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性人下梁攝論第十五雲小乘說聲聞若至頂位不定性以不免四惡趣故若至忍位名為定性以免四惡趣故(百法鈔雲加行四位中初位具造三界五趣業第三忍位但造人天業不造三塗業故)故俱舍二十三雲轉聲聞種性而成佛三餘麟角佛無轉一坐成覺故長行論釋曰聲聞種性暖頂已前(暖頂二位名不定性)容可轉成無上正覺若得忍位無成佛理謂惡趣已超越故菩薩利物為懷必往惡趣彼忍種性不可回轉是故定無得成佛義聲聞種性暖頂忍三皆有可轉成獨覺義在佛乘外故說為餘麟角佛言顯麟角喻及無上覺暖頂忍世第一并無移轉向餘乘義皆以第四靜慮為依一坐便成自乘覺故此以四善根為緣覺及菩薩定性。
▲今言未入見道者聲聞忍位已前緣覺及小乘六度菩薩暖位已前為不定性也言若入見道者問若言入見道為正定者何故下鈔說世第一位為正定耶答下鈔約世第一決定近能引入見道故作是說問淨名雲若見無為正位者不能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公注雲苦法已上也(謂見道十六心苦法智忍已上八無間八解脫證入擇滅無為得初果也此上方為正定位也)則與今鈔正同何故前梁論等說入忍位為定性耶答前諸論等約克體而言雲至忍位定性也淨名及今鈔皆約聲聞定性者相顯處說雲見道已去定性故不相違是以梁論亦雲小乘說若得未知欲知等三根(見道已去)則名定根已得聖故若未得定根性則可轉小為大若得定根性則不可轉小為大若爾梁論前文何故說至忍位名為定性耶答以免四惡趣故問準涅盤說五果回心八六四二萬十千劫方至十信何故鈔今依般若未入正性離生之言說聲聞見道終無回心作菩薩人耶答此般若經為約漸悟(從小至大名漸)二乘劣根(廣慧二乘對大乘名劣)說大乘法未顯大乘特(奇也)異(未說五果回心故)猶尚随彼小乘宗轉變理門(随順彼宗轉大乘理且作是說故也)帶小說大故雲入見道後不許回心理實二乘五果皆許回心則般若涅盤各别約一類不定者說也鈔至下更釋者離世間品疏抄雲正性離生即見道異名一名聖谛現觀一名正性離生一名正性決定言正性者有釋雲正性即是涅盤之理體性離邪妄故名為正性言離生者即見道無漏智名離生生者謂道所迷煩惱能令有情三界受生故名為生或能令有情善根不熟名生故離生有二初離卻生二離生澀等。
疏深密第二大意同此者即前探玄所引非於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等此大意與大般若同也。
疏又雲一切等者此文連前探玄引文也連次雲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恐畏衆生故。
疏又十輪下地藏十輪經第九雲為聲聞乘補特伽羅說聲聞法不為彼說獨覺乘法及大乘法為獨覺乘補特伽羅說獨覺法不為彼說聲聞乘法及大乘法為於大乘補特伽羅說大乘法不為彼說聲聞法獨覺乘法随諸有情根器所能說法釋曰既随根器定故說三乘法故疏雲皆性定五故。
疏故楞伽下四卷雲有五種無間種法性七卷雲有五種種性十卷雲我說五種乘性證法三經廣釋大同小異其第五無性下性宗中引釋即十卷文也。
▲言大莊嚴論者即種性品論雲種性有體由四種差别一由界二由信三由行四由果由界差别者衆生有種種界差别應知三乘種性有差别由信差别者衆生有種種性信可得於三乘随信一乘非信一切若無性差别則無信差别由行差别者衆生行行或有能進或有不能進若無性差别則亦無行差别由果差别者衆生菩提有上中下因果相似故若無性差别則亦無果差别(次下論釋有性竟次釋無性有二種謂時邊畢竟即下疏引者是今同楞伽皆順相宗引也)。
▲言及瑜伽者三十七雲補特伽羅成就者略有四種有聲聞種性者以聲聞乘而成就之有獨覺種性者以獨覺乘而成就之有佛種性以無上乘而成就之無上種性以善趣而成就之。
疏善戒地持者即菩薩善戒經并地持論也據開元錄雲菩薩地持經亦名菩薩戒經亦名菩薩地持論今編入律中存其經名除論錄目故今在律藏中名地持經也今鈔引者名論爾若善戒經即善行性品經雲菩薩發菩提心名之為支菩薩随發心行具足得阿耨菩提是故名支(由經标十法攝一切善法第一名支若地持第一名持上即有種性者也)若菩薩性者雖複發心勤修精進終不能得阿耨菩提是故當知非因發心勤修精進有菩薩性以是義故菩薩性者名之為支若地持論即種性品文雲初發心名為菩薩行方便持菩薩依行方便滿足阿耨菩提是故當知雖不發心不修行方便猶得名為種性持評曰經論大同小異疏中撮略二處文爾其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者此清涼義用瑜伽等意非善戒地持等文故然次疏雲無性瑜伽亦同此說者意雖似言上瑜伽三十七雲無種性者以善趣而成熟之亦同此善戒經說其實以善戒經同瑜伽論中說也思之。
鈔彼論雲種性有二一有種性二無種性等者若地持論雲雲何種性略有二種一者性種性二者習種性性種性者是菩薩六入殊勝展轉相續無始法爾是名性種性若從先來修善所得名習種性若菩薩戒經雲雲何名性性有二種一者本性二者客性言本性者陰界欲入次第相續無始無終法性自爾是名本性客性者謂所修集一切善法得菩薩者是名客性然鈔舉有無二性恐是性習二性未敢詳定。
▲言無始法爾等者法華明鈔言總意别故意顯第六意處中第八識内(以三科攝百法中十二處攝法第六意處收八王故故八在六内)含藏無漏勝種子故不同自餘有漏諸法故名殊勝自無始來法爾而有展轉相續窮未來際相續不盡(種子引種子故)即性種性也以此種子在藏識中第八識體屬意處攝是故總名六處殊勝而言亦雲下正是七卷楞伽第二雲五者無性複次大慧此中亦闡提何故於解脫中不生樂欲已舍一切善根故謂謗菩薩藏言此非随順契經調伏解脫之說作是語時善根悉斷不入涅盤十卷楞伽雲不得涅盤四卷楞伽第一雲不般涅盤故善戒等不能得無上菩提之言全同楞伽不得涅盤之義以前段疏引但言五者無性不引彼楞伽經釋無性之義經文故今例釋疏家不欲繁文但言亦雲也。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一 音釋 績 (子亦切功也積字)。
仞 (如震切八尺曰仞)。
礫 (力的切小石也)。
鍛 (所界所黠二切矛也音曬)。
崄 (魚檢切山崄也)。
毅 (魚記切緻果也)。
愔 (於斟切安和悅兒音音字)。
隋 (旬為切國名)。
壘 (音累壘山名)。
飙 (布遙切狂風也)。
陴 (婢支切城上女牆也)。
逵 (奇歸切九逵道也)。
俘 (芳符切雲軍所獲也左氏傳曰以為俘馘)。
翎 (魯丁切箭羽也)。
徼 (古麼切要也求也又古吊切骁字)。
刿 (居衛切利傷也)。
杓 (甫遙切杓柄也)。
▲今言未入見道者聲聞忍位已前緣覺及小乘六度菩薩暖位已前為不定性也言若入見道者問若言入見道為正定者何故下鈔說世第一位為正定耶答下鈔約世第一決定近能引入見道故作是說問淨名雲若見無為正位者不能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公注雲苦法已上也(謂見道十六心苦法智忍已上八無間八解脫證入擇滅無為得初果也此上方為正定位也)則與今鈔正同何故前梁論等說入忍位為定性耶答前諸論等約克體而言雲至忍位定性也淨名及今鈔皆約聲聞定性者相顯處說雲見道已去定性故不相違是以梁論亦雲小乘說若得未知欲知等三根(見道已去)則名定根已得聖故若未得定根性則可轉小為大若得定根性則不可轉小為大若爾梁論前文何故說至忍位名為定性耶答以免四惡趣故問準涅盤說五果回心八六四二萬十千劫方至十信何故鈔今依般若未入正性離生之言說聲聞見道終無回心作菩薩人耶答此般若經為約漸悟(從小至大名漸)二乘劣根(廣慧二乘對大乘名劣)說大乘法未顯大乘特(奇也)異(未說五果回心故)猶尚随彼小乘宗轉變理門(随順彼宗轉大乘理且作是說故也)帶小說大故雲入見道後不許回心理實二乘五果皆許回心則般若涅盤各别約一類不定者說也鈔至下更釋者離世間品疏抄雲正性離生即見道異名一名聖谛現觀一名正性離生一名正性決定言正性者有釋雲正性即是涅盤之理體性離邪妄故名為正性言離生者即見道無漏智名離生生者謂道所迷煩惱能令有情三界受生故名為生或能令有情善根不熟名生故離生有二初離卻生二離生澀等。
疏深密第二大意同此者即前探玄所引非於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等此大意與大般若同也。
疏又雲一切等者此文連前探玄引文也連次雲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恐畏衆生故。
疏又十輪下地藏十輪經第九雲為聲聞乘補特伽羅說聲聞法不為彼說獨覺乘法及大乘法為獨覺乘補特伽羅說獨覺法不為彼說聲聞乘法及大乘法為於大乘補特伽羅說大乘法不為彼說聲聞法獨覺乘法随諸有情根器所能說法釋曰既随根器定故說三乘法故疏雲皆性定五故。
疏故楞伽下四卷雲有五種無間種法性七卷雲有五種種性十卷雲我說五種乘性證法三經廣釋大同小異其第五無性下性宗中引釋即十卷文也。
▲言大莊嚴論者即種性品論雲種性有體由四種差别一由界二由信三由行四由果由界差别者衆生有種種界差别應知三乘種性有差别由信差别者衆生有種種性信可得於三乘随信一乘非信一切若無性差别則無信差别由行差别者衆生行行或有能進或有不能進若無性差别則亦無行差别由果差别者衆生菩提有上中下因果相似故若無性差别則亦無果差别(次下論釋有性竟次釋無性有二種謂時邊畢竟即下疏引者是今同楞伽皆順相宗引也)。
▲言及瑜伽者三十七雲補特伽羅成就者略有四種有聲聞種性者以聲聞乘而成就之有獨覺種性者以獨覺乘而成就之有佛種性以無上乘而成就之無上種性以善趣而成就之。
疏善戒地持者即菩薩善戒經并地持論也據開元錄雲菩薩地持經亦名菩薩戒經亦名菩薩地持論今編入律中存其經名除論錄目故今在律藏中名地持經也今鈔引者名論爾若善戒經即善行性品經雲菩薩發菩提心名之為支菩薩随發心行具足得阿耨菩提是故名支(由經标十法攝一切善法第一名支若地持第一名持上即有種性者也)若菩薩性者雖複發心勤修精進終不能得阿耨菩提是故當知非因發心勤修精進有菩薩性以是義故菩薩性者名之為支若地持論即種性品文雲初發心名為菩薩行方便持菩薩依行方便滿足阿耨菩提是故當知雖不發心不修行方便猶得名為種性持評曰經論大同小異疏中撮略二處文爾其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者此清涼義用瑜伽等意非善戒地持等文故然次疏雲無性瑜伽亦同此說者意雖似言上瑜伽三十七雲無種性者以善趣而成熟之亦同此善戒經說其實以善戒經同瑜伽論中說也思之。
鈔彼論雲種性有二一有種性二無種性等者若地持論雲雲何種性略有二種一者性種性二者習種性性種性者是菩薩六入殊勝展轉相續無始法爾是名性種性若從先來修善所得名習種性若菩薩戒經雲雲何名性性有二種一者本性二者客性言本性者陰界欲入次第相續無始無終法性自爾是名本性客性者謂所修集一切善法得菩薩者是名客性然鈔舉有無二性恐是性習二性未敢詳定。
▲言無始法爾等者法華明鈔言總意别故意顯第六意處中第八識内(以三科攝百法中十二處攝法第六意處收八王故故八在六内)含藏無漏勝種子故不同自餘有漏諸法故名殊勝自無始來法爾而有展轉相續窮未來際相續不盡(種子引種子故)即性種性也以此種子在藏識中第八識體屬意處攝是故總名六處殊勝而言亦雲下正是七卷楞伽第二雲五者無性複次大慧此中亦闡提何故於解脫中不生樂欲已舍一切善根故謂謗菩薩藏言此非随順契經調伏解脫之說作是語時善根悉斷不入涅盤十卷楞伽雲不得涅盤四卷楞伽第一雲不般涅盤故善戒等不能得無上菩提之言全同楞伽不得涅盤之義以前段疏引但言五者無性不引彼楞伽經釋無性之義經文故今例釋疏家不欲繁文但言亦雲也。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二十一 音釋 績 (子亦切功也積字)。
仞 (如震切八尺曰仞)。
礫 (力的切小石也)。
鍛 (所界所黠二切矛也音曬)。
崄 (魚檢切山崄也)。
毅 (魚記切緻果也)。
愔 (於斟切安和悅兒音音字)。
隋 (旬為切國名)。
壘 (音累壘山名)。
飙 (布遙切狂風也)。
陴 (婢支切城上女牆也)。
逵 (奇歸切九逵道也)。
俘 (芳符切雲軍所獲也左氏傳曰以為俘馘)。
翎 (魯丁切箭羽也)。
徼 (古麼切要也求也又古吊切骁字)。
刿 (居衛切利傷也)。
杓 (甫遙切杓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