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訛,佛祖明心見性,老莊所說未免心外有法,所以古人判他為無因,濫同外道。
」上雲:「孔孟之學又且如何?」師雲:「中庸說心性而歸之天命,與老莊所見大段皆同。
然佛祖隨機示現,或為外道、或為天人。
遠公有言:『諸王君子不知為誰?』如陛下身為帝王,乾乾留心此道,即不可以帝王定陛下品位也。
非但帝王,即如來示現成佛,亦是脫珍禦服、著敝垢衣,佛亦不住佛位也。
」上歡然首肯。
師雲:「忞望七之年,耳目昏重,不便常侍天顏,兼之近有執侍僧從天童來,言山中大眾望忞不回,俱有散去之意,恐叢林荒廢,乞皇上速賜還山。
」上雲:「趨風日久,得承謦欬,何忍遽令老和尚別去?」語畢潸然。
師雲:「忞受天恩,兼之皇情眷注,亦何忍遠離?但前所奏請皆萬不得已。
」上雲:「老和尚到處利生,京師禪道佛法寂然無聞者百有餘年,須得老和尚久久闡揚,始有向往之者。
老和尚即不久留,亦須三年。
」師雲:「忞道德涼儉,曷能副上盛心?皇上以佛心天子徵書四出詔求四海知識,此風遍聞,天下億兆蒼生莫不知有參禪學道之事。
皇上已為他下了般若種子,即不能當下行持,譬如丈夫食少金剛,要當穿皮而出,況般若正因乎?」上雲:「朕亦不敢強留,違老和尚意,畢竟寬住幾時,得以時時請益可也。
」是日自午至酉方始回宮。
三月十六日,敘譚餘事,別記。
三月二十三日,敘譚餘事,別記。
三月二十四日,敘譚餘事,別記。
四月初一日巳時,上攜兩學士至方丈,命學士王熙問:「如何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師雲:「一字兩頭垂。
」上問:「三教歸一,一歸何處?」師雲:「大家在者裏。
」學士復問:「善知識既是佛祖兒孫,因甚卻要殺佛殺祖?」師雲:「有了你沒了我,有了我沒了你。
」上以手指點雲:「中庸道:『天命之謂性』,作麼生是性?」師雲:「不離皇上舉手處。
」復問:「僧問雪峰古澗寒泉話,與趙州所答為同?為別?」師雲:「二俱作家,二俱瞎漢。
」師因進雲:「忞時常出醜上前,今日拈則公案,亦請皇上下語。
」乃舉婆子燒菴因緣畢,遂雲:「設抱定皇上雲,正恁麼時如何?作麼生下一語,免得婆子趁出燒卻菴?」上雲:「朕從來不曾留心,焉敢在老和尚面前指東道西?」師雲:「乞皇上畢竟下一語。
」上又推辭,師雲:「皇上既下不得,決須發起勇猛心,著實參究,究到無可究處,忽然?地一聲,自然七通八達,得大自在。
」 時上極為稱善,復敘餘事,及暮回宮,漏下三鼓,尤命內臣傳語抄錄婆子機緣,入宮詳加體究。
四月初六日,敘譚餘事,別記。
四月二十三日,敘譚餘事,別記。
四月二十九日,敘譚餘事,別記。
五月初七日,敘譚餘事,別記。
五月初八日,敘譚餘事,別記。
五月初九日,從晨抵暮,二次至方丈,敘譚餘事,別記。
五月十三日,從晨抵暮,二次至方丈,敘譚餘事,別記。
五月十四日,從晨抵暮,二次至方丈,敘譚餘事,別記。
上一日問:「南泉斬貓,意旨如何?」師雲:「直逼生蛇立化龍。
」上雲:「趙州當日頂艸鞋出去,南泉許為救得貓兒。
若問老和尚,合作麼生下語?」師雲:「老凍儂為他閒事長無明作麼?」 上一日手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拈起示師曰:「請老和尚下一轉語。
」師雲:「日輪正卓午。
」 上一日問:「梁武帝見達磨,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磨雲:『廓然無聖。
』意旨如何?」師雲:「綿包特石。
」上雲:「帝曰:『對朕者誰?』磨雲:『不識。
』又作磨生?」師雲:「鐵裏泥團。
」上雲:「今問老和尚: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雲:「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上雲:「對朕者誰聻?」師雲:「即日恭惟皇上聖躬萬福。
」 上一日展視雪嶠老人真,其自贊有雲:「者漢奇怪。
」隨雲:「請老和尚下語。
」師雲:「賣弄不少。
」 上一日慨歎:「場屋中士子多有學寡而成名、才高而淹抑者,如新狀元徐元文業師尤侗,極善作文字,僅以鄉貢選推官,在九王攝政時,復為按臣參黜,豈非時命大謬之故耶?」師雲:「忞聞之:君相能造命士之有才,患皇上不知耳。
上既知矣,何難擢之高位?」上曰:「亦有此念。
」因命侍臣取其文集來,內有「臨去秋波,那一轉時藝」,上與師,讀至篇末,雲:「更請諸公下一轉語看。
」上忽掩卷,曰:「請老和尚下。
」師雲:「不是山僧境界。
」時昇首座在席,上曰:「天岸何如?」昇曰:「不風流處也風流。
」上為大笑。
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二
」上雲:「孔孟之學又且如何?」師雲:「中庸說心性而歸之天命,與老莊所見大段皆同。
然佛祖隨機示現,或為外道、或為天人。
遠公有言:『諸王君子不知為誰?』如陛下身為帝王,乾乾留心此道,即不可以帝王定陛下品位也。
非但帝王,即如來示現成佛,亦是脫珍禦服、著敝垢衣,佛亦不住佛位也。
」上歡然首肯。
師雲:「忞望七之年,耳目昏重,不便常侍天顏,兼之近有執侍僧從天童來,言山中大眾望忞不回,俱有散去之意,恐叢林荒廢,乞皇上速賜還山。
」上雲:「趨風日久,得承謦欬,何忍遽令老和尚別去?」語畢潸然。
師雲:「忞受天恩,兼之皇情眷注,亦何忍遠離?但前所奏請皆萬不得已。
」上雲:「老和尚到處利生,京師禪道佛法寂然無聞者百有餘年,須得老和尚久久闡揚,始有向往之者。
老和尚即不久留,亦須三年。
」師雲:「忞道德涼儉,曷能副上盛心?皇上以佛心天子徵書四出詔求四海知識,此風遍聞,天下億兆蒼生莫不知有參禪學道之事。
皇上已為他下了般若種子,即不能當下行持,譬如丈夫食少金剛,要當穿皮而出,況般若正因乎?」上雲:「朕亦不敢強留,違老和尚意,畢竟寬住幾時,得以時時請益可也。
」是日自午至酉方始回宮。
三月十六日,敘譚餘事,別記。
三月二十三日,敘譚餘事,別記。
三月二十四日,敘譚餘事,別記。
四月初一日巳時,上攜兩學士至方丈,命學士王熙問:「如何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師雲:「一字兩頭垂。
」上問:「三教歸一,一歸何處?」師雲:「大家在者裏。
」學士復問:「善知識既是佛祖兒孫,因甚卻要殺佛殺祖?」師雲:「有了你沒了我,有了我沒了你。
」上以手指點雲:「中庸道:『天命之謂性』,作麼生是性?」師雲:「不離皇上舉手處。
」復問:「僧問雪峰古澗寒泉話,與趙州所答為同?為別?」師雲:「二俱作家,二俱瞎漢。
」師因進雲:「忞時常出醜上前,今日拈則公案,亦請皇上下語。
」乃舉婆子燒菴因緣畢,遂雲:「設抱定皇上雲,正恁麼時如何?作麼生下一語,免得婆子趁出燒卻菴?」上雲:「朕從來不曾留心,焉敢在老和尚面前指東道西?」師雲:「乞皇上畢竟下一語。
」上又推辭,師雲:「皇上既下不得,決須發起勇猛心,著實參究,究到無可究處,忽然?地一聲,自然七通八達,得大自在。
」 時上極為稱善,復敘餘事,及暮回宮,漏下三鼓,尤命內臣傳語抄錄婆子機緣,入宮詳加體究。
四月初六日,敘譚餘事,別記。
四月二十三日,敘譚餘事,別記。
四月二十九日,敘譚餘事,別記。
五月初七日,敘譚餘事,別記。
五月初八日,敘譚餘事,別記。
五月初九日,從晨抵暮,二次至方丈,敘譚餘事,別記。
五月十三日,從晨抵暮,二次至方丈,敘譚餘事,別記。
五月十四日,從晨抵暮,二次至方丈,敘譚餘事,別記。
上一日問:「南泉斬貓,意旨如何?」師雲:「直逼生蛇立化龍。
」上雲:「趙州當日頂艸鞋出去,南泉許為救得貓兒。
若問老和尚,合作麼生下語?」師雲:「老凍儂為他閒事長無明作麼?」 上一日手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拈起示師曰:「請老和尚下一轉語。
」師雲:「日輪正卓午。
」 上一日問:「梁武帝見達磨,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磨雲:『廓然無聖。
』意旨如何?」師雲:「綿包特石。
」上雲:「帝曰:『對朕者誰?』磨雲:『不識。
』又作磨生?」師雲:「鐵裏泥團。
」上雲:「今問老和尚: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雲:「天無二日,民無二王。
」上雲:「對朕者誰聻?」師雲:「即日恭惟皇上聖躬萬福。
」 上一日展視雪嶠老人真,其自贊有雲:「者漢奇怪。
」隨雲:「請老和尚下語。
」師雲:「賣弄不少。
」 上一日慨歎:「場屋中士子多有學寡而成名、才高而淹抑者,如新狀元徐元文業師尤侗,極善作文字,僅以鄉貢選推官,在九王攝政時,復為按臣參黜,豈非時命大謬之故耶?」師雲:「忞聞之:君相能造命士之有才,患皇上不知耳。
上既知矣,何難擢之高位?」上曰:「亦有此念。
」因命侍臣取其文集來,內有「臨去秋波,那一轉時藝」,上與師,讀至篇末,雲:「更請諸公下一轉語看。
」上忽掩卷,曰:「請老和尚下。
」師雲:「不是山僧境界。
」時昇首座在席,上曰:「天岸何如?」昇曰:「不風流處也風流。
」上為大笑。
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