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門人真樸編次
奏對機緣
九月十七日至天津,天使入奏,上命備車馬迎師。
二十二日午刻進萬善殿,駕隨到,召師進見,傳諭免禮賜坐。
師雲:「山林野逸,特蒙寵召,夙生何幸,得睹天顏。
」 上慰勞畢,乃問師年臘,得法元由,師詳敘始末。
復雲:「老和尚最初開堂何處?」師雲:「繼席天童。
」上雲:「同門昆季有幾何人?」師雲:「十二位。
」上雲:「老和尚第幾?」師雲:「忝居第八。
」上復問同門名號,師一一宣畢。
上問:「老和尚得法弟子幾人?」師雲:「二十五人。
」上問:「得法隨侍幾位?」師雲:「六人。
」上傳召隨侍進見,逐一問名畢,遂傳諭:「朕敦請老和尚遠來,本為弘揚佛法,況天氣嚴寒,且結冬制,俟春日還山何如?」師良久雲:「遵旨。
」即諭萬善、愍忠、廣濟三處結冬,仍諭:「上堂日命諸禪者進萬善殿裏聽法。
」 次日辰時,上攜學士王熙、馮溥、曹本榮、狀元孫承恩、徐元文至方丈賜坐,上命學士問:「老和尚來自天童,如何是天童得力句?」師雲:「奉皇上詔書,特特到此。
」問:「如何是正法眼藏?」師豎拳雲:「突出難辨。
」又問:「如何是觀自在?」師鼓掌雲:「還聞麼?」復問:「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朱子雲:『明,明之也。
』如何是明之底道理?」師雲:「問取朱文公去。
」士皆無語,上發笑。
上問:「老和尚幾歲上參見天童先和尚?」師雲:「三十一歲。
」上雲:「初參何人?」師雲:「打初行腳,曾見黃檗無念和尚。
」上雲:「無念和尚誰之法嗣?」師雲:「念師於七尖峰大休和尚言句下起疑得悟,實未見休也。
」上雲:「是甚言句?」師雲:「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休雲:『黃瓜茄子。
』」上雲:「老和尚因甚機緣悟道?」師雲:「長疑產難因緣,後來有箇會處。
」學士雲:「大慧也從此打失布袋,者公案畢竟作麼生?」師雲:「明破即不堪。
」又問:「女子出定公案,請老和尚下一轉語。
」師雲:「任從滄海變,終不為君通。
」士雲:「婆子請趙州轉藏經,隻轉得半藏,那半藏作麼生轉?」師雲:「學士起身禮拜皇上著。
」又問:「發心參禪即是善,如何又說不思善、不思惡?既善惡都不思,當何處著力?」師雲:「善惡總從心生,心若不生,善惡何著?」士沈吟,師震威一喝。
上雲:「纔涉思惟,總成意識邊事。
」師雲:「大哉,王言。
」 上問:「如何是悟後底事?」師雲:「待皇上悟後即知。
」學士進雲:「悟即不問。
」師雲:「問即不悟。
」上首肯。
上問:「有禪師教人參『念佛底是誰?』作麼生參?」師雲:「畢竟念佛底是誰?但恁麼看。
」上提起案頭數珠,雲:「和尚喚者箇作甚麼?」師雲:「請陛下放下著。
」上放下數珠,師雲:「是甚麼?」上問:「參禪悟後,人還有喜怒哀樂也無?」師雲:「逆之則怒,順之則歡。
」上欣然。
復雲:「大都此事甚難。
」師雲:「也不難。
不見龐公雲:『難難,十石油麻樹上攤。
』龐婆雲:『易易,百艸頭上祖師意。
』靈炤雲:『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喫飯困來睡。
』」上雲:「卻是靈炤超過龐公?」師雲:「非父不生其子。
」 上問:「壽昌無明和尚、雲門湛然和尚,曾參見何人?果是真實悟道善知識麼?」師雲:「二老悟不由師,特印心於曹洞宗人,而知真行卓無可遺議者。
」即舉:「壽昌偈雲:『冒雨衝風去,披星帶月歸,不知身是苦,唯慮行門虧。
』至若湛師則雲流天空,事過即忘,尤稱無心道人。
」上嘉羨不已。
復諭學士:「不須更問公案,但請老和尚開示做工夫。
」士問:「做工夫隻是多間斷。
」師雲:「間斷、不間斷不要管,若是怕間斷,即加一番隔礙,但遇事來即應,事後即單提正念。
如王臨宇,秉靈鋒寶劍,凜凜神威,一切魔外誰敢近傍?做工夫須是恁麼始得。
」士問:「做工夫還是看甚麼話頭?」師雲:「話頭之說無有定法,但是去不得處便是話頭。
古人於後學初機無處著力,不得已教他看一無意味話,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之類,著令咬嚼不破,橫不得、豎不得。
如一座鐵壁銀山頓在面前,孜孜沒沒,廢寢忘餐;有朝一日撞透銀山鐵壁,方是得力處。
」士雲:「如何得到廢寢忘餐底田地?」師雲:「廢寢忘餐非是勉強,如學士有一急切事在心,不知不覺廢寢忘餐,蓋欲罷自不能耳。
」又問:「世情濃厚,如何得輕去?」師雲:「道念若重,則世念自輕。
譬如秤物,一般頭重則尾輕,頭輕則尾重矣。
」上笑雲:「朕向亦曾如此過來,用心真切,則世緣不覺自輕。
」士雲:「我輩措大家多學文字,未免涉理障,恐難悟入。
」師雲:「即文字亦
二十二日午刻進萬善殿,駕隨到,召師進見,傳諭免禮賜坐。
師雲:「山林野逸,特蒙寵召,夙生何幸,得睹天顏。
」 上慰勞畢,乃問師年臘,得法元由,師詳敘始末。
復雲:「老和尚最初開堂何處?」師雲:「繼席天童。
」上雲:「同門昆季有幾何人?」師雲:「十二位。
」上雲:「老和尚第幾?」師雲:「忝居第八。
」上復問同門名號,師一一宣畢。
上問:「老和尚得法弟子幾人?」師雲:「二十五人。
」上問:「得法隨侍幾位?」師雲:「六人。
」上傳召隨侍進見,逐一問名畢,遂傳諭:「朕敦請老和尚遠來,本為弘揚佛法,況天氣嚴寒,且結冬制,俟春日還山何如?」師良久雲:「遵旨。
」即諭萬善、愍忠、廣濟三處結冬,仍諭:「上堂日命諸禪者進萬善殿裏聽法。
」 次日辰時,上攜學士王熙、馮溥、曹本榮、狀元孫承恩、徐元文至方丈賜坐,上命學士問:「老和尚來自天童,如何是天童得力句?」師雲:「奉皇上詔書,特特到此。
」問:「如何是正法眼藏?」師豎拳雲:「突出難辨。
」又問:「如何是觀自在?」師鼓掌雲:「還聞麼?」復問:「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朱子雲:『明,明之也。
』如何是明之底道理?」師雲:「問取朱文公去。
」士皆無語,上發笑。
上問:「老和尚幾歲上參見天童先和尚?」師雲:「三十一歲。
」上雲:「初參何人?」師雲:「打初行腳,曾見黃檗無念和尚。
」上雲:「無念和尚誰之法嗣?」師雲:「念師於七尖峰大休和尚言句下起疑得悟,實未見休也。
」上雲:「是甚言句?」師雲:「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休雲:『黃瓜茄子。
』」上雲:「老和尚因甚機緣悟道?」師雲:「長疑產難因緣,後來有箇會處。
」學士雲:「大慧也從此打失布袋,者公案畢竟作麼生?」師雲:「明破即不堪。
」又問:「女子出定公案,請老和尚下一轉語。
」師雲:「任從滄海變,終不為君通。
」士雲:「婆子請趙州轉藏經,隻轉得半藏,那半藏作麼生轉?」師雲:「學士起身禮拜皇上著。
」又問:「發心參禪即是善,如何又說不思善、不思惡?既善惡都不思,當何處著力?」師雲:「善惡總從心生,心若不生,善惡何著?」士沈吟,師震威一喝。
上雲:「纔涉思惟,總成意識邊事。
」師雲:「大哉,王言。
」 上問:「如何是悟後底事?」師雲:「待皇上悟後即知。
」學士進雲:「悟即不問。
」師雲:「問即不悟。
」上首肯。
上問:「有禪師教人參『念佛底是誰?』作麼生參?」師雲:「畢竟念佛底是誰?但恁麼看。
」上提起案頭數珠,雲:「和尚喚者箇作甚麼?」師雲:「請陛下放下著。
」上放下數珠,師雲:「是甚麼?」上問:「參禪悟後,人還有喜怒哀樂也無?」師雲:「逆之則怒,順之則歡。
」上欣然。
復雲:「大都此事甚難。
」師雲:「也不難。
不見龐公雲:『難難,十石油麻樹上攤。
』龐婆雲:『易易,百艸頭上祖師意。
』靈炤雲:『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喫飯困來睡。
』」上雲:「卻是靈炤超過龐公?」師雲:「非父不生其子。
」 上問:「壽昌無明和尚、雲門湛然和尚,曾參見何人?果是真實悟道善知識麼?」師雲:「二老悟不由師,特印心於曹洞宗人,而知真行卓無可遺議者。
」即舉:「壽昌偈雲:『冒雨衝風去,披星帶月歸,不知身是苦,唯慮行門虧。
』至若湛師則雲流天空,事過即忘,尤稱無心道人。
」上嘉羨不已。
復諭學士:「不須更問公案,但請老和尚開示做工夫。
」士問:「做工夫隻是多間斷。
」師雲:「間斷、不間斷不要管,若是怕間斷,即加一番隔礙,但遇事來即應,事後即單提正念。
如王臨宇,秉靈鋒寶劍,凜凜神威,一切魔外誰敢近傍?做工夫須是恁麼始得。
」士問:「做工夫還是看甚麼話頭?」師雲:「話頭之說無有定法,但是去不得處便是話頭。
古人於後學初機無處著力,不得已教他看一無意味話,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之類,著令咬嚼不破,橫不得、豎不得。
如一座鐵壁銀山頓在面前,孜孜沒沒,廢寢忘餐;有朝一日撞透銀山鐵壁,方是得力處。
」士雲:「如何得到廢寢忘餐底田地?」師雲:「廢寢忘餐非是勉強,如學士有一急切事在心,不知不覺廢寢忘餐,蓋欲罷自不能耳。
」又問:「世情濃厚,如何得輕去?」師雲:「道念若重,則世念自輕。
譬如秤物,一般頭重則尾輕,頭輕則尾重矣。
」上笑雲:「朕向亦曾如此過來,用心真切,則世緣不覺自輕。
」士雲:「我輩措大家多學文字,未免涉理障,恐難悟入。
」師雲:「即文字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