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寧督糧道去了。
」師曰:「因韋知府請忞齋,始得謝事詣郡庭,屬以費隱容兄使請繼席焉。
」 上曰:「老和尚門下亦有宰官嗣法者麼?」師曰:「隻有舉人張立廉,亦崑山世家子,幼掇科名,一上公車即杜門學道,垂二十年矣,與上科進士葉有恆為中表弟兄也。
」 上曰:「崑山進士隻有葉方恆,其弟方藹現登探華及第,蓋老和尚錯記為葉有恆耳。
」師曰:「慚媿。
皇上日應萬幾,于疏逖新進之臣尚然簡在帝心,乃忞老昏健忘如此,揆諸 天聰,豈不雲泥相隔哉?」 上一日與師評論古今名臣宿將,摘瑕指瑜纖悉無遺。
師因問 上:「廿一??想經, 禦覽多矣。
」 上曰:「間嘗寓目,百不記一。
若《資治通鑑》則朝夕在案,不時展觀也。
」師曰:「宋臣李綱、明臣劉大夏,精忠練達,誠如聖鑒。
然宋明兩代享國靈長,多由大臣輔弼之力,如趙普之逢君、張居正之攬權姑置不論,至若韓琦之調停兩宮、梁儲之迎立世廟,不可謂非精忠練達者。
」 上曰:「老和尚許二臣精忠練達,所謂其智可及也;朕許二臣精忠練達,所謂其愚不可及也,即老和尚罪居正攬權是矣。
彼時主少國疑,使居正不朝綱獨握,則道傍築室,誰秉其成?亦未可以攬權罪居正也。
」師曰: 「聖智淵深,誠非凡見可測矣。
」 上一日問先老和尚及師語錄雜著,師合并進呈, 上逐部繙揭至師語錄,問:「『山翁』莫是老和尚別號麼?」師曰:「不敢。
」又問:「老和尚原號『木陳』,此何意義?」師曰:「本婺州山名,趙州門下有從朗禪師者住此,忞景慕趙州高風,竊比門弟子,為私淑諸人耳。
」 上曰:「文集名『布水臺』,何也?」師曰:「廬山有瀑布,遊人題詠最多,李青蓮所謂『銀河倒挂三石梁』者是也。
旁有峰筍,削與瀑齊,上平如砥,可坐十數人,故名布水臺。
瀑之上為黃嵒寺,蒙山道明、歸宗智常鹹居于此。
忞出家開先住靜黃嵒,文集因遂託其名。
」 上復展閱,見其中有薦嚴毅宗烈皇帝疏, 上曰:「毅宗莫不是崇禎帝麼?」師曰:「然。
」 上曰:「本朝諡思宗,非毅宗也。
」師曰:「忞僻遠疏虞,聞江南諡如此,而不知本朝有別諡也。
」 上曰:「此亦何妨?」復披簡見禪燈世譜, 上曰:「此書老和尚集得極好,便于查考。
」展閱至終,復語師曰:「幻有傳和尚下因甚不載雪大師?」師曰:「本有名字在磬山前,即先師豎龍池碑,亦載于法嗣之列,而雪師自謂上嗣雲門,肆罵先師,乃始刊去其名。
」 上曰:「後來因甚又拈龍池香?」師曰:「先師入塔時,雪師以弔慰至天童,見叢林之盛、禪眾之多,深為感慨,因書扇頭送忞同參唯一潤者,潤數其侍者曰:『大師老矣,今天童圓逝,座下英靈如我唯一者奚啻萬千。
何不住箇院子,總與收拾?門下終日作詩寫字,成得甚麼邊事?』大師聞之,笑曰:『唯一到也說得是,老僧便去討箇院子住,隻是你們不要哄我。
』潤曰:『哄即不哄,但要大師撥轉船頭,拈龍池香,乃頭正尾正。
若遠扳雲門,我輩決不肯做那無尾巴底猢猻。
』大師曰:『是是。
老僧出山就上龍池埽塔,撥轉船頭去。
』自後住東塔,雲門遂拈龍池香焉。
」 上笑曰:「雪大師到底心如赤子,不謾訶風罵雨,顛了一生。
」 上一日問師:「漢月在先和尚付法弟子中是第幾位?」師曰:「五峰學兄下即漢月藏兄也。
」 上曰:「聞得後來先老和尚復有書闢其謬妄,是否?」師曰:「語載《總直說》中,誠有此事。
」 上曰:「果爾,則見地全乖,先和尚當日何必付他?」師曰:「漢月藏兄未見先師時已匡徒領眾,所以先師在廬山即見其語錄,曾謂侍僧曰:『此人聰明不亞博山,第語欠師承在。
』緣藏兄負性堅剛,兼之造道英銳,在學地中本有悟處,但才高意廣,未免師心自用,喜于鑿空見奇,故其失也流為支離怪誕,如判六祖本來無一物為墮空落外者是也。
」 上曰:「先老和尚何不教訓他?」師曰:「先師亦幾次移書規誡,藏兄反往往于提唱語中雌黃先師。
故先師發明從上綱宗徵其謬妄,乃有數萬言闢書與前後三錄之說。
」?溪進曰:「即磬山先老人亦為藏公有《復問》萬餘言,現在行森袱中。
」 上命笻溪持來,時青州大覺在坐,上曰:「天岸可為朕朗誦一遍。
」至中間, 上不覺勃然變色,誦畢, 上曰:「此真法門跋扈之夫也。
」因述《笑譚》有嘲人妄自尊大者雲:「一村學究每言開天闢地以來祇有五箇聖人。
或問為誰?村學究數曰:『盤古、伏羲、周公、孔子。
』或曰:『第五位聖人又是那箇?』村學究笑而不荅,或曰:『莫不是老先生麼?』村學究拱手,曰:『不敢。
』便是者般樣人。
」眾皆大笑。
上一日語師:「昨在宮看先和尚語錄,見《總直說》中有『辯天三說』,道理固極于透頂透底,更無餘地可臻矣。
即文字亦排山倒海,遮障不得,使人讀之胸次豁然,雲披月現。
朕向亦有意與他辯折一番,今見先和尚此書,雖聖人復起,不易斯言,故已命閣臣馮銓及詞
」師曰:「因韋知府請忞齋,始得謝事詣郡庭,屬以費隱容兄使請繼席焉。
」 上曰:「老和尚門下亦有宰官嗣法者麼?」師曰:「隻有舉人張立廉,亦崑山世家子,幼掇科名,一上公車即杜門學道,垂二十年矣,與上科進士葉有恆為中表弟兄也。
」 上曰:「崑山進士隻有葉方恆,其弟方藹現登探華及第,蓋老和尚錯記為葉有恆耳。
」師曰:「慚媿。
皇上日應萬幾,于疏逖新進之臣尚然簡在帝心,乃忞老昏健忘如此,揆諸 天聰,豈不雲泥相隔哉?」 上一日與師評論古今名臣宿將,摘瑕指瑜纖悉無遺。
師因問 上:「廿一??想經, 禦覽多矣。
」 上曰:「間嘗寓目,百不記一。
若《資治通鑑》則朝夕在案,不時展觀也。
」師曰:「宋臣李綱、明臣劉大夏,精忠練達,誠如聖鑒。
然宋明兩代享國靈長,多由大臣輔弼之力,如趙普之逢君、張居正之攬權姑置不論,至若韓琦之調停兩宮、梁儲之迎立世廟,不可謂非精忠練達者。
」 上曰:「老和尚許二臣精忠練達,所謂其智可及也;朕許二臣精忠練達,所謂其愚不可及也,即老和尚罪居正攬權是矣。
彼時主少國疑,使居正不朝綱獨握,則道傍築室,誰秉其成?亦未可以攬權罪居正也。
」師曰: 「聖智淵深,誠非凡見可測矣。
」 上一日問先老和尚及師語錄雜著,師合并進呈, 上逐部繙揭至師語錄,問:「『山翁』莫是老和尚別號麼?」師曰:「不敢。
」又問:「老和尚原號『木陳』,此何意義?」師曰:「本婺州山名,趙州門下有從朗禪師者住此,忞景慕趙州高風,竊比門弟子,為私淑諸人耳。
」 上曰:「文集名『布水臺』,何也?」師曰:「廬山有瀑布,遊人題詠最多,李青蓮所謂『銀河倒挂三石梁』者是也。
旁有峰筍,削與瀑齊,上平如砥,可坐十數人,故名布水臺。
瀑之上為黃嵒寺,蒙山道明、歸宗智常鹹居于此。
忞出家開先住靜黃嵒,文集因遂託其名。
」 上復展閱,見其中有薦嚴毅宗烈皇帝疏, 上曰:「毅宗莫不是崇禎帝麼?」師曰:「然。
」 上曰:「本朝諡思宗,非毅宗也。
」師曰:「忞僻遠疏虞,聞江南諡如此,而不知本朝有別諡也。
」 上曰:「此亦何妨?」復披簡見禪燈世譜, 上曰:「此書老和尚集得極好,便于查考。
」展閱至終,復語師曰:「幻有傳和尚下因甚不載雪大師?」師曰:「本有名字在磬山前,即先師豎龍池碑,亦載于法嗣之列,而雪師自謂上嗣雲門,肆罵先師,乃始刊去其名。
」 上曰:「後來因甚又拈龍池香?」師曰:「先師入塔時,雪師以弔慰至天童,見叢林之盛、禪眾之多,深為感慨,因書扇頭送忞同參唯一潤者,潤數其侍者曰:『大師老矣,今天童圓逝,座下英靈如我唯一者奚啻萬千。
何不住箇院子,總與收拾?門下終日作詩寫字,成得甚麼邊事?』大師聞之,笑曰:『唯一到也說得是,老僧便去討箇院子住,隻是你們不要哄我。
』潤曰:『哄即不哄,但要大師撥轉船頭,拈龍池香,乃頭正尾正。
若遠扳雲門,我輩決不肯做那無尾巴底猢猻。
』大師曰:『是是。
老僧出山就上龍池埽塔,撥轉船頭去。
』自後住東塔,雲門遂拈龍池香焉。
」 上笑曰:「雪大師到底心如赤子,不謾訶風罵雨,顛了一生。
」 上一日問師:「漢月在先和尚付法弟子中是第幾位?」師曰:「五峰學兄下即漢月藏兄也。
」 上曰:「聞得後來先老和尚復有書闢其謬妄,是否?」師曰:「語載《總直說》中,誠有此事。
」 上曰:「果爾,則見地全乖,先和尚當日何必付他?」師曰:「漢月藏兄未見先師時已匡徒領眾,所以先師在廬山即見其語錄,曾謂侍僧曰:『此人聰明不亞博山,第語欠師承在。
』緣藏兄負性堅剛,兼之造道英銳,在學地中本有悟處,但才高意廣,未免師心自用,喜于鑿空見奇,故其失也流為支離怪誕,如判六祖本來無一物為墮空落外者是也。
」 上曰:「先老和尚何不教訓他?」師曰:「先師亦幾次移書規誡,藏兄反往往于提唱語中雌黃先師。
故先師發明從上綱宗徵其謬妄,乃有數萬言闢書與前後三錄之說。
」?溪進曰:「即磬山先老人亦為藏公有《復問》萬餘言,現在行森袱中。
」 上命笻溪持來,時青州大覺在坐,上曰:「天岸可為朕朗誦一遍。
」至中間, 上不覺勃然變色,誦畢, 上曰:「此真法門跋扈之夫也。
」因述《笑譚》有嘲人妄自尊大者雲:「一村學究每言開天闢地以來祇有五箇聖人。
或問為誰?村學究數曰:『盤古、伏羲、周公、孔子。
』或曰:『第五位聖人又是那箇?』村學究笑而不荅,或曰:『莫不是老先生麼?』村學究拱手,曰:『不敢。
』便是者般樣人。
」眾皆大笑。
上一日語師:「昨在宮看先和尚語錄,見《總直說》中有『辯天三說』,道理固極于透頂透底,更無餘地可臻矣。
即文字亦排山倒海,遮障不得,使人讀之胸次豁然,雲披月現。
朕向亦有意與他辯折一番,今見先和尚此書,雖聖人復起,不易斯言,故已命閣臣馮銓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