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三

關燈
門人真樸編次 奏對別記上 上一日同師坐次,侍臣抱書一束,約十餘本,置 上前。

    上因語師曰:「此朕讀過底書,請老和尚看看。

    」師細簡一遍,皆左??莊騷、先秦、兩漢、唐宋八大家以及元明撰著,無不畢備,至末一本有二百篇制藝,則洪武開科以來鄉會程文。

    師曰:「此八股頭文字, 皇上讀他何用?」 上曰:「老和尚顧不知那,朕要覆試進士文章,如??大成、孫承恩、徐元文三科狀元,皆朕親自擢取的,是敝門生也。

    」師曰:「狀元本稱天子門生,今又出自 陛下房中,則是親上加親矣。

    」 上為大笑。

     上一日語師:「朕極不幸,五歲時先太宗早已晏駕。

    皇太後生朕,一身又極嬌養,無人教訓,坐此失學。

    年至十四,九王薨,方始親政。

    閱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發憤讀書,每晨牌至午,理軍國大事外即讀至晚。

    然頑心尚在,多不能記逮,五更起讀,天宇空明始能背誦。

    」 師曰:「如五百言一篇文字, 皇上要幾遍可背?」上曰:「六七遍亦強記得來,然半月十日即忘殺矣。

    朕書皆誦至五十遍,如經四則已背溫七次,計前後諸書讀了九年,曾經歐血。

    從老和尚來後始不苦讀,今唯廣覽而已。

    」師曰:「帝王之學貴在正心誠意,明倫察物,正不必如經生家區區呫嗶為也。

    」 上曰:「朕觀前代帝王,如唐之太宗亦少年雅能,武戡亂、文經邦。

    今朕年齒不少,徒置身臣民之上,是以不敢自懷安佚耳。

    」師曰: 「陛下虛懷好學,如此將來不難軼湯駕禹,恐文皇未足當我皇也。

    」 上又曰:「朕向來讀底書,多虧了曹化淳,為時常習他語音,遂成了誇話。

    老和尚可曉得誇麼?」師曰:「道忞聞得,到了山東、北京都叫做誇子。

    」 上曰:「北京城裏又叫做奤子,曹化淳是裏八府人,故名誇也。

    」師曰:「忞實不知。

    」 上亟稱狀元徐元文:「年少而才高學博,朕親試『天將以天子為木鐸』之文、蓮華荷葉蕅之對,及孚齋說瀛臺賦,莫不妙有奇思。

    」師曰:「此鳳鳴岡、河出圖之瑞也,易稱聖人作而萬物睹。

    有我 皇聖人在上,故元文出而瑞世耳。

    」 上曰:「禦河之南有臺,明稱南臺,朕今改之,所謂瀛臺也。

    宮城之北有山,明稱煤山,朕今改之,所謂景山也,煤山即崇禎帝投繯之所。

    」語畢潸然。

    復歔欷歎息,曰:「崇禎帝亦英主,惜乎!有君而無臣,不幸為李闖窘迫,畢命于此,殊為可恨。

    然明制過于文法太嚴,下情上閼,睽隔不通,未免有壅蔽之患耳。

    我朝則不拘大小臣工,一概寬之文法,從容召對,使常陛見,既才略可以盡知,且因以覘其人之詐與誠、忠與佞也。

    」師曰:「我 皇禦下可謂唯聖人為能通天下之情。

    明庭反是,固及于亡,即先帝亦口舌喜怒進退臣工,殊乏知人之鑑。

    」 上曰:「知人則哲,自古為難者也,怪他不得。

    第崇禎帝極聰明,卻不信有佛法,將宮中累葉所崇事象,設命人使麻繩鐵索拖曳而出,其媟瀆神明如此,若我朝于三寶決不敢少有輕忽也。

    」師曰:「國家尊崇象教,使忞與天下緇侶得安泉石,真殫躬莫報 皇恩矣。

    」 上一日言及新進士:「當朕考選翰林時,有剃去髭髯假充年少以希入選者,不數日髭鬚仍出,則面如墨塗。

    有嘲之以西湖詩曰:『刪即刪兮留不留,鬚鬍抱怨幾時休?冷風吹得通身戰,卻把常州作滿州。

    』此翰林蓋毘陵籍也。

    」師曰:「進士周漁係廣陵人,滿面髭鬚不剃而亦選得翰林,何也?」 上笑曰:「如周漁之髭鬚方可稱『將謂鬍鬚赤,更有赤鬚鬍』者矣。

    第朕于翰林,不過就其才品高雅者選之,豈有偏比?其間偶有一二少年選入,彼遂以此迎合朕意耳。

    老和尚相周漁,豈不才品高雅者?」師曰:「誠如 聖諭。

    」上曰:「老和尚何從識周漁?」師曰:「忞居昭陽時曾及門問道,蓋親近牧雲弟之門人完白者為既久,故其人亦頗有見處。

    」 上遂使學士以孔顏樂處問漁,漁答雲:「滿座春風。

    」又以「向上一事,千聖不傳」為問,答雲:「我者裏用者閒家具不著。

    」 上大喜,特召至孚齋賜坐與茶,命作孚齋說,為刊布中外焉。

     上出狩昌平回,為言:「明之諸陵,規模弘敝,工費浩繁,當日用金非數百萬不可,其中龍神結聚,堂局周正,唯長陵最佳。

    可惜朕去遲了,數百年合抱蒼松翠柏砍伐幾盡,朕已特下嚴旨仍加護植矣。

    但崇禎帝陵寢湫隘不堪合,朕自捐金修葺,奈國用匱乏,思諭明臣共襄厥事。

    」師曰:「伐陵斷脈,古今通弊。

    以元世祖之仁明,不能忘情于宋世六陵,乃 皇上不唯覆護之,反加崇飾焉。

    此至仁至聖之美政,真足為萬世有天下者師法也。

    」 上一日問師:「老和尚幾年上住天童?」師曰:「道忞于崇禎十六年癸未春,住持天童。

    初意隻展三年廬墓之思,四眾勉請開法,至順治三年心器畢,將有他山之行,為魯國主起義越州,江于阻塞。

    是秋明師潰,大兵渡江,時寧波新任知府韋,忞適忘其名矣。

    」 上曰:「韋克振也,其子韋成賢亦上科翰林,今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