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并序)

關燈
晝夜日月年劫皆全在故。

    在日之時。

    不異在劫。

    故有十世隔法異成門。

    況時因法有。

    法融時不融耶。

    十此事即理時不[得-彳]與餘一切相應。

    故有主伴門。

    是故一理融通。

    十門具矣。

     第五如幻夢者。

    猶如幻師能幻一物以為種種。

    幻種種物以為一物。

    以長為短。

    以短為長等。

    下諸幻喻其文非一。

    一切諸法業幻所作。

    故得自在。

    摩耶夫人住大願智幻解脫門。

    能以一身而為多身。

    複以多身而為一身。

    非一處住非多處住。

    言如夢者。

    如夢所見。

    廣大境界不離枕上。

    曆時久遠未經斯須故。

    攝論雲。

    處夢謂經年。

    覺乃須臾頃。

    故時雖無量。

    攝在一剎那。

     第六如影像者。

    然一切法略有二義。

    一皆如明鏡含明了性。

    以是一心之所成故。

    二分别所現。

    如影像故。

    由初義故。

    皆為能現。

    由後義故。

    并為所現。

    故一切法互為鏡像。

    如鏡互照而不壞本相故。

    下經雲。

    思惟如影智不可思議等。

     第七因無限者。

    謂諸佛菩薩。

    昔在因中。

    常修緣起無性等觀。

    大願回向稱法界修。

    及餘無量殊勝因故。

    今如所起果具斯無[得-彳]。

     第八佛證窮者。

    由冥真性得如性用故。

    下經雲。

    無比功德故能爾也。

     第九深定用故者。

    謂海印定等諸三昧力故。

    普賢雲。

    汝見我此三昧神通力不。

     第十神通解脫故者。

    謂由十通及不思議解脫等故。

    慈氏雲。

    汝見菩薩自在解脫威神力不。

    由上十因。

    令教義等十對之法具同時等十種玄門。

    以為别教一乘義之分齊。

     ○第四辯定所宗者。

    已知此經義旨宏深。

    未知此中宗尚何法。

    略為二門。

    先明通宗。

    後顯别宗。

     ●前中。

    通論佛教。

    宗於二谛。

    一味無差。

    如來滅後。

    異執分流。

    成二十部。

    各是一宗。

    雖則多岐乖乎一揆。

    如析金杖金體無殊。

    今以義相從。

    合之為十。

    一我法俱有宗。

    謂犢子部等。

    計我在第五不可說藏。

    不可說為有為及無為故。

    故智度論雲。

    諸部共推不受此說。

    名附佛法外道。

    二法有我無宗。

    謂薩婆多等。

    彼立諸法不離色心皆無有我。

    以計有我濫外道故。

    由無我故異乎外道。

    於所立中。

    立正因緣。

    以破外道邪因無因故。

    西域九十五種異見。

    不離邪因無因。

    此方若計萬物自然而生。

    即是無因。

    若計陰陽等法而能生者。

    即是邪因。

    以不知三界由乎我心。

    從癡有愛。

    流轉無窮。

    迷正因緣。

    廣生異計。

    安知因緣性空真如妙有。

    今但說正因緣。

    諸見皆破。

    故知佛法之最淺已勝外道之甚深。

    廣破異計。

    亦如别說。

    三法無去來宗。

    謂大衆部等。

    說有現在及無為耳。

    其過未之法體用俱無。

    四現通假實宗。

    謂說假部。

    就前現在之中。

    法在蘊為實。

    在界處為假。

    五俗妄真實宗。

    即說出世部。

    謂世俗是假。

    以虛妄故。

    出世為真。

    以無虛妄故。

    六諸法但名宗。

    謂一說部等。

    一切我法唯有假名無實體故。

    七三性空有宗。

    謂遍計是空。

    依他圓成二俱是有。

    八真空絕相宗。

    謂心境兩亡直顯體故。

    九空有無[得-彳]宗。

    謂互融雙絕而不[得-彳]兩存。

    真如随緣具恒沙德故。

    十圓融具德宗。

    謂事事無[得-彳]主伴具足無盡自在故。

    然此十宗。

    後後深於前前。

    前四唯小。

    五六雖是小乘。

    義通於大。

    後四唯大乘。

    七即法相宗。

    八即無相宗。

    後二即法性宗。

    今此華嚴。

    正唯第十宗。

    兼通八九。

    餘義廣如别說。

     ●第二明别宗者。

    一切諸經各自有宗。

    随時。

    随宜。

    順欲。

    順法。

    所尊所尚有差别故。

    楞伽經雲。

    一切法不生不應立是宗者。

    遣物執心。

    亦以不宗一切方契無生。

    斯則無宗之宗。

    則宗說兼暢。

    故須立宗以示所重。

    略以二門分别。

    謂先總。

    後别。

     △今初。

    總中此經所宗。

    昔說非一。

    賢首法師。

    具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而為經宗。

    釋第九會。

    以入法界而為其宗。

    則通别有異。

    今以此經總攝諸會。

    故以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為宗。

    則今昔無違。

    通别皆具入法界者總也。

    緣起普賢行願别也。

    同異成壞。

    準思可知。

    又入法界緣起即所入也。

    普賢行願即能入也。

    入通能所。

    又法界體也。

    緣起行願用也。

    并通因果。

    皆含性相。

    謂法含持軌。

    界通性分。

    緣起有二。

    一因緣緣起。

    通於事界。

    二者法性緣起。

    即事理無[得-彳]法界。

    文雲。

    菩薩行如幻悲智所生故。

    即因法界之緣起也。

    又雲。

    知菩提性從緣起。

    是果法界之緣起也。

    位前普賢行即是因行。

    位後普賢行即是果行。

    位中普賢義通因果。

    稱理之行即性行也。

    差别之行是相行也。

    并如下說。

    上已總明。

     △第二别解略為三門。

    第一釋所入。

    第二釋能入。

    第三明能所契合。

    即釋入字。

     今初。

    言所入者。

    即法界緣起。

    複開二門。

    一者開合。

    二者釋相。

     ▲今初。

    然其法界。

    非界非不界。

    非法非不法。

    無名相中強為立名。

    是曰無障[得-彳]法界。

    寂寥虛曠。

    沖深包博。

    總該萬有。

    即是一心。

    體絕有無。

    相非生滅。

    莫尋終始。

    豈見中邊。

    為聖智境而二智不知。

    唯證所見而五目亡照。

    解之則廓爾大悟。

    迷之則生死無窮。

    諸佛出世。

    本欲開示令其悟入。

    於此無障[得-彳]法界。

    開為事理二門。

    色心等相謂之事也。

    體性空寂謂之理也。

    事理相融即無有障[得-彳]。

    故於法界略分三種。

    一事法界。

    二理法界。

    三無障[得-彳]法界。

    無[得-彳]有二。

    則分四種法界。

    謂事理無[得-彳]法界。

    事事無[得-彳]法界。

    古德立五種法界。

    亦不出此。

    謂一有為法界。

    即事界也。

    二無為法界。

    即理界也。

    三亦有為亦無為法界。

    雙具事理。

    四非有為非無為法界。

    即雙非顯理。

    五無障[得-彳]法界。

    即第三所攝。

    從一至五。

    并不出無障[得-彳]法界。

     ▲第二釋相中。

    第一事法界者。

    界即分義。

    謂三世之法差别邊際意識所知。

    并名法界。

    縱八識名界。

    取其因義。

    亦事界攝故。

    不思議品雲。

    諸佛知過去一切法界盡無有餘等。

    既雲一切。

    明約事也。

    又第十回向雲如法界無量回向等。

    下增長威力夜神雲。

    我知法界無量。

    獲得無量智光明故。

    我知法界無邊。

    見一切佛諸神變故。

    皆約事界。

    事則無量。

    略明其十。

    以顯無盡。

    謂教義人境因果體用及與逆順。

    一教。

    謂能诠言說。

    下諸善友多以此門。

    二義。

    謂所诠旨趣。

    雖通於理取差别義。

    三人。

    謂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諸神菩薩及佛。

    五十五友不出此十。

    四境。

    謂所知分齊十重舍宅等。

    五因。

    謂五位差别行修不同等。

    六果。

    謂菩提涅盤相德殊勝等。

    七體。

    謂若人若法用之所依無生禅定等。

    八用。

    謂勝通自在不思議解脫變現無方等。

    九順。

    即無違教理正行可依等。

    十逆。

    即勝熱炙身甘露現虐筏蘇染欲遍行處邪等。

    此之十類。

    類各有多。

    皆分齊難量。

    并事法界。

    故善财見聞皆得證入。

    第二理法界者。

    界者性也。

    謂真理寂寥為法之性。

    略有二門。

    一性淨門。

    謂在凡不染。

    性恒清潔。

    遍一切法。

    不同一切。

    一味平等。

    如濕之性遍於動靜疑流不易。

    經雲。

    譬如法界遍一切。

    不可見取為一切。

    下經雲我知法界一性。

    又出現品雲。

    法性無作無變易。

    猶如虛空本清淨等。

    二離垢門。

    謂由對治障盡淨顯。

    随位淺深。

    分十真如。

    故雲陶治塵滓如煉真金。

    又經雲。

    真如平等無相身。

    離垢光明淨法身。

    上句證初義。

    下句證後義。

    法身即法界故。

    攝論雲。

    欲明法身具五義故轉名法界。

    即其義也。

    第三無障[得-彳]法界。

    界通性分。

    略有三門。

    一相即無[得-彳]門。

    二形奪無寄門。

    三雙融俱離性相渾然門。

    今初。

    謂即一心法界。

    具含二門。

    一心真如門。

    二心生滅門。

    雖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法。

    而此二門。

    亦不相離。

    亦無雜亂。

    其猶攝水之波非靜攝波之水非動故。

    問明品雲。

    法界衆生界。

    究竟無差别。

    一切悉了知。

    此是如來境。

    覺林偈雲。

    應知佛與心。

    體性皆無盡。

    主林神雲。

    能於一切差别境中。

    入於平等無差别定。

    於無差别平等法中。

    現於自在有差别智等。

    二形奪無寄門者。

    謂無事非理故事非事也。

    經雲。

    色即是空。

    無理非事故理非理也。

    經雲。

    空即是色。

    又大品雲。

    有為無為是二法不合不散。

    解深密雲。

    一切法略有二種。

    謂有為無為。

    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

    無為非無為非有為等。

    是知不可言有為無為。

    不可言即色不即色即空不即空等。

    故修然靡據而事不失真。

    有所依托。

    皆不稱法故。

    第十回向雲。

    如法界無依相回向等。

    出現品雲。

    法性不在於言論。

    無說離說恒寂滅等。

    三雙融俱離性相渾然門者。

    曲有十門。

    一由離相故。

    事泯而即理。

    二由離性故。

    理泯而即事。

    三離性不泯性故。

    理即事而理存。

    以非理為理也。

    四離相不壞相故。

    事即理而事存。

    以非事為事也。

    由此故令事理相即無障無[得-彳]。

    五由離性不異離相故。

    有事理雙奪逈超言念。

    六由不壞不異不泯故。

    有初事理二界俱存現前爛然可見。

    七由不泯不壞不異離相離性故。

    為一事理無[得-彳]法界。

    使超視聽之妙法無不恒通見聞。

    絕思議之深義未嘗[得-彳]於言念。

    八由以理融事令事無分齊。

    如理之遍。

    則一入一切。

    如理之包。

    則一切入一等。

    故令緣起之法一一各攝法界無盡。

    九由因果法界各全攝故。

    令普賢身佛佛無盡佛毛孔内普賢重重。

    十因果法界差别之法無不該攝。

    法界無遺故。

    随一一法一一行一一位一一德。

    各攝重重故。

    廣剎大身輕塵毛孔皆悉無盡。

    由此善财遇仙人執手。

    時經多劫。

    處至無邊。

    普賢一毛即齊諸佛。

    十中。

    後三即事事無[得-彳]。

    以此該前。

    更無事理别行。

    一多不即故。

    唯歸一無障[得-彳]法界。

    而舉一全收。

    随門說異耳。

    故總即法界。

    别即事等。

    同即法界無違。

    異事理相反。

    成則同辯法界。

    壞則各住事等。

    故無[得-彳]重重無盡無盡。

    餘如所诠義理門中。

    已說所入。

     第二明能入者。

    總明即是普賢行願無所不收。

    别說有二。

    一者身入。

    二者心入。

    身由心證故廣辯心。

    心入有三。

    一者正信。

    二者正解。

    三者正行。

    此三於前三重所入。

    一一皆具。

    謂如入前理法界時。

    先須正信。

    深忍樂欲令心清淨。

    次即正解。

    決了分明不可引轉。

    後須正行。

    謂心詣斯理。

    因解起行。

    行起解絕。

    解相雖絕而不失解。

    故此三事亦須圓融。

    若将諸行一一對前。

    可以意得。

    略如下明。

     第三能所契合正顯入義。

    入者了達證悟之名。

    總有二位。

    一者果位。

    二者因位。

     ▲果位有二。

    一者究竟圓極之果。

    謂如來自證果海離言。

    心智不及。

    但依三昧。

    現相成益。

    寄言說之。

    即是本分。

    如來自入師子頻申三昧。

    以心傳心。

    令諸大衆頓證法界是也。

    二随能證如與佛智合。

    即名果海。

    亦不可說。

    故雲如空中鳥迹。

    如空中風相。

    牟尼智如是。

    分别甚難見。

    亦但随相及以修行。

    而說契合。

    名十地證智。

     ▲第二因位。

    即文殊普賢據可寄言即名為因。

    釋此因相。

    略有二門。

    一别明智證。

    二身智對辯。

    今初複有五門。

    一能所曆然。

    二能所無二。

    三能所俱泯。

    四存亡無[得-彳]。

    五舉一全收。

    此之五門。

    通事理等。

    證理相隐。

    今先說之。

     第一能所曆然者。

    謂以無分别智。

    契無差别理。

    心與境冥。

    智與神會。

    成能證智與所證理一相平等。

    故上經雲。

    入法界藏。

    智無差别。

    由法界藏。

    本自無差。

    今能證智。

    一同法界。

    無有分别。

    離二取相。

    都無所得。

    故雲道遠乎哉觸事而真。

    聖遠乎哉體之則神。

    以神合道故離二取。

    雖無二執。

    非相全無。

    如日合空。

    雖在一處。

    難以分别。

    而光與空不可言一。

    謂日光非空。

    光有照用。

    體是色故。

    空非日光。

    無有照用。

    但無[得-彳]故。

    無分别智證理亦爾。

    雖同一相平等一味。

    不可言一。

    智非所證。

    智有照用。

    是緣起故。

    理非能證。

    無有照用。

    但寂滅故。

    故雖平等。

    理智曆然。

     第二能所無二者。

    以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以即體之智。

    還照心體。

    舉一全收。

    舉理收智。

    智非理外。

    舉智收理。

    智體即寂。

    故上經雲。

    無有智外如為智所入。

    亦無如外智能證於如。

    如一明珠。

    珠自有光。

    還照珠體。

    非别有光來照珠也。

    善知識雲。

    即體之用曰知。

    即用之體曰寂。

    體用既無有二。

    知寂不可兩分。

    非獨知之一字衆妙之門。

    若淨若雜若佛若心。

    無不皆是。

    斯則一字法門一昧真道。

     第三能所俱泯者。

    由智即理故智非智。

    以全同理無自體故。

    由理即智故理非理。

    以全同智無自立故。

    二互相奪理智俱寂。

    如波即水動相便虛水即波故靜相亦隐。

    既動靜兩亡。

    則性相齊離。

    經雲。

    平等真法界。

    無佛無衆生。

    又雲。

    如來深境界。

    其量等虛空。

    一切衆生入。

    而實無所入。

    非但無佛無衆生。

    亦無界無不界。

    無入無不入。

    應如是知。

    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故。

    無心於理理泯。

    無心於智智忘。

    蕭焉無寄。

    理自玄會。

    是故經雲。

    無智亦無得。

    有得有證。

    於佛法中為增上慢。

    前門強說即心即佛。

    此門亦複非心非佛。

    則是無字法門。

    無尚不存。

    何況於有。

     第四存泯無[得-彳]者。

    以前三門說有前後體無二故。

    約離相離性。

    則能所雙泯。

    約不壞性相。

    則能所曆然。

    正離性相。

    則不壞故存亡無[得-彳]。

    非謂滌除萬物杜塞視聽然後契真。

    是則雙遮永寂故雲雙泯。

    寂照心境即曰雙存。

    即遮而照故雲無[得-彳]。

    是曰靜無遣照。

    動不離寂。

    雙亡正入寂照雙流矣。

     第五舉一全收者。

    上列四門者。

    一則欲次第階道。

    二者欲會衆經異說。

    然至理既融。

    契道無二故。

    四門一揆舉一全收。

    若大海一滴全含海味亦具百川。

    虛心沖融。

    方見玄妙。

    上來略說證理法界。

    若約證事理無[得-彳]及事事無[得-彳]法界者。

    但如前法界。

    信解明了。

    則心行自造。

    豁然證入。

    若說其相。

    益複繁廣。

    如識真俗成真俗智。

    若識中道成中道智。

    離境說智。

    智不可知。

    故但細解自當證入。

    亦可以能所曆然證事法界。

    能所一相證理法界及事理無[得-彳]相即之門。

    能所俱泯。

    證事理無[得-彳]形奪無寄門。

    存亡無[得-彳]。

    全證事理無障[得-彳]門。

    則寂照無二之一心。

    契空有雙融之中道。

    以舉一全收。

    證事事無[得-彳]門。

    所證法界既互融通。

    能證契合。

    亦須一揆。

    即一證一切證故。

    唯亡言者可與道合。

    虛壞者可與理通。

    冥心者可與真一。

    遺智者可與聖同。

    格義局執難與言道。

     第二身智相對。

    亦有五重。

    一者身證。

    入樓閣而還閉是也。

    二者智證。

    鑒無邊之事理是也。

    三者俱證。

    入普賢身而遍了是也。

    四者俱泯。

    智照無二而兩亡是也。

    五者圓融。

    等普賢之自在是也。

    亦身智無二舉一全收。

    六相圓融。

    亡言絕慮。

    辯定所宗竟。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