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法王經
關燈
小
中
大
執說是如如說。
無分别說是如如說。
住心一淨處說是如如說。
諸說不可說是如如說。
爾時無行菩薩欲令大衆一切衆生悉皆明了。
重白佛言。
世尊。
雲何說不可說是如如說。
佛告無行菩薩言。
善男子。
一切諸法自相空說則不可說。
一切說法無相說即不可說。
一切諸法無作說即不可說。
善男子。
若如是說即不可說是如如說。
無行菩薩白佛言。
世尊。
法若如是說雲何直心具說。
佛告無行菩薩言。
善男子。
直心者直以心信如來義說不以自心說。
具者具十善義。
具四谛義。
具十二因緣義。
具六波羅蜜義。
具三解脫門義。
具如是等法。
于一心中一佛性地等一淨說。
是名具說。
是如如說。
何以故。
一切諸法俱為一故。
菩薩等一淨法。
猶如一大海水味種種珍寶所有。
求者随心即得。
猶如一神丹種種諸雜藥和合而以合成療治一切病。
服者一一除愈等。
一淨法一心淨一佛性一性淨法亦複如是等諸法故。
如是說者是淨說。
若别說者是穢說。
何以故。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無無佛性。
但覺有遠近。
無無法身分者。
若定根機。
為小乘人說小乘法。
為闡提人說闡提法。
若如是說即名不說佛道法。
是斷佛性是滅佛身。
是說法人當曆百千萬劫堕諸地獄。
縱佛出世由不得出。
縱令得出。
若生人中即生邊地下賤無有三寶處。
缺唇無舌。
獲如是報。
何以故。
菩薩衆生之性則是法性。
法性常淨具一切諸實相好。
從本以來無得無失無出無沒。
性常真實。
亦無虛妄亦無煩惱。
亦無涅槃亦無增減。
究竟清淨一性清淨。
即是菩提清淨性。
菩提性一性無二平等清淨言語道斷。
猶如虛空。
内外清淨是一清淨。
亦不處内外亦不處中間。
無言無說。
雲何于中分别病藥。
若無分别是無分别智。
善男子。
離一心外一清淨外一佛性外。
即無佛可求。
即無法可說。
即無僧可得。
何以故。
佛是法故。
法是僧故。
僧是無為。
無為則是佛性。
佛性則是法身。
是故我說。
此經唯說一衆生身一心。
一清淨一佛性一佛道場一菩提樹。
充滿一切世界入一切衆生身。
善男子。
一切佛從此經生。
一切法從此經生。
一切僧從此經見。
受持是經者即名受持三寶。
念此經者即名念三寶。
供養此經者即名供養三寶。
無行菩薩白佛言。
世尊。
雲何念三寶。
若念三寶得幾多福。
佛告無行菩薩。
善男子。
若念三寶猶如虛空。
其福無量不可思議。
若念三寶安住虛空。
心中乃至不見佛法僧。
是則不見諸法。
不見諸法則于法中無疑惑。
于清淨處念一實相一體三寶。
是念三寶。
無行菩薩白佛言。
世尊。
于三寶中一心正念。
于煩惱處自心不起。
對緣不起。
于諸善法亦複如是。
住一淨心依一佛性。
不動不住不為法體。
救衆生如己身。
化諸衆生如化一身。
愛諸衆生由如護眼。
是菩薩行非菩薩行。
願佛世尊為我宣說。
佛告無行菩薩。
是菩薩行。
若化衆生當令衆生持心不持語。
持行不持法。
若為說法說文不說字。
說義不說文。
何以故。
佛性是義故。
何以故。
離文相故。
若取文相是為虛妄。
若舍佛性是為失本。
善男子。
若失佛性而求佛者。
由如影中為人治病。
由如攢冰而以求火。
由如無翼鳥意欲高飛。
終無得法。
善男子。
于此經中調心取義。
不得随文當取其理。
若不取理即名虛妄。
亦複不得于其理上惡取空相而化衆生。
即名空見一闡提。
但令衆生于一心中一佛性相觀知實有。
是實有相亦不在有亦不在無。
觀此妙有如如實相。
當即住心。
依此相處。
若住相處即名清淨。
是清淨處住即無本住即是動。
是故諸佛如來從無本處建立一切法。
爾時無行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聖大佛尊 欲入涅槃寂 為度衆生故 說實一乘經 我住慈悲地 憐愍衆生故 于諸了義處 問佛一乘心 如來所說法 皆離于世間 入實說佛性 諸法皆清淨 離文離相處 亦不中内外 說即不可說 故名說如如 是故平等法 住在于一性 一性清淨法 本來不生滅 于空不空中 妙性常無體 解脫非解脫 本淨不染故 諸染本不著 妄著如泥污 是泥自為污 妙性常淨故 淨即無所淨 污亦無所污 泥性是為垢 垢性本相空 垢性似狂花 落樹還如故 樹性無生滅 狂花自來去 佛性本無生 離諸生滅處 無有動不動 性本常爾故 一一不一一 不名不可說 亦複離諸見 不見處可見 常樂我淨故 見則是菩提 菩提妙覺性 不動無所覺 即是衆生身 一心一佛性 一佛一道場 一大菩提樹 能滿虛空界 普入衆生身 于真三寶中 同一無有二 不住形質處 亦不住空邊 入于妄有所 必竟空寂舍 本來無本處 建立一切法 教化諸衆生 使入如來藏 爾時佛見無行菩薩說偈語訖。
即以神力故放大光明遍于三千大千世
無分别說是如如說。
住心一淨處說是如如說。
諸說不可說是如如說。
爾時無行菩薩欲令大衆一切衆生悉皆明了。
重白佛言。
世尊。
雲何說不可說是如如說。
佛告無行菩薩言。
善男子。
一切諸法自相空說則不可說。
一切說法無相說即不可說。
一切諸法無作說即不可說。
善男子。
若如是說即不可說是如如說。
無行菩薩白佛言。
世尊。
法若如是說雲何直心具說。
佛告無行菩薩言。
善男子。
直心者直以心信如來義說不以自心說。
具者具十善義。
具四谛義。
具十二因緣義。
具六波羅蜜義。
具三解脫門義。
具如是等法。
于一心中一佛性地等一淨說。
是名具說。
是如如說。
何以故。
一切諸法俱為一故。
菩薩等一淨法。
猶如一大海水味種種珍寶所有。
求者随心即得。
猶如一神丹種種諸雜藥和合而以合成療治一切病。
服者一一除愈等。
一淨法一心淨一佛性一性淨法亦複如是等諸法故。
如是說者是淨說。
若别說者是穢說。
何以故。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無無佛性。
但覺有遠近。
無無法身分者。
若定根機。
為小乘人說小乘法。
為闡提人說闡提法。
若如是說即名不說佛道法。
是斷佛性是滅佛身。
是說法人當曆百千萬劫堕諸地獄。
縱佛出世由不得出。
縱令得出。
若生人中即生邊地下賤無有三寶處。
缺唇無舌。
獲如是報。
何以故。
菩薩衆生之性則是法性。
法性常淨具一切諸實相好。
從本以來無得無失無出無沒。
性常真實。
亦無虛妄亦無煩惱。
亦無涅槃亦無增減。
究竟清淨一性清淨。
即是菩提清淨性。
菩提性一性無二平等清淨言語道斷。
猶如虛空。
内外清淨是一清淨。
亦不處内外亦不處中間。
無言無說。
雲何于中分别病藥。
若無分别是無分别智。
善男子。
離一心外一清淨外一佛性外。
即無佛可求。
即無法可說。
即無僧可得。
何以故。
佛是法故。
法是僧故。
僧是無為。
無為則是佛性。
佛性則是法身。
是故我說。
此經唯說一衆生身一心。
一清淨一佛性一佛道場一菩提樹。
充滿一切世界入一切衆生身。
善男子。
一切佛從此經生。
一切法從此經生。
一切僧從此經見。
受持是經者即名受持三寶。
念此經者即名念三寶。
供養此經者即名供養三寶。
無行菩薩白佛言。
世尊。
雲何念三寶。
若念三寶得幾多福。
佛告無行菩薩。
善男子。
若念三寶猶如虛空。
其福無量不可思議。
若念三寶安住虛空。
心中乃至不見佛法僧。
是則不見諸法。
不見諸法則于法中無疑惑。
于清淨處念一實相一體三寶。
是念三寶。
無行菩薩白佛言。
世尊。
于三寶中一心正念。
于煩惱處自心不起。
對緣不起。
于諸善法亦複如是。
住一淨心依一佛性。
不動不住不為法體。
救衆生如己身。
化諸衆生如化一身。
愛諸衆生由如護眼。
是菩薩行非菩薩行。
願佛世尊為我宣說。
佛告無行菩薩。
是菩薩行。
若化衆生當令衆生持心不持語。
持行不持法。
若為說法說文不說字。
說義不說文。
何以故。
佛性是義故。
何以故。
離文相故。
若取文相是為虛妄。
若舍佛性是為失本。
善男子。
若失佛性而求佛者。
由如影中為人治病。
由如攢冰而以求火。
由如無翼鳥意欲高飛。
終無得法。
善男子。
于此經中調心取義。
不得随文當取其理。
若不取理即名虛妄。
亦複不得于其理上惡取空相而化衆生。
即名空見一闡提。
但令衆生于一心中一佛性相觀知實有。
是實有相亦不在有亦不在無。
觀此妙有如如實相。
當即住心。
依此相處。
若住相處即名清淨。
是清淨處住即無本住即是動。
是故諸佛如來從無本處建立一切法。
爾時無行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聖大佛尊 欲入涅槃寂 為度衆生故 說實一乘經 我住慈悲地 憐愍衆生故 于諸了義處 問佛一乘心 如來所說法 皆離于世間 入實說佛性 諸法皆清淨 離文離相處 亦不中内外 說即不可說 故名說如如 是故平等法 住在于一性 一性清淨法 本來不生滅 于空不空中 妙性常無體 解脫非解脫 本淨不染故 諸染本不著 妄著如泥污 是泥自為污 妙性常淨故 淨即無所淨 污亦無所污 泥性是為垢 垢性本相空 垢性似狂花 落樹還如故 樹性無生滅 狂花自來去 佛性本無生 離諸生滅處 無有動不動 性本常爾故 一一不一一 不名不可說 亦複離諸見 不見處可見 常樂我淨故 見則是菩提 菩提妙覺性 不動無所覺 即是衆生身 一心一佛性 一佛一道場 一大菩提樹 能滿虛空界 普入衆生身 于真三寶中 同一無有二 不住形質處 亦不住空邊 入于妄有所 必竟空寂舍 本來無本處 建立一切法 教化諸衆生 使入如來藏 爾時佛見無行菩薩說偈語訖。
即以神力故放大光明遍于三千大千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