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門人真樸編次
奏對別記下
上一日問師:「先老和尚與雪嶠大師書法,二老孰優?」師曰:「先師學力既到而天分不如,雪大師天資極高而學力稍欠,故雪師少結搆而先師乏生動,互有短長也。
記得先師常語忞曰:『老僧半生務作運箇生硬手腕,東塗西抹,有甚好字?虧我膽大耳。
』」 上曰:「此正先老和尚之所以善書也,揮豪時若不膽大,則心手不能相忘,到底欠于圓活。
」 上復問:「老和尚楷書曾學甚麼帖來?」師曰:「道忞初學黃庭不就,繼學遺教經,後來又臨夫子廟堂碑一上,由不能專心緻志,故無成字在胸,往往下筆即點畫走竄也。
」 上曰:「朕亦臨此二帖,怎麼到得老和尚田地?」師曰: 「皇上天縱之聖,自然不學而能,第忞輩未獲睹龍蛇勢耳。
」 上曰:「老和尚處有大筆與紙麼?」師曰:「紙即 皇上敕忞書手卷底,尚有十餘張,但新制鬃豪恐不堪 上用。
」 上乃命侍臣研墨,即席濡豪擘窠,書一「敬」字,復起立,連書數幅,持一示師,曰:「此幅何如?」師曰:「此幅最佳,乞賜道忞。
」 上連道不堪,師就 上手撤得,曰:「恭謝 天恩。
」 上笑曰:「朕字何足尚?崇禎帝字乃佳耳。
」命侍臣一并將來,約有八九十幅,上一一親展視,師時覺上容慘戚,默然不語。
師觀畢, 上乃涕洟曰:「如此明君身嬰巨禍,使人不覺酸楚耳。
」又言:「近修明史,朕敕群工不得妄議崇禎帝,又命閣臣金之俊撰碑文一通,豎于隧道,使天下後世知明代亡國罪由臣工,而崇禎帝非失道之君也。
」師曰:「先帝何修,得我 皇為異世知己哉?」 上一日語師:「聞江南下戶之家生子則育,生女即淹殺,是何道理?」師曰:「為貧故,恐他日養成及笄,難辦嫁資耳。
」 上曰:「豺虎性極殘忍,饑不食子;為人父母奈何使其出世一番,不見天日而速赴黃泉哉?即貧無嫁資,于問名納采之日不受其聘禮,則嫁時無妝奩亦怪我不得。
朕極痛恨此事,已傳敕民間,如有此等父母議罪。
」乃出經筵日記中諸臣贊美之文,與師誦之,師曰: 「皇上保民纖悉如此,不特嬰孩受賜,三十年後,九土萬方無復更有曠夫,生齒日繁既庶,且教黃虞將不難再見于今矣。
」 上一日命侍臣持新傳大覺禪師真示師,師曰:「即道忞未晤玉兄,然觀此道容亦尊嚴可敬,但頭戴青帽,覺從上佛祖無此體制。
」 上曰:「何如?」師曰:「五篇七聚之中有一百眾學法,凡禮佛誦戒,入聚落、進王宮不得覆頭,犯者突吉羅。
」 上曰:「報恩和尚日常戴帽,畫工炤樣寫出,不便喚渠卸卻也。
」?溪進曰:「本師歸山後,聽諸禪夏不戴帽矣。
」 上曰:「報恩規矩何緣頓改?」師曰:「玉兄面稟 儀刑,親聞 聖訓,豈更死守善道?」上乃述大覺應詔始末因緣,且言:「當日在山即堅臥不起,極是高尚,到了天津卻欲餓死不來。
如人家請客相似,客到門了不肯入,教那東家體面何在?朕是直人,便艸箇劄子數他一上。
故論佛法,朕當拜他;若朕去歲教詔一番,報恩和尚又當拜朕。
」師曰:「玉兄此番舉止亦無他念,緣生性不耐見士大夫,一旦蒙詔,誠慮赫赫天威難于瞻對。
不知我 皇佛心天子,不向四威儀中簡點僧家,與別箇帝王迥異。
」 上曰:「從古帝王信向與否雖有不同,然僧家長短斷然不問,凡尋僧家底事,皆是臣子做底勾當,故老和尚不要怕,朕指曹、王二學士曰:須怕他兩箇。
」二人俯伏長笑。
上一日命內臣張問達寫師道容,裝潢既就,展示曹、王二學士。
上為諦審再三,乃曰:「覺得豐神奕奕,有生動之意。
」二臣歎羨不已,師因進曰:「道忞山野陋質,何當玉琢金相?得傳寫 禦容一軸,歸奉山林,使臣民未睹 天顏者得識龍光,斯為千秋盛事。
」 上曰:「昨在宮,諸臣亦奏請寫朕容,朕諭之曰:『世有遠而可傳者,唯功與德。
自朕踐祚十有七年,今邊烽未息,四海瘡痍未起,朕無德而功不逮生民,如此乃寫形傳世,徒貽臣民羞。
』故不欲也。
」師曰: 「皇上謙光太甚,忞昔僻處,遐陬己飫,聞齊民頌 皇上聖明矣,心竊自疑意, 皇上生徼外,入中華又極幼沖,雖聖明天縱,然虞夏商周之治、詩書六藝之文未易悉也。
今得奉 天顏八閱月,親見 皇上虛懷,嗜學好問,好察如此,使生三代,何難與禹湯並駕?惜不幸而生斯世、主斯民耳。
」士問其故,師曰:「世界增減互為循環,釋迦丁減劫出,衰周早已有亡國弒君不保其社稷者矣。
今去衰周將三千年,民性日遷如江河之就下,惡業相煽,器亂臶臻,皆其自作自受。
所以獻闖奮臂一呼,天下土崩瓦解,向非我 皇出而禦宇,則生民大有首領之虞。
然則我 皇功德,豈不天壤同流哉?」 上與學士由是釋然。
師聞 上龍性難嬰,不時鞭撲左右,因 上叩擊機緣後,復啟曰:「參禪學道底人,于逆順兩境亦須全身坐斷,不可任情喜怒。
所以傅大士有言:『心性雖空,貪瞋體實。
』即
記得先師常語忞曰:『老僧半生務作運箇生硬手腕,東塗西抹,有甚好字?虧我膽大耳。
』」 上曰:「此正先老和尚之所以善書也,揮豪時若不膽大,則心手不能相忘,到底欠于圓活。
」 上復問:「老和尚楷書曾學甚麼帖來?」師曰:「道忞初學黃庭不就,繼學遺教經,後來又臨夫子廟堂碑一上,由不能專心緻志,故無成字在胸,往往下筆即點畫走竄也。
」 上曰:「朕亦臨此二帖,怎麼到得老和尚田地?」師曰: 「皇上天縱之聖,自然不學而能,第忞輩未獲睹龍蛇勢耳。
」 上曰:「老和尚處有大筆與紙麼?」師曰:「紙即 皇上敕忞書手卷底,尚有十餘張,但新制鬃豪恐不堪 上用。
」 上乃命侍臣研墨,即席濡豪擘窠,書一「敬」字,復起立,連書數幅,持一示師,曰:「此幅何如?」師曰:「此幅最佳,乞賜道忞。
」 上連道不堪,師就 上手撤得,曰:「恭謝 天恩。
」 上笑曰:「朕字何足尚?崇禎帝字乃佳耳。
」命侍臣一并將來,約有八九十幅,上一一親展視,師時覺上容慘戚,默然不語。
師觀畢, 上乃涕洟曰:「如此明君身嬰巨禍,使人不覺酸楚耳。
」又言:「近修明史,朕敕群工不得妄議崇禎帝,又命閣臣金之俊撰碑文一通,豎于隧道,使天下後世知明代亡國罪由臣工,而崇禎帝非失道之君也。
」師曰:「先帝何修,得我 皇為異世知己哉?」 上一日語師:「聞江南下戶之家生子則育,生女即淹殺,是何道理?」師曰:「為貧故,恐他日養成及笄,難辦嫁資耳。
」 上曰:「豺虎性極殘忍,饑不食子;為人父母奈何使其出世一番,不見天日而速赴黃泉哉?即貧無嫁資,于問名納采之日不受其聘禮,則嫁時無妝奩亦怪我不得。
朕極痛恨此事,已傳敕民間,如有此等父母議罪。
」乃出經筵日記中諸臣贊美之文,與師誦之,師曰: 「皇上保民纖悉如此,不特嬰孩受賜,三十年後,九土萬方無復更有曠夫,生齒日繁既庶,且教黃虞將不難再見于今矣。
」 上一日命侍臣持新傳大覺禪師真示師,師曰:「即道忞未晤玉兄,然觀此道容亦尊嚴可敬,但頭戴青帽,覺從上佛祖無此體制。
」 上曰:「何如?」師曰:「五篇七聚之中有一百眾學法,凡禮佛誦戒,入聚落、進王宮不得覆頭,犯者突吉羅。
」 上曰:「報恩和尚日常戴帽,畫工炤樣寫出,不便喚渠卸卻也。
」?溪進曰:「本師歸山後,聽諸禪夏不戴帽矣。
」 上曰:「報恩規矩何緣頓改?」師曰:「玉兄面稟 儀刑,親聞 聖訓,豈更死守善道?」上乃述大覺應詔始末因緣,且言:「當日在山即堅臥不起,極是高尚,到了天津卻欲餓死不來。
如人家請客相似,客到門了不肯入,教那東家體面何在?朕是直人,便艸箇劄子數他一上。
故論佛法,朕當拜他;若朕去歲教詔一番,報恩和尚又當拜朕。
」師曰:「玉兄此番舉止亦無他念,緣生性不耐見士大夫,一旦蒙詔,誠慮赫赫天威難于瞻對。
不知我 皇佛心天子,不向四威儀中簡點僧家,與別箇帝王迥異。
」 上曰:「從古帝王信向與否雖有不同,然僧家長短斷然不問,凡尋僧家底事,皆是臣子做底勾當,故老和尚不要怕,朕指曹、王二學士曰:須怕他兩箇。
」二人俯伏長笑。
上一日命內臣張問達寫師道容,裝潢既就,展示曹、王二學士。
上為諦審再三,乃曰:「覺得豐神奕奕,有生動之意。
」二臣歎羨不已,師因進曰:「道忞山野陋質,何當玉琢金相?得傳寫 禦容一軸,歸奉山林,使臣民未睹 天顏者得識龍光,斯為千秋盛事。
」 上曰:「昨在宮,諸臣亦奏請寫朕容,朕諭之曰:『世有遠而可傳者,唯功與德。
自朕踐祚十有七年,今邊烽未息,四海瘡痍未起,朕無德而功不逮生民,如此乃寫形傳世,徒貽臣民羞。
』故不欲也。
」師曰: 「皇上謙光太甚,忞昔僻處,遐陬己飫,聞齊民頌 皇上聖明矣,心竊自疑意, 皇上生徼外,入中華又極幼沖,雖聖明天縱,然虞夏商周之治、詩書六藝之文未易悉也。
今得奉 天顏八閱月,親見 皇上虛懷,嗜學好問,好察如此,使生三代,何難與禹湯並駕?惜不幸而生斯世、主斯民耳。
」士問其故,師曰:「世界增減互為循環,釋迦丁減劫出,衰周早已有亡國弒君不保其社稷者矣。
今去衰周將三千年,民性日遷如江河之就下,惡業相煽,器亂臶臻,皆其自作自受。
所以獻闖奮臂一呼,天下土崩瓦解,向非我 皇出而禦宇,則生民大有首領之虞。
然則我 皇功德,豈不天壤同流哉?」 上與學士由是釋然。
師聞 上龍性難嬰,不時鞭撲左右,因 上叩擊機緣後,復啟曰:「參禪學道底人,于逆順兩境亦須全身坐斷,不可任情喜怒。
所以傅大士有言:『心性雖空,貪瞋體實。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