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解脫甯可稱久乎。
舍利弗默然不答 五身子自思解脫無久近故默。
天曰。
如何耆舊大智而默 六天問所以。
肇曰。
五百弟子仁者智慧第一。
默然何耶。
答曰。
解脫者無所言說。
故吾于是不所知雲 七身子已離三界惑得心解脫。
永絕言教故言不知所雲。
天曰。
言說文字皆解脫相 八天辯不思議解脫即文字也。
文三。
此初标文字即解脫。
肇曰。
舍利弗以言文為失故默然無言。
謂順真解未能語。
默齋緻觸物無礙故天說等解以曉其意。
所以者何。
解脫者不内不外不在兩間。
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兩間。
是故舍利弗。
無離文字說解脫也 此二解釋所以。
肇曰。
法之所在極于三處。
三處未文字解脫俱不可得。
如何欲離可得文字别說解脫乎。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三明諸法等解。
肇曰。
萬法雖殊無非解相。
豈文字之獨異也。
舍利弗言。
不複以離淫怒癡為解脫乎 此下二明斷不斷别文二。
初問也。
肇曰。
二乘結盡為解脫。
聞上等解乖其本趣故緻斯問。
天曰。
佛為增上慢人。
說離淫怒癡為解脫耳。
若無增上慢者。
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二答也。
增上慢者未得謂得也。
身子據小乘所證非增上慢。
自謂共佛同坐解脫床名增上慢也。
既未悟縛脫平等故為說離縛為脫。
若大士非增上慢者為說即縛性脫入不二門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
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 三明證不證别文二。
此初問文也。
肇曰。
善其所說非已所及。
故問得何道證何果辯乃如是乎。
天曰。
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 答文二。
此初正答。
二乘舍縛求脫故有得證。
大士悟縛脫平等非縛非脫故無得無證。
既智窮不二之門故辯無礙也。
所以者何。
若有得有證者則于佛法為增上慢 二反斥。
肇曰。
若見己有得必見他不得。
次于佛平等之法猶為增上慢人。
能緻無礙之辯乎。
舍利弗問天。
汝于三乘為何志求 此下三約教明乘無乘别也。
小乘有法執故有差别乘。
大乘不二平等故無乘之乘。
文二。
此初問也。
肇曰。
上雲。
無得無證未知何乘故複問也。
天曰。
以聲聞法化衆生故我為聲聞。
以因緣法化衆生故我為辟支佛。
以大悲法化衆生故我為大乘 二答文二。
一總約化緣答。
二别約今緣答。
此初也。
肇曰。
大乘之道無乘之乘。
為彼而乘吾何乘也。
生曰。
随彼為之我無定也。
又解法花方便說三意同此也。
舍利弗。
如人入瞻萄林唯嗅瞻萄不嗅餘香。
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 二此約今緣文四。
一明今緣唯一。
二所化樂大。
三室無小法。
四約室現法。
此初也。
肇曰。
無乘不乘乃為大乘故以香林為喻。
明淨名之室不離二乘之香。
止此室者豈他嗅哉。
舍利弗。
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
聞斯上人講說正法。
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 二明所化皆樂大也。
舍利弗。
吾至此室十有二年。
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
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三明室無小法。
肇曰。
大乘之法皆不可思議。
上問止室久近。
欲生論端故答以解脫。
今言實年以明所聞之不雜也。
生曰。
諸天龍神暫入此室尚無不發大意而出哉。
況我久聞妙法乎。
然則不能不為大非能為大矣。
舍利弗。
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四明未曾有室。
不說二乘之法也文三。
标釋結。
此初也。
何等為八。
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
不以日月所照為明。
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
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
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
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弦出無量法化之聲。
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有四大寶藏。
衆寶積滿。
周窮濟乏求得無盡。
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
如是等十方諸佛。
是上人念時。
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說已還去。
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于中現。
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不二列不思議事如文可見。
大士所陳必有所表金色光照晝夜。
不二表大乘寂照無生滅也。
二諸垢不惱表真室之室入者無垢。
三釋梵常會表無緣大悲常與物會。
四常說不退表遊真寂路萬行無退。
五法化之樂表住此理者言皆稱法。
六四大寶藏表住寶藏慈濟無盡。
七諸佛念來表佛理在心念之便至。
八宮殿淨土表凡聖所居不離法性。
舍利弗。
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誰有見斯不思議事。
而複樂于聲聞法乎 三結無小法也。
肇曰。
顯室奇特之事。
以成香林之義也。
舍利弗。
言汝何以不轉女身 此下第四就相明轉不轉異。
小乘執相定有所轉。
大乘相本無相故無所轉。
此初也。
問。
肇曰。
以無礙之智有礙之身而不轉舍何耶。
天曰。
我從十二年來。
求女人相了不可得。
當何所轉 二答文三。
一明不轉。
二明轉。
三明非轉非不轉。
初中有四。
一明無轉。
二反問。
三答。
四呵彈。
此初也。
肇曰。
止此室來所聞正法未覺女身異于男子。
當何所轉。
天悟女相。
豈十二年而已乎。
欲明此室純一等教無有雜聲故齊此為言耳。
譬如幻師化作幻女。
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
是人為正問不 二反問。
舍利弗言。
不也。
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三答不可轉。
天曰。
一切諸法亦複如是無有定相。
雲何乃問不轉女身 四呵彈也 肇曰。
萬物如幻。
無有定相。
誰好誰醜。
而欲轉之乎。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
變舍利弗令如天女。
天自化身如舍利弗。
而問言。
何以不轉女身。
二明轉而無轉也。
文四。
一問。
二答。
三解釋。
四引證。
此初明轉身而問也。
肇曰。
将成幻化無定之義故。
現變而問令其自悟也。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
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 二答也。
肇曰。
吾不知所以轉而為此身。
如之何複欲轉之乎。
天曰。
舍利弗。
若能轉此女身。
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
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
一切女人亦複如是。
雖現女身而非女也 三解釋。
若身子自悟雖神通變女而實性非女。
亦悟一切女人雖妄心變女而法性非女。
又知。
天女雖大悲現女而法身非女。
若能悟女非女。
一切女人亦複如是。
名為轉也。
肇曰。
如舍利弗實非女而今現。
是女像實非女也。
界無定相類已可知矣。
是故佛說諸一切法非男非女 四引證可見。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
舍利弗身還複如故。
天問舍利弗。
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三明非轉非不轉文四。
初此問也。
肇曰。
将權女相之所在故複身而問也。
舍利弗言。
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二答也。
肇曰。
欲言其有在。
今現無相欲言無在。
向複有相幻化無定。
莫知所在也。
天曰。
一切諸法亦複如是。
無在無不在 三天印許也。
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四引證。
肇曰。
豈唯女相無在。
諸法皆爾。
稱佛說者以明理不可易。
舍利弗問天。
汝于此沒當生何所 此五就報明生滅不生滅異。
二乘業生故有生沒。
菩薩法身故無生沒。
文四。
此初也。
肇曰。
既知現相之無在。
又問當生之所在。
天曰。
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二答也 法身無生之生如幻化也。
曰。
佛化所生非沒生也 三難也。
天曰。
衆生猶然無沒生也 四順釋。
肇曰。
豈我知化物無非化也。
舍利弗問天。
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六就修明得不得異。
以小乘進修有斷有得。
大乘無相無修無證無得文二。
初問。
二難無得前中文五。
此初也。
肇曰。
身相沒生可如幻化。
菩提真道必應有實。
故問久如當成。
天曰。
如舍利弗還為凡夫。
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答。
肇曰。
取其必無也。
舍利弗言。
我作凡夫無有是處 三非其言也。
肇曰。
聖人還為凡夫。
何有是處。
天曰。
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 四例也。
肇曰。
彼聖為凡夫。
我成菩提。
道無有一處也。
所以者何。
菩提者無住處。
是故無有菩薩得者 五釋。
無所得故為得。
肇曰。
菩提之道無為無相自無住處。
誰有得者。
舍利弗言。
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已得當得。
如恒河沙。
皆謂何乎 此二難無得。
身子不了無所得故謂得。
故有此難文三。
此初據得而難。
天曰。
皆已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
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三約理答。
肇曰。
世俗言數有三世得耳。
非菩提。
第一真道有去來今。
天曰。
舍利弗。
汝得阿羅漢道耶 三假小況大文三。
此初問也。
肇曰。
羅漢入無漏心不見有得。
入有漏心則見有得。
今問。
以第九解脫自證成道時見有得耶。
欲令自悟無得義耳。
曰。
無所得故而得 二答也。
謂斷九地惑故無得。
得第九解脫故而得。
天曰。
諸佛菩薩亦複如是 無所得故而得 三況大。
謂諸佛菩薩悟本無所得故而得 爾時維摩诘。
語舍利弗。
是天女以曾供養九十二億佛已。
能遊戲菩薩神通。
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
以本願故随意能現教化衆生 此七淨名述其悲願現生。
肇曰。
上但即言生論未知其道深淺。
淨名傍顯其實。
以生衆會敬信之情也。
佛道品第八 此二廣上大悲權化假也。
諸佛以悲化為道故六道。
二乘皆佛道也。
睿曰。
上以示女内體妙惠而托質陋形未達之流所以生惑。
欲因其所惑廣明大士莫礙之道品文三。
初問通達佛道。
次明如來種。
後明眷屬家業。
初文有五。
一問。
二答。
三征。
四釋。
五結。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
菩薩雲何通達佛道 此初也。
問。
肇曰。
諸佛之道以無得為得。
其道虛玄非常行之所通。
通之必有以。
故問所以通。
維摩诘言。
若菩薩行于非道。
是為通達佛道 二答也。
什曰。
凡非其實而處之皆名非道。
肇曰。
以道為道非道為非道者愛惡并起垢累滋彰。
何能通心妙旨達平等之道乎。
若能不以道為道不以非道為非道者則是非絕于心遇物斯可乘矣。
所以處是無是是之情。
乘非無非非之意故。
能美惡齊觀履逆常順。
和光塵勞愈晦愈明。
斯可謂達平等無礙佛道乎 又問。
雲何菩薩行于非道 此三重征問也 答曰。
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 此下四廣釋文有九類。
此初惡趣非道也。
五無間者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法輪僧。
初二違恩。
後三背德。
故名逆也。
故曰。
夫法身大士内裡沖虛沖。
外權道俗是非俱乘逆順。
斯入善惡反論靡不通達。
和光塵穢而其心常寂。
和光同穢故能行五無間。
真心常寂故能而無惱恚。
乃至不斷生死。
是名和光現于涅槃。
所謂常寂類皆然也。
至于地獄無諸罪垢 肇曰。
罪垢地獄國也。
示受其報實無其因。
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肇曰。
癡慢偏多堕畜生也。
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 肇曰。
悭貪無福多堕餓鬼。
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 二善趣也。
無想非想外道計著以為涅槃第一最勝。
菩薩和光知其卑陋。
肇曰。
上二界道受有之因雖同其行知其卑陋。
示行貪欲離法染著。
示行嗔恚于諸衆生無有恚礙。
示行惡癡而以皆惠調伏其心 三三毒也。
肇曰。
行三毒而不乖三善也。
示行悭貪而挨内外所有不惜身命。
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
乃至小罪猶懷大懼。
示行嗔恚而常慈忍。
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
示行亂意而常念定。
示行愚癡而道違世間出世間慧 四十蔽也。
肇曰。
示行六蔽而不乖六度。
示行谄僞而善方便随諸經義 第六方便。
肇曰。
外現随俗谄詐。
内實随經方便。
示行憍慢而于衆生猶如橋梁 八願度也。
肇曰。
使物皆蹈我上取卑下之極也。
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 九力度也。
肇曰。
煩惱顯于外。
心淨著于内。
示入于魔而傾佛智惠不随他教 十智度也。
肇曰。
外同邪教。
内順正惠。
示入聲聞而為衆生說未聞法 五未二乘。
肇曰。
聲聞不從人聞不能自悟。
況能為人說所未聞也。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衆生 肇曰。
大悲大乘法非辟支佛所能行也。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 六雜報也。
肇曰。
手出自然寶周窮無盡。
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
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具諸功德 外現形殘。
内圓法相。
外示下賤。
内宿殖德。
本生佛種性也 示入劣羸醜陋而得那羅延身。
一切衆生之所樂見 肇曰。
那羅延天力士名也。
端正殊妙志力雄猛。
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 肇曰。
法身大士生死永盡。
況老病乎。
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
示有妻妾婇女而常遠離五欲遊泥。
現于讷鈍而成就辨才總持無失。
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衆生 七異道。
肇曰。
津河可渡之處名正濟。
險诳受名邪濟。
佛道名正濟。
外道名邪濟也。
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 八生死六道。
肇曰。
遍入異道。
豈曰慕求欲斷其因緣耳。
現于涅槃而不斷生死 九涅槃。
肇曰。
現身涅槃而方入生死。
自上所列于菩薩皆為非道而處之無礙。
乃所以為道。
故曰。
通達佛道。
文殊師利。
菩薩能如是行于非道。
是為通達佛道 此亦結也。
于是維摩诘問文殊師利。
何等為如來種 二問如來種也。
文五。
一問。
二答。
三征。
四釋。
五歎述。
此初也。
前生死雖非道菩薩化之為佛道。
今煩惱雖生死種衆生悟之為如來種也。
文殊師利言。
有身為種 二答文二。
初列十法增數可知。
此一法也。
肇曰。
有身見也。
夫心無定所随物而變。
在邪而邪。
在正而正。
邪正雖殊其種不異。
何則變邪而正。
改惡而善。
豈别有異邪之正異惡之善。
超然無因忽爾自得乎。
然則正因邪起。
善因惡生故。
生曰。
衆結煩惱為如來種也。
無明有愛為種 二法門也。
什曰。
向總說。
此開為二門也。
一切結屬二故偏舉二門也。
自下次第廣開。
又解文雲。
無明性即是明。
又雲。
不滅癡愛起于明脫。
貪恚癡為種。
四颠倒為種。
五蓋為種。
六入為種 如常數。
七識處為種 七法也。
欲界人天初識住劫初初禅。
二識住二禅。
三識住三禅。
四識住空處。
五識住識處。
六識住無所有處七識住。
什曰。
識住者識得安住也。
識念分明無有惱患。
無壞者是為識住。
惡趣則苦痛壞。
四禅無相壞。
非想滅定壞。
亦彼地心想微昧念不分明故識不安住。
八邪法為種 八法也。
謂邪見邪思惟等。
九惱處為種 九法也。
什曰。
愛我怨家。
憎我知識。
惱我己身。
一世則三。
三世為九也。
義雲。
九結也。
十不善法為種 十法也。
謂殺生等如前。
以要言之。
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二總結也。
迷理為見。
著事為煩惱。
肇曰。
塵勞衆力即成佛道故是佛種。
生曰。
夫人乘之悟本不近。
舍生死遠。
更求之也。
斯為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實為悟始者。
豈非佛之萠芽起于生死事哉。
曰何謂也 三征也。
肇曰。
夫妙極之道必有妙極之因。
而曰塵勞為種何者也。
答曰。
若見無為入正位者。
不能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四解釋文三。
初法。
次喻。
後結。
此初也。
既煩惱性即菩提性。
而二乘斷煩惱見無為。
妄安涅槃之樂故自犯大心。
凡夫為生死所迫慕勝心猛故能發大志也。
生曰。
以現事明之。
見無為入正位者苦忍已上結使已斷。
既至其所始。
為見之以本欲舍生死求悟。
悟則在生死外矣。
無複不舍即悟之義故。
不能複發菩提心也。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
卑濕遊泥乃生此花。
如是見無為入正位者。
終不能複能生于佛法。
煩惱泥中乃有衆生起佛法耳 此二喻也。
文二。
初喻煩惱泥中有菩提蓮花也。
二乘舍之證無為如高原也。
又如殖種于空終不得生。
糞壤之地乃能滋茂。
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
起于我見如須彌山。
猶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此二喻。
我見之地生滋茂惠芽。
二乘斷滅諸見如空中種也。
是故當知。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譬如不下巨海則不能得無價寶珠。
如是不入煩惱大海。
則不能得生一切智寶 此下結文三可見。
若悟煩惱性得菩提智。
如不離大海得無價珠。
二乘舍煩惱求菩提。
如人舍大海求無價寶。
其可得乎。
爾時大迦葉歎言。
善哉善哉。
文殊師利。
快說此語誠如所言。
塵勞之疇為如來種 此下五迦葉歎述文四。
一總歎領解。
二述其得失。
三舉谕自傷此語。
四結無反覆。
此初也。
文殊呵意以實相真理煩惱即菩提。
舍之則非正求也。
今迦葉領意。
夫求菩提亦無數劫久住生死。
廣度衆生滿弘誓願。
今阿羅漢已斷煩惱不受。
後有于大悲願。
永絕因緣。
如根敗之士。
凡夫業惑猶在生死未亡。
若能發菩提心即能滿三祇劫克終悲願故。
不斷三寶能報佛恩。
法華經迦葉述雲。
世尊往昔說法我時在座。
但念空無想無作。
于菩薩法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心不喜樂。
所以者何。
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證。
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故。
于佛教化菩薩不生好樂之心。
今聞授聲聞證深自慶。
幸無量珍寶不求自得此。
而推之往昔說法于菩薩法生絕示想。
即今雲此歎也。
我等今者不複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乃至五無間罪。
猶能發意生于佛法。
而今我等永不能發 此述得失。
聲聞結盡不堪。
五逆惑在能發也。
譬如根敗乏士其于五欲不能複利。
如是聲聞諸結斷者。
于佛法中無所益複永不志願 三舉喻。
自傷五根。
若敗不能欲五塵也。
是故文殊師利。
凡夫于佛法有反覆。
而聲聞無也。
所以者何。
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
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
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四結無反覆。
凡夫能成菩提以報佛恩。
二乘息滅而永斷也。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
問維摩诘言。
居士。
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
奴婢僮仆為馬車乘皆何所在 三明資生眷屬。
無上法身非一真所成。
萬行為資生萬德為眷屬。
方能成就。
此初問也。
肇曰。
淨名權道無方隐顯難測。
外現同世家屬。
内以法為家屬。
恐惑者見形不及其道故斯問也。
于是維摩诘以偈答曰。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一切衆道師。
無不由是生 四十二偈答文四。
初四。
行明眷屬。
二七行明資生。
三二十八行明業用。
四三行結勸。
此初也。
内有正智外有方便法身生焉。
肇曰。
智為内照權為外用。
萬行之所由生。
諸佛之所由出故。
菩薩以智為母以權為父。
法喜以為妻 肇曰。
法喜謂見法生内喜也。
世人以妻色為悅。
菩薩以法喜為悅。
慈悲心為女 肇曰。
慈悲之情像女人性故以為女。
生曰。
慈悲以外适為用有女義焉。
善心誠實男 肇曰。
誠實真直男子之性。
亦有為惡實故标以善心也。
畢竟空寂舍 肇曰。
堂宇蔽風霜空寂以障塵想。
什曰。
有非真要時複暫遊空為理宗。
以為常宅。
弟子衆塵勞。
随意之所轉 昔無明郎主恩愛魔王。
今化令随道為弟子也。
道品善知識。
由是成正覺 肇曰。
成益我者三十七道品也。
可謂善知識乎。
諸度法等侶 肇曰。
六度大乘之要發心為侶。
俱至道場吾真侶也。
四攝為妓女 肇曰。
四攝悅衆如當妓女。
歌詠誦法言。
以此為音樂 肇曰。
口詠法言以當音樂。
總持之園苑。
無漏法林樹。
覺意淨妙花。
解脫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
定水湛然滿。
布以七淨花。
浴此無垢人 此下明資生也。
總持實相理也。
無漏萬行林樹也。
此樹開七覺之花結解脫之果。
什曰。
解脫無為果。
智慧有為果。
此明慧也。
八解之池止禅定之水。
敷七淨之花。
五欲熱惱貪愛諸塵浴此則清涼矣。
此行明定也。
七淨者。
一戒淨。
二心淨。
三見淨。
四度疑淨。
五分别淨。
六行淨。
七涅槃淨。
肇曰。
總持強記萬善之苑也。
于此苑樹無漏之林敷七覺之花。
結解脫之果。
八解之池積禅定水湛然充滿。
布七淨之花羅列水上。
而複無垢之士遊此林薨花池。
閑宴嬉遊樂之至也。
豈等俗林苑之歡乎。
象馬五通馳。
大乘以為車。
調禦以一心。
遊于八正路 肇曰。
五通為象馬。
大乘為上車。
一心為禦者。
遊于八正道。
相具以嚴容。
衆好飾其姿。
慚愧之上服。
深心為花鬘 相具三十二相衆好八十種好。
慚愧蔽陋惡。
深心飾形服也。
富有七财寶。
教授以滋息。
如所說修行。
回向為大利 肇曰。
七财信戒聞舍惠慚愧等也。
世人以玉帛為饒。
菩薩以七财為富。
出入法寶與人同利。
兼示以滋息之法。
令如說修行回向佛道。
此利之大者。
四禅為床座。
從于淨命生。
多聞增智慧。
以為自覺音 四禅宴息猶如床座。
要從持戒淨命所生。
離五欲泥散亂毒蟲。
猶恐貪著禅味故。
令多聞以自覺。
甘露法之食。
解脫味為漿。
淨心以澡浴。
戒品為塗香 甘露法食以資惠解。
八解漿止五欲渴。
此二内資也。
忏悔罪垢澡浴真身嚴持戒香塗熏法體。
此雲外嚴也。
此則身戒心惠方便修持矣。
摧滅煩惱賊。
勇健無能逾。
降伏四衆魔。
勝幡建道場 此下三明業用。
此行明自業成下二十七行明濟物。
如世人功成祿厚惠濟貧窮。
此初也。
肇曰。
外國法戰诤破敵立幡以表勝。
菩薩摧煩惱賊降四魔怨乃于道場建勝相也。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
悉現諸國土。
如日無不見 此下功成則濟物體真用大。
生曰。
明其有所雲為也。
文七。
初三行總明真應自在也。
肇曰。
知無起滅則得法身無複生。
示為彼有生故無往不見。
供養于十方無量億如來。
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别想 此行明難供諸佛。
肇曰。
未嘗覺彼己之異。
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
而常修淨土教化于群生 此行明雖知人國空而修淨土以化物。
肇曰。
知空不舍有所以常處中。
諸有衆生類形聲及威議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覺知衆魔事。
而示随其行。
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現。
或示老病死。
成就諸群生。
了知以幻化。
通達無有礙 二此三行明知魔了幻。
而示現謗濟老病死。
如太子跋欲淨居諸天四城門所現。
或現劫盡燒。
天地皆洞然。
衆人有常想。
照令知無常。
無數億衆生。
俱來諸菩薩。
一時到其舍。
化令而佛道 三二行明大三災。
水風二災文無者略。
初禅内有覺觀。
外有火災。
二禅内有喜受。
外有水災。
三禅内有喘息。
外有風災。
四禅無災由不動故。
什曰。
或實燒或不實燒者。
衆生見燒想即悟無常。
還攝不燒也。
經書禁咒術。
工巧諸伎藝盡現行此事。
饒益于群生 四三行明世知也。
什曰。
以同習相感。
先同而複乖也。
世間衆道法悉于中出家。
因以解人惑。
而不堕邪見 肇曰。
九十六種皆出家修道。
随其出家欲解其惑不同其見。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或時作地水。
或複作風火 肇曰。
遇海漂人則變身為地水火風。
皆随彼所須而自變形。
劫中有疾疫。
現作諸藥草。
若有服之者除病消衆毒。
劫中有饑馑。
現身作飲食。
先救饑渴。
劫以法語人。
劫中有刀兵。
為之起慈悲。
化彼諸衆生。
令住無诤地。
若有大戰陳。
立之以等力。
菩薩現威勢。
降伏使和安 五行明小三災。
肇曰。
菩薩法身于何不為。
或為藥草令服者病除。
或為飲食令饑者得飽。
刀兵七日。
疾病七月七日。
饑馑七年七月七日。
東西二州有似非正。
謂嗔增盛身力羸劣數加饑渴等。
北州金無戰陳助明刀兵可見。
一切國土中。
諸有地獄處。
辄往到于彼。
勉濟其苦惱。
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啖。
皆現生于彼。
為之作利益 六二行明入惡趣救物合有鬼趣。
又無者略也。
什曰。
如過去世時人無禮義欲殘害長老。
舍利弗默然不答 五身子自思解脫無久近故默。
天曰。
如何耆舊大智而默 六天問所以。
肇曰。
五百弟子仁者智慧第一。
默然何耶。
答曰。
解脫者無所言說。
故吾于是不所知雲 七身子已離三界惑得心解脫。
永絕言教故言不知所雲。
天曰。
言說文字皆解脫相 八天辯不思議解脫即文字也。
文三。
此初标文字即解脫。
肇曰。
舍利弗以言文為失故默然無言。
謂順真解未能語。
默齋緻觸物無礙故天說等解以曉其意。
所以者何。
解脫者不内不外不在兩間。
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兩間。
是故舍利弗。
無離文字說解脫也 此二解釋所以。
肇曰。
法之所在極于三處。
三處未文字解脫俱不可得。
如何欲離可得文字别說解脫乎。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三明諸法等解。
肇曰。
萬法雖殊無非解相。
豈文字之獨異也。
舍利弗言。
不複以離淫怒癡為解脫乎 此下二明斷不斷别文二。
初問也。
肇曰。
二乘結盡為解脫。
聞上等解乖其本趣故緻斯問。
天曰。
佛為增上慢人。
說離淫怒癡為解脫耳。
若無增上慢者。
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二答也。
增上慢者未得謂得也。
身子據小乘所證非增上慢。
自謂共佛同坐解脫床名增上慢也。
既未悟縛脫平等故為說離縛為脫。
若大士非增上慢者為說即縛性脫入不二門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
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 三明證不證别文二。
此初問文也。
肇曰。
善其所說非已所及。
故問得何道證何果辯乃如是乎。
天曰。
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 答文二。
此初正答。
二乘舍縛求脫故有得證。
大士悟縛脫平等非縛非脫故無得無證。
既智窮不二之門故辯無礙也。
所以者何。
若有得有證者則于佛法為增上慢 二反斥。
肇曰。
若見己有得必見他不得。
次于佛平等之法猶為增上慢人。
能緻無礙之辯乎。
舍利弗問天。
汝于三乘為何志求 此下三約教明乘無乘别也。
小乘有法執故有差别乘。
大乘不二平等故無乘之乘。
文二。
此初問也。
肇曰。
上雲。
無得無證未知何乘故複問也。
天曰。
以聲聞法化衆生故我為聲聞。
以因緣法化衆生故我為辟支佛。
以大悲法化衆生故我為大乘 二答文二。
一總約化緣答。
二别約今緣答。
此初也。
肇曰。
大乘之道無乘之乘。
為彼而乘吾何乘也。
生曰。
随彼為之我無定也。
又解法花方便說三意同此也。
舍利弗。
如人入瞻萄林唯嗅瞻萄不嗅餘香。
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 二此約今緣文四。
一明今緣唯一。
二所化樂大。
三室無小法。
四約室現法。
此初也。
肇曰。
無乘不乘乃為大乘故以香林為喻。
明淨名之室不離二乘之香。
止此室者豈他嗅哉。
舍利弗。
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
聞斯上人講說正法。
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 二明所化皆樂大也。
舍利弗。
吾至此室十有二年。
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
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三明室無小法。
肇曰。
大乘之法皆不可思議。
上問止室久近。
欲生論端故答以解脫。
今言實年以明所聞之不雜也。
生曰。
諸天龍神暫入此室尚無不發大意而出哉。
況我久聞妙法乎。
然則不能不為大非能為大矣。
舍利弗。
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四明未曾有室。
不說二乘之法也文三。
标釋結。
此初也。
何等為八。
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
不以日月所照為明。
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
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
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
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弦出無量法化之聲。
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有四大寶藏。
衆寶積滿。
周窮濟乏求得無盡。
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
如是等十方諸佛。
是上人念時。
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說已還去。
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于中現。
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不二列不思議事如文可見。
大士所陳必有所表金色光照晝夜。
不二表大乘寂照無生滅也。
二諸垢不惱表真室之室入者無垢。
三釋梵常會表無緣大悲常與物會。
四常說不退表遊真寂路萬行無退。
五法化之樂表住此理者言皆稱法。
六四大寶藏表住寶藏慈濟無盡。
七諸佛念來表佛理在心念之便至。
八宮殿淨土表凡聖所居不離法性。
舍利弗。
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誰有見斯不思議事。
而複樂于聲聞法乎 三結無小法也。
肇曰。
顯室奇特之事。
以成香林之義也。
舍利弗。
言汝何以不轉女身 此下第四就相明轉不轉異。
小乘執相定有所轉。
大乘相本無相故無所轉。
此初也。
問。
肇曰。
以無礙之智有礙之身而不轉舍何耶。
天曰。
我從十二年來。
求女人相了不可得。
當何所轉 二答文三。
一明不轉。
二明轉。
三明非轉非不轉。
初中有四。
一明無轉。
二反問。
三答。
四呵彈。
此初也。
肇曰。
止此室來所聞正法未覺女身異于男子。
當何所轉。
天悟女相。
豈十二年而已乎。
欲明此室純一等教無有雜聲故齊此為言耳。
譬如幻師化作幻女。
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
是人為正問不 二反問。
舍利弗言。
不也。
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三答不可轉。
天曰。
一切諸法亦複如是無有定相。
雲何乃問不轉女身 四呵彈也 肇曰。
萬物如幻。
無有定相。
誰好誰醜。
而欲轉之乎。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
變舍利弗令如天女。
天自化身如舍利弗。
而問言。
何以不轉女身。
二明轉而無轉也。
文四。
一問。
二答。
三解釋。
四引證。
此初明轉身而問也。
肇曰。
将成幻化無定之義故。
現變而問令其自悟也。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
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 二答也。
肇曰。
吾不知所以轉而為此身。
如之何複欲轉之乎。
天曰。
舍利弗。
若能轉此女身。
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
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
一切女人亦複如是。
雖現女身而非女也 三解釋。
若身子自悟雖神通變女而實性非女。
亦悟一切女人雖妄心變女而法性非女。
又知。
天女雖大悲現女而法身非女。
若能悟女非女。
一切女人亦複如是。
名為轉也。
肇曰。
如舍利弗實非女而今現。
是女像實非女也。
界無定相類已可知矣。
是故佛說諸一切法非男非女 四引證可見。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
舍利弗身還複如故。
天問舍利弗。
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三明非轉非不轉文四。
初此問也。
肇曰。
将權女相之所在故複身而問也。
舍利弗言。
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二答也。
肇曰。
欲言其有在。
今現無相欲言無在。
向複有相幻化無定。
莫知所在也。
天曰。
一切諸法亦複如是。
無在無不在 三天印許也。
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四引證。
肇曰。
豈唯女相無在。
諸法皆爾。
稱佛說者以明理不可易。
舍利弗問天。
汝于此沒當生何所 此五就報明生滅不生滅異。
二乘業生故有生沒。
菩薩法身故無生沒。
文四。
此初也。
肇曰。
既知現相之無在。
又問當生之所在。
天曰。
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二答也 法身無生之生如幻化也。
曰。
佛化所生非沒生也 三難也。
天曰。
衆生猶然無沒生也 四順釋。
肇曰。
豈我知化物無非化也。
舍利弗問天。
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六就修明得不得異。
以小乘進修有斷有得。
大乘無相無修無證無得文二。
初問。
二難無得前中文五。
此初也。
肇曰。
身相沒生可如幻化。
菩提真道必應有實。
故問久如當成。
天曰。
如舍利弗還為凡夫。
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答。
肇曰。
取其必無也。
舍利弗言。
我作凡夫無有是處 三非其言也。
肇曰。
聖人還為凡夫。
何有是處。
天曰。
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 四例也。
肇曰。
彼聖為凡夫。
我成菩提。
道無有一處也。
所以者何。
菩提者無住處。
是故無有菩薩得者 五釋。
無所得故為得。
肇曰。
菩提之道無為無相自無住處。
誰有得者。
舍利弗言。
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已得當得。
如恒河沙。
皆謂何乎 此二難無得。
身子不了無所得故謂得。
故有此難文三。
此初據得而難。
天曰。
皆已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
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三約理答。
肇曰。
世俗言數有三世得耳。
非菩提。
第一真道有去來今。
天曰。
舍利弗。
汝得阿羅漢道耶 三假小況大文三。
此初問也。
肇曰。
羅漢入無漏心不見有得。
入有漏心則見有得。
今問。
以第九解脫自證成道時見有得耶。
欲令自悟無得義耳。
曰。
無所得故而得 二答也。
謂斷九地惑故無得。
得第九解脫故而得。
天曰。
諸佛菩薩亦複如是 無所得故而得 三況大。
謂諸佛菩薩悟本無所得故而得 爾時維摩诘。
語舍利弗。
是天女以曾供養九十二億佛已。
能遊戲菩薩神通。
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
以本願故随意能現教化衆生 此七淨名述其悲願現生。
肇曰。
上但即言生論未知其道深淺。
淨名傍顯其實。
以生衆會敬信之情也。
佛道品第八 此二廣上大悲權化假也。
諸佛以悲化為道故六道。
二乘皆佛道也。
睿曰。
上以示女内體妙惠而托質陋形未達之流所以生惑。
欲因其所惑廣明大士莫礙之道品文三。
初問通達佛道。
次明如來種。
後明眷屬家業。
初文有五。
一問。
二答。
三征。
四釋。
五結。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
菩薩雲何通達佛道 此初也。
問。
肇曰。
諸佛之道以無得為得。
其道虛玄非常行之所通。
通之必有以。
故問所以通。
維摩诘言。
若菩薩行于非道。
是為通達佛道 二答也。
什曰。
凡非其實而處之皆名非道。
肇曰。
以道為道非道為非道者愛惡并起垢累滋彰。
何能通心妙旨達平等之道乎。
若能不以道為道不以非道為非道者則是非絕于心遇物斯可乘矣。
所以處是無是是之情。
乘非無非非之意故。
能美惡齊觀履逆常順。
和光塵勞愈晦愈明。
斯可謂達平等無礙佛道乎 又問。
雲何菩薩行于非道 此三重征問也 答曰。
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 此下四廣釋文有九類。
此初惡趣非道也。
五無間者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法輪僧。
初二違恩。
後三背德。
故名逆也。
故曰。
夫法身大士内裡沖虛沖。
外權道俗是非俱乘逆順。
斯入善惡反論靡不通達。
和光塵穢而其心常寂。
和光同穢故能行五無間。
真心常寂故能而無惱恚。
乃至不斷生死。
是名和光現于涅槃。
所謂常寂類皆然也。
至于地獄無諸罪垢 肇曰。
罪垢地獄國也。
示受其報實無其因。
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肇曰。
癡慢偏多堕畜生也。
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 肇曰。
悭貪無福多堕餓鬼。
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 二善趣也。
無想非想外道計著以為涅槃第一最勝。
菩薩和光知其卑陋。
肇曰。
上二界道受有之因雖同其行知其卑陋。
示行貪欲離法染著。
示行嗔恚于諸衆生無有恚礙。
示行惡癡而以皆惠調伏其心 三三毒也。
肇曰。
行三毒而不乖三善也。
示行悭貪而挨内外所有不惜身命。
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
乃至小罪猶懷大懼。
示行嗔恚而常慈忍。
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
示行亂意而常念定。
示行愚癡而道違世間出世間慧 四十蔽也。
肇曰。
示行六蔽而不乖六度。
示行谄僞而善方便随諸經義 第六方便。
肇曰。
外現随俗谄詐。
内實随經方便。
示行憍慢而于衆生猶如橋梁 八願度也。
肇曰。
使物皆蹈我上取卑下之極也。
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 九力度也。
肇曰。
煩惱顯于外。
心淨著于内。
示入于魔而傾佛智惠不随他教 十智度也。
肇曰。
外同邪教。
内順正惠。
示入聲聞而為衆生說未聞法 五未二乘。
肇曰。
聲聞不從人聞不能自悟。
況能為人說所未聞也。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衆生 肇曰。
大悲大乘法非辟支佛所能行也。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 六雜報也。
肇曰。
手出自然寶周窮無盡。
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
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具諸功德 外現形殘。
内圓法相。
外示下賤。
内宿殖德。
本生佛種性也 示入劣羸醜陋而得那羅延身。
一切衆生之所樂見 肇曰。
那羅延天力士名也。
端正殊妙志力雄猛。
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 肇曰。
法身大士生死永盡。
況老病乎。
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
示有妻妾婇女而常遠離五欲遊泥。
現于讷鈍而成就辨才總持無失。
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衆生 七異道。
肇曰。
津河可渡之處名正濟。
險诳受名邪濟。
佛道名正濟。
外道名邪濟也。
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 八生死六道。
肇曰。
遍入異道。
豈曰慕求欲斷其因緣耳。
現于涅槃而不斷生死 九涅槃。
肇曰。
現身涅槃而方入生死。
自上所列于菩薩皆為非道而處之無礙。
乃所以為道。
故曰。
通達佛道。
文殊師利。
菩薩能如是行于非道。
是為通達佛道 此亦結也。
于是維摩诘問文殊師利。
何等為如來種 二問如來種也。
文五。
一問。
二答。
三征。
四釋。
五歎述。
此初也。
前生死雖非道菩薩化之為佛道。
今煩惱雖生死種衆生悟之為如來種也。
文殊師利言。
有身為種 二答文二。
初列十法增數可知。
此一法也。
肇曰。
有身見也。
夫心無定所随物而變。
在邪而邪。
在正而正。
邪正雖殊其種不異。
何則變邪而正。
改惡而善。
豈别有異邪之正異惡之善。
超然無因忽爾自得乎。
然則正因邪起。
善因惡生故。
生曰。
衆結煩惱為如來種也。
無明有愛為種 二法門也。
什曰。
向總說。
此開為二門也。
一切結屬二故偏舉二門也。
自下次第廣開。
又解文雲。
無明性即是明。
又雲。
不滅癡愛起于明脫。
貪恚癡為種。
四颠倒為種。
五蓋為種。
六入為種 如常數。
七識處為種 七法也。
欲界人天初識住劫初初禅。
二識住二禅。
三識住三禅。
四識住空處。
五識住識處。
六識住無所有處七識住。
什曰。
識住者識得安住也。
識念分明無有惱患。
無壞者是為識住。
惡趣則苦痛壞。
四禅無相壞。
非想滅定壞。
亦彼地心想微昧念不分明故識不安住。
八邪法為種 八法也。
謂邪見邪思惟等。
九惱處為種 九法也。
什曰。
愛我怨家。
憎我知識。
惱我己身。
一世則三。
三世為九也。
義雲。
九結也。
十不善法為種 十法也。
謂殺生等如前。
以要言之。
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二總結也。
迷理為見。
著事為煩惱。
肇曰。
塵勞衆力即成佛道故是佛種。
生曰。
夫人乘之悟本不近。
舍生死遠。
更求之也。
斯為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實為悟始者。
豈非佛之萠芽起于生死事哉。
曰何謂也 三征也。
肇曰。
夫妙極之道必有妙極之因。
而曰塵勞為種何者也。
答曰。
若見無為入正位者。
不能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四解釋文三。
初法。
次喻。
後結。
此初也。
既煩惱性即菩提性。
而二乘斷煩惱見無為。
妄安涅槃之樂故自犯大心。
凡夫為生死所迫慕勝心猛故能發大志也。
生曰。
以現事明之。
見無為入正位者苦忍已上結使已斷。
既至其所始。
為見之以本欲舍生死求悟。
悟則在生死外矣。
無複不舍即悟之義故。
不能複發菩提心也。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
卑濕遊泥乃生此花。
如是見無為入正位者。
終不能複能生于佛法。
煩惱泥中乃有衆生起佛法耳 此二喻也。
文二。
初喻煩惱泥中有菩提蓮花也。
二乘舍之證無為如高原也。
又如殖種于空終不得生。
糞壤之地乃能滋茂。
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
起于我見如須彌山。
猶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此二喻。
我見之地生滋茂惠芽。
二乘斷滅諸見如空中種也。
是故當知。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譬如不下巨海則不能得無價寶珠。
如是不入煩惱大海。
則不能得生一切智寶 此下結文三可見。
若悟煩惱性得菩提智。
如不離大海得無價珠。
二乘舍煩惱求菩提。
如人舍大海求無價寶。
其可得乎。
爾時大迦葉歎言。
善哉善哉。
文殊師利。
快說此語誠如所言。
塵勞之疇為如來種 此下五迦葉歎述文四。
一總歎領解。
二述其得失。
三舉谕自傷此語。
四結無反覆。
此初也。
文殊呵意以實相真理煩惱即菩提。
舍之則非正求也。
今迦葉領意。
夫求菩提亦無數劫久住生死。
廣度衆生滿弘誓願。
今阿羅漢已斷煩惱不受。
後有于大悲願。
永絕因緣。
如根敗之士。
凡夫業惑猶在生死未亡。
若能發菩提心即能滿三祇劫克終悲願故。
不斷三寶能報佛恩。
法華經迦葉述雲。
世尊往昔說法我時在座。
但念空無想無作。
于菩薩法淨佛國土成就衆生心不喜樂。
所以者何。
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證。
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故。
于佛教化菩薩不生好樂之心。
今聞授聲聞證深自慶。
幸無量珍寶不求自得此。
而推之往昔說法于菩薩法生絕示想。
即今雲此歎也。
我等今者不複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乃至五無間罪。
猶能發意生于佛法。
而今我等永不能發 此述得失。
聲聞結盡不堪。
五逆惑在能發也。
譬如根敗乏士其于五欲不能複利。
如是聲聞諸結斷者。
于佛法中無所益複永不志願 三舉喻。
自傷五根。
若敗不能欲五塵也。
是故文殊師利。
凡夫于佛法有反覆。
而聲聞無也。
所以者何。
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
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
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四結無反覆。
凡夫能成菩提以報佛恩。
二乘息滅而永斷也。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
問維摩诘言。
居士。
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
奴婢僮仆為馬車乘皆何所在 三明資生眷屬。
無上法身非一真所成。
萬行為資生萬德為眷屬。
方能成就。
此初問也。
肇曰。
淨名權道無方隐顯難測。
外現同世家屬。
内以法為家屬。
恐惑者見形不及其道故斯問也。
于是維摩诘以偈答曰。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一切衆道師。
無不由是生 四十二偈答文四。
初四。
行明眷屬。
二七行明資生。
三二十八行明業用。
四三行結勸。
此初也。
内有正智外有方便法身生焉。
肇曰。
智為内照權為外用。
萬行之所由生。
諸佛之所由出故。
菩薩以智為母以權為父。
法喜以為妻 肇曰。
法喜謂見法生内喜也。
世人以妻色為悅。
菩薩以法喜為悅。
慈悲心為女 肇曰。
慈悲之情像女人性故以為女。
生曰。
慈悲以外适為用有女義焉。
善心誠實男 肇曰。
誠實真直男子之性。
亦有為惡實故标以善心也。
畢竟空寂舍 肇曰。
堂宇蔽風霜空寂以障塵想。
什曰。
有非真要時複暫遊空為理宗。
以為常宅。
弟子衆塵勞。
随意之所轉 昔無明郎主恩愛魔王。
今化令随道為弟子也。
道品善知識。
由是成正覺 肇曰。
成益我者三十七道品也。
可謂善知識乎。
諸度法等侶 肇曰。
六度大乘之要發心為侶。
俱至道場吾真侶也。
四攝為妓女 肇曰。
四攝悅衆如當妓女。
歌詠誦法言。
以此為音樂 肇曰。
口詠法言以當音樂。
總持之園苑。
無漏法林樹。
覺意淨妙花。
解脫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
定水湛然滿。
布以七淨花。
浴此無垢人 此下明資生也。
總持實相理也。
無漏萬行林樹也。
此樹開七覺之花結解脫之果。
什曰。
解脫無為果。
智慧有為果。
此明慧也。
八解之池止禅定之水。
敷七淨之花。
五欲熱惱貪愛諸塵浴此則清涼矣。
此行明定也。
七淨者。
一戒淨。
二心淨。
三見淨。
四度疑淨。
五分别淨。
六行淨。
七涅槃淨。
肇曰。
總持強記萬善之苑也。
于此苑樹無漏之林敷七覺之花。
結解脫之果。
八解之池積禅定水湛然充滿。
布七淨之花羅列水上。
而複無垢之士遊此林薨花池。
閑宴嬉遊樂之至也。
豈等俗林苑之歡乎。
象馬五通馳。
大乘以為車。
調禦以一心。
遊于八正路 肇曰。
五通為象馬。
大乘為上車。
一心為禦者。
遊于八正道。
相具以嚴容。
衆好飾其姿。
慚愧之上服。
深心為花鬘 相具三十二相衆好八十種好。
慚愧蔽陋惡。
深心飾形服也。
富有七财寶。
教授以滋息。
如所說修行。
回向為大利 肇曰。
七财信戒聞舍惠慚愧等也。
世人以玉帛為饒。
菩薩以七财為富。
出入法寶與人同利。
兼示以滋息之法。
令如說修行回向佛道。
此利之大者。
四禅為床座。
從于淨命生。
多聞增智慧。
以為自覺音 四禅宴息猶如床座。
要從持戒淨命所生。
離五欲泥散亂毒蟲。
猶恐貪著禅味故。
令多聞以自覺。
甘露法之食。
解脫味為漿。
淨心以澡浴。
戒品為塗香 甘露法食以資惠解。
八解漿止五欲渴。
此二内資也。
忏悔罪垢澡浴真身嚴持戒香塗熏法體。
此雲外嚴也。
此則身戒心惠方便修持矣。
摧滅煩惱賊。
勇健無能逾。
降伏四衆魔。
勝幡建道場 此下三明業用。
此行明自業成下二十七行明濟物。
如世人功成祿厚惠濟貧窮。
此初也。
肇曰。
外國法戰诤破敵立幡以表勝。
菩薩摧煩惱賊降四魔怨乃于道場建勝相也。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
悉現諸國土。
如日無不見 此下功成則濟物體真用大。
生曰。
明其有所雲為也。
文七。
初三行總明真應自在也。
肇曰。
知無起滅則得法身無複生。
示為彼有生故無往不見。
供養于十方無量億如來。
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别想 此行明難供諸佛。
肇曰。
未嘗覺彼己之異。
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
而常修淨土教化于群生 此行明雖知人國空而修淨土以化物。
肇曰。
知空不舍有所以常處中。
諸有衆生類形聲及威議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覺知衆魔事。
而示随其行。
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現。
或示老病死。
成就諸群生。
了知以幻化。
通達無有礙 二此三行明知魔了幻。
而示現謗濟老病死。
如太子跋欲淨居諸天四城門所現。
或現劫盡燒。
天地皆洞然。
衆人有常想。
照令知無常。
無數億衆生。
俱來諸菩薩。
一時到其舍。
化令而佛道 三二行明大三災。
水風二災文無者略。
初禅内有覺觀。
外有火災。
二禅内有喜受。
外有水災。
三禅内有喘息。
外有風災。
四禅無災由不動故。
什曰。
或實燒或不實燒者。
衆生見燒想即悟無常。
還攝不燒也。
經書禁咒術。
工巧諸伎藝盡現行此事。
饒益于群生 四三行明世知也。
什曰。
以同習相感。
先同而複乖也。
世間衆道法悉于中出家。
因以解人惑。
而不堕邪見 肇曰。
九十六種皆出家修道。
随其出家欲解其惑不同其見。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或時作地水。
或複作風火 肇曰。
遇海漂人則變身為地水火風。
皆随彼所須而自變形。
劫中有疾疫。
現作諸藥草。
若有服之者除病消衆毒。
劫中有饑馑。
現身作飲食。
先救饑渴。
劫以法語人。
劫中有刀兵。
為之起慈悲。
化彼諸衆生。
令住無诤地。
若有大戰陳。
立之以等力。
菩薩現威勢。
降伏使和安 五行明小三災。
肇曰。
菩薩法身于何不為。
或為藥草令服者病除。
或為飲食令饑者得飽。
刀兵七日。
疾病七月七日。
饑馑七年七月七日。
東西二州有似非正。
謂嗔增盛身力羸劣數加饑渴等。
北州金無戰陳助明刀兵可見。
一切國土中。
諸有地獄處。
辄往到于彼。
勉濟其苦惱。
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啖。
皆現生于彼。
為之作利益 六二行明入惡趣救物合有鬼趣。
又無者略也。
什曰。
如過去世時人無禮義欲殘害長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