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盡第一經五紙五行)
關燈
小
中
大
壽昌元年乙亥歲高麗國大興王寺奉宣雕造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二(盡第一經五紙五行)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門證觀述
(義有五門。
經有二分。
言五門者。
一第五修證淺深門。
二第六彰教體性門。
三第七部類品會門。
四第八流傳感通門。
五第九釋經題目門。
經有二分者。
第一序分第二請分)。
○第五辨修證淺深者。
然一經之内。
上下諸門。
皆明修證。
恐文浩博。
複撮其要。
自大師法眼晦迹雙林。
諸聖傳燈明明不絕。
以聖教為龜鏡。
以心契為冥符。
故曰以心傳心不在文字。
苟領文系之表。
複何患於文哉。
不可以筌為魚。
不可棄鏡求像。
自一味汩亂南北分流。
於能诠所诠。
成定慧兩學。
慧學者複分性相。
定學者有漸頓不同。
性相二學會釋如前。
漸頓不同今當略說。
謂說漸者。
則看心修淨方便通經。
或頓悟漸修。
或漸修漸悟。
說頓者。
直指心體。
或頓毀語言。
或頓悟頓修。
或無修無悟。
雖此不同。
并欲識心。
俱期見理。
得意則雙美。
殊塗同歸。
失旨則兩傷。
亡羊不異。
今寄言以筌理。
令得月於指端。
然其所悟。
或言心體離念本性清淨不生不滅。
多約漸也。
或雲無住空寂真如絕相。
或妄空真有。
或妄有真空。
或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本具佛法。
多屬頓門。
然皆不離心之性相。
并可通用。
若明能悟入法。
千門不離定慧。
故定慧二門若天之日月易之乾坤。
何者。
夫心猶水火。
澄之聚之。
其用則全。
攬之散之。
其用則薄。
故波搖影碎。
水濁影昏。
清明止澄。
巨細斯鑒。
無定無慧。
是狂是愚。
偏修一門。
是漸是近。
若并運雙寂。
方為正門。
成兩足尊。
非比不可。
若言不起心為修道。
定為門也。
若雲看心觀心體心覺心求心融心。
皆慧為門也。
若雲無念無修。
定為門也。
若雲知心空寂知見無念朗徹照寂。
慧為門也。
若雲寂照或知無念。
則雙明定慧門也。
若雲揚眉瞪目皆稱為道。
即此名修。
此通二意。
一令知其觸目為道。
即慧門也。
二令心無所當。
即定門也。
餘可類知。
不出定慧。
若明悟相。
不出二種。
一者解悟。
謂明了性相。
二者證悟。
謂心造玄極。
若明漸頓者。
乃有多門。
若雲頓悟漸修。
此約解悟。
謂豁了心性。
後漸修學令其契合。
則悟如月照。
頓朗萬法。
修如拂鏡。
漸瑩漸明。
若雲漸修頓悟。
謂初攝境唯心。
次視心本淨。
後心境雙寂。
瞥起不生。
前後際斷。
湛猶停海。
曠若虛空。
此約證名悟。
則修如瑩鏡。
悟似鏡明。
若雲漸修漸悟。
亦是證悟。
則修之與悟。
并如登台。
足履漸高。
所鑒漸遠。
若雲頓悟頓修。
此通三義。
若先悟後修。
謂廓然頓了。
名之為悟。
不看不證不收不攝。
曠然合道。
名之為修。
此則解悟。
此定為門。
亦猶不拂不瑩而鏡自明。
若雲先修後悟。
謂依前而修。
忽見心性。
名之為悟。
此為證悟。
則修如服藥。
悟如病除。
若雲修悟一時。
謂無心忘照。
任運寂知。
則定慧雙運。
如明鏡無心頓照萬像。
則悟道解證。
若雲本具一切佛法。
名之為頓。
一念具足十度萬行。
名之為修。
則修如飲大海水。
悟如得百川味。
亦通解證。
若雲非心非佛。
名之為頓。
無念無修。
名之為修。
此約拂迹顯理名頓。
以定門修。
以此為悟。
亦通解證。
若雲無漸無頓。
名之為頓。
無悟不悟。
名之為悟。
此亦拂迹約理名頓。
約定門修。
亦通解證。
苟若得意。
皆成定慧如其失旨。
不成妄想。
即堕無記。
若雲夫稱頓者。
明理不可分悟悟極照以頓明悟。
義不容二。
不二之悟。
符不分之理。
此則理智兼釋。
謂之頓悟。
則唯證稱悟。
信解名修。
若雲立有階位名之為漸。
不立為頓。
亦通解證。
是頓教中意通前頓義。
若依楞伽。
說四漸四頓。
言四漸者。
一如庵羅果漸熟非頓。
二如陶家作品漸成非頓。
三如大地漸生非頓。
四如習藝漸就非頓。
此四即約地前十信三賢。
言四頓者。
一如明鏡頓現一切。
二如日月頓照色像。
三如藏識頓知諸境。
四如佛光頓能照曜。
此四即約登地已上無分别智。
初地八地報身法身。
以分為四。
此則行修為漸。
證理名頓。
若指華嚴以為圓頓。
餘皆漸者。
約所诠義理。
謂初心頓具名之為頓。
具德莊嚴名之為圓。
有證深觀。
義如前說。
若雲初說華嚴名之為頓。
後說小乘乃至大乘。
名之為漸。
此約化儀及與化法。
初頓用一乘。
後漸說三乘故。
若雲初說無常。
後說常等。
名之為漸。
一時具說。
名之為頓。
唯約化儀。
所說之法。
漸頓不異。
若雲從小入大。
名之為漸。
直入大乘。
名之為頓。
此約以機就法有殊。
所說之法不出三乘。
上之三義。
并非修行觀行漸頓。
随一漸頓。
略此多門。
豈得趣執一言欲該佛法。
或師己見。
或毀真筌。
願諸後學。
無勇於知。
無執於石。
無輕於聖。
無滞於言。
無得自欺。
無競說嘿。
廣如經文。
○第六彰教體性者。
無盡教海。
體性難思。
本自寂寥何深何淺。
言忘戲論。
非一非多。
今以無言之言。
彰非體之體。
從淺至深。
略明十體。
一音聲語言體。
二名句文身體。
三通取四法體。
四通攝所诠體。
五諸法顯義體。
六攝境唯心體。
七會緣入實體。
八理事無[得-彳]體。
九事事無[得-彳]體。
十海印炳現體。
十中。
前五唯體。
後五亦體亦性。
又前四通小。
後六唯大。
前七通三乘。
後三唯一乘。
前八約同教。
後二唯别教。
華嚴之體。
正在後二。
總融前八。
無有障[得-彳]。
第一音聲語言體者。
婆娑一百二十六雲。
如是佛教以何為體。
一雲應作是說。
語業為體。
語業诠表。
是謂佛教。
其名句文。
但是作用。
非教自體。
第二名句文身體者。
謂彼一師雲。
名等為體。
名诠自性。
句诠差别。
文即是字。
為二所依。
次第連合能诠義故。
名為教體。
其聲但是名等依故。
第三通取四法體者。
天親菩薩。
情無執定。
随取皆通。
故可通用。
故彼偈雲。
牟尼說法蘊。
數有八十千。
彼體語或名。
此色行蘊攝。
上約聲聞菩薩乘。
内義亦大同。
謂攝假從實。
以聲為體。
聲是實故。
以體從用。
名等為體。
名句文身。
有能诠表義之用故。
假實合論。
即通用四法。
此二相假。
獨一不成故。
第四通攝所诠體者。
瑜伽八十一雲。
諸契經體。
略有二種。
一文。
二義。
若不诠義。
非聖教故。
第五諸法顯義體者。
謂法顯義理。
一切諸法皆為教體。
淨名第三雲。
有以光明而作佛事等。
又十卷楞伽第四雲。
大慧非一切佛土言語說法。
有佛國土。
直視無言名說法等。
故香積世界餐香飯而三昧顯。
極樂國土聽風柯而正念成。
絲竹可以傳心。
目系以之存道。
既語嘿視瞬皆說。
則見聞覺知盡聽。
苟能得法契神。
何必要因言說。
況華嚴性海。
雲台寶網同演妙音。
毛孔光明皆能說法。
華香雲樹即法界之法門。
剎土衆生本十身之正體。
于何非教耶。
故經雲。
剎說衆生說三世一切說。
又雲。
一切世間諸境界。
皆悉能令轉法輪等。
第六攝境唯心體者。
總收前五。
并不離心。
唯識等雲。
一切所有唯心現故。
然有二門。
一本影相對。
二說聽全收。
前中通就諸教。
以成四句。
一唯本無影。
謂小乘教。
以不了唯心故。
二亦本亦影。
即大乘初教。
謂佛自說。
若文若義。
皆是如來妙觀察智相應淨識之所顯現。
名本質教。
故佛地論雲。
有義聞者善根本願增上緣力。
如來識上文義相生。
此文義相。
是佛利佗善根所起。
名為佛說。
若聞者識上所變文義。
名為影像。
佛地論雲。
如來慈悲本願增上緣力。
聞者識上文義相生。
此文義相。
雖親依自善根力起。
而就強緣。
名為佛說。
三唯影無本。
謂大乘實教。
離衆生心。
佛果無有色聲功德。
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
能令所化根熟衆生心中現佛色聲說法。
是故聖教唯是衆生心中影像。
夜摩偈雲。
諸佛無有法。
佛於何有說。
但随其自心。
謂說如是法。
四非本非影。
如頓教說。
非直心外無佛色聲。
衆生心内影像亦空。
性本離故。
亡言絕慮為佛教耳。
淨名雲。
其說法者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四句合一。
圓融無[得-彳]。
以為如來攝生方便。
第二說聽全收者。
唯依圓教。
佛為說者。
衆生為聽者。
此二相對以成四句。
一佛真心外無别衆生。
以衆生真心即佛真心故。
則唯說無聽。
故所說教唯佛所現。
則果門内攝法無遺。
況所說教非佛說耶。
故下經雲。
佛智廣大同虛空。
普遍一切衆生心。
如來成正覺時。
於其身中。
普見一切衆生成正覺等。
二衆生真心外更無别佛。
以佛真心即衆生真心故。
則唯聽無說。
故所說教即衆生自現。
經雲。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又雲。
思惟衆生真實際甚深則因門攝法無遺。
況所聞法。
非生有耶。
故出現品雲。
菩薩摩诃薩。
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等。
三佛真心現時不[得-彳]衆生真心現故。
說聽雙存。
二教齊立。
生佛互在。
各實非虛。
因果交徹。
一時齊現。
随一聖教。
全在二心。
故衆生心中佛。
為佛心中衆生說法。
佛心中衆生。
聽衆生心中佛說法。
四佛即衆生故非佛。
衆生即佛故非衆生。
互奪雙亡。
說聽斯寂。
随一聖教。
俱非二心。
則佛心中衆生無聽。
衆生心中佛無說。
經雲。
平等真法界。
無佛無衆生。
生佛尚無。
誰為說聽。
然此四句。
舉一全收故。
随一聖教。
圓融無[得-彳]。
方為甚深唯識道理。
第七會緣入實體。
前來六門。
同入一實。
亦有二門。
一以本收末。
謂一切聖教從真如流。
本既是如。
末亦如矣。
二者會相歸性。
謂彼一切差别教法。
從緣無性。
當體即如。
仁王經雲。
大王。
法本如。
祇夜如。
乃至論義如等。
第八理事無[得-彳]體。
謂一切教法雖舉體即如。
不[得-彳]十二分教事相宛然。
雖真如舉體為一切法。
不[得-彳]一味湛然平等。
由真如無[得-彳]。
佛之音聲亦順如無[得-彳]。
常與如智而相應故。
第九事事無[得-彳]體。
文義皆圓。
文即圓音。
此中亦具十種玄門。
一現相品雲。
佛以一妙音。
周聞十方國。
衆音悉具足。
法雨皆充遍。
即同時具足相應教體。
二十住品雲。
欲具演說一句法。
阿僧祇劫無有盡。
而令文義各不同。
菩薩以此初發心。
即廣狹無[得-彳]教體。
亦名純雜體。
一句不壞。
狹也純也。
文義不同。
廣也雜也。
三十忍品雲。
於一法中解衆多。
衆多法中解了一等。
皆一多相容教體。
出現品雲。
如來音聲普入一切。
譬如書字等。
此亦相入體也。
四十住品雲。
一即是多。
多即一。
文随於義。
義随文。
是相即教體。
五出現品。
雲道場皆聞不出衆外各各随解。
即隐顯教體。
又雲。
如來言音唯是一味。
随諸衆生心器異故。
無量差别。
亦隐顯教體。
亦純雜教體。
六雲。
如來於一語言中。
演說無邊契經海。
如善口天女。
即微細教體。
七阿僧祇品雲。
於彼一一修多羅。
分别法門不可說。
於彼一一法門中。
又說諸法不可說等。
一法既爾。
餘法亦然。
交映重重無盡無盡。
即帝網教體也。
八觸事皆法。
即托事顯法生解教體。
九一念頓演。
即十世教體。
十如諸會中。
此方所說。
餘方皆爾。
即主伴教體。
若随說一法門。
皆有無量修多羅而為眷屬。
此雖不得為主。
亦是伴類。
然上十義。
且約言說。
若類通諸法。
即所诠義。
義即普法。
具十玄門。
如義分齊。
第十海印炳現體。
如是差别無盡教法。
皆是如來海印定中同時炳現亦是師子頻申所現。
設所化機。
亦同緣起。
炳現定中。
是故。
唯以三昧為斯教體。
以上十門。
該羅收攝。
未有一法而非教體。
然後二門正是經宗。
融取前八。
無所遺矣。
○第七部類品會者。
既知實體沖深。
未審能诠文言廣狹。
於中二。
先明部類。
後明品會。
●今初。
性海之诠。
常說遍說。
言窮法界。
難可限量。
今自狹之寬。
略為十類。
一别行經。
如十住十地及今所釋。
以随器随宜各流行故。
二下本經。
有十萬頌四十八品。
今八十卷。
是中之略。
三中本經。
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四上本經。
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
此上三經。
即龍樹菩薩。
龍宮所見。
事如下說。
五普眼經。
即海雲所持。
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
書此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
不得少分。
何咒能盡。
但是入法界菩薩陀羅尼力之所能持。
六同說經。
謂如娑婆一類世界。
遍於虛空毛端量處。
以言聲說。
無有窮盡。
一一文句充滿法界。
七異說經。
謂樹形等。
世界既殊。
生類各異。
施設不同。
不可定其言非言等。
則部類難量。
八主伴經。
謂一一品會。
一一法門。
皆結通故。
如於此方說十住法。
結通十方無盡世界塵毛等處皆同說故。
此方為主。
餘即為伴。
餘方為主。
此即為伴。
主伴重重無盡無盡故。
九眷屬經。
謂有根器不堪聞此圓滿法門。
随其根宜。
差别演說。
不得為
經有二分。
言五門者。
一第五修證淺深門。
二第六彰教體性門。
三第七部類品會門。
四第八流傳感通門。
五第九釋經題目門。
經有二分者。
第一序分第二請分)。
○第五辨修證淺深者。
然一經之内。
上下諸門。
皆明修證。
恐文浩博。
複撮其要。
自大師法眼晦迹雙林。
諸聖傳燈明明不絕。
以聖教為龜鏡。
以心契為冥符。
故曰以心傳心不在文字。
苟領文系之表。
複何患於文哉。
不可以筌為魚。
不可棄鏡求像。
自一味汩亂南北分流。
於能诠所诠。
成定慧兩學。
慧學者複分性相。
定學者有漸頓不同。
性相二學會釋如前。
漸頓不同今當略說。
謂說漸者。
則看心修淨方便通經。
或頓悟漸修。
或漸修漸悟。
說頓者。
直指心體。
或頓毀語言。
或頓悟頓修。
或無修無悟。
雖此不同。
并欲識心。
俱期見理。
得意則雙美。
殊塗同歸。
失旨則兩傷。
亡羊不異。
今寄言以筌理。
令得月於指端。
然其所悟。
或言心體離念本性清淨不生不滅。
多約漸也。
或雲無住空寂真如絕相。
或妄空真有。
或妄有真空。
或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本具佛法。
多屬頓門。
然皆不離心之性相。
并可通用。
若明能悟入法。
千門不離定慧。
故定慧二門若天之日月易之乾坤。
何者。
夫心猶水火。
澄之聚之。
其用則全。
攬之散之。
其用則薄。
故波搖影碎。
水濁影昏。
清明止澄。
巨細斯鑒。
無定無慧。
是狂是愚。
偏修一門。
是漸是近。
若并運雙寂。
方為正門。
成兩足尊。
非比不可。
若言不起心為修道。
定為門也。
若雲看心觀心體心覺心求心融心。
皆慧為門也。
若雲無念無修。
定為門也。
若雲知心空寂知見無念朗徹照寂。
慧為門也。
若雲寂照或知無念。
則雙明定慧門也。
若雲揚眉瞪目皆稱為道。
即此名修。
此通二意。
一令知其觸目為道。
即慧門也。
二令心無所當。
即定門也。
餘可類知。
不出定慧。
若明悟相。
不出二種。
一者解悟。
謂明了性相。
二者證悟。
謂心造玄極。
若明漸頓者。
乃有多門。
若雲頓悟漸修。
此約解悟。
謂豁了心性。
後漸修學令其契合。
則悟如月照。
頓朗萬法。
修如拂鏡。
漸瑩漸明。
若雲漸修頓悟。
謂初攝境唯心。
次視心本淨。
後心境雙寂。
瞥起不生。
前後際斷。
湛猶停海。
曠若虛空。
此約證名悟。
則修如瑩鏡。
悟似鏡明。
若雲漸修漸悟。
亦是證悟。
則修之與悟。
并如登台。
足履漸高。
所鑒漸遠。
若雲頓悟頓修。
此通三義。
若先悟後修。
謂廓然頓了。
名之為悟。
不看不證不收不攝。
曠然合道。
名之為修。
此則解悟。
此定為門。
亦猶不拂不瑩而鏡自明。
若雲先修後悟。
謂依前而修。
忽見心性。
名之為悟。
此為證悟。
則修如服藥。
悟如病除。
若雲修悟一時。
謂無心忘照。
任運寂知。
則定慧雙運。
如明鏡無心頓照萬像。
則悟道解證。
若雲本具一切佛法。
名之為頓。
一念具足十度萬行。
名之為修。
則修如飲大海水。
悟如得百川味。
亦通解證。
若雲非心非佛。
名之為頓。
無念無修。
名之為修。
此約拂迹顯理名頓。
以定門修。
以此為悟。
亦通解證。
若雲無漸無頓。
名之為頓。
無悟不悟。
名之為悟。
此亦拂迹約理名頓。
約定門修。
亦通解證。
苟若得意。
皆成定慧如其失旨。
不成妄想。
即堕無記。
若雲夫稱頓者。
明理不可分悟悟極照以頓明悟。
義不容二。
不二之悟。
符不分之理。
此則理智兼釋。
謂之頓悟。
則唯證稱悟。
信解名修。
若雲立有階位名之為漸。
不立為頓。
亦通解證。
是頓教中意通前頓義。
若依楞伽。
說四漸四頓。
言四漸者。
一如庵羅果漸熟非頓。
二如陶家作品漸成非頓。
三如大地漸生非頓。
四如習藝漸就非頓。
此四即約地前十信三賢。
言四頓者。
一如明鏡頓現一切。
二如日月頓照色像。
三如藏識頓知諸境。
四如佛光頓能照曜。
此四即約登地已上無分别智。
初地八地報身法身。
以分為四。
此則行修為漸。
證理名頓。
若指華嚴以為圓頓。
餘皆漸者。
約所诠義理。
謂初心頓具名之為頓。
具德莊嚴名之為圓。
有證深觀。
義如前說。
若雲初說華嚴名之為頓。
後說小乘乃至大乘。
名之為漸。
此約化儀及與化法。
初頓用一乘。
後漸說三乘故。
若雲初說無常。
後說常等。
名之為漸。
一時具說。
名之為頓。
唯約化儀。
所說之法。
漸頓不異。
若雲從小入大。
名之為漸。
直入大乘。
名之為頓。
此約以機就法有殊。
所說之法不出三乘。
上之三義。
并非修行觀行漸頓。
随一漸頓。
略此多門。
豈得趣執一言欲該佛法。
或師己見。
或毀真筌。
願諸後學。
無勇於知。
無執於石。
無輕於聖。
無滞於言。
無得自欺。
無競說嘿。
廣如經文。
○第六彰教體性者。
無盡教海。
體性難思。
本自寂寥何深何淺。
言忘戲論。
非一非多。
今以無言之言。
彰非體之體。
從淺至深。
略明十體。
一音聲語言體。
二名句文身體。
三通取四法體。
四通攝所诠體。
五諸法顯義體。
六攝境唯心體。
七會緣入實體。
八理事無[得-彳]體。
九事事無[得-彳]體。
十海印炳現體。
十中。
前五唯體。
後五亦體亦性。
又前四通小。
後六唯大。
前七通三乘。
後三唯一乘。
前八約同教。
後二唯别教。
華嚴之體。
正在後二。
總融前八。
無有障[得-彳]。
第一音聲語言體者。
婆娑一百二十六雲。
如是佛教以何為體。
一雲應作是說。
語業為體。
語業诠表。
是謂佛教。
其名句文。
但是作用。
非教自體。
第二名句文身體者。
謂彼一師雲。
名等為體。
名诠自性。
句诠差别。
文即是字。
為二所依。
次第連合能诠義故。
名為教體。
其聲但是名等依故。
第三通取四法體者。
天親菩薩。
情無執定。
随取皆通。
故可通用。
故彼偈雲。
牟尼說法蘊。
數有八十千。
彼體語或名。
此色行蘊攝。
上約聲聞菩薩乘。
内義亦大同。
謂攝假從實。
以聲為體。
聲是實故。
以體從用。
名等為體。
名句文身。
有能诠表義之用故。
假實合論。
即通用四法。
此二相假。
獨一不成故。
第四通攝所诠體者。
瑜伽八十一雲。
諸契經體。
略有二種。
一文。
二義。
若不诠義。
非聖教故。
第五諸法顯義體者。
謂法顯義理。
一切諸法皆為教體。
淨名第三雲。
有以光明而作佛事等。
又十卷楞伽第四雲。
大慧非一切佛土言語說法。
有佛國土。
直視無言名說法等。
故香積世界餐香飯而三昧顯。
極樂國土聽風柯而正念成。
絲竹可以傳心。
目系以之存道。
既語嘿視瞬皆說。
則見聞覺知盡聽。
苟能得法契神。
何必要因言說。
況華嚴性海。
雲台寶網同演妙音。
毛孔光明皆能說法。
華香雲樹即法界之法門。
剎土衆生本十身之正體。
于何非教耶。
故經雲。
剎說衆生說三世一切說。
又雲。
一切世間諸境界。
皆悉能令轉法輪等。
第六攝境唯心體者。
總收前五。
并不離心。
唯識等雲。
一切所有唯心現故。
然有二門。
一本影相對。
二說聽全收。
前中通就諸教。
以成四句。
一唯本無影。
謂小乘教。
以不了唯心故。
二亦本亦影。
即大乘初教。
謂佛自說。
若文若義。
皆是如來妙觀察智相應淨識之所顯現。
名本質教。
故佛地論雲。
有義聞者善根本願增上緣力。
如來識上文義相生。
此文義相。
是佛利佗善根所起。
名為佛說。
若聞者識上所變文義。
名為影像。
佛地論雲。
如來慈悲本願增上緣力。
聞者識上文義相生。
此文義相。
雖親依自善根力起。
而就強緣。
名為佛說。
三唯影無本。
謂大乘實教。
離衆生心。
佛果無有色聲功德。
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
能令所化根熟衆生心中現佛色聲說法。
是故聖教唯是衆生心中影像。
夜摩偈雲。
諸佛無有法。
佛於何有說。
但随其自心。
謂說如是法。
四非本非影。
如頓教說。
非直心外無佛色聲。
衆生心内影像亦空。
性本離故。
亡言絕慮為佛教耳。
淨名雲。
其說法者無說無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四句合一。
圓融無[得-彳]。
以為如來攝生方便。
第二說聽全收者。
唯依圓教。
佛為說者。
衆生為聽者。
此二相對以成四句。
一佛真心外無别衆生。
以衆生真心即佛真心故。
則唯說無聽。
故所說教唯佛所現。
則果門内攝法無遺。
況所說教非佛說耶。
故下經雲。
佛智廣大同虛空。
普遍一切衆生心。
如來成正覺時。
於其身中。
普見一切衆生成正覺等。
二衆生真心外更無别佛。
以佛真心即衆生真心故。
則唯聽無說。
故所說教即衆生自現。
經雲。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又雲。
思惟衆生真實際甚深則因門攝法無遺。
況所聞法。
非生有耶。
故出現品雲。
菩薩摩诃薩。
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等。
三佛真心現時不[得-彳]衆生真心現故。
說聽雙存。
二教齊立。
生佛互在。
各實非虛。
因果交徹。
一時齊現。
随一聖教。
全在二心。
故衆生心中佛。
為佛心中衆生說法。
佛心中衆生。
聽衆生心中佛說法。
四佛即衆生故非佛。
衆生即佛故非衆生。
互奪雙亡。
說聽斯寂。
随一聖教。
俱非二心。
則佛心中衆生無聽。
衆生心中佛無說。
經雲。
平等真法界。
無佛無衆生。
生佛尚無。
誰為說聽。
然此四句。
舉一全收故。
随一聖教。
圓融無[得-彳]。
方為甚深唯識道理。
第七會緣入實體。
前來六門。
同入一實。
亦有二門。
一以本收末。
謂一切聖教從真如流。
本既是如。
末亦如矣。
二者會相歸性。
謂彼一切差别教法。
從緣無性。
當體即如。
仁王經雲。
大王。
法本如。
祇夜如。
乃至論義如等。
第八理事無[得-彳]體。
謂一切教法雖舉體即如。
不[得-彳]十二分教事相宛然。
雖真如舉體為一切法。
不[得-彳]一味湛然平等。
由真如無[得-彳]。
佛之音聲亦順如無[得-彳]。
常與如智而相應故。
第九事事無[得-彳]體。
文義皆圓。
文即圓音。
此中亦具十種玄門。
一現相品雲。
佛以一妙音。
周聞十方國。
衆音悉具足。
法雨皆充遍。
即同時具足相應教體。
二十住品雲。
欲具演說一句法。
阿僧祇劫無有盡。
而令文義各不同。
菩薩以此初發心。
即廣狹無[得-彳]教體。
亦名純雜體。
一句不壞。
狹也純也。
文義不同。
廣也雜也。
三十忍品雲。
於一法中解衆多。
衆多法中解了一等。
皆一多相容教體。
出現品雲。
如來音聲普入一切。
譬如書字等。
此亦相入體也。
四十住品雲。
一即是多。
多即一。
文随於義。
義随文。
是相即教體。
五出現品。
雲道場皆聞不出衆外各各随解。
即隐顯教體。
又雲。
如來言音唯是一味。
随諸衆生心器異故。
無量差别。
亦隐顯教體。
亦純雜教體。
六雲。
如來於一語言中。
演說無邊契經海。
如善口天女。
即微細教體。
七阿僧祇品雲。
於彼一一修多羅。
分别法門不可說。
於彼一一法門中。
又說諸法不可說等。
一法既爾。
餘法亦然。
交映重重無盡無盡。
即帝網教體也。
八觸事皆法。
即托事顯法生解教體。
九一念頓演。
即十世教體。
十如諸會中。
此方所說。
餘方皆爾。
即主伴教體。
若随說一法門。
皆有無量修多羅而為眷屬。
此雖不得為主。
亦是伴類。
然上十義。
且約言說。
若類通諸法。
即所诠義。
義即普法。
具十玄門。
如義分齊。
第十海印炳現體。
如是差别無盡教法。
皆是如來海印定中同時炳現亦是師子頻申所現。
設所化機。
亦同緣起。
炳現定中。
是故。
唯以三昧為斯教體。
以上十門。
該羅收攝。
未有一法而非教體。
然後二門正是經宗。
融取前八。
無所遺矣。
○第七部類品會者。
既知實體沖深。
未審能诠文言廣狹。
於中二。
先明部類。
後明品會。
●今初。
性海之诠。
常說遍說。
言窮法界。
難可限量。
今自狹之寬。
略為十類。
一别行經。
如十住十地及今所釋。
以随器随宜各流行故。
二下本經。
有十萬頌四十八品。
今八十卷。
是中之略。
三中本經。
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四上本經。
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
此上三經。
即龍樹菩薩。
龍宮所見。
事如下說。
五普眼經。
即海雲所持。
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
書此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
不得少分。
何咒能盡。
但是入法界菩薩陀羅尼力之所能持。
六同說經。
謂如娑婆一類世界。
遍於虛空毛端量處。
以言聲說。
無有窮盡。
一一文句充滿法界。
七異說經。
謂樹形等。
世界既殊。
生類各異。
施設不同。
不可定其言非言等。
則部類難量。
八主伴經。
謂一一品會。
一一法門。
皆結通故。
如於此方說十住法。
結通十方無盡世界塵毛等處皆同說故。
此方為主。
餘即為伴。
餘方為主。
此即為伴。
主伴重重無盡無盡故。
九眷屬經。
謂有根器不堪聞此圓滿法門。
随其根宜。
差别演說。
不得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