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法王經
關燈
小
中
大
身。
于一切身中能生一身。
何以故。
一身一佛身故。
一切衆生身。
衆生身及諸佛身皆從一心生。
一心若善諸法善盡。
一心若惡諸法惡盡。
若作惡業則生惡衆生之身。
若作善業則生天人諸身。
若于一心離一心想。
于心相中空無所得。
複離空心界于無取地能生佛身。
于佛身中一身無二。
一佛性故。
一佛性中即一心性。
于一心外更無他求。
若作他求即為颠倒。
何以故。
一切心法無由外請。
于外請處即名為他。
若求他處即名虛妄。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
世尊。
于一心中而得佛者。
一切心中皆有佛性。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若各各能定身心即得成佛。
離此外更無求佛處。
佛告虛空藏菩薩言。
善男子。
如是如是。
如汝所言。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諸佛如來皆以一心法令諸一切衆生一切之心于一心中而求佛法而得佛身。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
世尊。
若諸衆生有佛性。
于佛性中而求得佛。
一切衆生皆有心亦有佛性。
是為可得是為可見。
佛告虛空藏菩薩言。
善男子。
入佛妙性實相之際。
亦不可得非不可得。
亦不可見非不可見。
何以故。
菩薩說佛性有即名謗佛。
說佛性無亦為謗佛。
說佛性亦有亦無亦為謗佛。
說佛性非有非無亦為謗佛。
何以故。
菩薩衆生佛性非有如虛空。
非無如菟角。
菟角無故。
虛空常故。
非有質相。
非有空相。
離諸形相。
無所著故。
不在生處。
是故不垢。
不住滅處。
是故不斷。
衆生佛性妙相如是。
說佛性有即增益謗。
說佛性無損減謗。
說佛性非有非無戲論謗。
說佛性似有似無相違謗。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
世尊。
衆生佛性若妙如是離諸境界則無所染。
由如虛空體性常淨。
雲何衆生作諸煩惱。
若作煩惱心則是垢。
是心之垢從何而生。
唯願世尊為衆宣說。
令諸衆生皆悉聞知。
令諸衆生破諸煩惱。
除蕩心垢永離蓋纏。
佛即嬉怡微笑。
以左手掌摩菩薩頂。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
爾時大衆一切衆生皆大歡喜踴躍。
佛言。
菩薩為諸衆生所作如是問是名正問。
是度衆生。
若作他問是名邪問。
是滅衆生。
菩薩汝能正問是度衆生。
汝等衆生皆當一心專念谛聽。
除散亂想無營物外坐性堅志。
為汝宣說。
若聞說者一切十惡衆生皆得解脫。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
世尊。
我等大衆一切衆生皆以一心無餘亂想。
唯願世尊為衆宣說。
佛告菩薩大衆等。
一切煩惱從颠倒生。
一切颠倒從妄想生。
一切妄想從有我生。
一切有我從無本生。
一切無本即是無住。
無住無本即為不有。
有則為垢。
無則為淨。
于其淨處是常波羅蜜。
是樂波羅蜜。
是我波羅蜜。
是淨波羅蜜。
若作是見名為正見。
若作餘見名為邪見。
如是見者是人有慧。
作他見者是人無慧。
若有慧者則方便解。
若無慧者則方便縛。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
世尊。
于其淨處若有衆生常起常想。
常起樂想。
常起我想。
常起淨想。
即是有慧。
即非颠倒也。
佛言。
菩薩若有衆生如是想則名正想。
是人正見。
是人有慧。
何以故。
如來法身常波羅蜜。
樂波羅蜜。
我波羅蜜。
淨波羅蜜。
清淨處諸佛法身。
作是見者是人是佛。
真一弟子從正法生。
從法化生。
從佛口生。
得佛四依。
雖曰凡夫是四依菩薩。
善男子。
于我滅後。
若五百歲若千歲若千五百歲後。
若複有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如說修行。
于常樂我淨處信心正見。
複以此法教一衆生則名菩薩。
雖曰凡夫得受供養。
是出家人。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
世尊。
夫是出家之人剔除須發而被法服受持具戒不染于俗。
是名出家得受供養。
如來今說凡夫是出家人得受供養。
不了其義。
願佛慈悲為我宣說。
佛告虛空藏菩薩言。
善男子。
剔除須發者。
剔除名想伏身無我。
而被法服直心無谄曲欲離俗故。
持具戒者不起貪嗔癡。
我說彼人是名出家。
雖是凡夫能伏身心不起我慢心不染塵俗。
久離于俗心如金剛不壞戒性。
雖是凡夫是真出家。
複于此教大乘經中修行如說信佛語故。
見常樂我淨為衆生宣說。
雖是凡夫是四依人。
是行菩薩得受供養。
名曰行者。
得慧方便說大乘法。
如是法性皆不離心。
從心化生。
湛然常一。
一相無二。
于一相中亦無内外亦無中間。
離一切故。
若離一切即無生滅。
無生滅者即是真如。
真如常住。
法僧不滅。
三界衆生自生自滅。
善男子。
故說衆生無我。
諸佛如來是真實我。
能破生死流故。
汝等衆生。
若求常住當離諸欲作無生行。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
世尊。
作何行業名無生行。
佛言。
諸善男子。
我不生他則他不生我。
何以故。
體性清淨空非有非無常。
諸境空清淨非無非不斷。
菩薩諸佛如來恒以一味一性之香熏諸衆生一心性淨。
而諸智者得會空解。
而諸愚者入迷執縛。
何以故。
智者衆生無有癡故。
于有覺性覺諸無明不起無覺不空不定。
入一清淨永離諸惱。
愚者衆生為有癡故。
于有覺性不覺無明即起無覺作諸塵惱。
若有悟覺則無無覺。
若無無覺則病不生。
若病不生則無有覺。
若無有覺若無無覺即無癡心。
何以故。
一疑心中有二意故。
若無疑心即不生病。
若有生處即入空舍。
一性真空有為無相。
逢
于一切身中能生一身。
何以故。
一身一佛身故。
一切衆生身。
衆生身及諸佛身皆從一心生。
一心若善諸法善盡。
一心若惡諸法惡盡。
若作惡業則生惡衆生之身。
若作善業則生天人諸身。
若于一心離一心想。
于心相中空無所得。
複離空心界于無取地能生佛身。
于佛身中一身無二。
一佛性故。
一佛性中即一心性。
于一心外更無他求。
若作他求即為颠倒。
何以故。
一切心法無由外請。
于外請處即名為他。
若求他處即名虛妄。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
世尊。
于一心中而得佛者。
一切心中皆有佛性。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若各各能定身心即得成佛。
離此外更無求佛處。
佛告虛空藏菩薩言。
善男子。
如是如是。
如汝所言。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諸佛如來皆以一心法令諸一切衆生一切之心于一心中而求佛法而得佛身。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
世尊。
若諸衆生有佛性。
于佛性中而求得佛。
一切衆生皆有心亦有佛性。
是為可得是為可見。
佛告虛空藏菩薩言。
善男子。
入佛妙性實相之際。
亦不可得非不可得。
亦不可見非不可見。
何以故。
菩薩說佛性有即名謗佛。
說佛性無亦為謗佛。
說佛性亦有亦無亦為謗佛。
說佛性非有非無亦為謗佛。
何以故。
菩薩衆生佛性非有如虛空。
非無如菟角。
菟角無故。
虛空常故。
非有質相。
非有空相。
離諸形相。
無所著故。
不在生處。
是故不垢。
不住滅處。
是故不斷。
衆生佛性妙相如是。
說佛性有即增益謗。
說佛性無損減謗。
說佛性非有非無戲論謗。
說佛性似有似無相違謗。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
世尊。
衆生佛性若妙如是離諸境界則無所染。
由如虛空體性常淨。
雲何衆生作諸煩惱。
若作煩惱心則是垢。
是心之垢從何而生。
唯願世尊為衆宣說。
令諸衆生皆悉聞知。
令諸衆生破諸煩惱。
除蕩心垢永離蓋纏。
佛即嬉怡微笑。
以左手掌摩菩薩頂。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
爾時大衆一切衆生皆大歡喜踴躍。
佛言。
菩薩為諸衆生所作如是問是名正問。
是度衆生。
若作他問是名邪問。
是滅衆生。
菩薩汝能正問是度衆生。
汝等衆生皆當一心專念谛聽。
除散亂想無營物外坐性堅志。
為汝宣說。
若聞說者一切十惡衆生皆得解脫。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
世尊。
我等大衆一切衆生皆以一心無餘亂想。
唯願世尊為衆宣說。
佛告菩薩大衆等。
一切煩惱從颠倒生。
一切颠倒從妄想生。
一切妄想從有我生。
一切有我從無本生。
一切無本即是無住。
無住無本即為不有。
有則為垢。
無則為淨。
于其淨處是常波羅蜜。
是樂波羅蜜。
是我波羅蜜。
是淨波羅蜜。
若作是見名為正見。
若作餘見名為邪見。
如是見者是人有慧。
作他見者是人無慧。
若有慧者則方便解。
若無慧者則方便縛。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
世尊。
于其淨處若有衆生常起常想。
常起樂想。
常起我想。
常起淨想。
即是有慧。
即非颠倒也。
佛言。
菩薩若有衆生如是想則名正想。
是人正見。
是人有慧。
何以故。
如來法身常波羅蜜。
樂波羅蜜。
我波羅蜜。
淨波羅蜜。
清淨處諸佛法身。
作是見者是人是佛。
真一弟子從正法生。
從法化生。
從佛口生。
得佛四依。
雖曰凡夫是四依菩薩。
善男子。
于我滅後。
若五百歲若千歲若千五百歲後。
若複有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如說修行。
于常樂我淨處信心正見。
複以此法教一衆生則名菩薩。
雖曰凡夫得受供養。
是出家人。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
世尊。
夫是出家之人剔除須發而被法服受持具戒不染于俗。
是名出家得受供養。
如來今說凡夫是出家人得受供養。
不了其義。
願佛慈悲為我宣說。
佛告虛空藏菩薩言。
善男子。
剔除須發者。
剔除名想伏身無我。
而被法服直心無谄曲欲離俗故。
持具戒者不起貪嗔癡。
我說彼人是名出家。
雖是凡夫能伏身心不起我慢心不染塵俗。
久離于俗心如金剛不壞戒性。
雖是凡夫是真出家。
複于此教大乘經中修行如說信佛語故。
見常樂我淨為衆生宣說。
雖是凡夫是四依人。
是行菩薩得受供養。
名曰行者。
得慧方便說大乘法。
如是法性皆不離心。
從心化生。
湛然常一。
一相無二。
于一相中亦無内外亦無中間。
離一切故。
若離一切即無生滅。
無生滅者即是真如。
真如常住。
法僧不滅。
三界衆生自生自滅。
善男子。
故說衆生無我。
諸佛如來是真實我。
能破生死流故。
汝等衆生。
若求常住當離諸欲作無生行。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
世尊。
作何行業名無生行。
佛言。
諸善男子。
我不生他則他不生我。
何以故。
體性清淨空非有非無常。
諸境空清淨非無非不斷。
菩薩諸佛如來恒以一味一性之香熏諸衆生一心性淨。
而諸智者得會空解。
而諸愚者入迷執縛。
何以故。
智者衆生無有癡故。
于有覺性覺諸無明不起無覺不空不定。
入一清淨永離諸惱。
愚者衆生為有癡故。
于有覺性不覺無明即起無覺作諸塵惱。
若有悟覺則無無覺。
若無無覺則病不生。
若病不生則無有覺。
若無有覺若無無覺即無癡心。
何以故。
一疑心中有二意故。
若無疑心即不生病。
若有生處即入空舍。
一性真空有為無相。
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