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關燈
疏雲羊多附人如聲聞鹿多靜處如獨覺牛能負運如菩薩二利(彼抄雲因位牛車者根本智名牛有二功能一能證理二能引後智初如能負後如能運等)鈔一者機索者即密索也二口索者即顯索也。

     ▲鈔三乘之人以佛教門下尋言趣理出三界苦故問三乘出界俱至本果不答二乘到極果菩薩未到極果問三乘皆虛指何以偏二乘至果菩薩不至耶答二乘不求作佛得至小果菩薩意欲成佛至法華時三祇之行未滿故問既菩薩未至果何故此中謂究竟答小乘已得果謂為究竟菩薩但聞故說謂為究竟此時雖未解索一乘法已被三乘法門淘煉既久堪受一乘根器發起上扣擊於佛心密有索義也。

     ▲鈔三根者身子為上根第一周法說即解故四大聲聞(須菩提迦旃延迦葉目連也)為中根第二周喻說方解故富樓那等五百聲聞等為下根第三周聞宿世因緣始解故言求法求記者如方便品舍利弗三請即求法也如四大聲聞等聞舍利弗授記而有以譬喻等皆是求法求記也如方便品開示悟入即為說也如譬喻品授鹙子記等八處授記即與記也問二乘自知小果非真求記可耳菩薩自知當得大果何故亦求記耶答般若深密所化菩薩在見道前元意各趣當教之果今自生疑悔故别求一乘記也。

     ▲鈔彌勒序品陳四衆疑者由佛放光彌勒與四衆鹹疑問文殊(雲雲)何緣世尊現斯神變放光照東方等征佛定因也(欲回未達令入實故豈彌勒猶有疑也應知菩薩出界方始求記亦但約教道若約證道修進記深入地之後心入實故)又偈雲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即求法也)為當授記(即求記也)即一人發言言三人之心也。

     ▲鈔諸求三乘人等者若非三乘皆索比中文殊何故許斷三乘人疑也。

     ▲鈔開權顯實已是略賜未曾有法亦是許與菩提之記。

     ▲鈔法說索車者此直就法索一乘是當可聞可得故索不合前喻故雲法說亦不同前喻中不見三車故索三車身子三請在前方便品故喻索三車在後譬喻品故。

     ▲鈔騰疑白佛者時舍利弗既得授記複白佛言我今無疑親於佛前得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盤而今於佛聞所未聞皆堕疑惑善哉世尊願說因緣令離疑悔即騰舉衆疑啟白世尊請說譬喻之車除彼疑悔。

     ▲鈔彌勒陳疑者以下方菩薩從地踴出而佛言皆是我化時彌勒及無數菩薩心生疑惑怪未曾有雲何世尊於少時聞教化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令住菩提父少而子老舉世所不信。

     ▲鈔開示知見者答前身子三請說佛壽量答前彌勒請說果車由佛三身壽量長遠故能化爾許菩薩也等字等於譬喻品火宅喻等賜牛車答前請說喻。

     ▲鈔菩薩聞是法下即方便品文亦酬前身子之請即彼第三請中雲及餘求佛者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今既聞已即疑網除故雲歡喜既雲菩薩疑網除明是地前菩薩疑唯分别入見即除故。

     ▲鈔故合喻雲下初得佛知見中道智光如日無明在如夜自得中道智光如日慈悲入生死如夜常行悲智二法劫數遊戲三乘之人同入佛智故雲與諸菩薩及聲聞衆緣覺攝在聲聞之中。

     疏此則前三等者此師以法華之前皆名三乘權教由未明說唯為一事出現於世一切衆生皆得成佛法華名實教一乘則依乘及時以立四乘今一昔三權實異故不違教理。

     鈔則抑昔大乘了義之經者華嚴圓覺等了義大乘皆悉為權彼亦說一切衆生皆得作佛等義何抑為權耶。

     鈔若爾等者若昔大明權實爾(即蹑前答問轉有此難也)應超間讀文若會三歸一昔應無實無實乃不抑昔時聖教故若會二歸一昔應無權無權則四乘之義不成汝何許我四乘義耶此是光宅難清涼所辨順違皆不應理(超下)故為釋雲下清涼答也會權歸實則是會三為一昔時有權教大乘故許汝四乘之義為順理也若破小顯大即是會二歸一明昔有實教大乘而汝抑昔聖教故名違理也昔之權實二義亦存汝何不分昔大權實耶言爾耳者上言爾即如是也乃指此段疏文下言耳者即是語助(超上)。

     ▲言若作此宗難者清涼複難光宅昔有權教大乘故說會三歸一昔既有實教大乘會二歸一義則分明汝何不說耶然有本鈔是北字若北宗難者即唯識宗也對光宅是南宗故雲北宗此二宗皆難清涼也所以知者以天台然師雲今時言北宗者謂俱舍唯識據此然師與清涼同時則北宗正是唯識也難意雲既昔有實昔三中大乘是實唯會二歸一義則明矣(以彼宗不立四乘故)今答意雲約昔有實唯會二約昔有權則會三二義俱成等汝宗何獨立三乘耶準此則北字為勝若作清涼難光宅則與答文不相應也。

     鈔謂有問言等者此一段鈔科分為二。

     初文前懸辨(二) 初問答總明二段大意(二) 初問(謂有)後答(二) 初為取二字約理行(二) 初正明(故今)  後釋意(初會) 後通廢二字約教果(二) 初正明(後明)  後釋意(若約) 後泛明四字以彰通局(二) 初約局(然開)後約通(二) 初總明通義(若約)  後别釋開字(言開) 後正消疏文(今疏) 鈔約會取則下釋為取之意也問今言為取昔之三乘為取何乘故此答也問三乘是權一乘是實權實既異何故取權為實耶以其理不可分下答也理體無二故行雖曲直不同皆是一乘佛因故。

     ▲鈔若約廢音等者釋歸廢之意也問言廢昔歸今者昔三乘中為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