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卷下

關燈
資聖寺沙門道液述 文殊師利品第五 前室外三品明阿祈。

    此下六品明攝受。

    複次前明不堪仰德生信。

    此明堪問聞悟入。

    六品經文宗緣問疾。

    此品居初故獨得名。

    下随别義受别品。

    自疾有二種。

    一者衆生實報。

    二者菩薩權現。

    如品文明大文分二。

    初此品略明二疾。

    下五品廣明二疾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

    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此品受命文二。

    一命。

    二恭命。

    此初命世肇曰。

    文殊師利秦言妙德。

    經雲。

    曾已成佛名曰龍種尊。

     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

    彼上人者難為酬對 此二恭命文五。

    一恭問命疾。

    二大衆侍從。

    三賓主往複。

    四宣旨問疾。

    五時衆得益。

    初中文三。

    初總目謙。

    二陳彼勝德。

    三恭旨往問。

    此初也。

    什曰。

    言乃超出我上。

    豈直諸賢。

    此蓋深往者之情耳。

    豈其實哉。

    肇曰。

    三萬二千何必不任。

    文殊師利何必獨最。

    意□至人變謀無方隐顯殊迹故。

    疊為修短應物之情事熟敢定其優劣。

    辯其得失乎。

    文殊将适肇心而奉使命故。

    先歎淨名之德以生衆會難遭之想也。

    其人道尊難為酬對。

    當承佛聖旨行問疾耳。

     深達實相善說法要 二陳彼勝德文三。

    一二智深廣。

    二目果。

    三二利功圓。

    此初深達歎實辨才歎權。

    此初也。

    内能深達實理外能談法要旨。

    肇曰。

    由實相難測。

    而能深達善。

    以約言而舉多義美。

    其善德說法要趣也。

     辨才無滞智慧無礙 此難權智。

    亦内外惠外辨也。

    肇曰。

    诃辨圓應而無滞。

    智慧周通而無礙也。

     一切菩薩法式悉知。

    諸佛秘藏無不得入 此難因果德滿。

    因知菩薩修行之法。

    或果入諸佛化物之秘藏三蜜而七言偈明 肇曰。

    諸佛身口意秘密之藏。

     降伏衆魔遊戲神通 此難二利功圓。

    降魔利他得度自利。

    此初也。

    什曰。

    神通化物非真故名戲。

    複次神通雖大于我我無難如戲。

    複次善入出住自在無礙如戲。

    肇曰。

    遊通化人以之自娛也。

     其智惠方便皆以得度 此自利得度。

    肇曰。

    窮智用盡權道故稱度。

     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此三恭旨往問。

    肇曰。

    其德若此非所堪對當承聖旨然後行耳。

     于是衆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鹹作是念。

    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诘共談。

    必說妙法。

    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

    百千天人皆欲随從 二大衆侍從文二。

    初念。

    後往。

    此初念也。

    肇曰。

    大士勝集必有妙說故率欲圓舉。

     于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衆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 二文殊與衆同往。

    肇曰。

    巷羅園在城外。

    淨名室在城内也。

     爾時長者維摩诘心念。

    今文殊師利與大衆俱來。

    即以神力空其室内。

    除去所有及諸侍者。

    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此下三明賓主往複也。

    文四。

    一空室現相。

    二見相知表。

    三稱難善來。

    四述其所歎。

    此初淨明現相也。

    此經宗明淨土悲化故三相。

    一室空表文殊問疾。

    入室顯淨穢。

    同為法性之土。

    二除侍表愛見衆生。

    同歸法身無相。

    三一床現疾表大悲現化。

    故下文雲。

    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于群生。

    釋曰。

    國土空即室空表知。

    衆生空即除侍表之。

    淨土化生即現疾表之。

    肇曰。

    現疾之興事在今也。

    空室去侍以生端事證于後。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

    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寝一床 此二見相知有表也。

    生曰。

    見之者得其旨也。

     時維摩诘言。

    善來文殊師利。

    不來相而來。

    不見相而見 此三稱歎。

    什曰。

    贊言善者欲明賓來得會主亦虛受也。

    又相見者發彼庵園故來睹。

    斯現疾故也。

    今見法身大士不殺也。

    故善。

    肇曰。

    将顯明法身大士。

    舉動進心不違實相。

    相不來以之而來。

    實相無見以之相見。

    不來而能來。

    不見而能見。

    若此何善如之。

     文殊師利言。

    如是居士。

    若來已更不來。

    若去已更不去 此四文殊述。

    成不來不見法住本無來。

    而要因大士應化來已方悟于無來。

    生死往來輪轉無際。

    若悟無來法身常住更不來也。

     所以者何。

    來者無所從來。

    去者無所至。

    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釋世妄相見。

    去來實無。

    有去來故能令返悟矣。

    去見準釋王宮應來雙林現去。

    例可見也。

     且置是事 此下四正宣心問疾。

    先宣佛心。

    後宣已情。

    初心傍論。

    次宣心也。

    肇曰。

    雖貧微言而使命未宣。

    故且心宣其論而問疾也。

     居士。

    是疾甯可忍不。

    療治有損不至增乎。

    世尊殷勤緻問無量 此下正宣佛心三句。

    可忍否。

    有損否。

    不增否。

    如下答。

    疾既緣彼非我。

    問心亦彼損于我為痊。

     居士。

    是疾何所因起。

    其生久如。

    當雲何滅 此下二宣已倩問也。

    文二。

    先問其化權疾。

    後問所化實疾。

    前中複三。

    一問現疾因起。

    二問室空無侍。

    三窮疾本相。

    初有問答。

    此問也。

    肇曰。

    使命既宣故複問疾之所由生也。

    疾因何而起。

    起未久近。

    雲何而得滅乎。

     維摩诘言。

    從癡有愛則我病生。

    以一切衆生病是故我病。

    若一切衆生病滅則我病滅 此二答。

    先雙答。

    後二問後卻答。

    初問前文有三。

    法喻合也。

    法有标釋。

    肇曰。

    答久近菩薩何疾。

    悲彼而生疾耳。

    群生之疾癡愛為本。

    菩薩之疾大悲為源。

    夫高由不起。

    是因悲生。

    所以悲疾之興出乎。

    癡愛而癡愛無緒莫識其源。

    吾疾久近與之同根。

    此明悲之始不必就己為言道。

    融曰。

    衆生癡故有愛。

    愛故受。

    受故身。

    身則病。

    以彼病故則我病生矣。

    毗摩為初來久故知悲不近也。

    彼病滅則我病滅。

    明起病不齊限衆生也。

    新學菩薩未能久處生死。

    為一切起病。

    故明大士曠壞處疾。

    推求前際以發心為始。

    尋求後際則與衆生俱滅。

    新學問之局心自曠故但說病生滅即大悲自顯也。

     所以者何。

    菩薩為衆生故入生死。

    有生死則有病。

    若衆生得離病者。

    則菩薩無複病 此釋也。

    肇曰。

    夫法身無生況複有形。

    既無有形。

    病何由起。

    然為彼受生不得無形。

    既有形也。

    不得無患。

    故随其久近與久同病。

    若彼離病菩薩無複病也。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

    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此二喻也。

     菩薩如是。

    于諸衆生愛之若子。

    衆生病則菩薩病。

    衆生病愈菩薩亦愈 此三合也。

    并在文可見。

     又言。

    是病何所因起。

    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二卻答初問。

    肇曰。

    菩薩之病以大悲為根。

    因之而起。

    答初問也。

     文殊師利言。

    居士。

    此室何以故無侍者 此下問室空無侍。

    有身必藉資生。

    有疾理宜侍奉。

    何以俱三。

    此先問也。

     維摩诘言。

    諸佛國土亦複皆空 此先答室空也。

    衆生迷則三界。

    室空以明之。

     又問以何為空 肇曰。

    空以無物為空。

    佛土以何為空。

    将辨畢竟空義。

     答曰。

    以空空 肇曰。

    夫有由心生。

    心因有起是非。

    之滅妄相所存故以空智。

    而空于有者。

    則有而自空矣。

    豈更屏除然後為空乎。

    生曰。

    上空惠空。

    下空理空。

     又問。

    空何用空 生曰。

    若理果是空。

    何用空惠然後空。

    肇曰。

    上空法空。

    下空智空也。

    諸法本性自空。

    何假智空然後空耶。

     答曰。

    以無分别空故空 肇曰。

    智之生也。

    起于分别而諸法無相故。

    智無分别即智空也。

    諸法無相即法空也。

    智不分别于法即有智空也。

    豈别有智假之以空法乎。

     又問空可分别耶 肇曰。

    問。

    智空法空可分别耶。

     答曰。

    分别亦空。

    肇曰。

    向之言者分别于無分别耳。

    若能無心分别而分别者。

    雖複終日分别而未嘗分别。

     又問。

    空當于何求 肇曰。

    上因正智明空。

    恐或者将謂空義在正不在邪。

    故問空義之所在以明邪正之不殊也。

     答曰。

    當于六十二見中求 生曰。

    複求何求得無然耶 答曰。

    當于諸佛解脫六十二見中求 肇曰。

    舍邪見名為解脫。

    皆解脫名為邪見。

    然則解邪于靡熟為其源。

    為無源者一而已矣。

    故求諸邪見當本之解脫也。

     又問。

    諸佛解脫當于何求 生曰。

    複于何求。

     答曰。

    當于一切衆生心行中求 肇曰。

    衆生心行即解脫之所由生也。

    又邪正同根縛脫一門本。

    其真性未當有異。

    故剩佛解脫當于衆生心行也。

     又仁所問何無侍者 此二答無侍無牒問也。

     一切衆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 此二答先标人也。

    肇曰。

    世之侍者唯恭已順命給侍所須。

    謂之侍者。

    菩薩侍者以慢已違命違道者。

    同其大乘和以宜順侍養法身。

    謂之侍者。

    所以衆魔異學為給侍之先也。

    天台雲。

    魔著受惑也。

    外道執見惑也。

    禅定複愛智惠。

    惠破見。

    既愛見順真法身侍者。

     所以者何。

    衆魔者樂生死。

    菩薩于生死而不舍。

    外道者樂諸見。

    菩薩于諸見而不動 此下釋也。

    什曰。

    言不見其有異相也。

    肇曰。

    魔樂著五欲不求出世故系以生死。

    異學雖求出世而執著已道故系以邪見。

    大士觀生死同涅槃不舍。

    觀邪見同正見故能不動。

    不動不舍故能即之為侍者。

     文殊師利言。

    居士是疾何等相 此下三約法身問病相也。

    所以重有此問者。

    融雲。

    有二門入佛法。

    一大悲。

    二智慧。

    階淺至深。

    弘之有淺故先說大悲後說實相也。

    文中問答三重。

    此初也。

    肇曰。

    既知病起之所由生之疾相也。

    四百四病各有異相。

    大悲之疾以何為相乎。

    将明無大悲應物生病者。

    雖終日現疾終日無相。

     維摩诘言。

    我病無形不可見 肇曰。

    大悲無緣。

    無緣則無相。

    以此生疾。

    疾亦亦無相。

    故曰。

    我病無形不可見。

     又問。

    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二約身心問。

    肇曰。

    或者聞病不可見。

    将謂心病無形故不可見。

    或謂身病微細故不可見。

    為之生問也。

    病于身心與何事合而雲不可見。

     答曰。

    非身合身相離故。

    亦非心合心合如幻故 肇曰。

    身相離則身心如幻。

    則非心身心既無病與誰合。

    無合故無病。

    無病故不可見。

     又問。

    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于此四大何大之病 三約四問也。

    肇曰。

    身之生也。

    四大所成上總推身合。

    别推四大曲尋其本。

     答曰。

    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

    水火風大亦複如是。

    而衆生病從四大起。

    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答也。

    肇曰。

    四大本無病亦不有。

    而衆生虛假之病從四大起。

    故我以虛假之疾應彼疾身。

    逆其本彼我無實。

    而欲觀其相當何耶。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

    菩薩應雲何慰喻有疾菩薩 此二問所化實疾文二。

    前問慰喻。

    慰問後問調伏。

    所以有此二問者。

    肇曰。

    外有善喻内有善調則能彌曆生死與群生同疾。

    睿曰。

    凡夫之病為憂苦所惱不安。

    所病則生愁憂。

    為病所逼則生苦惱憂心。

    外戚須聞法以自憂苦心。

    内切宜觀空以自調。

    肇曰。

    慰喻有疾應自文殊而逆問淨名者。

    以同集諸人注心有在。

    又取證于疾者。

    乃所以審慰之會也。

    此将明大乘無證之道以慰始集現疾菩薩故生此問也。

     維摩诘言。

    說身無常不說厭離于身。

    說身有苦不說樂于涅槃。

    說身無我而說教導衆生。

    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 此二答文四。

    初約理喻。

    二約起大悲喻。

    三約求大果喻。

    四成初列無常等四也。

    肇曰。

    慰喻之法應為病者說身無常去其貪著。

    不應說厭離令取證也。

    不觀無常不厭離者凡夫也。

    觀無常而厭離者二乘也。

    觀無常不厭離者菩薩也。

    是以應慰喻初學令安心。

    處疾以濟群生不厭生死不樂涅槃。

    此大士慰喻之法也。

    說身有苦等者。

    肇曰。

    雖見苦而不樂涅槃之樂。

    雖知無我不以衆生空故阙于教遵。

    雖見身空而不取涅槃畢竟之道。

    故能安住生死與衆生同疾。

    是以慰喻之家宣說其所應行。

    所不應行不宣說也。

     說悔先罪而不說入。

    于過去 此二約大悲喻也。

    文三。

    此初勸悔先過病由先罪。

    但可責己不可具病廢舍大悲入過去也。

    肇曰。

    教有疾菩薩悔既往之罪。

    法雖系人不言罪。

    有常往從未來到現在。

    從現在入過去也。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 此二推己興悲以自喻。

    生曰。

    我有智慧由以疾苦。

    況乃不達者乎。

    推己愍彼。

    是嫌濟之壞。

    豈得自畏死也。

     當識宿世無數劫苦。

    當念饒益一切衆生 此三追往念益以自喻也。

    肇曰。

    當尋宿世更苦無量。

    今苦須臾何足緻憂。

    但當力疾救彼苦耳。

    生曰。

    念欲饒益一切衆生者。

    方入生死不得有畏也。

     憶所修福念于淨命 此三約求大果喻也。

    文三。

    初恃福以求大果勿邪命而苟存。

    肇曰。

    恐新學菩薩為疾所亂故勸憶于修福悅其情也。

    生曰。

    若有福者所生必勝。

    何有畏哉。

     勿生憂苦常起精進 此二息憂以進道也。

    生曰。

    因病至懈。

    懈乃喻生。

    其憂勤與命覺恒患不至。

    豈複容惱哉。

     當作醫王療治衆病 此三勸求大果以廣濟也。

    肇曰。

    當為大法醫王療治群生之疾。

    自疾可足憂乎。

     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此四結歡喜也。

     文殊師利言。

    居士。

    有疾菩薩雲何調伏其心 此一問内調法也。

    五蔭患身但可漸暫慰。

    究竟常樂須住此身□。

    此勸修無求觀以内調也。

    五陰患身。

    肇曰。

    上問慰之宣。

    今問調心之法。

    此外有善喻内有善調。

    則能彌曆生死與群生同疾。

    辛酸備經而不以為苦。

    此則淨名居疾之所由也。

    将示初學處疾之道故生斯問。

     維摩诘言。

    有病菩薩應作是念。

    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相颠倒諸煩惱生。

    無有實法誰受病者 此二答也。

    文三。

    初明般若正智觀空。

    次明漚和大悲涉有三。

    明雙三空有寂照平等。

    初文複三。

    一明我空。

    二明法空。

    三明空空。

    初中有三。

    一推病虛實。

    二知由著我。

    三除我歸真。

    初推病中二。

    初推目妄生。

    二悟果假合。

    此初也。

    肇曰。

    處疾之法要先知病本病知生也。

    皆由前世妄相颠倒。

    颠倒故煩惱。

    以生煩惱既生不得無身。

    既有身也。

    不得無患逆尋其本虛妄不實。

    本既不實。

    誰受病者。

    此明始行者。

    初習無我觀也。

     所以者何。

    四大合故假名為身。

    四大無主身亦無我 二悟果假會識無我也。

    四大和合假名為身耳。

    四大既無主身我何由。

    譬一沙無油聚沙。

    亦主我一物異名耳。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

    是故于我不應主著 二推之所由由著我也。

     既知病本則除我想及衆生想 三正破我。

    肇曰。

    病本則上妄想也。

    目妄想故見我及衆生。

    若悟妄想之颠則無我無衆生也。

     當起法想 此明法空觀也。

    文三。

    初标法。

    二分别法相。

    三滅除法想。

    此初也。

    肇曰。

    我想重之患者故除我想而起法想。

    法想于空為病。

    于我為藥。

    卑隆求靡故假知始也。

     應作是念。

    但以此法合成此身。

    起唯法起滅唯法滅 此二分别唯法無我文二。

    初約因果起滅推。

    二約諸法互不相知。

    此初也。

    肇曰。

    五陰諸法假會我身起唯諸法。

    若起滅唯諸法共滅無别。

    真宰主其起滅者也。

    既除我想唯見緣起諸法故不法相。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

    起時不言我起。

    滅時不言我滅 此推法互不相知也。

    肇曰。

    萬物分纭聚散誰為。

    緣合則起。

    緣散則離。

    聚散無先。

    其故法所相知也。

     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

    當作是念。

    此法想者亦是颠倒。

    颠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

     取相故功德有邊證。

    無相故空無邊也。

     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 阿羅漢□□賊得無生忍。

    賊自亡也。

     行菩薩慈安衆生故 既得無生行無緣慈能利一切。

     行如來慈得如相故 既□法身去來相如今悟如相名如來慈。

     行佛之慈覺衆生故 既身得無生必能覺未覺者。

     行自然慈無因得故 法身真常妄惑所覆。

    除妄修因非真要修。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菩提無相怨親平等故一味也。

     行無等慈斷諸愛故 既證法身超然絕得離愛著也。

     行大悲慈遵以大乘故 今悟無生超度衆生苦名大乘也。

     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 既亡彼我疲厭永絕焉。

    樂濟人不休息也。

     行法施慈無遺惜故 今悟真空名為法施。

    理含方德故無遺惜。

     行持戒慈化毀禁故 悟空法身屍羅自淨悲願既滿能化毀禁。

     行忍辱慈護彼我故 谛見無生彼我自絕。

    誰雲彼辱孰是我忍。

     行精進慈負荷衆生故 有我則疲于化人。

    無生則荷物不倦也。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 攝心住禅禅悅為味。

    悟心無生味無味也。

     行智惠慈無不知時故 無生正觀了本忘除。

    對病皆藥悉知時故。

     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 既證無相法身故能随物現相也。

     行無隐慈直心清淨故 中道正觀理曲隐永離二邊。

    故雲直心。

     行深心慈無雜行故 無生正觀唯取佛行不離二乘。

     行無诳慈不虛假故 觀空見真稱理無虛也。

     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 無生正觀必得佛果。

    什曰。

    梵本雲住涅槃樂也。

     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結也。

    上慈名雖殊俱出正觀。

    經雲。

    般若雖空一心具足萬行。

    是為說法空令悟萬行。

    得菩提樂名菩薩慈。

     文殊師利又問。

    何謂為悲。

    答曰。

    菩薩所作功德。

    皆與一切衆生共之 二問答悲也。

    肇曰。

    哀彼長苦不自計身所積衆德。

    得願與一切先人後己大悲之行。

     何謂為喜。

    答曰。

    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三問答喜。

    肇曰。

    自得法利與衆同歡欣。

    于彼己俱得法悅。

    謂之喜也。

    何謂為舍。

    答曰。

    所作福祐無所希望 四問答舍。

    肇曰。

    大悲苦行憂以之生。

    慈喜樂行喜以之生。

    憂喜既陳則愛惡微起。

    是以行者舍苦樂行平觀衆生。

    大乘正舍行報俱亡故無所希望也。

    三等俱無相無緣與慈同行慈行既備類之可知。

     文殊師利又問。

    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此三六重問答。

    本積善之可增。

    複次菩薩空行化物度人故。

    此問弘誓令堅故也。

    四弘誓願文即為四。

    此初二問答。

    衆生無邊誓願度也。

    肇曰。

    生死為畏。

    畏莫之大。

    悲疾大士何所依恃而能永處生死不已為畏乎。

     維摩诘言。

    菩薩于生死畏中。

    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二答也。

    肇曰。

    生死之畏二乘所難。

    自不依如來功德力者就能處之。

    什曰。

    亦以念為依。

    亦以求趣為依。

    又解。

    上雲菩薩行成。

    皆是諸佛威神之所建立也。

     文殊師利又問。

    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

    當于何住 二答問也。

     答曰。

    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

    當住度脫一切衆生 二答也。

    肇曰。

    住化一切則其心廣大。

    廣大其心則所之無難。

    此住佛功德力之謂也。

    又解。

    住大悲心諸佛護念。

     又問。

    欲度衆生當何所除 二答也。

     答曰。

    欲度衆生除其煩惱 二答也。

    此二明煩惱無邊誓願斷也。

    濟物之大斷惑為先。

    惑因既亡生死自度。

     又問。

    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問也。

     答曰。

    當行正念 答曰也。

    此三善法無邊誓願學。

    生曰。

    夫有煩惱出于惑情耳。

    便應觀察法理。

    次遣之也。

    然始觀之時見理未明。

    心不住理。

    要須念力。

    然後得觀也。

    又解。

    始于正念終圓萬善。

    又解萬善不邪皆正念也。

     又問。

    雲何行于正念 問也。

     答曰。

    當行不生不滅 答也。

    此下二問答。

    無上佛道誓願成也。

    不善永息善法圓滿佛道成也。

    肇曰。

    正念謂正心。

    念法審其善惡。

    善者增而不滅。

    惡者滅而不生。

     又問。

    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答曰。

    不善不生。

    善法不滅 問答成上可見。

     又問。

    善不善孰為本 此四六重問答。

    窮惑源之本妄。

    悟妄即自性空矣。

    不同二乘斷惑證空。

    惑次第配五住煩惱理亦可然。

    随文亦好此問也。

    肇曰。

    既知善之可生惡之可滅。

    将兩舍以求宗故逆尋其本也。

    生曰。

    一善一惡者疊為根本永無制也。

    要當求其大原而觀之者然後制矣。

     答曰。

    身為本 答也。

    肇曰。

    善惡之行非身不生。

    生曰。

    所以為善惡者為身故也。

    又雲。

    見一處住地煩惱也。

     又問。

    身孰為本。

    答曰。

    欲貪為本 二問答也。

    肇曰。

    愛為生本長衆結縛。

    凡在有身靡不由之。

    又雲。

    欲愛住地也。

     又問。

    欲貪孰為本。

    答曰。

    虛妄分别為本 三問答也。

    肇曰。

    法無美惡。

    虛妄分别謂是美是惡。

    美惡既形則貪欲是生也。

    又雲。

    色愛住地也。

     又問。

    虛妄分别孰為本。

    答曰。

    颠倒相為本 四問答也。

    肇曰。

    法本非有。

    倒想為有。

    既以為有。

    然後适其美惡。

    謂之分别。

    又雲。

    有愛住地也。

     又問。

    颠倒想孰為本 答曰。

    無住為本 此五問答也。

    無明住地妄心構立無别依住故名無住。

    肇曰。

    心猶水也。

    靜則有照。

    動則無鑒。

    癡愛所濁。

    邪風所扇湧溢波蕩未始暫住。

    此以觀法何住不到。

    譬臨面湧泉而責以本狀者未之有也。

    倒想之興本乎。

    不住義存于此。

     又問。

    無住孰為本。

    答曰。

    無住則無本 此窮無明無依本也。

    肇曰。

    若以心動為本則有有相理極初動。

    更無本也。

    若以無法為本則有因無生。

    無不因無故更無本。

     文殊師利。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此則一切法妄也。

    肇曰。

    無住故到想。

    到想故分别。

    分别故貪欲。

    貪欲故有身。

    既有身也。

    則善惡并陳。

    善惡既陳則萬法斯起。

    自茲已往言數不能盡也。

    亦不善得本則衆本可除矣。

     時維摩诘室有一天女。

    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

    即以天花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此下第二明天女大士身子。

    小乘論二種解脫證用不同。

    委曲料簡知大小之懸殊使歸宗矣。

    大文分七。

    一明二種解脫習盡不同。

    二止此室下約理明即不即異。

    三于三乘下約教明乘無乘異。

    四轉女身下就相明轉不轉異。

    五沒生下就報明生滅不生滅異。

    六文如下就修明得不得異。

    七淨名述記其本迹。

    初文有七。

    第一散花供養。

    第二有堕不堕。

    三神力去華。

    四天問所以。

    五答如不答法。

    六彈呵解釋。

    七結惑盡不同。

    此初也。

    肇曰。

    天女即法身大士。

    常與淨名共弘大乘不思議道。

    故現為宅神同處一室。

    見大衆集聞所說法故現身散花欲以生論也。

     花至諸菩薩即皆堕落。

    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二者有堕不堕。

    生曰。

    雖天力使然而招之身有在矣。

     一切弟子神力去花不能令去 三去花也。

    肇曰将辯大小之殊故使花若此。

     爾時天問舍利弗。

    何故去花 四問去花意 答曰 此法花不如法。

    是以去之 五答不如法。

    肇曰。

    香花著身非沙門法。

    是以去之。

    生曰。

    不如律法也。

     天曰。

    勿謂此花為不如法。

    所以者何。

    是花無所分别。

    仁者自生分别相耳 此雲彈呵文四。

    初明花無分别。

    二明如法不如法。

    三明菩薩不著。

    四二乘便著。

    此初也。

    什曰。

    花性本無二故無分别也。

    生曰。

    花性無實。

    豈有如法不如法之分别哉 肇曰。

    花豈有心于堕不堕乎。

    分别之想出自人者耳。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為不如法。

    若無所分别是則如法 二明如法不如法。

    身子以犯戒為不如法。

    大士以分别持犯為不如法。

    生曰。

    若厭花理無好惡者乃合律之法耳。

     觀諸菩薩花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别想故 三明菩薩離分别習故不著。

    不二法品明菩薩于漏無漏為無為等皆亡分别。

    入不二法門得無生忍意皆然也。

     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 四明小乘便著文三。

    此初喻也。

    生曰。

    恐畏之時情既怯弱故得便矣。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

    色聲香味觸法得其便也 二合喻也。

    菩薩生死即涅槃故大悲無畏。

    小乘生死異涅槃故畏生死。

    又有分别故習氣不亡六塵得便也。

    生曰。

    苟惡之好得便矣。

     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 三結也。

    生曰。

    既已離惡正使。

    五情所欲陳列于前不複能使之好矣。

     結習未盡花著身耳。

    結習盡者花不著也 此七結揀。

    生曰。

    向惡花去之。

    雖非結病然是其習矣。

    習尚投花著身而不可去。

    況有結乎。

     舍利弗言。

    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此下二約理厭明即不即棟文三。

    初文字離不離。

    二煩惱斷不斷。

    三解脫證不證。

    此初問答解釋八重分别。

    此子身問也。

    肇曰。

    止淨名大乘之室久近妙辯若此乎。

     答曰。

    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 二天答也。

    身子以執身止此室問。

    天以聞法故悟心止解脫答。

    肇曰。

    将明第一無久近之義。

    故以解脫為喻。

    解脫即無為解脫也。

     舍利弗言。

    止此久耶 三身子喻未答意故重問也。

     天曰。

    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四天重答也。

    肇曰。

    逆問其所得令自悟也。

    耆年所得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