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道則應說華嚴經亦依不動三昧答已卻諸魔成無上道孰可動耶與入涅盤時不動三昧名同義異望說華嚴時同定别。
▲鈔海印三昧者海印之三昧海印即三昧二釋皆通問經中諸會入定但有藏身等定曾何言入海印而說此經耶答如藏身等定當會别義今海印定即一部通義此應古德義取海印炳現以為所依不然豈得諸會皆一念頓演耶故指涅盤不動亦以此經之文義顯他經之意故知義取爾。
▲鈔賢首品疏廣說之者彼疏雲今以十義釋之以表無盡一無心能現義經雲無有功用無分别故(此句即賢首品)二現無所現義經雲如光影故出現品雲普現一切衆生心念根性欲樂而無所現故三能現與所現非一義四非異義經雲大海能現能所異故非一水外求像不可得故非異此顯定心與所現法即性之相能所宛然即相之性物我無二五無去來義水不上取物不下就而能顯現三昧之心亦爾現萬法於自心彼亦不來羅身雲於法界未曾暫去上之五義與鏡喻大同六廣大義經雲於一念頃徧十方悉能包含無所拒故明三昧心周于法界則衆生色心皆定心中物用周法界亦不離此心七普現義經雲一切皆能現故出現品雲菩提普印諸心行故此與廣大義異者此約所現不揀巨細彼約能現其量普周又此約所現無類不現彼約能現無行不修八頓現義經雲一念現故謂無前後一念頓成九常現義非如明鏡有現不現時十非現現義非如明鏡對至方現經雲現於四天下像故謂四兵羅空對而可現(此揀也如經雲如淨水中四兵像各各别異無交雜等)四天之像不對而現故雲非現現也以不對待故是故常現該三際也(釋成橫豎九豎十橫所以異也)具上十義故稱海印諸佛窮究菩薩相似。
▲鈔今略示其相者法喻交互亦略具前十義初遠喻中即前第十兼第九義問凡鏡水印物對至方現如何海印不對而現耶答此即海上有希奇之德也賢首品經雲海有希奇殊特法能為一切平等印衆生寶物及川流普悉包含無所拒無盡禅定解脫者為平等印亦如是等。
▲鈔亦猶下以香水海世人不能見故再舉近水以喻之無來無去即前第五義非有非無即第二義非一即第三義非異即第四義。
▲鈔如來智海下約法說此中具四義無心即第一義頓現即第八義一切衆生心念根欲下即六七二義雖十義無遺而不廣釋故雲略示又法喻影略而示故雲略示也。
▲鈔故下經雲者即出現品偈唯證第七義。
▲鈔非唯下上句顯前有缺下正顯本義。
▲鈔賢首品雲下然經有六偈純顯現十法界之化用具雲或有剎土無有佛於彼示現成正覺或有國土不知法於彼為說妙法藏無有分别無功用於一念頃徧十方如月光影靡不周無量方便化衆生於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現成佛道轉正法輪入寂滅乃至舍利廣分布(此三偈頓現佛化用)或現聲聞獨覺道或現成佛普莊嚴如是開闡三乘教廣度衆生無量劫(此一偈現三乘化用)鈔中二偈(初偈現餘六類化用後一偈總結大用所依之定)意明頓現十法界能應之身應一切衆生心念根欲故也。
▲鈔能應所應皆為萬像者前義即所應後義即能應二義同時方為智海含萬像也。
疏皎性空之滿月頓落百川者問新經疏序雲星羅法身影落心水鈔約感應相對分四句中今此疏文唯有一二兩句缺三四兩句謂一一星落一川如一佛應一機二一星落百川如一佛應多機(此二句今疏可說)三一切星落一川如多佛應一機四一切星落一切川如多佛應多機(此二句今疏義缺)今文既缺豈得稱滿答今所以不同彼者唯取一多無礙義故雖有多佛本唯一無障礙身雲故兼順彼文不起樹王羅七處之義故又新舊影顯義方足故。
鈔第二明能應身。
一段鈔文口科分二 初略消疏文(此之)後具釋疏意(二) 初喻顯(謂若)二法合(二) 初能依所依異(三) 初總法合(能空)二引證(二)(故一) 初月喻身(二) 初水喻機(故出) 後水喻剎(智幢) 後月喻法(若準) 三結顯(上皆) 二能依所依同(三) 初總法合(若以)二引證(二)(故一) 初月喻身(二) 初水喻機(故出) 後水喻剎(智幢) 後月喻法(若準) 三結顯(則空) 鈔唯性字是法等者影顯前對亦智字是法餘皆是喻以智該之皆含法喻也今言以性該之餘文皆含法喻二意也含喻可知含法者以法性為所依有報圓之智月分百川之應化月影也無勞異說。
▲鈔若秋空下喻及法中皆三身對詳可了。
▲鈔譬如下以月喻身唯證化身也喻中四義一映衆星光二随時圓缺三澄淨水中影無不現四一切見者皆對目前法中亦四一智圓映二乘衆二常身随宜現壽延促三淨心器中影無不現四見佛之者皆謂對前。
▲鈔智幢偈雲者雙證報化二身喻及法中各初後一句是報身中間二句皆化身言水亦喻剎者前以百川喻物根明有善皆見今亦喻所依剎顯無所不周。
▲鈔若準離世間品下若依前自具十身故下鈔配為化身則唯證化身若依融三世間為十身則此偈證菩薩身及法身之二身也以經雲菩薩淨法輪故或唯證法身是菩薩之法輪故唯取法輪喻月也言不為世所雜者悲不失智故雖處世而無染準此則水亦喻於世間。
▲鈔若以相歸性者喻中如攝月歸空離所依空無能依月故言空亦名佛者即性空真佛也。
▲鈔則空色照水等者以空天之色照現淨水則天之晴空影落淨水言天猶空也者此中晴天字即疏中空字也若次第歸者月影化身歸本月報身本月報身歸晴空法性物根及剎土淨水與晴空一際則唯一法性也又若唯前義則似法報相分若唯次義則法報冥一今雙明二義不即不離方為圓暢。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三
▲鈔海印三昧者海印之三昧海印即三昧二釋皆通問經中諸會入定但有藏身等定曾何言入海印而說此經耶答如藏身等定當會别義今海印定即一部通義此應古德義取海印炳現以為所依不然豈得諸會皆一念頓演耶故指涅盤不動亦以此經之文義顯他經之意故知義取爾。
▲鈔賢首品疏廣說之者彼疏雲今以十義釋之以表無盡一無心能現義經雲無有功用無分别故(此句即賢首品)二現無所現義經雲如光影故出現品雲普現一切衆生心念根性欲樂而無所現故三能現與所現非一義四非異義經雲大海能現能所異故非一水外求像不可得故非異此顯定心與所現法即性之相能所宛然即相之性物我無二五無去來義水不上取物不下就而能顯現三昧之心亦爾現萬法於自心彼亦不來羅身雲於法界未曾暫去上之五義與鏡喻大同六廣大義經雲於一念頃徧十方悉能包含無所拒故明三昧心周于法界則衆生色心皆定心中物用周法界亦不離此心七普現義經雲一切皆能現故出現品雲菩提普印諸心行故此與廣大義異者此約所現不揀巨細彼約能現其量普周又此約所現無類不現彼約能現無行不修八頓現義經雲一念現故謂無前後一念頓成九常現義非如明鏡有現不現時十非現現義非如明鏡對至方現經雲現於四天下像故謂四兵羅空對而可現(此揀也如經雲如淨水中四兵像各各别異無交雜等)四天之像不對而現故雲非現現也以不對待故是故常現該三際也(釋成橫豎九豎十橫所以異也)具上十義故稱海印諸佛窮究菩薩相似。
▲鈔今略示其相者法喻交互亦略具前十義初遠喻中即前第十兼第九義問凡鏡水印物對至方現如何海印不對而現耶答此即海上有希奇之德也賢首品經雲海有希奇殊特法能為一切平等印衆生寶物及川流普悉包含無所拒無盡禅定解脫者為平等印亦如是等。
▲鈔亦猶下以香水海世人不能見故再舉近水以喻之無來無去即前第五義非有非無即第二義非一即第三義非異即第四義。
▲鈔如來智海下約法說此中具四義無心即第一義頓現即第八義一切衆生心念根欲下即六七二義雖十義無遺而不廣釋故雲略示又法喻影略而示故雲略示也。
▲鈔故下經雲者即出現品偈唯證第七義。
▲鈔非唯下上句顯前有缺下正顯本義。
▲鈔賢首品雲下然經有六偈純顯現十法界之化用具雲或有剎土無有佛於彼示現成正覺或有國土不知法於彼為說妙法藏無有分别無功用於一念頃徧十方如月光影靡不周無量方便化衆生於彼十方世界中念念示現成佛道轉正法輪入寂滅乃至舍利廣分布(此三偈頓現佛化用)或現聲聞獨覺道或現成佛普莊嚴如是開闡三乘教廣度衆生無量劫(此一偈現三乘化用)鈔中二偈(初偈現餘六類化用後一偈總結大用所依之定)意明頓現十法界能應之身應一切衆生心念根欲故也。
▲鈔能應所應皆為萬像者前義即所應後義即能應二義同時方為智海含萬像也。
疏皎性空之滿月頓落百川者問新經疏序雲星羅法身影落心水鈔約感應相對分四句中今此疏文唯有一二兩句缺三四兩句謂一一星落一川如一佛應一機二一星落百川如一佛應多機(此二句今疏可說)三一切星落一川如多佛應一機四一切星落一切川如多佛應多機(此二句今疏義缺)今文既缺豈得稱滿答今所以不同彼者唯取一多無礙義故雖有多佛本唯一無障礙身雲故兼順彼文不起樹王羅七處之義故又新舊影顯義方足故。
鈔第二明能應身。
一段鈔文口科分二 初略消疏文(此之)後具釋疏意(二) 初喻顯(謂若)二法合(二) 初能依所依異(三) 初總法合(能空)二引證(二)(故一) 初月喻身(二) 初水喻機(故出) 後水喻剎(智幢) 後月喻法(若準) 三結顯(上皆) 二能依所依同(三) 初總法合(若以)二引證(二)(故一) 初月喻身(二) 初水喻機(故出) 後水喻剎(智幢) 後月喻法(若準) 三結顯(則空) 鈔唯性字是法等者影顯前對亦智字是法餘皆是喻以智該之皆含法喻也今言以性該之餘文皆含法喻二意也含喻可知含法者以法性為所依有報圓之智月分百川之應化月影也無勞異說。
▲鈔若秋空下喻及法中皆三身對詳可了。
▲鈔譬如下以月喻身唯證化身也喻中四義一映衆星光二随時圓缺三澄淨水中影無不現四一切見者皆對目前法中亦四一智圓映二乘衆二常身随宜現壽延促三淨心器中影無不現四見佛之者皆謂對前。
▲鈔智幢偈雲者雙證報化二身喻及法中各初後一句是報身中間二句皆化身言水亦喻剎者前以百川喻物根明有善皆見今亦喻所依剎顯無所不周。
▲鈔若準離世間品下若依前自具十身故下鈔配為化身則唯證化身若依融三世間為十身則此偈證菩薩身及法身之二身也以經雲菩薩淨法輪故或唯證法身是菩薩之法輪故唯取法輪喻月也言不為世所雜者悲不失智故雖處世而無染準此則水亦喻於世間。
▲鈔若以相歸性者喻中如攝月歸空離所依空無能依月故言空亦名佛者即性空真佛也。
▲鈔則空色照水等者以空天之色照現淨水則天之晴空影落淨水言天猶空也者此中晴天字即疏中空字也若次第歸者月影化身歸本月報身本月報身歸晴空法性物根及剎土淨水與晴空一際則唯一法性也又若唯前義則似法報相分若唯次義則法報冥一今雙明二義不即不離方為圓暢。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