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關燈
雲通也況於下舉劣況勝也。

     鈔剎塵即入即下通局交徹二四句者即此一界攝一切此一界入一切等第二種四句又一塵攝一切剎一塵遍入一切剎等四句即下疏雲又以一塵例剎亦有四句義兼初一重四句初重四句無即入故第二重四句但例即入以塵例剎方有剎塵即入義故對下疏鈔可以詳審。

     鈔不壞相故不妨立時者以牒不壞相言即是牒疏中不壞所依疏牒不壞所依之處故須雲不妨立處今以前依時中意例依處故有本中是處字其義彰顯。

     ▲鈔然旨歸下會時處先後問旨歸中先依處後依時何以今先依時後依處故此答也意雲旨歸以七處等先已有故佛出於世後方始說經今疏意欲順經初言一時後言住阿蘭若菩提場中等故問今順六成就者何不依時依主依處為次耶答今順六成就中先明說時便明說處者即以時處為一對依主是人依三昧依現相是法即人法為次卻疎依主為第三也又以有所依之時處方有能依之人為次也問六成就中何以先時後處答言且便故。

     疏摩竭者此雲無毒害法華鈔雲上古有王率領此國賦性仁慈有犯罪者不行殺戮輕者以寶贖之犯重罪者被驅出國不行毒害因此為名又雲摩者遍也竭提聰慧也聰慧之人遍其國内言華藏者蓮華含子之處目之曰華藏今剎種及剎為大蓮華之所含藏故雲華藏。

     鈔娑婆者此雲雜會雜惡衆生共會一處故又正曰索诃此雲堪忍謂諸佛菩薩於一切雜惡衆生中行利樂時多諸怨嫉衆苦逼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故如提婆達多數欲害佛等欲彰所化弊惡能化悲深常以警之故立斯名言欲界者下地貪着弊欲曾無厭足唯此為界故名欲界。

     ▲鈔華藏世界六種震動者諸會結通之中皆有此文故言其地堅固者乃世主妙嚴品第一卷初文也言娑婆乃是土石諸山者即法華經妙音菩薩品文也。

     ▲鈔亦如螺髻下即淨名經佛國品中意梵雲屍棄此雲寶頂或雲寶髻亦名螺髻即初禅梵王也自在天宮即第六欲它化自在天宮也(為有勝天令它劣天變化五塵於中受樂顯己自在故以為名)肇公關中疏雲舍利弗在人而見土石梵王居天見如天宮問螺髻是初禅梵王應例如色界何故如六天耶答有二意一雲靈鹫等處正在欲界且指欲界最妙之處以為例耳二雲以身在欲界佛會中若言如初禅天宮欲界人天不能了知為欲令欲界人天俱了知故且就欲界最勝為論問梵王見雖同欲天尚是穢土何以證淨義耶答雖非是淨但證前随根所見不同之義且佛土真淨超絕三界豈真如天宮世淨而已哉(設有七珍穢衆生住故亦非淨土也)此蓋齊其所見而為言耳。

     ▲鈔華藏品下正引當經證也下疏鈔雲喻衆生同處異見佛本無二金色銀色剎本是一見淨土穢土鈔即二四句下即第二重淨穢無礙四句中第三一句淨穢隐顯無礙勝劣二根同見故剎體自在故未能窮究四句融通玄妙之義故雲近宗若爾前二義亦淨穢無礙初重四句中初師得初句第二師得第二句何以偏此近宗答雖各得一句前二師淨穢各異義局淺故後一師且知剎該淨穢稍深於彼故雲近宗。

     鈔前一四句以本剎末剎相望成四句下一節鈔文釋此四句作二種本末口科分二。

     初理事别說事剎具本末(二) 初前三約事(二) 初别釋(二) 初釋初二句(二) 初正釋(華藏)二揀濫(二) 初揀非(然未)  後顯是(今論) 二釋第三句(二) 初正釋(第三)二揀濫(二) 初揀非(不同)  後顯是(今要) 二總結(上三) 次第四約理(第四) 後理事相望事剎皆為末(二) 初正釋(若理)  二引證(故華) 鈔華藏為本剎等者問華藏既含諸剎何言淨耶答成就品疏雲就佛言之故無國而非淨也一切淨穢等土皆是如來通慧力成為物而取拟将普應。

     ▲鈔若寬狹相望自屬通局者此有二意若泛論寬狹則本剎通末剎局若以本剎唯淨末通染淨則本局末通雖有二意皆屬通局非此所論。

     ▲鈔上三皆約事者第三秪論娑婆在華藏中亦非無礙故雲皆約事明。

     ▲鈔故華藏品下疏雲初句标名次句不壞分量即同真性次句具德莊嚴末句無礙安住今此中意初句望第二句證事末不礙理本第二句望後二句證理本不礙事末或可通證染淨本末華藏不壞分量應劣根故染證初句極清淨故淨證第二句不壞總分量故華藏不壞别分量故華藏内娑婆證第三句皆即同真性染淨相盡故證第四句既全不壞即同真性明知四句渾融無礙。

     鈔不論本末染淨者不濫前四句故亦揀非也今正約下顯是也以前四句此娑婆對華藏故唯稱染今於娑婆再分故通染淨亦作二解初約剎體隐顯論二就機見勝劣說言俱約二人同見者謂勝機所見淨顯穢隐劣機所見穢顯淨隐同時無礙所以然者剎土體性自在故。

     鈔前四句約一重等者不論相攝又約人望處說一在此界七處說二十方諸剎有佛與此齊說上二事也三即此一佛七處如月入百川不分而遍事事無礙也四以前三句歸理後四句攝入無礙前三句事事無礙第四句以前三句歸理平等。

     鈔以粗例細者問疏雲以塵例剎科中何言以粗例細答疏中先言所例後說能例科先舉能例後說所例前後雖異大意無差言引文如前者即依中現依等中引第六經偈雲佛剎微塵數如是諸國土能令一念中一一塵中現若作四句者一或局此一塵攝一切國故二或通此一塵入一切剎故三俱即攝即入故四泯形奪相盡(平漫四句例知)。

     鈔四遍塵道者即空中塵往來遊履之道雖舉所遊之道意取能遊之塵也旨歸雲謂十方虛空界中一一塵處皆有彼剎悉於中現演說此經即取十方與裟婆同類中塵道也六該剎塵者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