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門人真樸編次
雜著
參禪要語
此事如天普蓋、似地普擎,翕也纖塵不立,張也橫亙十方,爍迦明辨無由,佛祖侵欺不得,一切平等,浩然大均,說智、說愚不得,說迷、說悟不得,說理、說事不得,說如、說異不得。
所以道: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想,即如如佛。
于此見得,不用回頭轉腦,罕遇奇逢,最省心力。
倘或承當不下,便須著意參究,但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非語言所造、非寂滅可通、非思慮能知、非見聞可覓,然則要且如何趨向?如何著力? 第一先須發決定信,信者信得當人有此一大事因緣,可以了脫生死、可以超凡越聖、可以入塵勞而不被塵勞所拘、可以住境緣而不被境緣所縛,一信永信,決定無移。
具此信力,方可于一切處參、一切時究。
畢竟參究箇甚麼?日昨上問:「『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如何是不傳底事?」忞良久,問 上雲:「陛下會麼?」上雲:「不會。
」忞雲:「祇者不會底,畢竟是箇甚麼?是何面目?是何體段?但恁麼回光返照,痛自鞭逼,刻刻提撕、念念省察,日久歲深自有相應時節。
然 皇上日應萬幾,不能謝絕諸緣,但事來則應、事過即休,除軍國大事外,凡緣務可省者即省之,切不可一暴十寒、不可思前算後、不可猒喧求靜、不可除妄覓真,于中或暫得輕安、或昏沈攪擾,或聖境現前、或倦勞思逸生,一念退舍不得著、一豪顧戀不得著、一念歡喜不得著、一念護惜不得,纔有所著,便成窠臼。
直須如王秉劍,壁立千仞,魔外精靈一時俱斬。
或有時目前虛豁豁地,不見有身、不見有心、不見有山河大地,切忌此處歇腳,快須蹋步向前,不覺不知築著磕著,如忘忽記、如暗得燈、如平地得寶、如遠出歸家,洞見本地風光,百匝千重頭頭顯露,色空明暗法法全彰,方知本性圓明,本來清淨、本自具足、本自現成、本無迷悟、本無得失。
然或悟境不忘,謂之見地不脫,此病猶深,直須平平帖帖放曠自如,饑餐渴飲不資餘力,將前所知所證拋在糞埽堆頭,依然隻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屨處。
自此安邦定國,海晏河清,端拱無為垂衣而治,方名了事丈夫也。
」 師蕘說 曰:「稽古帝王之見於詩書者,必堯舜為首稱。
蓋堯之巍煥則天,舜之恭已無為而民自化,政治之隆斯為尚矣。
然孔子復稱舜為大智,顧不揭其聰明天縱者,奚若濬哲生知者,奚若直曰舜好問而好察邇言焉。
邇言者何?即詩所謂『先民有言,詢于芻蕘』,書所謂『芻蕘必采,工瞽必詢』者是也。
「今上踞菩薩位,現帝王身,無師智、自然智蓋已積劫圓成,故能總握乾綱於幼沖之年,又安天下于細旃之上,日應萬幾直如庖丁之解牛,于遊刃之間無不恢恢乎其有餘地者,尤復敦兮若樸、渾兮若濁,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為心,此豈昭昭察察苛細矜能之士足以管窺萬一?乃謙光導物,不恥下詢而問字于忞。
雖泰山不讓土壤、江海不擇細流,抑輕塵足嶽、滴水汪洋,忞將何自而上裨山海之高深,唯是仰體宸衷不自聖神與谷王善下之義。
謹采詩書所謂敬獻二言曰『師蕘』雲者,敢謂下下人有上上智?誠以芻蕘固民之至賤而識之,最卑者也尚可為師,則凡茲後先疏附奔走禦侮之藹藹。
王多吉士,我皇有不廣,乃忠集、乃益虛懷而翕受之乎,彼人之好我者又何所顧忌?固靳夫嘉謀嘉猷之入告我後哉,虛懷以集忠告,則我皇無心思,而眾人之心思皆心思矣。
翕受以聽謀猷,則我皇無耳目,而眾人之耳目皆耳目矣。
眾人之耳目皆耳目故,耳目斯能及遠;眾人之心思皆心思,故心思可以窮神。
窮神極遠,故無幽弗燭、無逖弗周。
舉九州萬國之情形,無告顛連之赤子,日昭昭于袞扆之前,悉綱之紀之、經之綸之,勞來而匡直之,輔翼而振得之,俾鹹適其所宜,各正其性命,將見巍煥則天之勛業可奏,于恭已無為之治也何有。
於乎!帝賚良弼乃在版築之傳,巖釣訪渭濱而得鷹揚之呂尚,安知市井魚鹽之內、芻蕘雉兔之間,無名世興王之佐哉,則又不得不為我皇三緻意焉。
」 敕建南苑德壽寺記 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以設教利生,無非開覺群迷,俾明自性而已。
自性明,則塵勞息;塵勞息,則法界純真;法界純真,則超然無寄。
故初祖之對武帝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然迷途未復、覺路方遙,苟不導修福嚴則沒在諸苦,曷由自振?此覺帝之揚靈火宅,凡以利樂夫人天者至悉也。
乃後世過舉,匱國窮民,專求祜祐於靈祠象設福之修,且不勝其怨之叢。
自蕭梁差跌以來,為世儒口實,不知幾千萬喙矣。
天祚有清,我皇應運,爰以幼沖之年總攬乾綱,削平四海,幅員之廣,奄有華戎。
其於敬天法祖之規、緻治勤民之本,遠則希蹤大禹、近實取譬漢文。
語其敏求則經生未逮,推其問察則艸野可師。
所以諸凡帝典王謨、詩書六藝,朝堂之得失、相業之醇瑕
所以道: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想,即如如佛。
于此見得,不用回頭轉腦,罕遇奇逢,最省心力。
倘或承當不下,便須著意參究,但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非語言所造、非寂滅可通、非思慮能知、非見聞可覓,然則要且如何趨向?如何著力? 第一先須發決定信,信者信得當人有此一大事因緣,可以了脫生死、可以超凡越聖、可以入塵勞而不被塵勞所拘、可以住境緣而不被境緣所縛,一信永信,決定無移。
具此信力,方可于一切處參、一切時究。
畢竟參究箇甚麼?日昨上問:「『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如何是不傳底事?」忞良久,問 上雲:「陛下會麼?」上雲:「不會。
」忞雲:「祇者不會底,畢竟是箇甚麼?是何面目?是何體段?但恁麼回光返照,痛自鞭逼,刻刻提撕、念念省察,日久歲深自有相應時節。
然 皇上日應萬幾,不能謝絕諸緣,但事來則應、事過即休,除軍國大事外,凡緣務可省者即省之,切不可一暴十寒、不可思前算後、不可猒喧求靜、不可除妄覓真,于中或暫得輕安、或昏沈攪擾,或聖境現前、或倦勞思逸生,一念退舍不得著、一豪顧戀不得著、一念歡喜不得著、一念護惜不得,纔有所著,便成窠臼。
直須如王秉劍,壁立千仞,魔外精靈一時俱斬。
或有時目前虛豁豁地,不見有身、不見有心、不見有山河大地,切忌此處歇腳,快須蹋步向前,不覺不知築著磕著,如忘忽記、如暗得燈、如平地得寶、如遠出歸家,洞見本地風光,百匝千重頭頭顯露,色空明暗法法全彰,方知本性圓明,本來清淨、本自具足、本自現成、本無迷悟、本無得失。
然或悟境不忘,謂之見地不脫,此病猶深,直須平平帖帖放曠自如,饑餐渴飲不資餘力,將前所知所證拋在糞埽堆頭,依然隻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屨處。
自此安邦定國,海晏河清,端拱無為垂衣而治,方名了事丈夫也。
」 師蕘說 曰:「稽古帝王之見於詩書者,必堯舜為首稱。
蓋堯之巍煥則天,舜之恭已無為而民自化,政治之隆斯為尚矣。
然孔子復稱舜為大智,顧不揭其聰明天縱者,奚若濬哲生知者,奚若直曰舜好問而好察邇言焉。
邇言者何?即詩所謂『先民有言,詢于芻蕘』,書所謂『芻蕘必采,工瞽必詢』者是也。
「今上踞菩薩位,現帝王身,無師智、自然智蓋已積劫圓成,故能總握乾綱於幼沖之年,又安天下于細旃之上,日應萬幾直如庖丁之解牛,于遊刃之間無不恢恢乎其有餘地者,尤復敦兮若樸、渾兮若濁,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為心,此豈昭昭察察苛細矜能之士足以管窺萬一?乃謙光導物,不恥下詢而問字于忞。
雖泰山不讓土壤、江海不擇細流,抑輕塵足嶽、滴水汪洋,忞將何自而上裨山海之高深,唯是仰體宸衷不自聖神與谷王善下之義。
謹采詩書所謂敬獻二言曰『師蕘』雲者,敢謂下下人有上上智?誠以芻蕘固民之至賤而識之,最卑者也尚可為師,則凡茲後先疏附奔走禦侮之藹藹。
王多吉士,我皇有不廣,乃忠集、乃益虛懷而翕受之乎,彼人之好我者又何所顧忌?固靳夫嘉謀嘉猷之入告我後哉,虛懷以集忠告,則我皇無心思,而眾人之心思皆心思矣。
翕受以聽謀猷,則我皇無耳目,而眾人之耳目皆耳目矣。
眾人之耳目皆耳目故,耳目斯能及遠;眾人之心思皆心思,故心思可以窮神。
窮神極遠,故無幽弗燭、無逖弗周。
舉九州萬國之情形,無告顛連之赤子,日昭昭于袞扆之前,悉綱之紀之、經之綸之,勞來而匡直之,輔翼而振得之,俾鹹適其所宜,各正其性命,將見巍煥則天之勛業可奏,于恭已無為之治也何有。
於乎!帝賚良弼乃在版築之傳,巖釣訪渭濱而得鷹揚之呂尚,安知市井魚鹽之內、芻蕘雉兔之間,無名世興王之佐哉,則又不得不為我皇三緻意焉。
」 敕建南苑德壽寺記 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以設教利生,無非開覺群迷,俾明自性而已。
自性明,則塵勞息;塵勞息,則法界純真;法界純真,則超然無寄。
故初祖之對武帝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
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然迷途未復、覺路方遙,苟不導修福嚴則沒在諸苦,曷由自振?此覺帝之揚靈火宅,凡以利樂夫人天者至悉也。
乃後世過舉,匱國窮民,專求祜祐於靈祠象設福之修,且不勝其怨之叢。
自蕭梁差跌以來,為世儒口實,不知幾千萬喙矣。
天祚有清,我皇應運,爰以幼沖之年總攬乾綱,削平四海,幅員之廣,奄有華戎。
其於敬天法祖之規、緻治勤民之本,遠則希蹤大禹、近實取譬漢文。
語其敏求則經生未逮,推其問察則艸野可師。
所以諸凡帝典王謨、詩書六藝,朝堂之得失、相業之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