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石禪師語錄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斯乃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
須向老僧未入堂、諸人未雲集時若乃聞得會得,方可以縱橫宇宙,獨步大方;其或未能,本參公案急要翻身,胸次疑團直須打破,那時入此鞴中銛利,豈比今日?便乃舉一明三、目機銖兩,鑒辨邪正、偏枯、賞罰、鉤錐、收放。
古雲:『雖然舊閣閑田地,一度贏來方始休。
』」復舉:「溈山問仰山:『一夏不上來作麼生?』仰雲:『掘得一疄地,種得一籮粟。
』溈雲:『也不空過。
』仰雲:『和尚作麼生?』溈雲:『午後一餐,晚後一宿。
』仰雲:『也不空過。
』說了便乃吐舌,溈雲:『寂子何得自傷己命?』」師雲:「溈山父子,雖則父作子述,盡善盡美,正眼觀來,大似父不慈、子不孝。
報恩又不然,若道一夏空過,卻又終日生病;若道不空過,實無斯須所作。
且道與古人相去幾何?」擲拂子,雲:「空將未歸意,說與欲行人。
」 除夕,小參。
「一年一年又一年,人老何曾再少年?今日不知來日事,好花能得幾時鮮?大眾!臘月三十日,本分事作麼生?」良久,雲:「了即便了,不用沉吟,者一條大路千聖共由,自古至今曾無二緻。
所以道:莫不從茲法界流,一一還歸此法界。
不見昔日舜老夫好罵天衣懷和尚,秀圓通為之不平?一日舜老夫上堂,秀圓通出眾問雲:『豈不見《圓覺經》中道?』舜老夫遽雲:『大眾久立。
』便下座,歸方丈。
秀圓通雲:『者老漢通身是眼,罵得懷和尚也。
』可謂隔墻見角便知是牛,臨機轉變如獅子遊行得大自在。
諸人若善參詳,管取千了百當;其或未然,來年更有新條在,惱亂春風卒未休。
」 解制,小參。
「結有終始,制有修短,迷悟同源,聖凡靡間,即在此時,無不了辦。
久參宿學,舉著知歸,後進初機,卒難湊泊。
隻如威音那畔空劫已前生佛未分,還有結解也無?到者裏,三世諸佛口掛壁上,歷代祖師緘口結舌。
那邊且置,秪如現前大眾坐立儼然,鑪中是火,盞內是茶,花開庭砌,燕語梁間,與威音那畔空劫已前是同?是別?但能者裏緇素分明,自然目前無法、胸內無心,外不見器界、內不見根身,上無攀仰、下絕己躬,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到者裏說箇結制、解制,長期、短期,不覺付之一笑。
且道見何道理便乃如是?」豎拂,雲:「會麼?乍噴石榴紅似火,新抽蒲草利如刀。
」 小參。
「廣慧寺裏初安眾,不比諸山事事全,淡飯麤茶聊款客,無床少帳地開單,蕭然輕脫無餘事,正是諸人入道緣。
曠劫秪因耽厚享,祖師公案未嘗參,從今翻轉娘生面,反覆追尋仔細看。
看到水窮山盡處,冷灰荳爆霎時間,忽有箇漢到這田地,便是佛佛授手、祖祖相傳,本來成現,何必多般山僧向他道?雖然舊閣閒田地,一度贏來方始休。
」復舉:「僧問大隨:『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者箇壞不壞?』隨雲:『壞。
』僧雲:『恁麼則隨他去也?』隨雲:『隨他去。
』又,僧問修山主:『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箇壞不壞?』修雲:『不壞。
』僧雲:『為什麼不壞?』修雲:『為同大千。
』」師雲:「相元虛,恒泯一,體性雖實,常在萬緣。
大眾!恁麼會得如來禪,許你祖師禪未夢見在。
要會麼?二由一有,一亦莫守,日午打三更,面南看北鬥。
」 歲夜,小參。
「一年將盡夜,萬裡有歸人,途路忘辛苦,風霜意不禁,祗謀今夕裏,事事得圓成。
且圓成一句作麼生道?自攜瓶去沽村酒,卻著衫來作主人。
」復舉:「五祖示眾雲:『去年底,今年用不著;今年底,後年用不著。
用不著,重遭撲,自古至於今,誰錯?誰不錯?忽有箇漢出來道:「白雲不是今日錯。
」向他道:「錯。
」』古林和尚雲:『扶豎臨濟正宗,揭示楊岐奧旨,還他五祖始得。
雖然,也是泥裏洗土塊。
山僧即不然,去年底,今年用得著;今年底,後年用得著。
用得著,重拈卻,一步闊一步,一著高一著。
或有箇漢出來道:「長老恁麼說話,也是無孔鐵鎚。
」向他道:「若是無孔鐵鎚,正好用得著。
」』」師雲:「二大老雖然各出手眼扶豎宗乘,撿點將來,不無擔闆。
廣慧又且不然,去年底、今年底、後年底,箇中無欠亦無餘,用著、用不著,冷暖自家知,饑餐渴飲吾生事,醉後添盃誰道癡?或有箇漢出來道:『長老!你底說話大似水面葫蘆。
』隻向他道:『門前定不栽荊棘,免使人來沾著衣。
』」合掌,雲:「大眾萬福,承勞久立。
」 小參。
僧問:「把斷要津,不通凡聖,未審還許學人出一頭地麼?」師雲:「你試出看。
」進雲:「金毛不距獅王窟,翻身直上絕羅籠。
」師雲:「猶未出在。
」僧喝,師雲:「正好喫棒。
」進雲:「學人知歸有地。
」師雲:「且放汝一著。
」乃雲:「廣慧未啟口,葛藤遍天下,若更之乎也,誰能透祖關?所以藥山問石頭雲:『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
嘗聞南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未明了。
乞和尚慈悲,為我指示。
』頭雲:『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子作麼生?』山佇思,頭雲:『觀子因緣不在此,江西有馬大師,汝往彼去,應為汝說。
』山禮辭,徑往江西。
復理前問,馬祖雲:『有時教伊揚眉瞬目、有時不教伊揚眉瞬目,有時教伊揚眉瞬目者是?有時教伊揚眉瞬目者不是?』山有省,便禮拜,祖雲:『子見箇甚麼道理?』
須向老僧未入堂、諸人未雲集時若乃聞得會得,方可以縱橫宇宙,獨步大方;其或未能,本參公案急要翻身,胸次疑團直須打破,那時入此鞴中銛利,豈比今日?便乃舉一明三、目機銖兩,鑒辨邪正、偏枯、賞罰、鉤錐、收放。
古雲:『雖然舊閣閑田地,一度贏來方始休。
』」復舉:「溈山問仰山:『一夏不上來作麼生?』仰雲:『掘得一疄地,種得一籮粟。
』溈雲:『也不空過。
』仰雲:『和尚作麼生?』溈雲:『午後一餐,晚後一宿。
』仰雲:『也不空過。
』說了便乃吐舌,溈雲:『寂子何得自傷己命?』」師雲:「溈山父子,雖則父作子述,盡善盡美,正眼觀來,大似父不慈、子不孝。
報恩又不然,若道一夏空過,卻又終日生病;若道不空過,實無斯須所作。
且道與古人相去幾何?」擲拂子,雲:「空將未歸意,說與欲行人。
」 除夕,小參。
「一年一年又一年,人老何曾再少年?今日不知來日事,好花能得幾時鮮?大眾!臘月三十日,本分事作麼生?」良久,雲:「了即便了,不用沉吟,者一條大路千聖共由,自古至今曾無二緻。
所以道:莫不從茲法界流,一一還歸此法界。
不見昔日舜老夫好罵天衣懷和尚,秀圓通為之不平?一日舜老夫上堂,秀圓通出眾問雲:『豈不見《圓覺經》中道?』舜老夫遽雲:『大眾久立。
』便下座,歸方丈。
秀圓通雲:『者老漢通身是眼,罵得懷和尚也。
』可謂隔墻見角便知是牛,臨機轉變如獅子遊行得大自在。
諸人若善參詳,管取千了百當;其或未然,來年更有新條在,惱亂春風卒未休。
」 解制,小參。
「結有終始,制有修短,迷悟同源,聖凡靡間,即在此時,無不了辦。
久參宿學,舉著知歸,後進初機,卒難湊泊。
隻如威音那畔空劫已前生佛未分,還有結解也無?到者裏,三世諸佛口掛壁上,歷代祖師緘口結舌。
那邊且置,秪如現前大眾坐立儼然,鑪中是火,盞內是茶,花開庭砌,燕語梁間,與威音那畔空劫已前是同?是別?但能者裏緇素分明,自然目前無法、胸內無心,外不見器界、內不見根身,上無攀仰、下絕己躬,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到者裏說箇結制、解制,長期、短期,不覺付之一笑。
且道見何道理便乃如是?」豎拂,雲:「會麼?乍噴石榴紅似火,新抽蒲草利如刀。
」 小參。
「廣慧寺裏初安眾,不比諸山事事全,淡飯麤茶聊款客,無床少帳地開單,蕭然輕脫無餘事,正是諸人入道緣。
曠劫秪因耽厚享,祖師公案未嘗參,從今翻轉娘生面,反覆追尋仔細看。
看到水窮山盡處,冷灰荳爆霎時間,忽有箇漢到這田地,便是佛佛授手、祖祖相傳,本來成現,何必多般山僧向他道?雖然舊閣閒田地,一度贏來方始休。
」復舉:「僧問大隨:『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者箇壞不壞?』隨雲:『壞。
』僧雲:『恁麼則隨他去也?』隨雲:『隨他去。
』又,僧問修山主:『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箇壞不壞?』修雲:『不壞。
』僧雲:『為什麼不壞?』修雲:『為同大千。
』」師雲:「相元虛,恒泯一,體性雖實,常在萬緣。
大眾!恁麼會得如來禪,許你祖師禪未夢見在。
要會麼?二由一有,一亦莫守,日午打三更,面南看北鬥。
」 歲夜,小參。
「一年將盡夜,萬裡有歸人,途路忘辛苦,風霜意不禁,祗謀今夕裏,事事得圓成。
且圓成一句作麼生道?自攜瓶去沽村酒,卻著衫來作主人。
」復舉:「五祖示眾雲:『去年底,今年用不著;今年底,後年用不著。
用不著,重遭撲,自古至於今,誰錯?誰不錯?忽有箇漢出來道:「白雲不是今日錯。
」向他道:「錯。
」』古林和尚雲:『扶豎臨濟正宗,揭示楊岐奧旨,還他五祖始得。
雖然,也是泥裏洗土塊。
山僧即不然,去年底,今年用得著;今年底,後年用得著。
用得著,重拈卻,一步闊一步,一著高一著。
或有箇漢出來道:「長老恁麼說話,也是無孔鐵鎚。
」向他道:「若是無孔鐵鎚,正好用得著。
」』」師雲:「二大老雖然各出手眼扶豎宗乘,撿點將來,不無擔闆。
廣慧又且不然,去年底、今年底、後年底,箇中無欠亦無餘,用著、用不著,冷暖自家知,饑餐渴飲吾生事,醉後添盃誰道癡?或有箇漢出來道:『長老!你底說話大似水面葫蘆。
』隻向他道:『門前定不栽荊棘,免使人來沾著衣。
』」合掌,雲:「大眾萬福,承勞久立。
」 小參。
僧問:「把斷要津,不通凡聖,未審還許學人出一頭地麼?」師雲:「你試出看。
」進雲:「金毛不距獅王窟,翻身直上絕羅籠。
」師雲:「猶未出在。
」僧喝,師雲:「正好喫棒。
」進雲:「學人知歸有地。
」師雲:「且放汝一著。
」乃雲:「廣慧未啟口,葛藤遍天下,若更之乎也,誰能透祖關?所以藥山問石頭雲:『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
嘗聞南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未明了。
乞和尚慈悲,為我指示。
』頭雲:『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子作麼生?』山佇思,頭雲:『觀子因緣不在此,江西有馬大師,汝往彼去,應為汝說。
』山禮辭,徑往江西。
復理前問,馬祖雲:『有時教伊揚眉瞬目、有時不教伊揚眉瞬目,有時教伊揚眉瞬目者是?有時教伊揚眉瞬目者不是?』山有省,便禮拜,祖雲:『子見箇甚麼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