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三有有障樂德(緣無) 四無有障常德(若未)
三例釋所起生死(二)
初标能列(阿難) 後正對釋(無明)
三約人結成得失(阿難)
鈔一生緣惑者生字體目變易受生之緣即所知障望果疎故為緣生緣是體上有一分障涅盤淨德之用名惑所生之緣緣生即惑二釋如次二生因惑者生體亦即變易其受生之因即無漏有分别業以緣事智取相分别菩提可求有情可度揀異根本無分别故故雲有分别業體即是定願同時慧也望果親故為因生因是體上有一分障涅盤我德之用名惑或可惑字目體因緣目用問既是無漏雲何名惑答起信雲雖複名覺即是不覺故二釋例前上二是變易生死之因緣未是生死之果三有有者上有字即上生死因緣如十二因緣下有支下有字正是三種意生身此是有果故佛性論雲由前因緣惑得變易異熟有果或可上言有者謂三種有複言有者五蘊不無名所有即有名為有有有體上有一分障大涅盤樂德之用名之為惑二釋如次今略惑字四無有者於變易生死中即生即滅故雲無有如十二因緣中生緣老死亦約念念遷變故名号品鈔雲即改變易脫或此後更無有有故名無有此生之後便成佛故無與有異相違釋也無有體上有一分障涅盤常德之用名之為惑無有即惑持業可知。
鈔如何下釋成也然以三界分段因果為例釋成變易因果也言無明住地生一切諸行者但取能生不取所生舉例中亦爾唯取無明不取業也生因惑中唯取所生諸行不取能生無明住地舉例亦然有有中亦但取所生不取能生舉例亦爾。
▲言三種意生身者下疏雲然此身類有其三種一三昧意樂二覺法自性樂三種類俱生無作行初雲楞伽第四雲謂入於三昧離種種心寂然不動心海不起轉識波浪了境心現皆無所有雲何覺法自性謂了法如幻皆無有相心轉所依依如幻定及餘三昧能現無量自在神通如華開敷疾速如意如幻如夢如影如像非造與造相似一切色具足莊嚴等入佛剎了諸法相故雲何種類俱生無作行謂諸法相釋曰初從所依定為名次從所依智立名三自證法相義兼定慧及法性爾故名種類由此故能随衆生類種種一時現生任運而成雲無作行若依地位初則五地前次則八地前後則八地後等即其義也(上皆疏文)。
▲言四取為緣者舉分段也唯識雲緣愛複生欲等四取彼疏雲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言欲取者謂取五妙欲境故瑜伽第十雲欲取謂於諸欲所生貪欲見取謂餘薩迦耶見於所見有所貪欲戒禁取謂於邪願所有貪欲我語取謂於薩迦耶見所有貪欲又雲欲取唯生欲界苦果餘三通生三界苦果。
▲言三有漏業者即善惡不動三業也起三種有者即三界果也言三種意生身不可覺知等者不取所依身唯取能依細生滅也下舉分段易知。
鈔由無明住地一切煩惱是所依處等者正釋能所障義四德所障四惑能障然以惑障德曲有四義一者通障随舉一惑障四德故二者别障即以一惑障一德故三相順障如以細惑障細德粗惑障粗德四相違障如以粗惑障細德細惑障粗德等故此文所說即别障及相順障非餘二障也今初者無明是根本煩惱是枝末舉末顯本故雲依處言煩惱垢濁等者即所滅盡染無此染故名淨今染本末未盡故障大淨也。
▲鈔輕相惑者即是不覺名輕相惑言虛妄行者有分别故未真實故搜玄記雲由無漏行與虛妄雜故呼無漏業為虛妄行如雜礦金等以為能招作行故障無作行真自在我也。
▲鈔緣無明下以由前緣因二惑有意生身五蘊苦果故障樂德也。
▲鈔若未能得下此一斷障與德相間雜說例前應雲變易生死體上斷續流滅無量未能除盡故不得至見是諸如來為甘露界極無變易大常波羅蜜湛然不易名為大常今所說此先總收於前惑業苦三皆永盡處(纂玄雲此鈔中具四煩惱即緣諸業即因生即變易體也難即體上細四相也)為甘露界即真常處以惑業苦皆是無常之法故即通相之義顯於常義故雲爾也。
鈔阿難下标分段四難以為能例例此四種生死也問此中所例四種生死與前何别答前名惑此名生死但名異故其體無殊又無明住地是總所依此四皆是所起故。
▲鈔無明住地所起方便生死者依體起用也集玄雲是變易生死之方便故依主釋也名号品疏鈔(下鈔雲下疏明四種生死可檢於此故今引之就明此也)引佛地論第二雲一者方便生死謂生死緣即無明住地惑能生新無漏業(揀異法相資有漏故業也)以惑生智同類故故名方便(雖有所生取能生惑)譬如界内無明生行(即取能生亦煩惱障)言因緣生死者是生死之因緣故亦依主釋名号疏雲謂生死因即上無明所生無漏有分别業但感同類故名因緣(唯取所生)譬如無明所生行業(亦取所生)言有有生死者有有如前釋有有體即生死持業釋也名号疏雲由前因緣感得變易生死異熟果如三界内有漏業感六趣身言有有者未來生有更有一生故言無有生死者無有如前釋無有即生死持業釋也名号疏雲無有生死即改變易脫譬如生為緣有老死等過患其報謝更無有有故名無有今言過失難者即生老死也。
鈔如何斷言永滅無餘者責法相宗也問上來所說甯知非是不定性人受變易耶答十卷楞伽第二雲一聲聞性二辟支佛性三如來性四不定性五無性聲聞性者乃至堕不思議變易生死故明知是釋定性聲聞七卷四卷大同此說問既受變易何名定性答且就長時故名定性義如下說。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二 音釋 勘 (苦绀切覆定也)。
研 (五堅切磨也)。
強 (赤脂切)。
腫 (之勇切[病-丙+(雍-〦)]也)。
粗 (千胡切疎)。
纂 (子緩切組類也)。
鈔如何下釋成也然以三界分段因果為例釋成變易因果也言無明住地生一切諸行者但取能生不取所生舉例中亦爾唯取無明不取業也生因惑中唯取所生諸行不取能生無明住地舉例亦然有有中亦但取所生不取能生舉例亦爾。
▲言三種意生身者下疏雲然此身類有其三種一三昧意樂二覺法自性樂三種類俱生無作行初雲楞伽第四雲謂入於三昧離種種心寂然不動心海不起轉識波浪了境心現皆無所有雲何覺法自性謂了法如幻皆無有相心轉所依依如幻定及餘三昧能現無量自在神通如華開敷疾速如意如幻如夢如影如像非造與造相似一切色具足莊嚴等入佛剎了諸法相故雲何種類俱生無作行謂諸法相釋曰初從所依定為名次從所依智立名三自證法相義兼定慧及法性爾故名種類由此故能随衆生類種種一時現生任運而成雲無作行若依地位初則五地前次則八地前後則八地後等即其義也(上皆疏文)。
▲言四取為緣者舉分段也唯識雲緣愛複生欲等四取彼疏雲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言欲取者謂取五妙欲境故瑜伽第十雲欲取謂於諸欲所生貪欲見取謂餘薩迦耶見於所見有所貪欲戒禁取謂於邪願所有貪欲我語取謂於薩迦耶見所有貪欲又雲欲取唯生欲界苦果餘三通生三界苦果。
▲言三有漏業者即善惡不動三業也起三種有者即三界果也言三種意生身不可覺知等者不取所依身唯取能依細生滅也下舉分段易知。
鈔由無明住地一切煩惱是所依處等者正釋能所障義四德所障四惑能障然以惑障德曲有四義一者通障随舉一惑障四德故二者别障即以一惑障一德故三相順障如以細惑障細德粗惑障粗德四相違障如以粗惑障細德細惑障粗德等故此文所說即别障及相順障非餘二障也今初者無明是根本煩惱是枝末舉末顯本故雲依處言煩惱垢濁等者即所滅盡染無此染故名淨今染本末未盡故障大淨也。
▲鈔輕相惑者即是不覺名輕相惑言虛妄行者有分别故未真實故搜玄記雲由無漏行與虛妄雜故呼無漏業為虛妄行如雜礦金等以為能招作行故障無作行真自在我也。
▲鈔緣無明下以由前緣因二惑有意生身五蘊苦果故障樂德也。
▲鈔若未能得下此一斷障與德相間雜說例前應雲變易生死體上斷續流滅無量未能除盡故不得至見是諸如來為甘露界極無變易大常波羅蜜湛然不易名為大常今所說此先總收於前惑業苦三皆永盡處(纂玄雲此鈔中具四煩惱即緣諸業即因生即變易體也難即體上細四相也)為甘露界即真常處以惑業苦皆是無常之法故即通相之義顯於常義故雲爾也。
鈔阿難下标分段四難以為能例例此四種生死也問此中所例四種生死與前何别答前名惑此名生死但名異故其體無殊又無明住地是總所依此四皆是所起故。
▲鈔無明住地所起方便生死者依體起用也集玄雲是變易生死之方便故依主釋也名号品疏鈔(下鈔雲下疏明四種生死可檢於此故今引之就明此也)引佛地論第二雲一者方便生死謂生死緣即無明住地惑能生新無漏業(揀異法相資有漏故業也)以惑生智同類故故名方便(雖有所生取能生惑)譬如界内無明生行(即取能生亦煩惱障)言因緣生死者是生死之因緣故亦依主釋名号疏雲謂生死因即上無明所生無漏有分别業但感同類故名因緣(唯取所生)譬如無明所生行業(亦取所生)言有有生死者有有如前釋有有體即生死持業釋也名号疏雲由前因緣感得變易生死異熟果如三界内有漏業感六趣身言有有者未來生有更有一生故言無有生死者無有如前釋無有即生死持業釋也名号疏雲無有生死即改變易脫譬如生為緣有老死等過患其報謝更無有有故名無有今言過失難者即生老死也。
鈔如何斷言永滅無餘者責法相宗也問上來所說甯知非是不定性人受變易耶答十卷楞伽第二雲一聲聞性二辟支佛性三如來性四不定性五無性聲聞性者乃至堕不思議變易生死故明知是釋定性聲聞七卷四卷大同此說問既受變易何名定性答且就長時故名定性義如下說。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二 音釋 勘 (苦绀切覆定也)。
研 (五堅切磨也)。
強 (赤脂切)。
腫 (之勇切[病-丙+(雍-〦)]也)。
粗 (千胡切疎)。
纂 (子緩切組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