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三
蒼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
疏彼經第五性雲等者即十卷楞伽中文當第一卷(其四卷七卷之經文勢大同也)文雲大慧何者無性謂一闡提無涅盤性何以故於解脫中不生信心不入涅盤大慧一闡提者有二種一者焚燒一切善根二者憐憫一切衆生作盡一切衆生界願大慧雲何焚燒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作如是言彼非随順修多羅毗尼解脫舍諸善根是故不得涅盤大慧憐憫衆生作盡衆生界願者是為菩薩大慧菩薩方便作願若諸衆生不入涅盤者我亦不入涅盤是故菩薩摩诃薩不入涅盤大慧是名二種一闡提無涅盤性以是義故決即一闡提行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此二種闡提何者一闡提常不入涅盤佛告大慧菩薩摩诃薩一闡提常不入涅盤何以故以能了知一切諸法本來涅盤是故不入非舍一切善根闡提何以故大慧彼舍一切善根闡提若值諸佛善知識等發菩提心生諸善根便證涅盤(從若值諸佛下四卷七卷同雲役以佛神力故或時善根生今疏中唯此二句用餘二經之文餘皆十卷文也)。
▲言此意則明下疏主釋也意雲大悲菩薩知自本來涅盤故雲不入不舍衆生界化無盡故故雲不入。
▲況經自雲者四卷七卷文也。
▲言莊嚴論第五無性者彼論第一雲無涅盤法者是無性位此略有二種一者時邊般涅盤法二者畢竟無涅盤法時邊般涅盤法者有四類人一者一向行惡行二者普斷諸善法三者無解脫分善根四者善根不具足畢竟無涅盤法者無因故彼無般涅盤性此謂但求生死不樂涅盤人。
鈔大涅盤日下經如日故開發善心如華開故光即教光彼疏雲衆生善根狹小受法之器猶如毛孔如蠶處繭者繭呤罪姤蠶喻佛性即勝鬘說在纏如來藏也。
▲鈔即涅盤三十六南經三十二者然經有南北者初昙無纖晉末於姑臧為北涼沮渠氏蒙遜譯本有四十卷語少樸質不甚流靡宋文帝世元嘉年初達于建康(谶元譯般涅盤三分之一前後首尾來往追尋涉曆八年經三度譯乃周四十卷尚多所阙正當宋武帝永初二年至元嘉初方至建康故也)時有豫州沙門範慧嚴清河沙門崔慧觀共陳郡處士謝靈運等捧玩探赜乃謂文繁語魯有繁處欲略之夜夢神執鐵鉗曰此經三世諸佛所證圓宗十方大雄常樂解脫金剛寶藏汝是何人辍欲删略今拟拔舌可速展之靈運驚惶則共虔誠悔前專輙殷懃請曰此經文質品疎今欲加潤渴仰靈祇未知許否又夢神曰加品瑩文或可耳削減經文事必不然(然有說改治已畢有數本流行方夢神責欲集僧收之又夢神曰汝弘經之力必當見佛然不如此說)即加品瑩文如改啼泣面目腫為戀慕增悲恸等北本十三品外依六卷泥洹經本加一十二品為三十六卷道俗皆不信受對帝焚經取驗而啟告曰上契佛心願無所損義有乖謬請從火化遂軸放光姿分數道乃至火滅經色宛然衆謂奇絕流布海内南北二名因斯而立。
鈔經雲善男子下科分為二。
初引文(經雲)二釋義(三) 初彰正釋(二) 初指能釋人(此一)二正明解釋(二) 初别明五種佛性(彼疏)後對此四句配屬(二) 初别明四句(本言) 後料揀有字(此中) 二破異解(二) 初叙彼解(然有)後正申破(二) 初總非違經(此釋)二顯所違經(二) 初違次上經(二) 初引經(故上) 二顯違(是則) 二違今正文(三) 初蹑前起後(申善) 二明經正意(此中) 三結彈顯違(談文) 三歸正義(三) 一約時總辨有無(二) 初約一時(今此) 二約先後(始末) 二佛與闡提對辨有無(佛與)三結歸闡提有佛性(二) 初正明(故闡)後引證(二) 初引上經文(又上) 二釋歸有性(解曰) 鈔薦福者心鏡鈔雲薦福寺法寶大師覽唐三藏所譯婆沙論征難數節三藏乃改治論文。
▲鈔今準經明佛性略有五種等者即此卷經雲善男子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乃至不名萬法未得無上菩提時一切善不善無記盡名佛性師子吼品等雲第一義空名為佛性即理也此卷經初又雲如來佛性所謂力無畏三念處大慈大悲首楞嚴三昧五智印(即五非常觀謂無常苦空無我及寂靜也)三十二相八萬億諸三昧如是等法皆是佛性如是佛性則有七事一常二我三樂四淨五真六實七善等即果也然佛性約體是一約相分五佛性在善中名善佛性在不善中名不善佛性等問不善無記何名佛性答皆有真實識知之性故與佛菩提不定異故。
▲鈔一是離欲之人等者一雲伏欲界惑得初禅等一雲離三界欲之阿羅漢等豈有不善性也即是二乘離欲善根人故二釋随取言二是五住等者準涅盤疏雲五住之名經文不列準義論之則有三說一者一種性住(十信)二解行住(三賢)三淨心住(初地)四二地已上行迹住五八地已上決定住謂發心住已去不造新不善業故無不善性也故十住疏雲初發心住者璎珞雲是上進分善根人也第二義者地前為一名為信地淨心為二行迹為三八地九地決定為四十地畢竟以為第五第三義者依彼五忍分别地前伏忍合以為一初二三地信忍為二四五六地順忍為三七八九地無生忍為四十地寂滅忍以為
▲言此意則明下疏主釋也意雲大悲菩薩知自本來涅盤故雲不入不舍衆生界化無盡故故雲不入。
▲況經自雲者四卷七卷文也。
▲言莊嚴論第五無性者彼論第一雲無涅盤法者是無性位此略有二種一者時邊般涅盤法二者畢竟無涅盤法時邊般涅盤法者有四類人一者一向行惡行二者普斷諸善法三者無解脫分善根四者善根不具足畢竟無涅盤法者無因故彼無般涅盤性此謂但求生死不樂涅盤人。
鈔大涅盤日下經如日故開發善心如華開故光即教光彼疏雲衆生善根狹小受法之器猶如毛孔如蠶處繭者繭呤罪姤蠶喻佛性即勝鬘說在纏如來藏也。
▲鈔即涅盤三十六南經三十二者然經有南北者初昙無纖晉末於姑臧為北涼沮渠氏蒙遜譯本有四十卷語少樸質不甚流靡宋文帝世元嘉年初達于建康(谶元譯般涅盤三分之一前後首尾來往追尋涉曆八年經三度譯乃周四十卷尚多所阙正當宋武帝永初二年至元嘉初方至建康故也)時有豫州沙門範慧嚴清河沙門崔慧觀共陳郡處士謝靈運等捧玩探赜乃謂文繁語魯有繁處欲略之夜夢神執鐵鉗曰此經三世諸佛所證圓宗十方大雄常樂解脫金剛寶藏汝是何人辍欲删略今拟拔舌可速展之靈運驚惶則共虔誠悔前專輙殷懃請曰此經文質品疎今欲加潤渴仰靈祇未知許否又夢神曰加品瑩文或可耳削減經文事必不然(然有說改治已畢有數本流行方夢神責欲集僧收之又夢神曰汝弘經之力必當見佛然不如此說)即加品瑩文如改啼泣面目腫為戀慕增悲恸等北本十三品外依六卷泥洹經本加一十二品為三十六卷道俗皆不信受對帝焚經取驗而啟告曰上契佛心願無所損義有乖謬請從火化遂軸放光姿分數道乃至火滅經色宛然衆謂奇絕流布海内南北二名因斯而立。
鈔經雲善男子下科分為二。
初引文(經雲)二釋義(三) 初彰正釋(二) 初指能釋人(此一)二正明解釋(二) 初别明五種佛性(彼疏)後對此四句配屬(二) 初别明四句(本言) 後料揀有字(此中) 二破異解(二) 初叙彼解(然有)後正申破(二) 初總非違經(此釋)二顯所違經(二) 初違次上經(二) 初引經(故上) 二顯違(是則) 二違今正文(三) 初蹑前起後(申善) 二明經正意(此中) 三結彈顯違(談文) 三歸正義(三) 一約時總辨有無(二) 初約一時(今此) 二約先後(始末) 二佛與闡提對辨有無(佛與)三結歸闡提有佛性(二) 初正明(故闡)後引證(二) 初引上經文(又上) 二釋歸有性(解曰) 鈔薦福者心鏡鈔雲薦福寺法寶大師覽唐三藏所譯婆沙論征難數節三藏乃改治論文。
▲鈔今準經明佛性略有五種等者即此卷經雲善男子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乃至不名萬法未得無上菩提時一切善不善無記盡名佛性師子吼品等雲第一義空名為佛性即理也此卷經初又雲如來佛性所謂力無畏三念處大慈大悲首楞嚴三昧五智印(即五非常觀謂無常苦空無我及寂靜也)三十二相八萬億諸三昧如是等法皆是佛性如是佛性則有七事一常二我三樂四淨五真六實七善等即果也然佛性約體是一約相分五佛性在善中名善佛性在不善中名不善佛性等問不善無記何名佛性答皆有真實識知之性故與佛菩提不定異故。
▲鈔一是離欲之人等者一雲伏欲界惑得初禅等一雲離三界欲之阿羅漢等豈有不善性也即是二乘離欲善根人故二釋随取言二是五住等者準涅盤疏雲五住之名經文不列準義論之則有三說一者一種性住(十信)二解行住(三賢)三淨心住(初地)四二地已上行迹住五八地已上決定住謂發心住已去不造新不善業故無不善性也故十住疏雲初發心住者璎珞雲是上進分善根人也第二義者地前為一名為信地淨心為二行迹為三八地九地決定為四十地畢竟以為第五第三義者依彼五忍分别地前伏忍合以為一初二三地信忍為二四五六地順忍為三七八九地無生忍為四十地寂滅忍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