一通顯得名。

    二對辯開合。

    三具彰義類。

    四别釋得名。

    五展演無窮。

    六卷攝相盡。

    七展卷無[得-彳]。

    八以義圓收。

    九攝在一心。

    十泯同平等。

     △今初。

    諸經得名。

    有其多種。

    或以人為目。

    或以法為名。

    人有請說等殊。

    法有法喻等别。

    或體或用。

    或果或因。

    乍複乍單。

    其類繁廣。

    今經受稱。

    亦多種不同。

    一從數彰名。

    如梁攝論雲百千經者。

    華嚴經有十萬頌是也。

    二從喻受名。

    如涅盤經及觀佛三昧海經。

    詺此經為雜華經。

    以萬行交雜緣起集成故。

    三從法為名。

    如智度論釋囑累品。

    詺此經。

    為不思議解脫經。

    四從義用受名。

    如離世間品及出現品各有十名者是。

    五依總攝為名。

    即今所題。

    梵本具雲摩诃毗佛略勃陀健拏骠诃修多羅。

    此雲大方廣佛雜華嚴飾經。

    今略雜飾二字。

    前三異名義多總略。

    二品十因多從别名。

    又局當品故。

    今譯者具以六字為名。

    則人法雙題。

    法喻齊舉。

    具體具用。

    有果有因。

    理盡義圓。

    故标經首。

     △二對辯開合者。

    題中七字。

    有十事五對。

    一教義一對。

    謂經之一字是能诠教。

    大等六字是所诠義。

    二就義中法喻一對。

    大方廣佛是法。

    華嚴是喻。

    三就法中人法一對。

    謂大方廣是所證之法。

    佛是能證之人。

    亦名境智一對。

    佛是智故。

    四就法中體用一對。

    大即是體。

    方廣是用。

    五就人中。

    借下華字。

    以喻其因。

    即因果一對。

    佛是果故。

     △三具彰義類者。

    謂大等七字義皆無量。

    并十義釋之。

    以顯無盡。

    方廣更加合釋。

    佛有二十。

    嚴有三十。

    為百一十。

    又若釋大。

    七字皆大。

    若釋佛等。

    七皆佛等。

    特異昔人。

     初大十義者。

    一體大。

    謂若相若用等皆同真性而常遍故。

    即是大字。

    涅盤雲。

    所言大者。

    名之為常。

    此明體不變易。

    其猶混成先天地生。

    物莫先定。

    故稱為大。

    又雲。

    所言大者。

    其性廣博。

    猶如虛空。

    此明體遍。

    二者相大。

    謂恒沙性德無不具故。

    互相即入微細重重。

    具十玄門。

    皆其相故。

    即經方字。

    方者法故。

    三者用大。

    謂業用周普如體遍故。

    即經廣字。

    涅盤經雲。

    又言大者。

    能建大義。

    即是約用。

    良以涅盤無廣。

    廣與大同故。

    以廣釋大。

    方廣無大。

    大與廣合故。

    以大釋廣。

    今經具有故。

    廣大不同。

    四者果大。

    謂智斷依正并周法界故。

    即經佛字。

    五因大。

    謂發菩提心。

    起解修行。

    發願證入。

    精勤匪懈。

    成諸位故。

    即經華字。

    六者智大。

    謂大智為主。

    運於萬行。

    遍嚴一切。

    無所遺故。

    即經嚴字。

    七者教大。

    謂一文一句。

    無不結通十方三際。

    重重無盡故。

    即是經字。

    八者義大。

    謂所诠法盡窮法界。

    乃至帝網。

    無所遺故。

    即總是大方廣佛華嚴所诠六字。

    九者境大。

    以上七字能所诠法。

    普以無盡諸衆生界為化境故。

    十者業大。

    謂盡三際時。

    窮法界處。

    常将此法利益衆生。

    無休息故。

    亦通七字。

    攝大乘等七種大性不離於此。

     二方十義者方者。

    法也即前。

    十大皆名為法。

    謂體法相法及用法等。

     三廣十義者。

    廣者多也。

    用多繁興。

    包無不盡。

    則十皆多。

    又一通一切。

    名之為大。

    一攝一切。

    名之為廣。

    上已離釋。

    若合釋。

    方廣亦有十義。

    一廣絕義。

    非是心識稱量所能知故。

    即是大字。

    體絕衆相。

    不可思議。

    二廣超義。

    無有諸法能比類故。

    即是方字。

    三廣攝義。

    通義無邊異類法故。

    即是廣字。

    四廣知義。

    具足種知。

    破邪見障。

    無不知故。

    即是佛字。

    五廣破義。

    破一切障。

    無有餘故。

    六廣治義。

    具攝無邊對治之法。

    為能治故。

    七廣生義。

    能生無量廣大果故。

    上之三義。

    皆是華字。

    華是因故。

    八廣德義。

    具足二嚴諸功德故。

    即是嚴字。

    九廣依義。

    言教繁廣。

    為主依故。

    十廣說義。

    宣說廣大甚深法故。

    上之二義皆是經字。

    此十方廣。

    二五九十出於雜集。

    餘六出於入大乘論。

    相參就經大等次第七字攝盡。

     四解佛十義者。

    即是十佛。

    十佛即是十身。

    大即法界佛。

    名為法身。

    方即本性佛。

    是為智身。

    廣即威勢及随樂佛。

    即威勢身及意生身。

    佛即正覺佛。

    名菩提身。

    華即願佛及三昧佛。

    即是願身及福德身。

    三昧是為福之勝故。

    嚴即業報佛。

    是相好莊嚴身。

    經即住持佛。

    是力持身。

    總不離心。

    七字皆是心佛。

    即是化身。

    随心化故。

    十身之義。

    已見上文。

    又依佛地論。

    佛有十義。

    謂具一切智一切種智。

    離煩惱障及所知障。

    於一切法一切種相。

    能自開覺。

    亦能開覺一切有情。

    如睡夢覺。

    如蓮華開。

    故名為佛。

     五華有十義。

    一含實義。

    表於法界含性德故。

    對經大字。

    二光淨義。

    本智明顯故。

    對經方字。

    三微妙義。

    一一諸行同法界故。

    四适悅義。

    順物機故。

    上二對經廣字。

    五引果義。

    行為生因起正覺故。

    對經佛字。

    六端正義。

    行與願俱無所缺故。

    七無染義。

    一一行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