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并序)

關燈
得-彳]。

    為一緣起。

    并為遮那無[得-彳]身雲。

    二就如來身。

    自有十身。

    一菩提身。

    二願身。

    三化身。

    四力持身。

    五相好莊嚴身。

    六威勢身。

    七意生身。

    八福德身。

    九法身。

    十智身。

    餘之九身例此有十。

    則有百身。

    二離世間品。

    名為十佛。

    即此十身名或小異。

    今次第對之。

    一成正覺佛即菩提身。

    二願佛。

    三涅盤佛。

    四住持佛。

    五業報佛。

    六心佛。

    七随樂佛。

    八三昧佛。

    九法界佛。

    十本性佛本智性故。

    彼品複說十種見佛。

    見上十佛。

    謂一安住世間成正覺佛無着見。

    願佛出生見。

    業報佛深信見。

    住持佛随樂見。

    涅盤佛深入見。

    法界佛普至見。

    心佛安住見。

    三昧佛無量無依見。

    本性佛明了見。

    随樂佛普受見。

    此之十見。

    如佛體見。

    謂無着者。

    即正覺相。

    於一切法皆無所着。

    便成正覺。

    若見無着。

    則見正覺。

    下九例然。

    然無着有十。

    以顯無盡。

    一於一切世間無着。

    二於一切衆生無着。

    三一切法。

    四所作。

    五善根。

    六生處。

    七願。

    八行。

    九菩薩。

    十如來。

    於此十法皆無所着。

    無着既十。

    出生深信乃至明了亦各有十。

    以成百門。

    方是十中。

    一如來身。

    餘衆生身國土身等。

    複各有十。

    便成千身。

    乃至無量。

    俱說十者。

    一周圓數。

    以表無盡。

    令易了故。

    三普遍吉祥無垢光神。

    說有十身。

    一不去身。

    二不來身。

    三不生身。

    四不滅身。

    五不實身。

    六不虛身。

    七不遷身。

    八不壞身。

    九一相身。

    十無相身。

    總就體标十。

    皆言不及。

    觀釋文。

    即菩提等十種之身。

    則名異義同。

    四普眼長者亦說十身。

    即一波羅蜜而成一身。

    佛十度圓故成十身。

    與菩提等大意亦同。

    五最寂靜婆羅門。

    說有十身。

    則約因門。

    謂十地中一地成一。

    皆依法身。

    與如來身。

    非一非異。

    佛具十地。

    則亦圓收。

    如海十德不離一海故。

    雖數處名字不同。

    不出八地兩種十身。

    會釋如下。

    所以此經要說十者。

    諸教随宜。

    或說諸佛唯一法身。

    或二。

    或三。

    今圓滿教故須具說。

    若欲會同三身等者。

    菩提願化力持四身。

    即是化身。

    相好福德通於報佛。

    威勢意生通他受用及與化身。

    法即法身。

    智通三身。

    具四智故。

    兼他受用。

    即通四身。

    然報必契法。

    離法無報。

    如金成像。

    離金無像。

    瑩金發光。

    離像無光。

    依體起用。

    離報無化故。

    說為一無障[得-彳]身。

    一不為一。

    為破諸數。

    是以舒則彌綸法界。

    卷則足迹難尋。

    故難思議。

    第二辨無[得-彳]者。

    即前十身。

    各互相作。

    一即具十。

    十即是一。

    多一圓融。

    即是無[得-彳]。

    更略說十。

    以表無盡。

    一用周無[得-彳]。

    謂於上念劫剎塵等處。

    遮那佛現法界身雲。

    業用無邊。

    悉周遍故。

    經雲。

    如於此處見佛坐。

    一切塵中亦如是等。

    其文非一。

    二相遍無[得-彳]。

    謂於上差别用中。

    各攝一切業用盡故。

    三寂用無[得-彳]。

    雲興大用無私成故。

    四依起無[得-彳]。

    無心頓現海印力故。

    五真應無[得-彳]。

    應即同法一味等故。

    六分圓無[得-彳]。

    一一身分即全身故。

    七因果無[得-彳]。

    雖得佛道不舍因故。

    八依正無[得-彳]。

    正中現依國土體故。

    九潛入無[得-彳]。

    入衆生界。

    如如來藏。

    雖作衆生。

    不失自性故。

    故出現品雲。

    佛智潛入衆生心中。

    又雲。

    衆生心中念念常有佛成正覺。

    十圓通無[得-彳]。

    謂此佛身。

    即理即事。

    即一即多。

    即依即正。

    即人即法。

    即此即彼。

    即情即非情。

    即深即廣。

    即因即果。

    即三身即十身。

    同一無[得-彳]法界身雲。

    以此身雲。

    遍前時處。

    常說華嚴。

    是知或說報身在色究竟。

    約攝報說。

    或說報身在餘淨土。

    約引攝說。

    或說舍那坐千葉華。

    約攝二地說。

    或說登地方見佛身。

    約勝機說。

    或分三異。

    約體相用說。

    俱非此經真實之義。

    要得十身自在無[得-彳]。

    方順經宗。

     第四依三昧者。

    夫動靜唯物。

    聖豈然乎。

    示軌後徒。

    故須入定。

    明将有說。

    必須觀機。

    靜鑒前理。

    定起發言。

    言必真當。

    真當故受者之心自然笃矣。

    略有二類。

    一佛自入師子頻申。

    總明果定攝德無盡。

    如本會說。

    二者善友所入因定。

    或入不入。

    以表動寂皆法界故。

    如末會說。

    實則定散無[得-彳]因果交徹。

     第五依現相者。

    法性寂寥雖無諸相。

    無相之相無[得-彳]繁興故。

    經雲。

    如來非以相為體。

    但是無相寂滅。

    法身相成。

    儀悉具足。

    世間随樂皆得見。

    既随物現。

    意在悟人。

    相與無相等無差别。

    現相多端。

    随會分二。

    一者本會。

    於中有二。

    一者定用。

    頓淨佛剎。

    頓彰佛身。

    微細容持。

    表其所诠。

    二者放光。

    眉間毫相遐照十方。

    表其能證。

    令諸大衆依智證入。

    二末會之中。

    随諸善友。

    現相不同。

    或現神通。

    或放光照。

    或逆或順。

    或顯或隐。

    如文具足。

     第六依說人者。

    法無廢興。

    弘之由人。

    故經雲。

    佛法無人說。

    雖慧莫能了。

    今經能說通三世間。

    開則為五。

    謂一佛說。

    二菩薩說。

    三聲聞說。

    四衆生說。

    五器界說。

    更開為十。

    六過去說。

    七現在說。

    八未來說。

    九毛孔說。

    十微塵說。

    以前四及器曆時有三。

    各開分說。

    以為塵毛異全說故。

    然前四中用法不同。

    或用音聲。

    或用妙色。

    如教體辯。

    此中本會。

    無佛言說。

    但有現相以為說耳。

    慈氏閣中。

    見諸佛說菩薩說處。

    其文甚多。

    聲聞說者。

    即末會初。

    身子稱贊文殊勝德。

    衆生說者。

    如多知解婆羅門等。

    器界說者。

    □多羅樹皆悉演說佛聲法聲。

    三世說者。

    亦如慈氏閣内聞過去佛及三世互在等。

    亦如上方菩薩供具等中現說三世一切境界。

    微塵毛孔。

    如下喜目及與普賢一一塵毛現聲說等。

    亦如新集下方菩薩一一毛孔演說種種法海妙音聲雲等。

    此無情等而能說者。

    略有四意。

    一者業用。

    佛菩薩力。

    二者德相。

    諸佛法爾能如是故。

    三者顯理。

    則常是說。

    四者性融。

    以法性力一無不具足故。

    一說即一切說。

    是以。

    以性從相。

    有說不說。

    會相歸性。

    都無所說。

    以性融相。

    一說一切說。

    無說無不說。

    若約觀心。

    但随自心。

    有說不說。

     第七依聽人者。

    子期雲。

    喪伯牙絕弦。

    若無有聽。

    終無有說。

    即下十類除當機一。

    餘皆說緣。

     第八依德本者。

    川有珠而不枯。

    山有玉而增潤。

    内無德本。

    外豈能談。

    然唯約說者。

    前人此法略有二類。

    一者智慧最上首故。

    即蘊四智於心中。

    流八音於聽表。

    二者餘行為資助故。

    謂禅戒等福增足威光。

    本會之中佛德全具。

    諸菩薩等皆具衆德。

    故能有說。

     第九依請人者。

    德厚憂深。

    道大兼亡。

    菩薩大悲為物啟發。

    此亦有二。

    一者言請。

    二者念請。

    本會之中但有念請。

    以心傳心。

    離言說故。

    末會之中通二種請。

    若說若嘿。

    無非道故。

    如下當辯。

     第十依能加者。

    夫聖無常應。

    應于克誠。

    心契玄同。

    故佛加被。

    要得聖加方能說故。

    本會佛定則不須加。

    下諸善友。

    皆承佛力故。

    解脫長者文殊師利心念力故。

    而入三昧。

    則能加者。

    通佛菩薩。

    善财亦言我當承佛威神之力及善友力而能信受。

    則顯聽者亦得佛加。

    然加複有二。

    一者顯加。

    謂身手摩頂。

    口勸說聽。

    心與智力。

    二者冥加。

    但潛資定智。

    本會唯冥。

    但佛入定。

    衆頓證故。

    末會之中。

    義兼冥顯。

    文殊心念。

    即是冥加。

    十方諸佛常來為說。

    即是顯加。

    普賢文殊摩頂贊美。

    即是顯加。

    見諸善友。

    皆是文殊威神力故。

    即是冥加。

    餘可思準。

    由上因緣故。

    我世尊始成正覺。

    頓宣圓極。

     ○第二教門權實者。

    若三藏十二分教。

    諸經大同。

    權實教門。

    今當略說。

    夫教海沖深。

    法雲彌漫。

    智光無際。

    妙辯叵窮。

    以無言之言。

    诠言絕之理。

    以無變。

    應無窮之機。

    極位所承。

    凡情難挹。

    今承理教之力。

    略啟四門。

    一大意合離。

    二古今違順三分宗立教。

    四總相會通。

     ●今初。

    且西域東夏弘闡之流。

    於一代聖言。

    或開宗分教。

    或直釋經文。

    以皆含得失故。

    有去有取。

    且不分之意。

    略有五焉。

    一則理本一味殊途同歸故不可分。

    二者一音普應一雨普滋故。

    三原本聖意為一事故。

    四随一一文衆解異故。

    五多種說法成枝流故。

    以斯五義故不可分。

    分之乃令情構異端是非競作。

    故以不分。

    為得其分。

    教者。

    亦有多意。

    一理雖一味诠有淺深。

    今約诠分。

    令知權實。

    非分至理言有兩般。

    二約佛。

    雖一音而機差教别。

    經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各各随所解。

    今分各随所解。

    非分一音。

    況此經雲。

    如來於一語言中。

    演說無邊契經海。

    則一音中具異法也。

    三本意未申。

    随他意語。

    而有異故。

    四言有通别。

    就顯說故。

    如言諸法無言。

    此語則通。

    謂愚人聞之。

    謂如啞羊方名為道。

    小乘聞之。

    則謂離言以求無言。

    故身子雲。

    解脫者。

    無所言說故。

    吾於是不知所雲。

    而為天女所呵。

    菩薩聞之。

    自有二解。

    一知理圓言偏故。

    令亡言得意。

    二知文字性離。

    言即無言故。

    終日言而未嘗言也。

    如上所言。

    此言則通。

    若雲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

    不可同於五性之說。

    若雲一切衆生有五種性。

    不可令同一性義也。

    今取随宜言異分之。

    不以一性平等分也。

    五雖分權實。

    須善佛意。

    有開顯故。

    如分大小。

    須知小乘本為大事。

    則順佛懷。

    以斯五意對前五意。

    更有五意。

    一如王密語。

    所為别故。

    智臣須知。

    佛順根宜。

    須觀本意。

    二不識權實。

    以深為淺。

    失於大利。

    以淺為深。

    虛其功故。

    三莊嚴聖教令深廣故。

    四諸聖教中自有分故。

    五諸大菩薩亦分教故。

    以斯多義。

    若開教者。

    得多失少。

    若渾為一。

    得少失多。

    且六經旨趣。

    夫子亦分。

    況佛教海不辨權實。

    但能虛己。

    無黨無偏。

    不可分中分亦無失。

     ●第二古今違順者。

    或說一音。

    或分大小。

    或言漸頓。

    或立三時四教五時。

    有多差異。

    義如别說。

     ●第三分宗立教。

    然西域六師。

    此方三教。

    教主既别。

    立意不同。

    方内方外施設非一。

    儒道之旨不異前聞。

    今所分判。

    唯論釋典。

    就於如來一代時教。

    古德從義總分為五。

    一小乘教。

    二大乘始教。

    三大乘終教。

    四者頓教。

    五者圓教。

    第一小乘教者。

    即聲聞緣覺。

    謂佛說。

    四谛十二因緣。

    但明人空。

    未辯法空。

    但斷煩惱。

    不斷所知。

    但出三界成於小果。

    不求菩提。

    故法華雲。

    為求聲聞者。

    說應四谛法。

    為求辟支佛者。

    說應十二因緣法。

    就教行異。

    分成二乘。

    理界同故合之為一。

    二始教者亦名分教。

    以立五性。

    定性二乘及無種性定不成佛。

    以其未盡大乘法理。

    故名為初。

    有不成佛故名為分。

    多說法相。

    少說法性。

    所說法性即法相數。

    然於法相。

    決擇分明。

    三終教者亦名實教。

    若有經說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

    方盡大乘至極之說。

    立為終教。

    以稱實理故名為實。

    多說法性。

    少說法相。

    所說法相。

    亦融入性。

    然上二教并有次位。

    總名為漸。

    四頓教者。

    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

    不依地位漸次而修。

    故名為頓。

    如思益雲。

    得諸法正性者。

    不從一地至於一地。

    楞伽經雲。

    初地即為八。

    乃至無所有。

    何次不同前。

    二漸次修行。

    又不同後圓融具德。

    故名為頓。

    頓證此理。

    即是頓教。

    故於其中。

    總不說相。

    但顯真性。

    亦無諸識差别之相。

    一切所有唯是妄想。

    一切法界唯是絕言。

    五法與三自性俱空。

    八識與二無我雙遣。

    呵教勸離。

    毀相泯心。

    生心即妄。

    不生即佛。

    亦無佛無不佛。

    無生無不生。

    如淨名嘿住顯不二等。

    即其類也。

    今諸禅宗多依此教。

    五圓教者。

    明一位即一切位。

    一切位即一位。

    是故十信滿心。

    即攝五位。

    成正覺等。

    依普賢法界帝網重重主伴具足。

    故名圓教。

    其中多說十十法門。

    以顯無盡。

    即是斯經之所宗尚。

    後門之中當廣分别。

     ●第四總相會通者。

    略有二門。

    先會諸教開合。

    後會化儀先後。

     △今初略有四重。

     ▲第一謂上之五教總合為一。

    唯是如來一大善巧攝生方便。

    一音所演。

     ▲第二或開為二。

    五中初一名聲聞藏。

    後四總合為菩薩藏。

    即同涅盤。

    二乘小教名為半字。

    菩薩藏教名為滿字。

    故諸經中多分大小。

    若開小乘以為二乘。

    即是三乘。

     ▲第三就大乘中。

    複分為二。

    一者權教大乘。

    亦名三乘。

    謂三乘定異五性懸隔。

    即前第二大乘始教。

    二實教大乘。

    亦名一乘。

    謂會三歸一。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故。

    即後三教。

    合名為實。

    此上二教。

    即今法性法相二宗。

    并依聖教。

    取意不同。

    有多差别。

    略列十條。

    一者一乘三乘别。

    二一性五性别。

    三唯心真妄别。

    四真如随緣凝然别。

    五三性空有即離别。

    六生佛不增不減别。

    七二谛空有即離别。

    八四相一時前後别。

    九能所斷證即離别。

    十佛身無為有為别。

     第一一乘三乘别者。

    權教明以三乘為了義一乘為不了。

    以衆生根性定有三故。

    佛說三乘。

    稱根真實。

    言一乘者。

    但為引攝一類不定性人令歸大乘故言唯一。

    非是究竟。

    若實教宗。

    則以一乘為真實。

    三乘為方便。

    故法華經雲。

    如來以方便力。

    於一佛乘分别說三。

    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於世。

    一大事者謂佛知見。

    為明一切衆生皆有如來知見故唯一乘。

    是以經雲。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濟度於衆生。

    又雲。

    此經開方便門。

    示真實相。

    方便門者即是三乘。

    真實相者即是一乘。

    先順物性。

    權說三乘。

    故為方便。

    世尊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故唯一乘。

    廣如法華。

    唯說一乘故為妙法。

     第二一性五性别者。

    權教明說五性為了義一性非了義。

    言五性者。

    依大般若楞伽等經。

    說性有五。

    一聲聞性。

    二緣覺性。

    三如來性。

    四不定性。

    五無種性。

    前三種性名為定性。

    聲聞定是聲聞。

    不可令為菩薩等。

    其不定性遇緣不同。

    若遇大緣可為菩薩。

    若遇小緣則為二乘。

    故名不定。

    無種性人無種性故。

    雖複勤行精進。

    終不能得無上菩提。

    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

    諸聖教中。

    說一性者。

    約通相說。

    非真了義。

    具明五性方為了義。

    若實教宗。

    則以一性而為了義。

    五性非了。

    經說五性。

    約方便說。

    且取長時不作佛故名無種性。

    非性全無。

    涅盤經雲。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以凡是有心定當作佛故。

    華嚴經雲。

    無一衆生不具如來智慧。

    亦如大海潛流四天下地。

    有穿鑿者。

    無不得水。

    法華經雲。

    一相一種。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故知五性。

    是四十餘年。

    順彼根緣。

    方便說耳。

    法華涅盤窮終極唱。

    同說一性。

    以破前非。

    故為真實。

    究竟終歸定無異轍。

    若言闡提無佛性者。

    頗有一人。

    初起邪見作闡提不。

    若言有者。

    未作闡提有佛性不。

    若言有者。

    先有後無佛性可斷。

    若言無者。

    先已自無。

    非開闡提能斷佛性。

    又後回心。

    佛性生不。

    若言生者。

    佛性滅。

    若不生者。

    何用令人莫作闡提。

    是知闡提無佛性者。

    無有行性。

    非無真性。

    故涅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