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并序)
關燈
小
中
大
雲。
或有佛性闡提人有善根人無。
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闡提人無。
或有佛性二人俱有。
或有佛性二人俱無。
分析差别。
善惡等殊。
一真之性更無有二。
抑彼闡提令其發心。
通雲無耳。
故涅盤雲。
一闡提人。
雖複斷善根。
猶有佛性。
廣如涅盤法華所明。
既性有五一不同。
故令乘有三一之異。
既以一性為實。
則以一乘為真。
廣如别說第三唯心真妄别者。
權宗所明。
三界唯心。
八識皆是生滅之法。
皆為業惑之所辦生。
一期報盡便歸壞滅。
以其識種引起後識。
依生滅識。
建立生死及涅盤因。
若實教中所辯。
唯心八識。
皆通如來藏性随緣成立。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名阿賴耶識。
不生滅者即如來藏。
生滅之者業惑所生。
體不相離。
故非一異。
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舍離。
故楞伽雲。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溟壑。
無有斷絕期。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七識波浪起。
騰躍而轉生。
根自在主善知識中。
廣說此義。
離水無波。
離波無水。
故非異也。
水是濕相。
波是動相。
故非一也。
非一非異。
即是中道。
故此生滅即無生滅。
第四真如随緣凝然别者。
若權宗說。
真謂真實顯非虛妄。
如謂如常表無變易。
故真如者。
凝然不變。
不許随緣。
若随緣者。
是遷變義。
同無常故。
若實教宗。
則許真如有其二義。
一不變義。
二随緣義。
由體不變故能随緣。
成一切法。
雖成諸法。
不失自性。
故雲不變。
如水遇風而成波浪。
雖成波浪不失濕性。
故勝鬘雲。
依如來藏故有生死。
依如來藏故有涅盤。
離如來藏。
一切諸法皆不成立。
是故當知。
真如随緣能成諸法。
第五三性空有即離别者。
若權宗說。
三性之中。
遍計所執。
此一則空。
如夜見繩謂之為蛇。
今言空者。
說蛇空耳。
非說繩無。
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
此二不空。
依他緣有圓成性有。
故空與有二義不同。
如牛兔角不得相即。
若實教宗。
三性相融。
依他無性即是圓成。
如波相虛體即是水。
故說即色便是真空。
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中論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皆空有相即三谛一際。
第六生佛不增不減别者。
若權教說。
若使一切皆有佛性。
生盡成佛。
生界便減。
佛界便增。
今有一類無種性人。
長不作佛故。
生界不減。
佛界不增。
若實教說。
一生齊平故說生界不增不減。
設一切衆生一時成佛。
亦無增減。
以皆不出真法性故。
若言一分不成佛者。
俱是不盡。
非不減義。
第七二谛空有即離别者。
若權教說。
俗谛之内有空不空。
遍計是俗。
此俗則空。
依他是俗。
此俗不空。
圓成為真。
一向不空。
空有既異。
二谛體殊。
真俗多種。
皆不相雜。
若實教說。
真俗二谛。
體非即離。
俗谛緣生。
緣生即空。
便成真谛。
故此空者。
是不空空。
言緣生者。
是不有有。
空有無二。
二谛無乖。
無二之二說言二谛。
二之無二說為一體。
故涅盤雲。
唯一實谛。
仁王經雲。
於谛常自二。
於解常自一。
通達此無二。
真入第一義。
第八四相一時前後别者。
若權教宗。
則同時四相。
滅表後無。
謂生明此法先非有。
滅表此法後是無。
異表此法非凝然。
住表此法暫有用。
既表後無。
則住時非滅。
若實教宗。
四相同時。
體性即滅。
故滅與三。
而得同時。
淨名經雲。
比丘。
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生滅義殊。
體非前後。
釋前三相。
不異於彼。
第九能所斷證即離别者。
若權教說。
緣境斷惑。
義說雙觀。
決定别照。
二智二境各不同故。
以有為智。
證無為理。
義說不異。
而實不一。
若實教說。
緣境斷惑。
不二而二。
有能所斷。
二而不二。
說為内證。
照惑無本。
即是智體。
照體無自。
即是證如。
非智外如為智所證。
非如外智能證於如。
三時無斷。
方能斷惑。
無斷之斷。
斷即無斷。
是故經說不斷煩惱而入涅盤。
第十佛身無為有為别者。
若權教說。
以出世智依生滅識種故。
四智心品。
為相所遷。
佛果報身。
有為無漏。
以生法必滅一向記故。
若實教說。
世出世智依如來藏。
始覺同本。
更無有二。
有為無為非一非異。
故佛身者即是無為。
涅盤經說。
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
況於報體。
即體之智。
非相所遷。
智若相遷。
體不即真。
體若即真。
相則不遷。
若言即真而相遷者。
真亦應遷故。
以用從體。
皆無為矣。
不堕諸數。
若言如來同有為者。
雲何此人舌不随落。
上來略明一乘三乘權實對辯。
且從相顯十義不同。
若欲會之。
亦皆一味。
廣如别說。
▲第四就實教中。
複有二門。
一約有位無位。
分之為二。
則以終教同前始教。
皆名為漸。
第四名頓。
二約圓融不融。
分成二種。
即實教頓教并皆不融。
為同教一乘。
唯第五教圓融具德。
名别教一乘。
今經正是第五教攝。
以一一圓融包攝無盡故。
△第二會化儀前後者。
不曉此意。
或謂如來初成說小。
或初說大後方漸次。
或謂初時說有。
次時說空。
後說中道。
異解不同。
故今會通一代時教。
總以十門。
收無不盡。
一本末差别門。
二依本起末門。
三攝末歸本門。
四本末無[得-彳]門。
五随機不定門。
六顯密同時門七一時頓演門。
八寂寞無言門。
九該通三際門。
十重重無盡門。
▲今初。
謂本末同時。
始終一類。
各無異說。
於此一門。
自有三位。
一若小乘中。
則初度陳如。
後度須跋。
中間亦唯說小益小。
如四阿含經及五部律。
由有此類。
如來滅後。
學小之者。
不信大乘。
謂佛一代唯說小故。
二者若約三乘。
始終通說三乘。
益三種器。
如密迹經等。
三若約一乘。
則見始終唯為圓機說於圓極。
始說華嚴。
其中不通小乘三乘。
從前至後。
更無異說。
然上三類。
依於此世根性定者。
常聞如上一類之法。
故佛所說法。
各通始終。
更無前後。
▲二依本起末門。
此有五類。
謂初為菩薩。
二為緣覺。
三為聲聞。
四為善根衆生。
五為邪定。
出現品雲。
譬如日出。
先照須彌山等諸大山王。
次照黑山。
次照高原。
然後普照一切大地。
合雲。
如來智輪。
光照菩薩摩诃薩等諸大山王。
次照緣覺。
次照聲聞。
次照決定善根衆生。
随其心器。
示廣大智。
然後普照一切衆生。
乃至邪定亦皆普及。
為作未來利益因緣令成熟故。
及三千界。
初成喻中。
亦辨先大。
後漸說小。
約法名為從本起末。
於一佛乘。
分别說三。
約機各是一類之機。
非為一機先大後小。
▲三攝末歸本門者。
依無量義經。
初時說小。
次說中乘。
後時說大乘。
法華經雲。
初轉四谛。
後說法華經。
解深密經。
及妙智經。
皆明先小後方說大。
▲四本末無[得-彳]門者。
謂初舉照山王之極說。
明非本無以垂末。
後顯歸大海之異流。
明非末無以歸本。
故本末交映。
與奪相資。
方為攝生之善巧矣。
是故通論總有五位。
一根本一乘。
如華嚴經。
二密意小乘。
三密意大乘。
四顯了三乘。
上三如解深密三時教說。
五破異一乘。
如法華經。
上之四門。
圓通無[得-彳]。
是則前後即無前後。
無前後之前後耳。
▲五随機不定門者。
上之四門。
初門明三類機始末常定。
次門明五類機異時常定。
第三門通明一類及三類機自淺至深。
第四門明二類機。
初機聞頓。
後機從淺至深。
更有一類不定之機。
或從小乘次入三乘。
後入一乘。
亦有從小直入一乘。
或多類機。
随聞一句異解不同。
故名不定。
▲六顯密同時門者。
若異聞互知。
是顯不定。
若互不相知。
即是秘密。
密顯同時。
亦無前後。
▲七一時頓演門者。
上來諸門。
随一剎那一時頓演。
▲八寂寞無言門者。
楞伽第三。
雲從初得道乃至涅盤。
不說一句。
然有六義。
一約遮過顯德。
入楞伽第八雲。
如來不說堕文字法。
是則有過之說。
佛則非有。
具德之說。
佛則非無。
二約真俗二谛。
随俗假名故言有說。
真谛寂寥。
本無言說。
法華經雲。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為五比丘說。
三傳古非作。
其猶夫子述而不作。
離古佛法無别法故。
故無一法是佛自說。
四悲願所成。
謂廣大悲願應衆生故。
非為如來本自有說故。
兩佛相見。
寂無所言。
五本質影像。
謂佛三業皆悉平等。
與物為緣。
感者自聞。
非佛有說。
猶如谷響随叩應故。
六約心智。
正說法時。
即常無說。
以佛無心當此說故。
由此六義故說如來不說一字。
不說即是真實說也。
▲九該通三際門者。
此上諸門。
盡通三際。
莫尋其始。
不究其終。
▲十重重無盡門者。
上之九門。
随處随時。
重重無盡皆無前後。
後之二門。
正是華嚴甚深境界。
融取前八。
皆此大用。
若離前八。
無可重重故。
○第三所诠義理。
已知此經總屬圓教。
未知圓義分齊雲何。
然此教海宏深。
包含無外。
色空交映。
德用重重。
語其橫收。
全收五教。
乃至人天總無不包。
方顯深廣。
其猶百川不攝大海大海必攝百川。
雖攝百川。
同一醎味。
故随一滴逈異百川。
前之四教不攝於圓。
圓必攝四。
雖攝於四。
圓以貫之。
故十善五戒亦圓教攝。
尚非三四。
況初二耶。
斯則有其所通。
無其所局。
故此圓教。
語其廣包名無量乘。
語其甚深唯顯一乘。
一乘有二。
一同教一乘。
同頓同實故。
二别教一乘。
唯是圓融具德法故。
以别該同。
皆圓教攝。
今顯别教一乘。
略有四門。
一所依體事。
二攝歸真實。
三彰其無[得-彳]。
四周遍含容。
各有十門。
以彰無盡。
●今初。
第一所依體事。
略有十對。
一教義。
二理事。
三境智。
四行位。
五因果。
六依正。
七體用。
八人法。
九逆順。
十應感。
教即能诠。
謂前五教乃至光香一切法等。
義即所诠。
即五教等一切義理。
理即生空所顯。
二空所顯無性真如等理。
事即色心身方等事。
餘可思準。
至下宗中。
當更顯示。
●第二攝歸真實者。
即上十門皆是真空。
頓絕諸相。
非色非空。
無即不即。
無相不相。
無得不得。
言迹頓絕。
此絕亦滅。
傥然靡據。
故經雲。
法性本空寂。
無取亦無見。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若知一切法。
體性皆如是。
斯人則不為煩惱所染着。
亦同下文智照無二。
亦同頓教。
亦有十門。
義如别說。
●第三彰其無[得-彳]者。
然上十對皆悉無[得-彳]。
若事理相望。
成事理無[得-彳]。
若餘相望。
便成事事無[得-彳]。
今且辯事理無[得-彳]。
總有二門。
第一正明無[得-彳]。
第二彰其所以。
△今初。
亦有十門。
一理遍於事門。
二事遍於理門。
三依理成事門。
四事能顯理門。
五以理奪事門。
六事能隐理門。
七真理即事門。
八事法即理門。
九真理非事門。
十事法非理門。
▲今初。
理遍於事者。
謂理無分限。
事有分限。
今無分限理。
遍分限事。
以其理性不可分故。
一一纖塵。
理皆圓足。
▲二事遍於理門。
謂有分之事。
全同無分之理。
若不全同。
色不即空。
故一小塵即遍法界。
由上二義互該徹故。
皆同一性。
故出理品雲。
如來成正覺時。
於其身中。
普見一切衆生成正覺。
乃至普見一切衆生入涅盤。
皆同一性。
所謂無性。
理遍事故。
一成一切成。
事遍同理。
故說都無所成。
經雲。
譬如虛空無成無壞。
一性無性即是佛性。
下經雲。
思惟衆生無作性甚深。
涅盤雲。
佛性名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為智慧。
又出現品雲。
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無不具有者。
即一乘義。
▲三依理成事門。
謂事無别體。
要因理成。
如攬水成波故。
於中又二。
一明具分唯識變故。
故根自在主雲。
由境界風飄靜心海。
起識波浪。
靜心即是如來藏性。
二明真如随緣成故。
靜心即是真如。
又彼文雲。
由識自性本性故諸識轉。
本性即是真如。
問明品雲。
法性本無性示現而有生。
亦同勝鬘依如來藏有生死等。
▲四明事能顯理門。
謂由事攬理成故。
事虛而理實。
依他無性即是圓成。
如波相虛令水現故。
善财雲。
無有性随緣轉故。
謂由随緣而顯無性。
論雲。
若法從緣生。
是則無自性。
▲五以理奪事門者。
謂事即全理。
即事盡無遺。
如水奪波波相全盡。
故說生佛不增不減。
出現品雲。
譬如虛空。
一切世界若成若壞。
常無增減。
何以故。
虛空無生故。
諸佛菩提亦複如是。
若成正覺不成正覺。
常無增減。
何以故。
菩提無相故。
乃至雲。
設一切衆生。
於一念中悉成正覺。
與不成正覺亦無有異。
皆以無相理平等故。
解脫長者雲。
有無諸法本不生故。
▲六事能隐理門。
謂真理随緣而成事法。
遂令事顯理不現也。
如水成波動顯靜隐。
故說法身流轉五道名曰衆生。
下經雲。
不能覺知生死輪中無由出離。
▲七真理即事門。
謂凡是真理必非事外。
以是法無我理故。
空即色故。
理即是事。
方為真理。
經雲。
法性不違法相等。
▲八事法即理門。
謂從緣集必無自性。
舉體即真故。
善财念言。
離一切法見知空無生。
故經雲。
一切法皆如。
諸佛境亦然。
乃至無一法如中有生滅。
上之二門。
正明二谛不相違義。
如濕不違波波不違濕。
舉體相即故。
自在主言。
因緣相作。
不相舍離。
非一非異。
夜摩偈雲。
如金與金色。
其性無差别。
法非法亦然。
體性無有異。
又由事即理故雖有不常。
理即事故雖空不斷。
又由事理相即故。
起滅同時。
故下經雲。
思惟衆生心流注甚深。
意明即生即滅故。
又上經雲。
一切凡夫行。
莫不速歸盡。
其性如虛空。
故說無有盡。
無有盡者即性滅義。
名難思盡。
亦令究竟斷證離於能所。
十地品雲。
非初非中後。
非言詞所及。
▲九真理非事門。
即妄之真。
異於妄故。
如濕非動。
▲十事法非理門。
即真之妄。
異於真故。
如動非濕。
故慚愧林偈雲。
如色與非色。
此二不為一等。
上七八二門。
明事理非異。
九十二門。
明事理非一。
故為無為。
非一非異。
主林神雲。
於一切差别境中。
入無差别定。
於無差别平等法中。
現於自在有差别智。
上經雲。
於有為界。
示無為法。
而不滅壞有為之相。
於無為界。
示有為法。
而不分别無為之性。
上之十門同一緣起。
故雲無[得-彳]。
約理望事。
則有成有壞。
有即有離。
事望於理。
有顯有隐。
有一有異。
逆順自在。
無障無[得-彳]。
同時頓起。
△第二彰其所以者。
由緣起之事與性空之理二互相望。
有三義故。
一相違義。
二不相[得-彳]義。
三相作義。
由此三義。
成前十門。
▲言相違者。
經雲。
空中無色。
以空害色故。
亦應雲色中無空。
以色違空故。
若互相存必互亡故。
即五六九十四門。
▲二不相[得-彳]義者。
謂以色是幻色
或有佛性闡提人有善根人無。
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闡提人無。
或有佛性二人俱有。
或有佛性二人俱無。
分析差别。
善惡等殊。
一真之性更無有二。
抑彼闡提令其發心。
通雲無耳。
故涅盤雲。
一闡提人。
雖複斷善根。
猶有佛性。
廣如涅盤法華所明。
既性有五一不同。
故令乘有三一之異。
既以一性為實。
則以一乘為真。
廣如别說第三唯心真妄别者。
權宗所明。
三界唯心。
八識皆是生滅之法。
皆為業惑之所辦生。
一期報盡便歸壞滅。
以其識種引起後識。
依生滅識。
建立生死及涅盤因。
若實教中所辯。
唯心八識。
皆通如來藏性随緣成立。
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名阿賴耶識。
不生滅者即如來藏。
生滅之者業惑所生。
體不相離。
故非一異。
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舍離。
故楞伽雲。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溟壑。
無有斷絕期。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七識波浪起。
騰躍而轉生。
根自在主善知識中。
廣說此義。
離水無波。
離波無水。
故非異也。
水是濕相。
波是動相。
故非一也。
非一非異。
即是中道。
故此生滅即無生滅。
第四真如随緣凝然别者。
若權宗說。
真謂真實顯非虛妄。
如謂如常表無變易。
故真如者。
凝然不變。
不許随緣。
若随緣者。
是遷變義。
同無常故。
若實教宗。
則許真如有其二義。
一不變義。
二随緣義。
由體不變故能随緣。
成一切法。
雖成諸法。
不失自性。
故雲不變。
如水遇風而成波浪。
雖成波浪不失濕性。
故勝鬘雲。
依如來藏故有生死。
依如來藏故有涅盤。
離如來藏。
一切諸法皆不成立。
是故當知。
真如随緣能成諸法。
第五三性空有即離别者。
若權宗說。
三性之中。
遍計所執。
此一則空。
如夜見繩謂之為蛇。
今言空者。
說蛇空耳。
非說繩無。
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
此二不空。
依他緣有圓成性有。
故空與有二義不同。
如牛兔角不得相即。
若實教宗。
三性相融。
依他無性即是圓成。
如波相虛體即是水。
故說即色便是真空。
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中論雲。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皆空有相即三谛一際。
第六生佛不增不減别者。
若權教說。
若使一切皆有佛性。
生盡成佛。
生界便減。
佛界便增。
今有一類無種性人。
長不作佛故。
生界不減。
佛界不增。
若實教說。
一生齊平故說生界不增不減。
設一切衆生一時成佛。
亦無增減。
以皆不出真法性故。
若言一分不成佛者。
俱是不盡。
非不減義。
第七二谛空有即離别者。
若權教說。
俗谛之内有空不空。
遍計是俗。
此俗則空。
依他是俗。
此俗不空。
圓成為真。
一向不空。
空有既異。
二谛體殊。
真俗多種。
皆不相雜。
若實教說。
真俗二谛。
體非即離。
俗谛緣生。
緣生即空。
便成真谛。
故此空者。
是不空空。
言緣生者。
是不有有。
空有無二。
二谛無乖。
無二之二說言二谛。
二之無二說為一體。
故涅盤雲。
唯一實谛。
仁王經雲。
於谛常自二。
於解常自一。
通達此無二。
真入第一義。
第八四相一時前後别者。
若權教宗。
則同時四相。
滅表後無。
謂生明此法先非有。
滅表此法後是無。
異表此法非凝然。
住表此法暫有用。
既表後無。
則住時非滅。
若實教宗。
四相同時。
體性即滅。
故滅與三。
而得同時。
淨名經雲。
比丘。
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生滅義殊。
體非前後。
釋前三相。
不異於彼。
第九能所斷證即離别者。
若權教說。
緣境斷惑。
義說雙觀。
決定别照。
二智二境各不同故。
以有為智。
證無為理。
義說不異。
而實不一。
若實教說。
緣境斷惑。
不二而二。
有能所斷。
二而不二。
說為内證。
照惑無本。
即是智體。
照體無自。
即是證如。
非智外如為智所證。
非如外智能證於如。
三時無斷。
方能斷惑。
無斷之斷。
斷即無斷。
是故經說不斷煩惱而入涅盤。
第十佛身無為有為别者。
若權教說。
以出世智依生滅識種故。
四智心品。
為相所遷。
佛果報身。
有為無漏。
以生法必滅一向記故。
若實教說。
世出世智依如來藏。
始覺同本。
更無有二。
有為無為非一非異。
故佛身者即是無為。
涅盤經說。
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
況於報體。
即體之智。
非相所遷。
智若相遷。
體不即真。
體若即真。
相則不遷。
若言即真而相遷者。
真亦應遷故。
以用從體。
皆無為矣。
不堕諸數。
若言如來同有為者。
雲何此人舌不随落。
上來略明一乘三乘權實對辯。
且從相顯十義不同。
若欲會之。
亦皆一味。
廣如别說。
▲第四就實教中。
複有二門。
一約有位無位。
分之為二。
則以終教同前始教。
皆名為漸。
第四名頓。
二約圓融不融。
分成二種。
即實教頓教并皆不融。
為同教一乘。
唯第五教圓融具德。
名别教一乘。
今經正是第五教攝。
以一一圓融包攝無盡故。
△第二會化儀前後者。
不曉此意。
或謂如來初成說小。
或初說大後方漸次。
或謂初時說有。
次時說空。
後說中道。
異解不同。
故今會通一代時教。
總以十門。
收無不盡。
一本末差别門。
二依本起末門。
三攝末歸本門。
四本末無[得-彳]門。
五随機不定門。
六顯密同時門七一時頓演門。
八寂寞無言門。
九該通三際門。
十重重無盡門。
▲今初。
謂本末同時。
始終一類。
各無異說。
於此一門。
自有三位。
一若小乘中。
則初度陳如。
後度須跋。
中間亦唯說小益小。
如四阿含經及五部律。
由有此類。
如來滅後。
學小之者。
不信大乘。
謂佛一代唯說小故。
二者若約三乘。
始終通說三乘。
益三種器。
如密迹經等。
三若約一乘。
則見始終唯為圓機說於圓極。
始說華嚴。
其中不通小乘三乘。
從前至後。
更無異說。
然上三類。
依於此世根性定者。
常聞如上一類之法。
故佛所說法。
各通始終。
更無前後。
▲二依本起末門。
此有五類。
謂初為菩薩。
二為緣覺。
三為聲聞。
四為善根衆生。
五為邪定。
出現品雲。
譬如日出。
先照須彌山等諸大山王。
次照黑山。
次照高原。
然後普照一切大地。
合雲。
如來智輪。
光照菩薩摩诃薩等諸大山王。
次照緣覺。
次照聲聞。
次照決定善根衆生。
随其心器。
示廣大智。
然後普照一切衆生。
乃至邪定亦皆普及。
為作未來利益因緣令成熟故。
及三千界。
初成喻中。
亦辨先大。
後漸說小。
約法名為從本起末。
於一佛乘。
分别說三。
約機各是一類之機。
非為一機先大後小。
▲三攝末歸本門者。
依無量義經。
初時說小。
次說中乘。
後時說大乘。
法華經雲。
初轉四谛。
後說法華經。
解深密經。
及妙智經。
皆明先小後方說大。
▲四本末無[得-彳]門者。
謂初舉照山王之極說。
明非本無以垂末。
後顯歸大海之異流。
明非末無以歸本。
故本末交映。
與奪相資。
方為攝生之善巧矣。
是故通論總有五位。
一根本一乘。
如華嚴經。
二密意小乘。
三密意大乘。
四顯了三乘。
上三如解深密三時教說。
五破異一乘。
如法華經。
上之四門。
圓通無[得-彳]。
是則前後即無前後。
無前後之前後耳。
▲五随機不定門者。
上之四門。
初門明三類機始末常定。
次門明五類機異時常定。
第三門通明一類及三類機自淺至深。
第四門明二類機。
初機聞頓。
後機從淺至深。
更有一類不定之機。
或從小乘次入三乘。
後入一乘。
亦有從小直入一乘。
或多類機。
随聞一句異解不同。
故名不定。
▲六顯密同時門者。
若異聞互知。
是顯不定。
若互不相知。
即是秘密。
密顯同時。
亦無前後。
▲七一時頓演門者。
上來諸門。
随一剎那一時頓演。
▲八寂寞無言門者。
楞伽第三。
雲從初得道乃至涅盤。
不說一句。
然有六義。
一約遮過顯德。
入楞伽第八雲。
如來不說堕文字法。
是則有過之說。
佛則非有。
具德之說。
佛則非無。
二約真俗二谛。
随俗假名故言有說。
真谛寂寥。
本無言說。
法華經雲。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為五比丘說。
三傳古非作。
其猶夫子述而不作。
離古佛法無别法故。
故無一法是佛自說。
四悲願所成。
謂廣大悲願應衆生故。
非為如來本自有說故。
兩佛相見。
寂無所言。
五本質影像。
謂佛三業皆悉平等。
與物為緣。
感者自聞。
非佛有說。
猶如谷響随叩應故。
六約心智。
正說法時。
即常無說。
以佛無心當此說故。
由此六義故說如來不說一字。
不說即是真實說也。
▲九該通三際門者。
此上諸門。
盡通三際。
莫尋其始。
不究其終。
▲十重重無盡門者。
上之九門。
随處随時。
重重無盡皆無前後。
後之二門。
正是華嚴甚深境界。
融取前八。
皆此大用。
若離前八。
無可重重故。
○第三所诠義理。
已知此經總屬圓教。
未知圓義分齊雲何。
然此教海宏深。
包含無外。
色空交映。
德用重重。
語其橫收。
全收五教。
乃至人天總無不包。
方顯深廣。
其猶百川不攝大海大海必攝百川。
雖攝百川。
同一醎味。
故随一滴逈異百川。
前之四教不攝於圓。
圓必攝四。
雖攝於四。
圓以貫之。
故十善五戒亦圓教攝。
尚非三四。
況初二耶。
斯則有其所通。
無其所局。
故此圓教。
語其廣包名無量乘。
語其甚深唯顯一乘。
一乘有二。
一同教一乘。
同頓同實故。
二别教一乘。
唯是圓融具德法故。
以别該同。
皆圓教攝。
今顯别教一乘。
略有四門。
一所依體事。
二攝歸真實。
三彰其無[得-彳]。
四周遍含容。
各有十門。
以彰無盡。
●今初。
第一所依體事。
略有十對。
一教義。
二理事。
三境智。
四行位。
五因果。
六依正。
七體用。
八人法。
九逆順。
十應感。
教即能诠。
謂前五教乃至光香一切法等。
義即所诠。
即五教等一切義理。
理即生空所顯。
二空所顯無性真如等理。
事即色心身方等事。
餘可思準。
至下宗中。
當更顯示。
●第二攝歸真實者。
即上十門皆是真空。
頓絕諸相。
非色非空。
無即不即。
無相不相。
無得不得。
言迹頓絕。
此絕亦滅。
傥然靡據。
故經雲。
法性本空寂。
無取亦無見。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若知一切法。
體性皆如是。
斯人則不為煩惱所染着。
亦同下文智照無二。
亦同頓教。
亦有十門。
義如别說。
●第三彰其無[得-彳]者。
然上十對皆悉無[得-彳]。
若事理相望。
成事理無[得-彳]。
若餘相望。
便成事事無[得-彳]。
今且辯事理無[得-彳]。
總有二門。
第一正明無[得-彳]。
第二彰其所以。
△今初。
亦有十門。
一理遍於事門。
二事遍於理門。
三依理成事門。
四事能顯理門。
五以理奪事門。
六事能隐理門。
七真理即事門。
八事法即理門。
九真理非事門。
十事法非理門。
▲今初。
理遍於事者。
謂理無分限。
事有分限。
今無分限理。
遍分限事。
以其理性不可分故。
一一纖塵。
理皆圓足。
▲二事遍於理門。
謂有分之事。
全同無分之理。
若不全同。
色不即空。
故一小塵即遍法界。
由上二義互該徹故。
皆同一性。
故出理品雲。
如來成正覺時。
於其身中。
普見一切衆生成正覺。
乃至普見一切衆生入涅盤。
皆同一性。
所謂無性。
理遍事故。
一成一切成。
事遍同理。
故說都無所成。
經雲。
譬如虛空無成無壞。
一性無性即是佛性。
下經雲。
思惟衆生無作性甚深。
涅盤雲。
佛性名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為智慧。
又出現品雲。
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無不具有者。
即一乘義。
▲三依理成事門。
謂事無别體。
要因理成。
如攬水成波故。
於中又二。
一明具分唯識變故。
故根自在主雲。
由境界風飄靜心海。
起識波浪。
靜心即是如來藏性。
二明真如随緣成故。
靜心即是真如。
又彼文雲。
由識自性本性故諸識轉。
本性即是真如。
問明品雲。
法性本無性示現而有生。
亦同勝鬘依如來藏有生死等。
▲四明事能顯理門。
謂由事攬理成故。
事虛而理實。
依他無性即是圓成。
如波相虛令水現故。
善财雲。
無有性随緣轉故。
謂由随緣而顯無性。
論雲。
若法從緣生。
是則無自性。
▲五以理奪事門者。
謂事即全理。
即事盡無遺。
如水奪波波相全盡。
故說生佛不增不減。
出現品雲。
譬如虛空。
一切世界若成若壞。
常無增減。
何以故。
虛空無生故。
諸佛菩提亦複如是。
若成正覺不成正覺。
常無增減。
何以故。
菩提無相故。
乃至雲。
設一切衆生。
於一念中悉成正覺。
與不成正覺亦無有異。
皆以無相理平等故。
解脫長者雲。
有無諸法本不生故。
▲六事能隐理門。
謂真理随緣而成事法。
遂令事顯理不現也。
如水成波動顯靜隐。
故說法身流轉五道名曰衆生。
下經雲。
不能覺知生死輪中無由出離。
▲七真理即事門。
謂凡是真理必非事外。
以是法無我理故。
空即色故。
理即是事。
方為真理。
經雲。
法性不違法相等。
▲八事法即理門。
謂從緣集必無自性。
舉體即真故。
善财念言。
離一切法見知空無生。
故經雲。
一切法皆如。
諸佛境亦然。
乃至無一法如中有生滅。
上之二門。
正明二谛不相違義。
如濕不違波波不違濕。
舉體相即故。
自在主言。
因緣相作。
不相舍離。
非一非異。
夜摩偈雲。
如金與金色。
其性無差别。
法非法亦然。
體性無有異。
又由事即理故雖有不常。
理即事故雖空不斷。
又由事理相即故。
起滅同時。
故下經雲。
思惟衆生心流注甚深。
意明即生即滅故。
又上經雲。
一切凡夫行。
莫不速歸盡。
其性如虛空。
故說無有盡。
無有盡者即性滅義。
名難思盡。
亦令究竟斷證離於能所。
十地品雲。
非初非中後。
非言詞所及。
▲九真理非事門。
即妄之真。
異於妄故。
如濕非動。
▲十事法非理門。
即真之妄。
異於真故。
如動非濕。
故慚愧林偈雲。
如色與非色。
此二不為一等。
上七八二門。
明事理非異。
九十二門。
明事理非一。
故為無為。
非一非異。
主林神雲。
於一切差别境中。
入無差别定。
於無差别平等法中。
現於自在有差别智。
上經雲。
於有為界。
示無為法。
而不滅壞有為之相。
於無為界。
示有為法。
而不分别無為之性。
上之十門同一緣起。
故雲無[得-彳]。
約理望事。
則有成有壞。
有即有離。
事望於理。
有顯有隐。
有一有異。
逆順自在。
無障無[得-彳]。
同時頓起。
△第二彰其所以者。
由緣起之事與性空之理二互相望。
有三義故。
一相違義。
二不相[得-彳]義。
三相作義。
由此三義。
成前十門。
▲言相違者。
經雲。
空中無色。
以空害色故。
亦應雲色中無空。
以色違空故。
若互相存必互亡故。
即五六九十四門。
▲二不相[得-彳]義者。
謂以色是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