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并序)

關燈
續藏經華嚴經行願品疏 唐澄觀述 貞元新譯華嚴經疏卷第一(并序)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門澄觀述 (總有十門。

    此卷有四。

    一第一教起因緣門。

    二第二教門權實門。

    三第三所诠義理門。

    四第四辯定所宗門)。

     大哉真界。

    萬法資始。

    包空有而絕相。

    入言象而無迹。

    妙有得之而不有。

    真空得之而不空。

    生滅得之而真常。

    緣起得之而交映。

    我佛得之妙踐真覺。

    廓淨塵習。

    寂寥於萬化之域。

    動用於一虛之中。

    融身剎以相含。

    流聲光以遐燭 我皇得之靈鑒虛極。

    保合大和。

    聖文掩於百王。

    淳風吹於萬國。

    敷玄化以覺夢。

    垂天真以性情。

    是知不有大虛。

    曷展無涯之照。

    不有真界。

    豈淨等空之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

    即窮斯旨趣。

    盡其原流。

    故得恢廓宏遠。

    包納沖邃。

    不可得而思議矣。

    指其原也。

    情塵有經。

    智海無外。

    妄惑非取。

    重玄不空。

    四句之火莫焚。

    萬法之門皆入。

    冥二際而不一。

    動千變而非多。

    事理交徹而兩亡。

    以性融相而無盡。

    若秦鏡之互照。

    猶帝珠之相含。

    重重交光曆曆齊現。

    故得圓至功於頃克。

    見佛境於塵毛。

    諸佛心内衆生。

    新新作佛。

    衆生心中諸佛。

    念念證真。

    一字法門。

    海墨書而不盡。

    一毫之善。

    空界盡而無窮。

    語其定也。

    冥一如之無心。

    即萬動之恒寂。

    海湛真智。

    光含性空。

    星羅法身。

    影落心水。

    圓音非扣而長演。

    果海離念而心傳。

    萬行忘照而齊修。

    漸頓無得而雙入。

    雖四心被廣。

    八難頓超。

    而一極唱高。

    二乘絕聽。

    當其器也。

    百城詢友。

    一道栖神。

    明正為南。

    方盡南矣。

    益我為友。

    人皆友焉。

    遇三毒而三德圓。

    入一塵而一心淨。

    千化不變其慮。

    萬境順通于道。

    契文殊之妙智。

    宛是初心。

    入普賢之玄門。

    曾無别體。

    失其旨也。

    徒修因於曠劫。

    得其門也。

    等諸佛於一朝。

    杳矣妙矣。

    廣矣大矣。

    實乃聲諸佛之靈府。

    拔玄根之幽緻。

    升慧日以廓妄。

    扇慈風以長春。

    包性相之洪流。

    掩群經之光彩。

    豈唯明逾朝徹。

    靜越坐忘而已耶。

    然玄籍百千。

    幽關半掩。

     我皇禦宇。

    德合乾坤。

    光宅萬方。

    重譯來貢。

    東風入律。

    西天輪越海之誠。

    南印禦書。

    北阙獻朝宗之敬。

    特回明诏再譯真诠。

    光闡大獻增輝新理。

    (澄觀)顧多天幸。

    欽矚盛明。

    奉 诏譯場。

    承旨幽贊。

    抃躍兢惕。

    三複竭愚。

    露滴天池。

    喜合百川之味。

    塵陪華嶽。

    無增萬仞之高。

    大方廣者所證法也。

    佛華嚴者能證人也。

    極虛空之可度。

    體無邊涯。

    大也。

    竭滄溟之可飲。

    法門無盡。

    方也。

    碎塵剎而可數。

    用無能測。

    廣也。

    離覺所覺。

    朗萬法之幽邃佛也。

    芬敷萬行。

    榮曜衆德。

    華也。

    圓茲行德。

    飾彼十身。

    嚴也。

    貫攝玄妙。

    以成真光之彩。

    經也。

    總斯七字。

    為一部之宏綱。

    則無盡法門。

    思過半矣。

     稽首歸依真法界  光明遍照諸如來  普賢文殊海會尊  願得冥資贊玄妙 将釋經義。

    略啟十門。

    第一教起因緣。

    第二教門權實第三所诠義理。

    第四辯定所宗。

    第五修證淺深。

    第六彰教體性。

    第七部類品會。

    第八流傳感通。

    第九釋經名題。

    第十随文解釋。

     ○今初。

    夫法無言象。

    非離言象。

    無言象而倒惑。

    執言象而迷筌。

    故聖人利見。

    垂象設教。

    必有由矣。

    非為小事。

    必由大緣。

    非是一因。

    因緣無量。

    親能發起目之為因。

    疎而助發名之為緣。

    先因後緣。

    各開十義。

     ●初因十義者一法爾常規。

    二酬昔行願。

    三遂通物感。

    四明示真門。

    五開物性原。

    六宣說勝行。

    七令知地位。

    八顯果德嚴。

    九示其終歸。

    十廣利今後。

     今初。

    第一法爾常規者。

    一切諸佛。

    法爾皆現無盡身雲。

    於無盡剎。

    常轉圓滿無盡法輪。

    令諸衆生達本還原。

    窮未來際。

    無有休息。

    更無異轍。

    猶皇王帝道千古同規。

    是故經雲。

    無量劫中修行滿。

    菩提樹下成正覺。

    為度衆生普現身。

    如雲充滿盡未來。

    十方菩薩偈雲。

    汝觀無上士。

    廣大智圓滿。

    不擇時非時。

    演法恒無盡。

    既不擇時說無間矣。

    又雲法王大威力。

    常轉妙法輪。

    明知此經法爾常說。

    猶日月之照不因川源。

    如萬籁之聲非關撫擊。

     二酬昔行願者。

    何以法爾如是轉耶。

    宿因深故。

    宿因既深。

    起果亦大。

    因相雲何。

    謂諸如來。

    創蹑玄蹤。

    雙運悲智。

    願周法界。

    行滿剎塵。

    誓将無盡法門。

    度盡無邊生界。

    酬昔行願。

    廣辟法門。

    略有二種。

    一宿願力。

    二宿行力。

    故開敷樹華夜神言。

    善男子。

    世尊往昔為菩薩時。

    見一切衆生着我我所住無明暗室。

    乃至雲。

    既見是已起大悲心。

    為欲利益一切衆生。

    起諸大願。

    修諸行等。

    又十方菩薩偈雲。

    佛於無量劫。

    勤苦為衆生。

    雲何諸世間。

    能報大師恩。

    明因深也。

     三遂通物感者。

    謂證解脫樂。

    寂然不動。

    機宜叩聖。

    感而遂通。

    其猶明月無心水清影現。

    亦有二種。

    一通。

    二别。

    通謂凡厥生靈。

    皆含佛智無不被矣。

    别謂雖皆普被。

    機有優降。

    益有淺深。

    其猶一水方圓任器。

    略分五種。

    一者正為。

    謂一乘圓器故。

    經雲。

    此經不入餘衆生手。

    唯除乘不思議乘菩薩。

    又雲。

    非餘境界之所知。

    普賢行人方得入。

    又雲。

    若有以清淨。

    精勤集福智。

    具足大功德。

    聞教能随入。

    皆正為也。

    二者兼為。

    謂今雖未解。

    而能信向以成堅種。

    如食金剛終竟不銷。

    設因餘過。

    堕於三塗。

    聞經信力速能證悟。

    故地獄天子。

    因光生天。

    三重頓圓十地功德。

    明有信心海水劫火不能為障。

    三者引為。

    謂權教菩薩。

    未堪直聞圓融之法。

    故十地中借其次第行布之法。

    而誘引之。

    後令入實。

    其猶置藥乳中乳能愈病。

    以圓投相。

    相自亡權。

    四者權為。

    謂二乘之人既不聞見。

    故諸菩薩權示聲聞。

    或示在座如聾如盲。

    彰其絕分。

    警餘欣樂。

    或示在道。

    開悟自他。

    知可回心。

    自非究竟。

    五者遠為。

    謂謂凡夫外道闡提。

    雖聞生謗堕於地獄。

    一熏耳識功不唐捐。

    終令獲益。

    乃至成佛。

    如狂罵藥服必病除。

    如毒塗鼓聞者皆死。

    是故經雲。

    譬如生盲不見日。

    日光亦為作饒益。

    令知時節受飲食。

    永離衆患身安隐。

    無信衆生不見佛。

    而佛亦為興義利。

    聞名及以觸光明。

    因此乃至證菩提。

    以斯五類。

    收無不盡。

    若約正為。

    則後四類皆其所揀即餘衆生。

    若約遠為。

    邪見尚收。

    況於三乘而不遍被。

    故慈雲廣布。

    若天無私。

    不揀榮枯。

    遐霏法雨。

     四明示真門者。

    頓緣遍轉欲示真乘。

    不識寶玉不得其用。

    或連城刖足。

    夜光案劍。

    或執石為寶。

    掬泡謂珠。

    今欲還源。

    要須明解。

    是故經雲。

    衆生無始來。

    生死久流轉。

    不了真實義。

    故諸佛興世。

    然觸事皆真。

    要唯有二。

    一事。

    二理。

    亦即二谛。

    此經雙明。

    此複有二。

    一性相昭着。

    謂不唯說事令物淪相。

    不唯明理使物滞空。

    凡是一義。

    必性相雙明。

    使夫學者不滞偏執。

    二事理交徹性相渾融。

    此複有二。

    一事理無[得-彳]二事事無[得-彳]。

    次下當說。

     五開物性源者。

    謂上理事衆生性有。

    其猶要是真璞琢成寶器。

    良以衆生。

    性含智海。

    識洞真空。

    衣蔽玄珠。

    室埋秘藏。

    而妄随境變。

    體逐相遷。

    鼓擊真源浩蕩無際。

    今令知心合體忘照性情。

    瑩摸内之金容。

    剖塵中之經卷。

    故談斯教。

    以示真原。

    是以經雲。

    凡夫迷佛智。

    沒溺生死流。

    菩薩無着心。

    普救鹹令出。

     六宣說勝行者。

    既知性有。

    須起勝行。

    若不修行。

    終不返源。

    如數他寶自無其其分。

    說食與人終不能飽。

    匪知之艱。

    行之艱矣。

    經雲。

    不如說行。

    於佛菩提則為永離。

    然有二種。

    一者遍成諸行。

    二者頓成諸行。

    言遍成者。

    謂次第淺深各各差别。

    於中又二。

    一者行本。

    二者行相。

    言行本者謂菩提心。

    經雲。

    忘失菩提心。

    修諸善相。

    魔所攝持故。

    二千行法冠之最初。

    善财求友。

    先陳已發有菩提心。

    是法器故。

    然菩提心略有三種。

    一者心體。

    二者心相。

    三者心德。

    言心體者。

    廣有無量。

    海雲比丘說有十心。

    要略唯三。

    一者直心。

    一向正念真如法故。

    即是大智無所執着。

    二者深心。

    樂修一切諸善行故。

    謂發大願。

    即四弘等。

    三者大悲心。

    救護一切苦衆生故。

    則前二所作亦為衆生。

    下慈氏雲。

    菩提心燈。

    大悲為油。

    大願為炷。

    光照法界。

    光即大智。

    言心相者。

    謂要無齊限。

    若約悲願。

    盡度衆生。

    盡修諸行。

    故伊舍那優婆夷雲。

    菩薩不為調伏一衆生故發菩提心。

    乃至不為調伏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諸衆生故發菩提心。

    次正釋雲。

    為度一切衆生盡無餘故。

    發菩提心。

    如是略列二十種法。

    結為百萬阿僧祇方便行故。

    發菩提心。

    其一一行。

    皆無齊限。

    若約正念真如無齊限者。

    則下無衆生而可度者。

    上無菩提而為所求。

    中無萬行而可修斷。

    亦無真如而為所念。

    故淨名雲。

    當令此諸天子舍於分别菩提之見。

    菩提者。

    不可以身得。

    不可以心得。

    寂滅是菩提。

    滅諸相故。

    即斯意也。

    若融上三心。

    則度而無度。

    修而無修。

    故經雲。

    若於一切智。

    發生回向心。

    見心無所生。

    當獲大名稱。

    然大願為主。

    願有無量。

    而多說四弘者。

    對於無作四谛理故。

    一衆生無邊誓願度者。

    度於苦源。

    二煩惱無邊誓願斷者。

    斷於結集。

    三法門無盡誓願學者。

    學於道谛。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者。

    證於滅理。

    言無作者。

    不同小乘有生有滅。

    謂造境即中。

    無不真實。

    陰入皆如。

    無苦可舍。

    煩惱即菩提。

    無集可斷。

    邊邪皆中正。

    無道可修。

    生死即涅盤。

    無滅可證。

    無苦無集。

    即無世間。

    無滅無道。

    即無出世。

    不取不舍。

    直趣真實。

    若更深入。

    應知一苦一切苦。

    則一度一切度。

    事事無[得-彳]故。

    一惑一切惑。

    則一斷一切斷。

    見惑原故。

    一道一切道。

    則一修一切修。

    萬行一體故。

    一佛一切佛則一成一切成。

    生佛平等故。

    斯等并為菩提心相。

    言心德者。

    依上發心。

    一念之德。

    過於虛空。

    不可稱量。

    十方諸佛同共稱贊。

    多劫不盡。

    故彌伽翻禮初心。

    若敬白月之新吐海雲驚。

    其能發美青松之萌芽。

    不有淩雲之心。

    豈展垂天之翼。

    若無等佛之志。

    豈成妙道。

    至於佛果。

    有階差故。

    如虛室千燈。

    雖同遍室。

    不妨前後。

    明有微着。

    若無此位。

    徒修妙行不知此位。

    或叨濫上流。

    或得少為足。

    此亦二種。

    一行布位。

    初後淺深五位差别。

    二圓融位。

    一攝一切。

    一一位滿即說成佛。

    一位之中。

    具攝一切諸位功德。

    信該果海。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上二相攝。

    例如行說。

     八彰果德嚴者。

    廣說佛果萬德莊嚴。

    令信入故。

    位極必有究竟處故。

    然果有二種。

    一者依果。

    即佛淨土。

    謂無形真極自他受用華藏剎海等。

    二者正果。

    謂佛十身通智通斷有體有用。

    然依正二果。

    一經始末廣說其相。

    而無[得-彳]镕融。

    通有六句。

    一依内現依。

    謂塵中剎海。

    二正内現正。

    謂毛孔現佛。

    三正内現依。

    四依内現正。

    五依内現依正六。

    正内現正依。

    其文非一。

    又有四句。

    一或唯依。

    佛即剎故。

    二或唯正。

    剎即佛故。

    三或俱不壞兩存故。

    四或互泯即兩亡故。

    謂由剎即佛故。

    剎則非剎。

    由佛即剎故。

    佛則非佛。

    故經雲。

    華藏世界海。

    法界無差别。

    佛以法為身。

    清淨如虛空。

    上之六門。

    舉一圓收。

    是此中意。

     九示其終歸者。

    種種因果依正等法。

    究竟皆歸一真法界。

    猶萬物芸芸各歸其根。

    百川滔滔朝宗于海。

    是故經雲。

    平等真法界。

    無佛無衆生。

    由此故有入法界會。

    無所不收。

    法界之義。

    廣如宗中。

     十廣利今後者。

    諸佛設教。

    起則有始。

    用乃無終。

    若雨滴滄溟與海俱竭。

    一言稱性與性齊終。

    法界無終。

    斯教無盡。

    況大慈大願威力護持。

    令法眼長存。

    盡衆生界皆蒙勝益。

    此有二種。

    一成見聞益。

    但為種子故。

    二成解行益。

    正解修行方證入故。

    下方菩薩偈雲。

    廣大福德聚。

    出興於世間。

    開悟諸衆生。

    令集菩薩行。

    上方菩薩偈雲。

    如來出興世。

    寂靜大慈悲。

    普轉妙法輪。

    利益諸含識。

    明今後常益。

    由上十因故演此經。

     ●第二說經緣者。

    一切經初說時方人。

    既即是緣故。

    今亦有十。

    一依時。

    二依處。

    三依主。

    四依三昧。

    五依現相。

    六依說者。

    七依聽者。

    八依德本。

    九依請者。

    十依加者。

     第一依時者。

    夫心冥至道。

    渾一古今。

    法界無性。

    本亡時分。

    故下經雲。

    菩薩智輪。

    不可以生死中長短染淨如是等劫分别顯示。

    以離一切分别網故。

    況無涯之說。

    念劫圓融哉。

    今無時之時。

    略有二相。

    一不壞相。

    在於後時。

    說此一經。

    以逝多園林及身子等皆在後故。

    常恒之說不妨後故。

    二約圓融。

    初成頓說。

    下放光中。

    十方剎塵。

    剎塵皆見最勝道場。

    菩薩於中成正覺故。

    明是初時如來一念能頓說故。

    祇園身子。

    世九相融。

    未來之事居現在故。

    若從少至多。

    應具十時。

    義如别說。

     第二依處者。

    夫智冥真際。

    能所兩亡。

    假說依真。

    而非國土。

    況剎塵即入。

    染淨參融。

    圓教普周。

    難分處别。

    然真非事外。

    不壞所依故。

    以無時之時遍非處之處。

    亦略有二。

    一者約相。

    通於淨穢。

    逝多園林及諸城邑乃至天上。

    皆屬娑婆。

    即為染剎現淨土分。

    明居淨剎。

    二約圓融。

    實則不起覺樹。

    周遍法界。

    淨穢無[得-彳]。

    通局交徹。

    各有四句。

    初淨穢中。

    一或唯染。

    在娑婆故。

    二或唯淨。

    淨土分故。

    三者或俱。

    法界之内園林等故。

    四者或泯。

    染淨相盡同法界故。

    又或唯染。

    以園林等覆淨相故。

    或唯淨。

    一切妙寶間錯嚴故。

    或俱隐。

    顯密無[得-彳]成故。

    或俱非。

    各相形奪二相盡故。

    次明通局交徹二四句者。

    謂或局。

    此一界故。

    或通。

    該十方故。

    或俱。

    即此即彼故。

    或泯。

    此彼相盡故。

    又或局。

    此界攝一切故。

    或通。

    此界入一切故。

    或俱。

    即攝即入故。

    或泯。

    形奪相盡故。

    以上圓融之時遍此無[得-彳]之處。

    演此難思法門。

     第三依主者。

    夫真身寥廓。

    與法界合其德。

    包羅無外。

    與萬化齊其用。

    窮原莫二。

    執迹多端。

    一身多身。

    經論異說。

    今說此經佛為真為應為一為多。

    若言真者。

    何名釋迦居娑婆界人天同見。

    若言應者。

    何言遮那處淨妙剎大菩薩見。

    若雲一者。

    何以法界各見如來坐蓮華座。

    若言異者。

    何故複說而不分身。

    然說此經佛并非前說。

    即是法界無盡身雲。

    真應相融。

    一多無[得-彳]。

    即盧遮那是釋迦故。

    常在此處即他處故。

    遠在他方恒住此故。

    身不分異亦非一故。

    同時異處一身圓滿皆全現故。

    一切菩薩不能思故。

    今釋此義。

    略為二門。

    先明十身。

    後彰無[得-彳]。

    今初言十身者。

    經有數節。

    一第八地中。

    略有二種。

    一融三世間以為十身。

    謂一衆生身。

    二國土身。

    三業報身。

    四聲聞身。

    五緣覺身。

    六菩薩身。

    七如來身。

    八智身。

    九法身。

    十虛空身。

    論攝此十以為三分。

    初三染分。

    次六淨分。

    後一不二分非染淨故。

    此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