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猴象及鳥推敬長老。
令人獸修善鹹相和順。
如大智論中說。
示受于五欲。
示複現行禅。
令魔心情亂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花。
是可為希有。
在欲而行禅。
希有亦如是 七行明同事攝物。
肇曰。
欲言行禅複受五欲。
欲言受欲複現行禅。
莫測其變所以愦亂也。
自非淨亂齊旨孰能雨之 或現作淫女。
引諸好色者。
先以欲鈎牽。
後令入佛智 肇曰。
反欲以順。
或為邑中主。
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
以祐利衆生。
諸有貧窮者現作無盡藏。
因以勸導之。
令發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
為現大力士。
消伏諸貢高。
令住佛上道。
其有恐懼衆居前而慰安。
先施以無畏。
後令發道心 肇曰。
慢心自高如山峰不停水。
菩薩現為力士服其高心。
然後潤以法水。
或現離淫欲。
為五通仙人。
開導諸群生。
令住戒忍慈 什曰。
世無賢聖。
衆生下劣不入深法。
故化以戒忍。
見須供事者。
現為作僮仆。
既悅可其意。
乃發以道心。
随彼雲所須得入于佛道。
以善方便力皆能給足之。
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
智慧無邊際。
度脫無數衆。
假令一切佛于無數億劫贊歎其功德。
猶上不能盡 第四結勸。
此二行結也。
生曰。
應适無方皆是佛之道矣。
肇曰。
其權智之道無涯無際。
雖複衆聖殊辯猶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
不發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 此行勸也。
不肖二乘也。
癡冥凡夫也。
肇曰。
下士聞道而大笑之。
日月雖明何益瞽者。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此下二品廣示中道正觀。
此品不二明體。
下品能二明用。
入者觀照智也。
不二法所觀理門者文字教也。
什曰。
從始會已來唯二人相對。
餘皆默然。
今欲各顯其德故問令盡說。
亦雲。
情惑不同發悟有因。
各令說悟廣釋衆迷。
夫勝會明宗必以令終為美。
今法座将散。
欲究其深緻廣說不二乃盡妙也。
問曰。
亦有四三乃至無量法門。
雲何獨說不二耶。
答。
二事少而惑淺餘事廣而累深。
二尚應破則餘可知矣。
複次萬法之生必從緣起。
緣起生法多少不同。
極其少者要從二緣。
若有一緣生未之聞也。
然則有之緣起極于二法。
二法既廢則入于玄境。
雲何不破一耶。
答曰。
若名數之則非一也。
若以一為一亦未離于二。
遣二則一斯盡矣。
複次無相之名假而實立。
實立則體與相絕。
故直置而自無也。
肇曰。
言為世則謂之法。
衆聖所由為之門。
又解。
入者悟入也。
法花立縛得脫名出火宅。
此經返迷向悟。
名入不二。
其言甚異。
其旨甚一。
爾時維摩诘語衆菩薩言。
諸仁者。
雲何菩薩入不二法門。
各随所樂說之 品文四。
一諸菩薩說。
二妙德說。
三淨名說。
四時衆得益。
初文二。
初淨名門也。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
說言。
諸仁者。
生滅為二。
法本不生今則無滅。
得此無生法忍。
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諸菩薩答。
一切諸法皆因緣生滅。
小乘執實為二。
大乘知法如幻故無生滅入不二也。
肇曰。
滅者滅生耳。
若悟無生滅何所滅。
此即無生法忍也。
此菩薩因觀生滅以悟道故說已所解為不二法門也。
下顯示萬法雲。
離真皆名二。
故以不二為言也。
德守菩薩曰。
我我所為二。
因有我故便有我所。
若無有我則無我所。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妙主常存我也。
身及萬物我所也。
我所我之所有也。
法既無我誰有之者。
不眴菩薩曰。
受不受為二。
若法不受則不可得。
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
是為入不二法門 凡夫受著五陰。
無學不受。
此為二也。
肇曰。
有心必有所受。
有所受必有所不受。
此為二也。
若悟法本空二俱不受則無得無行為不二也。
德頂菩薩曰。
垢淨為二。
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于我滅相。
是為入不二法門 凡夫倒心見不淨。
三乘觀身不淨。
此為二也。
肇曰。
淨生于垢。
實性無垢淨。
何所淨。
善宿菩薩曰。
是動是念為二。
不動則無念。
無念則無分别。
通達此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情發為動想成為念。
又解。
安住實性即性無動。
無動即無念。
善眼菩薩曰。
一相無相為二。
若知一相即是無相。
亦不取無相入于平等。
是為入不二法門 法花明一實相。
般若經明無相。
肇曰。
言一欲以去二不言一也。
言無欲以去有不言無也。
而惑者聞一則取一相。
聞無則取無相。
故有二也。
妙臂菩薩曰。
菩薩心聲聞心為二。
觀心相空如幻化者。
無菩薩心無聲聞心。
是為入不二法門 什曰。
以施報故手出無盡寶物。
如五河流故名妙臂。
又解曰。
自利聲聞心也。
利他菩薩心也。
弗沙菩薩曰。
善不善為二。
若不起善不善。
入無相際而通達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弗沙星名也。
什曰。
生時所值因以為名。
不善十惡也。
善十善及涅槃也。
師子吼菩薩曰。
罪福為二。
若達罪性與福無異。
以金剛惠沒了此相無縛無解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罪破戒也。
福持戒定惠也。
罪福平等一相一性為不二。
肇曰。
金剛惠實相惠也。
師子意菩薩曰。
有漏無漏為二。
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
不著于相亦不住無相。
是為入不二法門 苦集有漏滅道無漏為二。
大士平等觀同一實谛不二。
什曰。
師子度水要截流直度。
曲則不度。
此大士以實相智慧深入諸法直過彼岸。
故借以為名。
淨解菩薩曰。
有為無為為二。
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
以清淨惠無所礙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四相有為也。
四相滅無為也。
相本不起。
今則無滅無二也。
睿曰。
數即有為無為也。
那羅延菩薩曰。
世間出世間為二。
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
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
是為入不二法門 什曰。
世間三界也。
出世間解脫也。
悟世性定無入無出故不二也。
善意菩薩曰。
生死涅槃為二。
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
無縛無解不然不滅。
如是解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受後有生死也。
滅盡後有涅槃也。
悟世生死妄無生死也。
肇曰。
縛然生死。
死别名解滅。
涅槃之異稱也。
現見菩薩曰。
盡不盡為二。
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
無盡相即是空。
空則無有盡不盡相。
如是入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有為虛僞法無常故名盡。
實相無為法常住故不盡。
若以盡為盡不盡為不盡皆二也。
若能悟盡不盡俱無盡相者。
則入空不二門也。
普守菩薩曰。
我無我為二。
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
見我實性者不複起二。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非我出于我耳。
見我實性者我本自無。
況于非我也。
電天菩薩曰。
明無明為二。
無明實性即是明。
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
于其中平等無二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明惠明也。
無明癡冥也。
見無明性即為是明。
若見明為明即明無明相待故不可取。
喜見菩薩曰。
色色空為二。
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
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
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
于其中通達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色是礙。
滅色是空二也。
若悟色性自空。
即空色不二。
肇曰。
若有不即空無不夷迹。
餘陰準知。
明相菩薩曰。
四種異空種異為二。
四種性即是空種性。
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
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四種四大也。
空種空大也。
此五衆之所由生故名種。
然此四大之住無前後中無異空大。
又解。
小乘以四大堅濕暖種性異空大。
大乘楞伽以四大是妄想。
性妄無自性故不異空也。
妙意菩薩曰。
眼色為二。
若知眼性于色不貪不恚不癡。
是名寂滅。
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
若知意性于法不貪不恚不癡。
是名寂滅。
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行于情塵故三毒以生。
若悟六情性則不起毒。
此寂滅之道也。
無盡意菩薩曰。
布施回向一切智為二。
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
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回向一切智為二。
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
于其中入一相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六度為妙因。
回向一切智者二也。
若悟因果同性入于一相。
乃應不二。
深惠菩薩曰。
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
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
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
于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大論雲。
聲聞經明三三昧緣四谛十六行摩诃衍因緣諸法實相。
斯則小乘谛異故三昧門異。
大乘理同故三昧門不異也。
肇曰。
三行雖異然俱是無緣解脫故無心意識也。
緣既是同則三解不異。
寂根菩薩曰。
佛法衆為二。
佛即是法。
法即是衆。
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
一切法亦爾。
能随此行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丈六身佛也。
四谛法也。
四道果僧也。
此是小乘見迹異也。
智無生佛也。
理無相法也。
行無修僧也。
此是大乘理本一也。
小乘執迹故異。
大乘返本故不異也。
心無礙菩薩大。
身身滅為二。
身即是身滅。
所以者何。
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以滅身。
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别。
于其中不驚不懼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陰苦聚為身患苦。
故滅身為二。
若悟陰假會即身非身無生無滅。
名見實相為不二也。
上善菩薩曰。
身口意善為二。
是三業皆無作相。
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
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
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
能如是随無作惠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三業雖殊無作一也。
諸法之生本乎三業。
三業既無誰作諸法。
福田菩薩曰。
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
三行實性即是空。
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
于此三行而不起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福欲界善行罪十惡之流也。
不種色無色行。
又解。
妄動為行。
離動則平等。
華嚴菩薩曰。
從我起二為二。
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
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
無所識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由執我故所對為二。
肇曰。
因我故有彼。
二名所以生。
若見我實相則彼我之識無由而起。
德藏菩薩曰。
有所得相為二。
若無所得則無取舍。
無取舍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得在于我相在于彼我不得相。
誰取誰舍。
又解。
于法有得待物為二。
若無所得則無有二。
月上菩薩曰。
闇與明為二。
無闇無明則無有二。
所以者何。
如入滅受想定識空無闇無明。
一切法相亦複如是。
于其中平等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二乘入滅盡定六根都滅。
雖經晝夜不覺晦明之異。
以喻菩薩無心于明闇。
寶印手菩薩曰。
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
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
所以者何。
若有解縛則有解。
若本無縛其誰求解。
無縛無解則無樂厭。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世間無縛曷為而厭。
涅槃無解曷為而樂。
珠頂王菩薩曰。
正道邪道為二。
住正道者則不分别是邪是正。
離此二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八正八邪為二。
若住實相平等無分别名為不二。
樂實菩薩曰。
實不實為二。
實見者上不見實何咒非實。
所以者何。
非肉眼所見惠眼乃能見。
而此惠眼無見無不見。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實相惠眼之境非肉眼所見。
惠眼上不見實而況非實。
雖曰無見而無所不見。
此惠眼之體也。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
問文殊師利。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二文殊說。
此初問也。
文殊師利曰。
如我意者。
于一切法無言無說。
無示無識離諸問答。
是為入不二法門 此答也。
肇曰。
上來諸人所明雖同所因各異。
且直辨法相不明無言。
今文殊總衆家之說以開不二之門。
直言法相不可言不措言于法相。
斯之為言。
言之至也。
而方于靜默猶亦後焉。
于是文殊師利。
問維摩诘。
我等各自說已。
仁者當說。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三淨名說文三。
一問。
二答。
三稱善。
此初也。
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二答也。
肇曰。
有言于無言未。
若無言于無言。
所以默然也。
上諸菩薩措言于法相。
文殊有言于無言。
淨名無言于無言。
此三明宗雖同而迹有淺深。
所以言後于無言知後無知矣。
文殊師利歎曰。
善哉善哉。
乃至無有文字語言。
是直入不二法門 三歎也。
肇曰。
默領者文殊其人也。
為彼待言所以稱善。
生曰。
言迹盡于無言故歎以為真也。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
于此衆中五千菩薩。
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四明時衆得益。
(第二終)。
香積佛品第十 至人無名随緣化緣以作稱真法無相。
逐緣相而目品本。
是法身戒定等香迹現土之香以化物也。
于是舍利弗心念。
日時欲至。
此諸天子菩薩當于何食 此二淨穢雙遊明中道用也。
香積釋迦法身平等應物緣殊淨穢異也。
品文三。
一假緣念飯。
二淨穢互遊。
三聞品得益。
初文三。
初念。
次呵。
後許。
此初念也。
什曰。
舍利弗獨發念者其旨有三。
一者結業之體未能無資。
二絕意大方樂法不染。
三推己有待謂衆亦然。
處弟子之上宜為衆緻供也。
時維摩诘。
知其意而語言。
佛說八解脫。
仁者受行。
豈雜欲食而聞法乎 二呵也。
八解脫禅定悅食養法身也。
雜欲食資毒蛇身也。
人多為養毒身廢修法身。
故因念以誡之。
若欲食者且待須臾。
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三許也。
小乘以禅悅法喜為法食。
以五欲段食為毒食。
今香積之餐食了得道。
為未曾有。
時維摩诘即入三昧 此第二淨穢互遊。
文三。
一明二法互化。
二明二土佛事不同。
三明舍穢生淨。
初文中二。
初明從穢遊淨。
二明彼淨來穢。
前文中三。
初現淨土。
二求往者。
三現化往。
初文三。
此初入三昧。
睿曰三昧秦言正心。
有二種。
一變修得。
二報得。
三昧都無入出入出之名。
況法身耶。
今言入者豈非所以迹也。
以神通力示諸大衆。
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國名衆香。
佛号香積。
今現在其國香氣比于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
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
唯有清淨大菩薩衆。
佛為說法。
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
經行香地園苑皆香。
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
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座食。
有諸天子皆号香嚴。
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供養彼佛及諸菩薩 此二現淨土衆香。
香積等示依正報名。
無二乘朋眷屬。
淨香作樓閣等依報淨坐食等佛事淨。
此諸大衆莫不目見 三明衆見。
使睹勝相而生信。
飯至方期道也。
時維摩诘問衆菩薩。
諸仁者。
誰能緻彼佛飯 此二求往者文四。
此初求往。
肇曰。
既現彼國推有力者令取飯。
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鹹皆默然 二神力使默。
肇曰。
文殊師利将顯淨名之德故以神力令衆默然。
維摩诘言。
仁者此大衆無乃可恥 三呵。
肇曰。
勵未成。
文殊師利曰。
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四引答。
肇曰。
進始學也。
于是維摩诘。
不起于座于衆會前化作菩薩。
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于衆會 此下三明現化往。
文三。
一化往。
二問訊。
三衆歎。
初中文四。
此初現化使往也。
所以化蔽衆會者欲令彼衆睹勝化而尋本也。
而告之曰。
汝往上方界。
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國名衆香。
佛号香積。
與諸菩薩方共坐食 二示去處也。
汝往到彼如我辭曰。
維摩诘稽首世尊足下。
緻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 三教問訊。
肇曰。
将示有身不得無患故緻問。
如來猶雲少病少惱。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
當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
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
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四陳請飯。
肇曰餘卑遜言也。
彼土因香以通大道。
此國衆生者志意狹劣故請香飯之餘以弘佛事。
時化菩薩即于會前升于上方。
舉衆皆見其去到衆香界禮彼佛足 此二化到問訊。
文三。
此初化到禮足也。
又聞其言。
維摩诘稽首世尊足下。
緻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 此二問訊起居也。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
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
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
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此三述其請事并如文。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歎未曾有。
今此上人從何所來。
娑婆世界為在何許。
雲何名為樂小法者。
即以問佛 此下三明彼大士驚異。
文四。
此初歎問。
問中有三。
一問從何焉來。
應言誰所化來。
淨名化作也。
二問娑婆處。
娑婆此雲雜會。
雜惡衆生共會一處。
又雲。
堪忍。
唯佛釋迦堪忍住故。
三問何名樂小法者。
肇曰。
其土純一大乘不聞樂小法之名故此問也。
佛告之曰。
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世界名娑婆。
佛号釋迦牟尼。
今現在于五濁惡世。
為樂小法衆生敷演道教。
彼有菩薩名維摩诘。
住不可思議解脫。
為諸菩薩說法。
故遣化來稱揚我名并贊此土。
令彼菩薩增益功德 此二答三問。
四十二恒诃沙超答第二問。
來處今現在五濁等答第三問。
說小所由有菩薩名維摩诘卻答第一。
能化者釋迦。
此雲能性也。
牟尼此雲寂名也。
彼菩薩言。
其人何如乃作是化。
德力無畏神足若斯 三重問。
化事既睹所使之威。
光明能化之力妙故再問也。
佛言。
甚大。
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衆生 四重答。
令生企慕來娑婆也。
于是香積如來。
以衆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 此下二明淨土遊穢。
文三。
初受飯同來。
二淨名賓待。
三飯作佛事。
初中文四。
一化受飯如文。
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
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
并欲見維摩诘等諸菩薩衆 二彼衆欲來雖禀香國之化亦與聲聞教有緣故欲同詣也。
佛言可往。
攝汝身香。
無令彼諸衆生起惑著心 三許往誡敕誡中文三。
此初攝身香也。
什曰。
大怒則狂。
大喜亦迷。
宜攝汝香防其惑因。
又當舍汝本形。
勿使彼國求菩薩道者而自鄙恥 二攝形也。
什曰。
恥深則殒愧淺亦惱。
二患交至去道逾緬。
上言惑著此言鄙恥二門互顯約其文也。
又汝于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
所以者何。
十方國土皆如虛空。
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
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三莫輕誡文有檀征釋也。
娑婆衆生遇劣則輕。
見勝便恥。
值好則著。
故借彼以誡此也。
時化菩薩既受缽飯。
與彼九百萬菩薩俱。
承佛威神及維摩诘力。
于彼世界忽然不現。
須臾之問至維摩诘舍 四化衆同來。
維摩诘。
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
諸菩薩皆坐其上 此淨名賓持如前指不思議品。
時化菩薩以滿缽香飯與維摩诘。
飯香普熏毗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此三飯作佛事有二。
初香。
後味。
前中又三。
此受香普熏。
彼熏十方。
此但三千緣應爾也。
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
聞是香氣身意快然歎未曾有 二聞香得益。
肇曰。
異香入體身心怡悅。
于是長者主月蓋。
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诘舍。
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
皆大歡喜禮衆菩薩及大弟子。
卻住一面。
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
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诘舍 三有緣斯會。
肇曰。
毗耶離國無有君主。
唯有五百長者共治國事。
月蓋衆所推重故名主。
諸地神下皆聞香而後集。
時維摩诘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
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
大悲所熏。
無以限意食之所不消也 此下二味為佛事文四。
此初勸食也世食資于毒牙。
此飯成于甘露。
生曰。
泥洹是甘露之法而食。
此食必以得之故飯中有甘露味焉。
大悲所熏者。
我心感報所濟有涯。
大悲熏修福惠無盡。
食者當求佛果普利群生。
若局于己身自調自度既背施心則不消也。
有異聲聞念。
是飯少而此大衆人人當食 二異念也。
肇曰。
不思議飯非二乘所及故生是念。
化菩薩曰。
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惠。
四海有竭。
此飯無盡。
使一切人食搏。
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
三化菩薩呵。
文三。
此初呵也。
聲聞自調之果名小德。
諸佛大悲福報。
無量四海魚龍之報可竭。
此飯諸佛之福無盡故。
雖多人長劫搏。
若須彌終無盡也。
所以者何。
無盡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
所食之餘。
終不可盡 二舉因釋也。
肇曰。
如來五分法身無盡功德報。
應之飯如何可盡。
于是缽飯悉飽衆會猶故不澌 三食不澌 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
身安快樂。
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
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衆香國土諸樹之香 此四食已利益有得樂出香如文。
爾時維摩诘問衆香菩薩。
香積如來以何說法 此第二明淨穢二土。
應緣作化佛事不同。
此初問淨土也。
彼菩薩曰。
我土如來無文字說。
但以衆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 此二答化緣也。
淺者入于律行。
深者具足三昧。
肇曰。
其土非都無言。
但以香為通道之本。
如此國因言通道亦有國神變餘事而得悟者也。
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
即獲一切德藏三昧。
得是三昧者。
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三昧等也。
肇曰。
此三昧力能生諸功德也 彼菩薩問維摩诘。
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 此二明穢土。
文四。
一問。
二答。
三贊。
四述。
此初也。
維摩诘言。
此土衆生剛強難化故。
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 此二答也。
文三。
法喻合初法中又三。
此初标也。
肇曰。
聖化何常随物而應耳。
此土剛強故以剛強之教應之。
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
是諸難處。
是愚人生處。
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
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
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 此二列剛強語。
法花以言通實相為柔軟音故。
此中始于地獄終至世間涅槃差别。
皆非盡理不二之言故悉名剛強語也。
文約五乘明之。
此初果離八難因離三邪生。
值佛法正信修行名人乘也。
是殺生是殺報。
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
是邪淫是邪淫報。
是妄語是妄語報。
是兩舌是兩舌報。
是惡口是惡口報。
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
是貪嫉是貪嫉報。
是嗔惱是嗔惱報。
是邪見是邪見報 此二不作十惡即十善業報生欲天名天乘也。
若增修禅定生色界天也 兩舌者離聞語無義語者。
什曰。
胡本雲。
雜說也。
夫不為善及涅槃而起口業。
悉名雜說也。
是悭怯是悭怯報。
是毀戒是毀戒報。
是嗔恚是嗔恚報。
是懈怠是懈怠報。
是亂意是亂意報。
是愚癡是愚癡報 此三除六弊修六度即菩薩乘也。
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
是應作是不應作。
是障礙是不障礙。
是得罪是離罪 此下合明二乘。
文分三。
學此初戒學也。
結戒者。
肇曰。
如律義說謂因事制戒也。
順授名持。
違故名犯。
開故應作。
制故不應作。
性戒障道。
遮故不障戒。
尤重心犯故障。
輕心不障。
不忏故得罪。
忏故離罪。
是淨是垢 此二定學。
凡夫以愛心修禅定為垢。
聖人無漏心修為淨也。
是有漏是無漏。
是邪道是正道。
是有為是無為。
是世間是涅槃 此下明惠學也。
七賢有漏。
八聖無漏。
八正正道。
背此名邪道。
三谛有為。
滅谛無為。
三世間出三界涅槃。
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
以若幹種法利禦其心乃可調伏 下結文可見。
譬如象馬[怡-台+龍]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
如是剛強難化衆生故。
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此二喻也。
調馬有四。
菩薩見鞭。
二乘觸皮。
人天觸肉。
說三惡調乃為徹骨也。
合文可見。
肇曰。
非鈎埵無以調象馬。
非苦言無以伏難化。
彼諸菩薩聞說是已。
皆曰未曾有也。
如世尊釋迦牟尼佛。
隐其無量自在之力。
乃以貪所樂法度脫衆生 此三贊述。
文二。
此初贊佛也。
肇曰。
諸佛平等迹有參差。
迹有參差由群生下劣。
志願狹小故佛隐自在力同其貧陋。
順其所樂而以濟之。
應感無方。
不擇淨穢。
此未曾有也。
斯諸菩薩亦能勞謙。
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下歎菩薩可見。
維摩诘言。
此土菩薩于諸衆生大悲堅固。
誠如所言。
然其一世饒益衆生。
多于彼國百千劫行 此四述誠。
不述佛者道力圓也。
文二。
此初述益。
深化善則功少。
化惡則功深。
睿曰。
久而無功未。
若近而有益。
所以者何。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
諸餘淨土之所無有。
何等為十。
以布施攝貧窮。
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嗔恚。
以
令人獸修善鹹相和順。
如大智論中說。
示受于五欲。
示複現行禅。
令魔心情亂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花。
是可為希有。
在欲而行禅。
希有亦如是 七行明同事攝物。
肇曰。
欲言行禅複受五欲。
欲言受欲複現行禅。
莫測其變所以愦亂也。
自非淨亂齊旨孰能雨之 或現作淫女。
引諸好色者。
先以欲鈎牽。
後令入佛智 肇曰。
反欲以順。
或為邑中主。
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
以祐利衆生。
諸有貧窮者現作無盡藏。
因以勸導之。
令發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
為現大力士。
消伏諸貢高。
令住佛上道。
其有恐懼衆居前而慰安。
先施以無畏。
後令發道心 肇曰。
慢心自高如山峰不停水。
菩薩現為力士服其高心。
然後潤以法水。
或現離淫欲。
為五通仙人。
開導諸群生。
令住戒忍慈 什曰。
世無賢聖。
衆生下劣不入深法。
故化以戒忍。
見須供事者。
現為作僮仆。
既悅可其意。
乃發以道心。
随彼雲所須得入于佛道。
以善方便力皆能給足之。
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
智慧無邊際。
度脫無數衆。
假令一切佛于無數億劫贊歎其功德。
猶上不能盡 第四結勸。
此二行結也。
生曰。
應适無方皆是佛之道矣。
肇曰。
其權智之道無涯無際。
雖複衆聖殊辯猶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
不發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 此行勸也。
不肖二乘也。
癡冥凡夫也。
肇曰。
下士聞道而大笑之。
日月雖明何益瞽者。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此下二品廣示中道正觀。
此品不二明體。
下品能二明用。
入者觀照智也。
不二法所觀理門者文字教也。
什曰。
從始會已來唯二人相對。
餘皆默然。
今欲各顯其德故問令盡說。
亦雲。
情惑不同發悟有因。
各令說悟廣釋衆迷。
夫勝會明宗必以令終為美。
今法座将散。
欲究其深緻廣說不二乃盡妙也。
問曰。
亦有四三乃至無量法門。
雲何獨說不二耶。
答。
二事少而惑淺餘事廣而累深。
二尚應破則餘可知矣。
複次萬法之生必從緣起。
緣起生法多少不同。
極其少者要從二緣。
若有一緣生未之聞也。
然則有之緣起極于二法。
二法既廢則入于玄境。
雲何不破一耶。
答曰。
若名數之則非一也。
若以一為一亦未離于二。
遣二則一斯盡矣。
複次無相之名假而實立。
實立則體與相絕。
故直置而自無也。
肇曰。
言為世則謂之法。
衆聖所由為之門。
又解。
入者悟入也。
法花立縛得脫名出火宅。
此經返迷向悟。
名入不二。
其言甚異。
其旨甚一。
爾時維摩诘語衆菩薩言。
諸仁者。
雲何菩薩入不二法門。
各随所樂說之 品文四。
一諸菩薩說。
二妙德說。
三淨名說。
四時衆得益。
初文二。
初淨名門也。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
說言。
諸仁者。
生滅為二。
法本不生今則無滅。
得此無生法忍。
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諸菩薩答。
一切諸法皆因緣生滅。
小乘執實為二。
大乘知法如幻故無生滅入不二也。
肇曰。
滅者滅生耳。
若悟無生滅何所滅。
此即無生法忍也。
此菩薩因觀生滅以悟道故說已所解為不二法門也。
下顯示萬法雲。
離真皆名二。
故以不二為言也。
德守菩薩曰。
我我所為二。
因有我故便有我所。
若無有我則無我所。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妙主常存我也。
身及萬物我所也。
我所我之所有也。
法既無我誰有之者。
不眴菩薩曰。
受不受為二。
若法不受則不可得。
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
是為入不二法門 凡夫受著五陰。
無學不受。
此為二也。
肇曰。
有心必有所受。
有所受必有所不受。
此為二也。
若悟法本空二俱不受則無得無行為不二也。
德頂菩薩曰。
垢淨為二。
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于我滅相。
是為入不二法門 凡夫倒心見不淨。
三乘觀身不淨。
此為二也。
肇曰。
淨生于垢。
實性無垢淨。
何所淨。
善宿菩薩曰。
是動是念為二。
不動則無念。
無念則無分别。
通達此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情發為動想成為念。
又解。
安住實性即性無動。
無動即無念。
善眼菩薩曰。
一相無相為二。
若知一相即是無相。
亦不取無相入于平等。
是為入不二法門 法花明一實相。
般若經明無相。
肇曰。
言一欲以去二不言一也。
言無欲以去有不言無也。
而惑者聞一則取一相。
聞無則取無相。
故有二也。
妙臂菩薩曰。
菩薩心聲聞心為二。
觀心相空如幻化者。
無菩薩心無聲聞心。
是為入不二法門 什曰。
以施報故手出無盡寶物。
如五河流故名妙臂。
又解曰。
自利聲聞心也。
利他菩薩心也。
弗沙菩薩曰。
善不善為二。
若不起善不善。
入無相際而通達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弗沙星名也。
什曰。
生時所值因以為名。
不善十惡也。
善十善及涅槃也。
師子吼菩薩曰。
罪福為二。
若達罪性與福無異。
以金剛惠沒了此相無縛無解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罪破戒也。
福持戒定惠也。
罪福平等一相一性為不二。
肇曰。
金剛惠實相惠也。
師子意菩薩曰。
有漏無漏為二。
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
不著于相亦不住無相。
是為入不二法門 苦集有漏滅道無漏為二。
大士平等觀同一實谛不二。
什曰。
師子度水要截流直度。
曲則不度。
此大士以實相智慧深入諸法直過彼岸。
故借以為名。
淨解菩薩曰。
有為無為為二。
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
以清淨惠無所礙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四相有為也。
四相滅無為也。
相本不起。
今則無滅無二也。
睿曰。
數即有為無為也。
那羅延菩薩曰。
世間出世間為二。
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
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
是為入不二法門 什曰。
世間三界也。
出世間解脫也。
悟世性定無入無出故不二也。
善意菩薩曰。
生死涅槃為二。
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
無縛無解不然不滅。
如是解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受後有生死也。
滅盡後有涅槃也。
悟世生死妄無生死也。
肇曰。
縛然生死。
死别名解滅。
涅槃之異稱也。
現見菩薩曰。
盡不盡為二。
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
無盡相即是空。
空則無有盡不盡相。
如是入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有為虛僞法無常故名盡。
實相無為法常住故不盡。
若以盡為盡不盡為不盡皆二也。
若能悟盡不盡俱無盡相者。
則入空不二門也。
普守菩薩曰。
我無我為二。
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
見我實性者不複起二。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非我出于我耳。
見我實性者我本自無。
況于非我也。
電天菩薩曰。
明無明為二。
無明實性即是明。
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
于其中平等無二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明惠明也。
無明癡冥也。
見無明性即為是明。
若見明為明即明無明相待故不可取。
喜見菩薩曰。
色色空為二。
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
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
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
于其中通達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色是礙。
滅色是空二也。
若悟色性自空。
即空色不二。
肇曰。
若有不即空無不夷迹。
餘陰準知。
明相菩薩曰。
四種異空種異為二。
四種性即是空種性。
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
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四種四大也。
空種空大也。
此五衆之所由生故名種。
然此四大之住無前後中無異空大。
又解。
小乘以四大堅濕暖種性異空大。
大乘楞伽以四大是妄想。
性妄無自性故不異空也。
妙意菩薩曰。
眼色為二。
若知眼性于色不貪不恚不癡。
是名寂滅。
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
若知意性于法不貪不恚不癡。
是名寂滅。
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行于情塵故三毒以生。
若悟六情性則不起毒。
此寂滅之道也。
無盡意菩薩曰。
布施回向一切智為二。
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
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回向一切智為二。
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
于其中入一相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六度為妙因。
回向一切智者二也。
若悟因果同性入于一相。
乃應不二。
深惠菩薩曰。
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
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
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
于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大論雲。
聲聞經明三三昧緣四谛十六行摩诃衍因緣諸法實相。
斯則小乘谛異故三昧門異。
大乘理同故三昧門不異也。
肇曰。
三行雖異然俱是無緣解脫故無心意識也。
緣既是同則三解不異。
寂根菩薩曰。
佛法衆為二。
佛即是法。
法即是衆。
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
一切法亦爾。
能随此行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丈六身佛也。
四谛法也。
四道果僧也。
此是小乘見迹異也。
智無生佛也。
理無相法也。
行無修僧也。
此是大乘理本一也。
小乘執迹故異。
大乘返本故不異也。
心無礙菩薩大。
身身滅為二。
身即是身滅。
所以者何。
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以滅身。
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别。
于其中不驚不懼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陰苦聚為身患苦。
故滅身為二。
若悟陰假會即身非身無生無滅。
名見實相為不二也。
上善菩薩曰。
身口意善為二。
是三業皆無作相。
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
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
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
能如是随無作惠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三業雖殊無作一也。
諸法之生本乎三業。
三業既無誰作諸法。
福田菩薩曰。
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
三行實性即是空。
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
于此三行而不起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福欲界善行罪十惡之流也。
不種色無色行。
又解。
妄動為行。
離動則平等。
華嚴菩薩曰。
從我起二為二。
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
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
無所識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由執我故所對為二。
肇曰。
因我故有彼。
二名所以生。
若見我實相則彼我之識無由而起。
德藏菩薩曰。
有所得相為二。
若無所得則無取舍。
無取舍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得在于我相在于彼我不得相。
誰取誰舍。
又解。
于法有得待物為二。
若無所得則無有二。
月上菩薩曰。
闇與明為二。
無闇無明則無有二。
所以者何。
如入滅受想定識空無闇無明。
一切法相亦複如是。
于其中平等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二乘入滅盡定六根都滅。
雖經晝夜不覺晦明之異。
以喻菩薩無心于明闇。
寶印手菩薩曰。
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
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
所以者何。
若有解縛則有解。
若本無縛其誰求解。
無縛無解則無樂厭。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世間無縛曷為而厭。
涅槃無解曷為而樂。
珠頂王菩薩曰。
正道邪道為二。
住正道者則不分别是邪是正。
離此二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 八正八邪為二。
若住實相平等無分别名為不二。
樂實菩薩曰。
實不實為二。
實見者上不見實何咒非實。
所以者何。
非肉眼所見惠眼乃能見。
而此惠眼無見無不見。
是為入不二法門 肇曰。
實相惠眼之境非肉眼所見。
惠眼上不見實而況非實。
雖曰無見而無所不見。
此惠眼之體也。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
問文殊師利。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二文殊說。
此初問也。
文殊師利曰。
如我意者。
于一切法無言無說。
無示無識離諸問答。
是為入不二法門 此答也。
肇曰。
上來諸人所明雖同所因各異。
且直辨法相不明無言。
今文殊總衆家之說以開不二之門。
直言法相不可言不措言于法相。
斯之為言。
言之至也。
而方于靜默猶亦後焉。
于是文殊師利。
問維摩诘。
我等各自說已。
仁者當說。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三淨名說文三。
一問。
二答。
三稱善。
此初也。
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二答也。
肇曰。
有言于無言未。
若無言于無言。
所以默然也。
上諸菩薩措言于法相。
文殊有言于無言。
淨名無言于無言。
此三明宗雖同而迹有淺深。
所以言後于無言知後無知矣。
文殊師利歎曰。
善哉善哉。
乃至無有文字語言。
是直入不二法門 三歎也。
肇曰。
默領者文殊其人也。
為彼待言所以稱善。
生曰。
言迹盡于無言故歎以為真也。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
于此衆中五千菩薩。
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四明時衆得益。
(第二終)。
香積佛品第十 至人無名随緣化緣以作稱真法無相。
逐緣相而目品本。
是法身戒定等香迹現土之香以化物也。
于是舍利弗心念。
日時欲至。
此諸天子菩薩當于何食 此二淨穢雙遊明中道用也。
香積釋迦法身平等應物緣殊淨穢異也。
品文三。
一假緣念飯。
二淨穢互遊。
三聞品得益。
初文三。
初念。
次呵。
後許。
此初念也。
什曰。
舍利弗獨發念者其旨有三。
一者結業之體未能無資。
二絕意大方樂法不染。
三推己有待謂衆亦然。
處弟子之上宜為衆緻供也。
時維摩诘。
知其意而語言。
佛說八解脫。
仁者受行。
豈雜欲食而聞法乎 二呵也。
八解脫禅定悅食養法身也。
雜欲食資毒蛇身也。
人多為養毒身廢修法身。
故因念以誡之。
若欲食者且待須臾。
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三許也。
小乘以禅悅法喜為法食。
以五欲段食為毒食。
今香積之餐食了得道。
為未曾有。
時維摩诘即入三昧 此第二淨穢互遊。
文三。
一明二法互化。
二明二土佛事不同。
三明舍穢生淨。
初文中二。
初明從穢遊淨。
二明彼淨來穢。
前文中三。
初現淨土。
二求往者。
三現化往。
初文三。
此初入三昧。
睿曰三昧秦言正心。
有二種。
一變修得。
二報得。
三昧都無入出入出之名。
況法身耶。
今言入者豈非所以迹也。
以神通力示諸大衆。
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國名衆香。
佛号香積。
今現在其國香氣比于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
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
唯有清淨大菩薩衆。
佛為說法。
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
經行香地園苑皆香。
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
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座食。
有諸天子皆号香嚴。
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供養彼佛及諸菩薩 此二現淨土衆香。
香積等示依正報名。
無二乘朋眷屬。
淨香作樓閣等依報淨坐食等佛事淨。
此諸大衆莫不目見 三明衆見。
使睹勝相而生信。
飯至方期道也。
時維摩诘問衆菩薩。
諸仁者。
誰能緻彼佛飯 此二求往者文四。
此初求往。
肇曰。
既現彼國推有力者令取飯。
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鹹皆默然 二神力使默。
肇曰。
文殊師利将顯淨名之德故以神力令衆默然。
維摩诘言。
仁者此大衆無乃可恥 三呵。
肇曰。
勵未成。
文殊師利曰。
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四引答。
肇曰。
進始學也。
于是維摩诘。
不起于座于衆會前化作菩薩。
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于衆會 此下三明現化往。
文三。
一化往。
二問訊。
三衆歎。
初中文四。
此初現化使往也。
所以化蔽衆會者欲令彼衆睹勝化而尋本也。
而告之曰。
汝往上方界。
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國名衆香。
佛号香積。
與諸菩薩方共坐食 二示去處也。
汝往到彼如我辭曰。
維摩诘稽首世尊足下。
緻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 三教問訊。
肇曰。
将示有身不得無患故緻問。
如來猶雲少病少惱。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
當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
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
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四陳請飯。
肇曰餘卑遜言也。
彼土因香以通大道。
此國衆生者志意狹劣故請香飯之餘以弘佛事。
時化菩薩即于會前升于上方。
舉衆皆見其去到衆香界禮彼佛足 此二化到問訊。
文三。
此初化到禮足也。
又聞其言。
維摩诘稽首世尊足下。
緻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 此二問訊起居也。
願得世尊所食之餘。
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
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
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此三述其請事并如文。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歎未曾有。
今此上人從何所來。
娑婆世界為在何許。
雲何名為樂小法者。
即以問佛 此下三明彼大士驚異。
文四。
此初歎問。
問中有三。
一問從何焉來。
應言誰所化來。
淨名化作也。
二問娑婆處。
娑婆此雲雜會。
雜惡衆生共會一處。
又雲。
堪忍。
唯佛釋迦堪忍住故。
三問何名樂小法者。
肇曰。
其土純一大乘不聞樂小法之名故此問也。
佛告之曰。
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世界名娑婆。
佛号釋迦牟尼。
今現在于五濁惡世。
為樂小法衆生敷演道教。
彼有菩薩名維摩诘。
住不可思議解脫。
為諸菩薩說法。
故遣化來稱揚我名并贊此土。
令彼菩薩增益功德 此二答三問。
四十二恒诃沙超答第二問。
來處今現在五濁等答第三問。
說小所由有菩薩名維摩诘卻答第一。
能化者釋迦。
此雲能性也。
牟尼此雲寂名也。
彼菩薩言。
其人何如乃作是化。
德力無畏神足若斯 三重問。
化事既睹所使之威。
光明能化之力妙故再問也。
佛言。
甚大。
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衆生 四重答。
令生企慕來娑婆也。
于是香積如來。
以衆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 此下二明淨土遊穢。
文三。
初受飯同來。
二淨名賓待。
三飯作佛事。
初中文四。
一化受飯如文。
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
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
并欲見維摩诘等諸菩薩衆 二彼衆欲來雖禀香國之化亦與聲聞教有緣故欲同詣也。
佛言可往。
攝汝身香。
無令彼諸衆生起惑著心 三許往誡敕誡中文三。
此初攝身香也。
什曰。
大怒則狂。
大喜亦迷。
宜攝汝香防其惑因。
又當舍汝本形。
勿使彼國求菩薩道者而自鄙恥 二攝形也。
什曰。
恥深則殒愧淺亦惱。
二患交至去道逾緬。
上言惑著此言鄙恥二門互顯約其文也。
又汝于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
所以者何。
十方國土皆如虛空。
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
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三莫輕誡文有檀征釋也。
娑婆衆生遇劣則輕。
見勝便恥。
值好則著。
故借彼以誡此也。
時化菩薩既受缽飯。
與彼九百萬菩薩俱。
承佛威神及維摩诘力。
于彼世界忽然不現。
須臾之問至維摩诘舍 四化衆同來。
維摩诘。
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
諸菩薩皆坐其上 此淨名賓持如前指不思議品。
時化菩薩以滿缽香飯與維摩诘。
飯香普熏毗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此三飯作佛事有二。
初香。
後味。
前中又三。
此受香普熏。
彼熏十方。
此但三千緣應爾也。
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
聞是香氣身意快然歎未曾有 二聞香得益。
肇曰。
異香入體身心怡悅。
于是長者主月蓋。
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诘舍。
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
皆大歡喜禮衆菩薩及大弟子。
卻住一面。
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
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诘舍 三有緣斯會。
肇曰。
毗耶離國無有君主。
唯有五百長者共治國事。
月蓋衆所推重故名主。
諸地神下皆聞香而後集。
時維摩诘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
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
大悲所熏。
無以限意食之所不消也 此下二味為佛事文四。
此初勸食也世食資于毒牙。
此飯成于甘露。
生曰。
泥洹是甘露之法而食。
此食必以得之故飯中有甘露味焉。
大悲所熏者。
我心感報所濟有涯。
大悲熏修福惠無盡。
食者當求佛果普利群生。
若局于己身自調自度既背施心則不消也。
有異聲聞念。
是飯少而此大衆人人當食 二異念也。
肇曰。
不思議飯非二乘所及故生是念。
化菩薩曰。
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惠。
四海有竭。
此飯無盡。
使一切人食搏。
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
三化菩薩呵。
文三。
此初呵也。
聲聞自調之果名小德。
諸佛大悲福報。
無量四海魚龍之報可竭。
此飯諸佛之福無盡故。
雖多人長劫搏。
若須彌終無盡也。
所以者何。
無盡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
所食之餘。
終不可盡 二舉因釋也。
肇曰。
如來五分法身無盡功德報。
應之飯如何可盡。
于是缽飯悉飽衆會猶故不澌 三食不澌 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
身安快樂。
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
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衆香國土諸樹之香 此四食已利益有得樂出香如文。
爾時維摩诘問衆香菩薩。
香積如來以何說法 此第二明淨穢二土。
應緣作化佛事不同。
此初問淨土也。
彼菩薩曰。
我土如來無文字說。
但以衆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 此二答化緣也。
淺者入于律行。
深者具足三昧。
肇曰。
其土非都無言。
但以香為通道之本。
如此國因言通道亦有國神變餘事而得悟者也。
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
即獲一切德藏三昧。
得是三昧者。
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三昧等也。
肇曰。
此三昧力能生諸功德也 彼菩薩問維摩诘。
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 此二明穢土。
文四。
一問。
二答。
三贊。
四述。
此初也。
維摩诘言。
此土衆生剛強難化故。
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 此二答也。
文三。
法喻合初法中又三。
此初标也。
肇曰。
聖化何常随物而應耳。
此土剛強故以剛強之教應之。
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
是諸難處。
是愚人生處。
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
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
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 此二列剛強語。
法花以言通實相為柔軟音故。
此中始于地獄終至世間涅槃差别。
皆非盡理不二之言故悉名剛強語也。
文約五乘明之。
此初果離八難因離三邪生。
值佛法正信修行名人乘也。
是殺生是殺報。
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
是邪淫是邪淫報。
是妄語是妄語報。
是兩舌是兩舌報。
是惡口是惡口報。
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
是貪嫉是貪嫉報。
是嗔惱是嗔惱報。
是邪見是邪見報 此二不作十惡即十善業報生欲天名天乘也。
若增修禅定生色界天也 兩舌者離聞語無義語者。
什曰。
胡本雲。
雜說也。
夫不為善及涅槃而起口業。
悉名雜說也。
是悭怯是悭怯報。
是毀戒是毀戒報。
是嗔恚是嗔恚報。
是懈怠是懈怠報。
是亂意是亂意報。
是愚癡是愚癡報 此三除六弊修六度即菩薩乘也。
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
是應作是不應作。
是障礙是不障礙。
是得罪是離罪 此下合明二乘。
文分三。
學此初戒學也。
結戒者。
肇曰。
如律義說謂因事制戒也。
順授名持。
違故名犯。
開故應作。
制故不應作。
性戒障道。
遮故不障戒。
尤重心犯故障。
輕心不障。
不忏故得罪。
忏故離罪。
是淨是垢 此二定學。
凡夫以愛心修禅定為垢。
聖人無漏心修為淨也。
是有漏是無漏。
是邪道是正道。
是有為是無為。
是世間是涅槃 此下明惠學也。
七賢有漏。
八聖無漏。
八正正道。
背此名邪道。
三谛有為。
滅谛無為。
三世間出三界涅槃。
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
以若幹種法利禦其心乃可調伏 下結文可見。
譬如象馬[怡-台+龍]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
如是剛強難化衆生故。
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此二喻也。
調馬有四。
菩薩見鞭。
二乘觸皮。
人天觸肉。
說三惡調乃為徹骨也。
合文可見。
肇曰。
非鈎埵無以調象馬。
非苦言無以伏難化。
彼諸菩薩聞說是已。
皆曰未曾有也。
如世尊釋迦牟尼佛。
隐其無量自在之力。
乃以貪所樂法度脫衆生 此三贊述。
文二。
此初贊佛也。
肇曰。
諸佛平等迹有參差。
迹有參差由群生下劣。
志願狹小故佛隐自在力同其貧陋。
順其所樂而以濟之。
應感無方。
不擇淨穢。
此未曾有也。
斯諸菩薩亦能勞謙。
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下歎菩薩可見。
維摩诘言。
此土菩薩于諸衆生大悲堅固。
誠如所言。
然其一世饒益衆生。
多于彼國百千劫行 此四述誠。
不述佛者道力圓也。
文二。
此初述益。
深化善則功少。
化惡則功深。
睿曰。
久而無功未。
若近而有益。
所以者何。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
諸餘淨土之所無有。
何等為十。
以布施攝貧窮。
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嗔恚。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