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四

關燈
普賢菩薩亦雲:『我未見一法有大過患如瞋者。

    』故曰:『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者,此也。

    」 上曰:「朕遇境逢緣多不能覺炤,然過後冰消,決不記懷那箇。

    」師曰:「忞素知 皇上長空皓月,不遷不貳,但我 皇喜怒與別箇不同,恆言有之:『天子一怒,伏屍萬裡。

    』待過後不記,早已遲了。

    」 上乃點首曰:「知道了。

    」 後近侍李國柱語師:「如今萬歲爺非但不打人,即罵亦希逢矣。

    又,萬歲爺極贊老和尚,言『胸懷平坦,亦最慈和樂易』雲雲。

    」 上一日與師廣譚古今詞賦,謂:「詞如楚騷、賦如司馬相如,皆所謂開天闢地之文,至若宋臣蘇軾前後赤壁賦則又獨出機杼,別成一調,尤為精妙,老和尚看者兩篇前後孰優?」師曰:「時人多謂前賦『自其變者觀之』下不合說道理,不如後賦命意更覺渾然無跡。

    據道忞看來,蘇軾自以才高忤世,不得于君,謫遷散地遠竄江湖,一切牢騷不平之氣付諸水月夢幻之觀。

    前來江山難再,風月無窮,即後來涉險歸休,萬緣一夢。

    非前篇之遊神道妙,無由知後篇之寓意深長,前賦即後賦,難置優劣其間也。

    」 上曰:「老和尚論得極當。

    」乃通誦前賦一篇,問師曰:「念得不錯麼?」師曰:「不錯。

    」上復言:「晉朝無文字,唯陶潛歸去來辭獨佳。

    」亦為師誦之,又誦離騷,至中間覺齟齬,乃曰:「久不經理,竟忘前失後矣。

    」復言:「明臣文章事業不減唐宋,朕極喜王守仁瘞旅文、洎申時行袪倦文,老和尚曾看過麼?」師答:「未曾。

    」 上命侍臣取來與師共讀,時日已入酉矣,師曰:「道忞老眼昏華,跟隨我 皇不上。

    」 上乃同師立簷前,讀竟復入就坐。

    少頃 上忽作惡,就外歐吐,還語師曰:「朕邇來脾氣不佳,適行者然燭,觸硫黃氣故歐耳。

    」師斥行者, 上曰:「老和尚不要責他,他那裏知得朕脾胃有病也?」師曰: 「聖躬太勞,乞回宮安息。

    」上曰:「適纔老和尚話尤未了。

    」師為敘訖, 上乃回宮。

     上一日語師:「宮中有明朝成祖所集之書,名曰『永樂大典』者,以一殿貯藏,無慮數百萬卷。

    」師曰: 「皇上可曾看過麼?」 上曰:「朕曾聊展一二冊,若欲看過,恐皓首窮年莫竟其籍也。

    」師曰:「年代深遠,繙閱為難,得不傷於蠹魚?」 上曰:「收藏謹固,卷帙如新。

    」師曰:「此書如何彙集?」 上曰:「依沈約平上去入之韻以為編次,如上平一東,即一東字便有五十來卷。

    」師曰:「其中所載何事?」 上曰:「天文、地理、山川、人物,凡有涉於東字者,靡不畢載。

    」師曰:「常言祕閣奇書多有人間目未經見者,道忞今日親聆 皇上天語,真聞所未聞矣。

    」 上一日謂師曰:「少林堂頭涵宇也集有五燈續略,將那付帕子底盡收入祖師圖。

    西山者裏有箇達如,亦是少林付帕僧也,在五燈續略上。

    若達如上得傳燈,朕也上得。

    」師曰:「到是 皇上上得,達如上不得。

    此僧嘗親近先師,在道忞會下亦住過,彼時不善用心,曾著境魔了一年。

    然五燈續略聞得, 皇上許他入藏是否?」 上曰:「朕那時知得僧家甚麼長短,後閱《楞嚴》始知有佛法道理,知有宗門下事,及老和尚諸善知識輩則皆憨璞之力,故憨璞大有功于法門者也。

    」 上又曰:「聞得報恩和尚十九歲便悟道,得恁少年極是難得。

    」師曰:「少年悟道古來亦有,如佛日禪師見夾山時,年方十三,機辯縱橫,早已徹悟。

    但如玉兄廿三五歲便出世為人,乃奇特耳。

    」 上曰:「慈壽、玄水亦少年出世。

    」?溪進曰:「南方如玄水後生付法者甚多。

    」師曰:「後生付法不道全無,如玄水敢在 皇上面前敲鐘擂鼓,陞座說法,也是難得。

    」 上曰:「果亦奇特。

    聞他為老和尚修笑祖塔,不知怎樣葺理?」師曰:「四圍築了百來丈石牆。

    」 上曰:「裏面須做些房子,好著人看守。

    」師曰:「他意亦欲起五間塔院,尚未動工。

    」 上曰:「笑嵒和尚塔在那一方?」師曰:「出西直門,過了高浪橋北行一二裡,踞昌平大路上。

    」 上曰:「此地朕常來往,不知有笑祖塔。

    」師曰:「荒冢纍纍, 皇上何由得知?」 上曰:「者番有便,朕當親詣塔前瞻禮一回。

    」 上一日語師:「朕再與人同睡不得,凡臨睡時,一切諸人俱命他出去了方睡得著,若聞有一些氣息則通夕為之不寐矣。

    」師曰: 「皇上夙世為僧,蓋習氣不忘耳。

    」 上曰:「朕想前身的確是僧,今每常到寺,見僧家明窗淨幾輒低回不能去。

    」又言:「財寶、妻孥,人生最貪戀擺撲不下底。

    朕于財寶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孥覺亦風雲聚散,沒甚關情。

    若非皇太後一人罣念,便可隨老和尚出家去。

    」師曰:「剃髮染衣乃聲聞、緣覺羊鹿等機,大乘菩薩要且不然,或示作天王、人王、神王、及諸宰輔保持國土,護衛生民,不猒拖泥帶水,行諸大悲大願之行。

    如祇圖清淨無為、自私自利,任他塵劫修行也到不得諸佛田地。

    即今 皇上不現帝王身,則此番召請耆年光揚法化,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