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上不可言三字貫之拂前初觀也不可言即空正拂第四句不可言不即空亦拂前三句亦由色非色故無可言即空不即空等也言一切法皆不可者拂上二重結例也非獨色空萬化皆然言不可亦不可者又拂上不可之迹上二字所拂下三字能拂亦無四句可絕之義當情故言此語亦不受者重拂上亦不可也能拂卻為所拂此語者指上亦不可之語也言逈絕無寄者二邊既離中道不存心境兩亡亡絕無寄般若現前非言解之能到也言語道斷故言不及心行處滅故解不及也以生心下釋成也可知。
▲鈔以前八門下總結四門言揀情顯理者通玄記雲雖言顯理不及顯解辨心觀故言解終趣行者通玄記雲行是無分别正行然則解亦般若之行且約初二句觀空未知有照有即違空初習未圓但名見解至第三句空有齊照方明趣無分别之解言正成行體者即正念圓成無寄對故然雲前八門并前總标中亦雲四句十門皆句大門小今雲第四門亦應門句互通門大句小等。
鈔所以疏中不廣引下釋妨也妨雲彼既如向廣明何故疏不引之答有二意一恐濫故不引以于疏第三空色無礙恐濫彼大門第二事理無礙觀故問彼祖師所以立者彼所以下答也問準此疏應但雲泯絕無寄何言真空絕相耶今但取一門下答也意雲真空絕相亦即是泯絕無寄也二又欲下為成四法界故不引可知。
疏然十對皆悉無礙等者此究竟實義今依排次且約事理以顯無礙亦無法不攝故然前色空觀中亦則事理無礙而不得此名者有四義故一雖有色名事為成空理色空無礙為真空故二理但明空未顯真如之妙有故三泯絕無寄亡事理故四不廣顯無礙之相無為而為無相而相諸事法與理炳現無礙雙融相故以上四義故不得名理事無礙至此獨受其名。
鈔三行位無礙者應雲三境智無礙四行位無礙恐傳寫誤爾言是所诠法之中總故者即性及相無法不攝故又諸教多明理事無礙今經亦多明理事無礙為能同故又此并餘三為成四法界故。
鈔後會前義等者以能同同所同引劣根入勝故會所同入能同究竟歸處故又明前所同十種之義依此總門義别分之今會前十種别義入事理無礙之總門故故此中重會也言或一門中會一義者即事能顯理門中會三性相即以理奪事門中會生佛不增減等或二門同會一義者如初二門同會一性義兼一乘義以乘性相成合為一義或一門會多義者如依理成事門中會具分唯識直如随緣等故雲至文當知。
鈔謂理不可分下性空真理一相無相故不可分即無分限事随緣别下随諸緣成分位差别而不相離下釋成所以今明下正明遍義故經雲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衆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等。
鈔若不全遍下反顯非如浮雲遍空随方可分言事不全攝下以所遍望能遍反顯如遍一纖塵既然諸塵等事亦爾。
鈔還如理故者謂前門理既遍事此門事還如理若不全同下反顯極成之義法本真故至理應然故彼此共許故言超情難見者以道理深故然難字準觀文中是離字圭峰注雲有本雲難見似明容有可見之分然不及離字何者下征釋難見所以今明下示正理若約事望理以非異即非一故事全同理而不壞有分以非一即非異故雖不懷有分而得全同真理約理望事反上可知二義同時故得相徧言如海之波下借喻通玄以海喻理以波喻事海雖寬廣猶存邊量豈能全喻法耶而但以海喻理位喻寬廣故波指事位喻差别故非全喻法但令識達者因小見大亡言領旨以海對一波一波對海喻理對一事一事對理明大小無礙文但舉喻略無法合若對說者一波何以全徧大海以同海故一塵何以全徧於理以事同理故事徧於理門也大海何以全在一波以海無二故一理何以全在於事以理無二故理徧於事門也大海何以全在一波亦全在諸波同一海故一理何以全在一塵亦全在諸塵同一理故即前段正徧此時不妨徧餘等。
鈔五性約事等者五性但依有情無漏種子有無不同分為五類即事中别義理即乏爾總明說為一佛性今理遍下釋相一性從緣新熏為五此五豈有實性複令此五歸於一性故雲互該徹也有本手字應是互字。
疏故出現品等者疏鈔雲同一性故故得現成既無二性佛證一性而得成佛故生随一性皆成佛矣又妄性本虛生元是佛生自有妄見生非佛佛了妄虛生何非佛又真性叵得非今始成若有可得令得成佛證性叵得佛非始成佛非始成佛本是佛佛之本佛何異生佛是故一成一切皆成以一性故一成一切成亦不為當果之因性是果故明即此同中必有别義。
鈔故證事理無礙等者佛依一性故得成佛今由一切衆生随能徧理俱在佛中理無二實故一切皆成皆由理徧於事也。
鈔謂理無二實等者佛既證理至果雲實由理體徧該多事故說一切皆成故雲理無二實而皆成也理如虛空下約絕相義故無成。
鈔文雲佛子下疏雲體離虧盈虛空無生故(問楞嚴雲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何雲虛空無生耶答一唯識雲假施設有謂曾聞說虛空等名随分别有虛空等相數習立故心等生時似虛空現此所現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假說為常準此則随世俗故言生也)體無增減菩提無相成不甯殊無相無非相離二邊故成遣之又遣之無一下不堕諸數故欲成下但随智說成與不成下唯成則壞以有成定壞故唯不成無以仰求既不為二邊所縛故雲自在無礙。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八 音釋 溝 (古侯切廣深各四尺曰溝)。
洫 (呼域切廣八尺曰洫)。
豁 (音活空也)。
橃 (補達切治也)。
确 (口角切堅固也)。
[牙-(必-心)+?] (音互義同)。
▲鈔以前八門下總結四門言揀情顯理者通玄記雲雖言顯理不及顯解辨心觀故言解終趣行者通玄記雲行是無分别正行然則解亦般若之行且約初二句觀空未知有照有即違空初習未圓但名見解至第三句空有齊照方明趣無分别之解言正成行體者即正念圓成無寄對故然雲前八門并前總标中亦雲四句十門皆句大門小今雲第四門亦應門句互通門大句小等。
鈔所以疏中不廣引下釋妨也妨雲彼既如向廣明何故疏不引之答有二意一恐濫故不引以于疏第三空色無礙恐濫彼大門第二事理無礙觀故問彼祖師所以立者彼所以下答也問準此疏應但雲泯絕無寄何言真空絕相耶今但取一門下答也意雲真空絕相亦即是泯絕無寄也二又欲下為成四法界故不引可知。
疏然十對皆悉無礙等者此究竟實義今依排次且約事理以顯無礙亦無法不攝故然前色空觀中亦則事理無礙而不得此名者有四義故一雖有色名事為成空理色空無礙為真空故二理但明空未顯真如之妙有故三泯絕無寄亡事理故四不廣顯無礙之相無為而為無相而相諸事法與理炳現無礙雙融相故以上四義故不得名理事無礙至此獨受其名。
鈔三行位無礙者應雲三境智無礙四行位無礙恐傳寫誤爾言是所诠法之中總故者即性及相無法不攝故又諸教多明理事無礙今經亦多明理事無礙為能同故又此并餘三為成四法界故。
鈔後會前義等者以能同同所同引劣根入勝故會所同入能同究竟歸處故又明前所同十種之義依此總門義别分之今會前十種别義入事理無礙之總門故故此中重會也言或一門中會一義者即事能顯理門中會三性相即以理奪事門中會生佛不增減等或二門同會一義者如初二門同會一性義兼一乘義以乘性相成合為一義或一門會多義者如依理成事門中會具分唯識直如随緣等故雲至文當知。
鈔謂理不可分下性空真理一相無相故不可分即無分限事随緣别下随諸緣成分位差别而不相離下釋成所以今明下正明遍義故經雲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衆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等。
鈔若不全遍下反顯非如浮雲遍空随方可分言事不全攝下以所遍望能遍反顯如遍一纖塵既然諸塵等事亦爾。
鈔還如理故者謂前門理既遍事此門事還如理若不全同下反顯極成之義法本真故至理應然故彼此共許故言超情難見者以道理深故然難字準觀文中是離字圭峰注雲有本雲難見似明容有可見之分然不及離字何者下征釋難見所以今明下示正理若約事望理以非異即非一故事全同理而不壞有分以非一即非異故雖不懷有分而得全同真理約理望事反上可知二義同時故得相徧言如海之波下借喻通玄以海喻理以波喻事海雖寬廣猶存邊量豈能全喻法耶而但以海喻理位喻寬廣故波指事位喻差别故非全喻法但令識達者因小見大亡言領旨以海對一波一波對海喻理對一事一事對理明大小無礙文但舉喻略無法合若對說者一波何以全徧大海以同海故一塵何以全徧於理以事同理故事徧於理門也大海何以全在一波以海無二故一理何以全在於事以理無二故理徧於事門也大海何以全在一波亦全在諸波同一海故一理何以全在一塵亦全在諸塵同一理故即前段正徧此時不妨徧餘等。
鈔五性約事等者五性但依有情無漏種子有無不同分為五類即事中别義理即乏爾總明說為一佛性今理遍下釋相一性從緣新熏為五此五豈有實性複令此五歸於一性故雲互該徹也有本手字應是互字。
疏故出現品等者疏鈔雲同一性故故得現成既無二性佛證一性而得成佛故生随一性皆成佛矣又妄性本虛生元是佛生自有妄見生非佛佛了妄虛生何非佛又真性叵得非今始成若有可得令得成佛證性叵得佛非始成佛非始成佛本是佛佛之本佛何異生佛是故一成一切皆成以一性故一成一切成亦不為當果之因性是果故明即此同中必有别義。
鈔故證事理無礙等者佛依一性故得成佛今由一切衆生随能徧理俱在佛中理無二實故一切皆成皆由理徧於事也。
鈔謂理無二實等者佛既證理至果雲實由理體徧該多事故說一切皆成故雲理無二實而皆成也理如虛空下約絕相義故無成。
鈔文雲佛子下疏雲體離虧盈虛空無生故(問楞嚴雲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何雲虛空無生耶答一唯識雲假施設有謂曾聞說虛空等名随分别有虛空等相數習立故心等生時似虛空現此所現相前後相似無有變易假說為常準此則随世俗故言生也)體無增減菩提無相成不甯殊無相無非相離二邊故成遣之又遣之無一下不堕諸數故欲成下但随智說成與不成下唯成則壞以有成定壞故唯不成無以仰求既不為二邊所縛故雲自在無礙。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八 音釋 溝 (古侯切廣深各四尺曰溝)。
洫 (呼域切廣八尺曰洫)。
豁 (音活空也)。
橃 (補達切治也)。
确 (口角切堅固也)。
[牙-(必-心)+?] (音互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