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關禪師語錄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侍者成巒、傳善錄
法孫開詗編
拈古(并評著語)
波斯匿王問世尊曰:「勝義諦中有世俗諦否?若言無,智不應二;若言有,智不應一。
一二之義其義如何?」(評曰:波斯匿王眉底著眼,覷破黃面老子家風。
是甚麼家風?打破鏡來即向汝道。
)佛言:「汝於過去龍光佛法中曾問此義,我今無說,汝亦無聽,無說無聽是名一義二義。
」(著語雲:果是慳。
) 拈曰:世尊意路分明舌頭太短,王於龍光佛時曾問此義,雖於般若緣熟,其奈佛法習氣未忘。
然雖如是,不因龍躍浪,爭見禹門高? 東印度國王請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齋次,王問曰:「師何不轉經?」祖曰:「貧道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
」(評曰:出息不涉,入息不居,如牛拴鼻,似盤滾珠。
如斯會得,經即轉、轉即經,甚麼處不見尊者?)王乃歡喜作禮,從此信入。
(著語雲:不轉底也是經)。
拈曰:國主請齋,不是好意,要與尊者算飯錢。
如是經轉得妙,大藏小藏都從此演出,尊者非但受得天廚妙供,亦能消卻萬鎰黃金。
秪如萬鎰黃金作麼生消?良久雲:「量寬福大。
」 南天竺國異見王,達磨大師之親姪也,初廢黜,沙門因與宗勝論義,稍屈,王欲擯之。
忽波羅提尊者至,王問曰:「何者是佛?」提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提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提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提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
」王曰:「於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提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
」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
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
」(著語雲:不識即是佛性,識即喚作精魂。
)王聞偈已心即開悟,悔謝前愆,遂精勤白業護持三寶。
一日因達磨大師辭遊震旦,王乃涕淚交頤曰:「此國何罪?彼土何祥?叔既有緣,非吾所止,惟願不忘父母之國,事畢早回。
」王即具大舟,實以眾寶,躬率臣僚送至海壖。
拈曰:尊者善說佛性義,如將傀儡線索一時抽動,王聞心即開悟,便知得青布幔裏有人。
簡點將來,當時喚作佛性,尊者面皮已厚三尺;更說八處作用,教壞人家多少男女?然雖如是,比一等弄精魂手腳猶較些子。
梁武帝聞達磨大師從西域航海而來,乃遣使齎詔迎請。
師至,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師曰:「不識。
」(著語雲:這便是祖師關。
)(○評曰:千七伯則葛藤從此惹起,此一問答曰銅墻萬仞、鐵壁千重,透得者能有幾人?)帝初不契,後悔悟曰:「見之不見,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悔之恨之,朕雖一介凡夫,敢師之於後?」 拈曰:武帝是佛心天子,達磨大師是踏毘盧頂上行底人,故武帝一時趁之不及,後乃悔悟,不是迷逢達磨,卻是賊過彎弓。
唐憲宗皇帝嘗詔鵝湖大義禪師入內,於麟德殿論義。
時有法師問鵝湖曰:「如何是禪?」湖以手點空,法師無對,帝曰:「法師講無窮經論,秪這一點尚不奈何!」(評曰:古今不奈何這一點底甚多,且道利害在甚麼處?)鵝湖一日舉順宗問屍利禪師:「大地眾生如何得見性成佛?」利曰:「佛性如水中月,可見不可取。
」因謂帝曰:「佛性非見必見,水中月如何攫取?」帝乃問曰:「何者是佛性?」對曰:「不離陛下所問。
」帝默契真宗,益加欽重。
拈曰:英明聖智一點便知,信是飛龍不同跛鱉。
若道不離陛下所問即是佛性,鵝湖眉毛亦須倒豎。
何故?秪曉眼橫,不知鼻直。
唐肅宗皇帝聞南陽忠國師道行卓冠一時,敕中使齎詔徵赴京師,隆以師禮,帝問:「師在曹谿得何法?」師曰:「陛下還見空中一片雲麼?」帝曰:「見。
」師曰:「釘釘著、懸挂著。
」 拈曰:帝問曹谿心法,國師分明說不出口,指東畫西,天眼已洞矚矣!秪如空中這片雲,釘著是?挂著是?彌天纔作蓋,遍界又成霖。
帝又問:「如何是十身調禦?」師乃起立曰:「會麼?」帝曰:「不會。
」師曰:「與老僧過淨瓶來。
」 拈曰:肅宗帝問箇十身調禦,太煞有佛法玄旨,國師恁麼答,非惟不孤來問,且有翊贊王化之功。
秪如道「與老僧過淨瓶」意作麼生?靈山付囑,不似今朝。
代宗皇帝問南陽忠國師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所記?」師曰:「告檀越與老僧造一所無縫塔。
」帝曰:「請師塔樣看。
」師良久曰:「會麼?」帝曰:「不會。
」師曰:「貧道去後,有侍者應真卻諳此事,乞詔問之。
」帝後詔耽源問前語,源良久曰:「聖上會麼?」帝曰:「不會。
」源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
」(著語雲:不謬為國師侍者。
)(○評曰:國師塔樣,太鶻崙生;耽源塔樣,太玲瓏生。
且道國師底是?耽源底是?)帝大悅。
拈曰:大小國師費卻如許氣力,畫箇無縫塔樣不出,乃推過侍者耽源。
雖則巧運磚石合成尖圓之相,不知反為七花八裂,被大唐天子看破。
唐文宗皇帝好嗜蛤蜊,一日禦饌中有擘不張者,帝以其異,即焚香禱之乃開,見菩薩形儀梵相具足,帝遂貯以金栗檀香合覆以美錦,因問群臣:「斯何祥也?」或奏:「太乙山惟政禪師深明佛法、博聞強記,乞詔問之!」帝即詔政問其事,對曰:「物無虛應,此乃啟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經雲:『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而為說法。
』」帝曰:「菩薩身已現,且未聞說法!」政曰:「陛下睹此為常耶?非常耶?信耶?非信耶?」帝曰:「希奇之事,朕深信焉!」對曰:「陛下已聞說法竟。
」(評曰:許多簾前賜紫、對禦談玄,未若政公啟人主信心語最簡當。
)皇情大悅,遂留政於內道場供奉咨詢法要。
拈曰:《華嚴》雲:「菩薩於一微細眾生身中,示現成正覺、轉法輪、度眾生、入涅槃,而此眾生不覺不知。
」然則像現蛤蜊腹中,君臣歎異合國皆知,且道與不覺知是同是別?具眼者試辨取看。
唐莊宗問興化獎禪師曰:「朕收中原獲得一寶,秪是無人著價!」(評曰:輸王髻珠,非強手難得。
)化曰:「請陛下寶看。
」帝拈襆頭帶示之,化曰:「君王之寶,誰敢酬價?」(著語雲:興化酬了也。
) 拈曰:同光帝拈起襆頭帶,未免帶累興化顢頇,當時賴遇無人識者,若有,堪作甚麼?如今還有識得者也無?金輪天子璽,散粟不知名。
宋太宗皇帝一日幸相國寺,見僧看經,問曰:「是甚麼經?」僧曰:「《仁王經》!」帝曰:「既是寡人經,因甚卻在卿手裏?」僧無對。
(雪竇禪師代雲:皇天無親,唯德是輔!)(○評曰:帝通身是眼,乃人王中法王也。
)帝擎缽問丞相王隨曰:「既是大庾嶺頭提不起,為甚麼卻在朕手裏?」隨無對。
拈曰:問問奇特、語語超見,非作家君王,何以臻此?帝擎缽問丞相曰:「大庾嶺頭提不起,為甚卻在朕手裏?」代雲:「陛下親到曹溪。
」又雲:「帝力何有哉?」 仁宗皇帝嘗詔廬山大覺璉禪師入內問佛法大意,奏對稱旨賜「大覺禪師」之號。
至和中,覺乞歸老山中,乃進偈曰:「六載皇都唱祖機,兩曾金殿奉天威;青山隱去欣何得?滿篋唯將禦頌歸。
」帝和偈不允,仍宣論曰:「山即如如體也,將安歸乎?」既而遣使賜龍腦缽,師謝恩罷捧缽曰:「吾法以壞色衣、以瓦鐵食,此砵非法。
」遂焚之。
(評曰:此缽雖焚,此節不壞,非師作略,安能永表聖恩?)中使回奏,上嘉歎不已。
拈曰:帝降諭雲:「山即如如體也,將安歸乎?」非眼光爍破四天下,不能道此語,不但見徹理性,亦知帝處金屋如茆簷矣!或問:「理如何徹?」曰:「同道方知。
」 孝宗皇帝宣問靈隱佛照光禪師:「釋迦佛入山修道六年而成,所成者何事?」對曰:「將謂陛下忘卻。
」 拈曰:問在答處,答在問處,佛照老人舌頭拖地也。
秪如道「將謂陛下忘卻」意旨如何?言出齒外,猶道不知。
維摩詰居士住毘耶離城,因示疾次(評曰:滯貨不脫,招人上門,若非曼殊覷破,怪病難醫),世尊敕文殊領諸大弟子共維摩詰問疾。
時諸菩薩各說不二法門竟,文殊曰:「我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菩薩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又問維摩:「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維摩默然。
(著語雲:看你出不得門。
)文殊讚曰:「乃至無有語言文字,是菩薩真入不二法門。
」 拈曰:維摩不二法門,文殊盡其神力捶擊不開,爭奈保福猶嫌未出化門。
為甚如此?大抵禪關無險易,繇來玄路有高低。
善慧傅大士翕一日披衲頂冠靸履朝見,帝問:「是僧耶?」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耶?」士以手指靸履,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衲衣。
(著語雲:拏住了也。
)(○評曰:大段作怪,名他不得、狀他不出。
)又曰:「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著語雲:要得箇撩天索價、博地相酬底人方會此語。
)又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一二之義其義如何?」(評曰:波斯匿王眉底著眼,覷破黃面老子家風。
是甚麼家風?打破鏡來即向汝道。
)佛言:「汝於過去龍光佛法中曾問此義,我今無說,汝亦無聽,無說無聽是名一義二義。
」(著語雲:果是慳。
) 拈曰:世尊意路分明舌頭太短,王於龍光佛時曾問此義,雖於般若緣熟,其奈佛法習氣未忘。
然雖如是,不因龍躍浪,爭見禹門高? 東印度國王請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齋次,王問曰:「師何不轉經?」祖曰:「貧道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
」(評曰:出息不涉,入息不居,如牛拴鼻,似盤滾珠。
如斯會得,經即轉、轉即經,甚麼處不見尊者?)王乃歡喜作禮,從此信入。
(著語雲:不轉底也是經)。
拈曰:國主請齋,不是好意,要與尊者算飯錢。
如是經轉得妙,大藏小藏都從此演出,尊者非但受得天廚妙供,亦能消卻萬鎰黃金。
秪如萬鎰黃金作麼生消?良久雲:「量寬福大。
」 南天竺國異見王,達磨大師之親姪也,初廢黜,沙門因與宗勝論義,稍屈,王欲擯之。
忽波羅提尊者至,王問曰:「何者是佛?」提曰:「見性是佛。
」王曰:「師見性否?」提曰:「我見佛性。
」王曰:「性在何處?」提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見?」提曰:「今現作用,王自不見。
」王曰:「於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無有不是;王若不用,體亦難見。
」王曰:「若當用時,幾處出現?」提曰:「若出現時,當有其八。
」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波羅提即說偈曰:「在胎為身,處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
遍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識者知是佛性,不識喚作精魂。
」(著語雲:不識即是佛性,識即喚作精魂。
)王聞偈已心即開悟,悔謝前愆,遂精勤白業護持三寶。
一日因達磨大師辭遊震旦,王乃涕淚交頤曰:「此國何罪?彼土何祥?叔既有緣,非吾所止,惟願不忘父母之國,事畢早回。
」王即具大舟,實以眾寶,躬率臣僚送至海壖。
拈曰:尊者善說佛性義,如將傀儡線索一時抽動,王聞心即開悟,便知得青布幔裏有人。
簡點將來,當時喚作佛性,尊者面皮已厚三尺;更說八處作用,教壞人家多少男女?然雖如是,比一等弄精魂手腳猶較些子。
梁武帝聞達磨大師從西域航海而來,乃遣使齎詔迎請。
師至,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曰:「廓然無聖。
」帝曰:「對朕者誰?」師曰:「不識。
」(著語雲:這便是祖師關。
)(○評曰:千七伯則葛藤從此惹起,此一問答曰銅墻萬仞、鐵壁千重,透得者能有幾人?)帝初不契,後悔悟曰:「見之不見,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悔之恨之,朕雖一介凡夫,敢師之於後?」 拈曰:武帝是佛心天子,達磨大師是踏毘盧頂上行底人,故武帝一時趁之不及,後乃悔悟,不是迷逢達磨,卻是賊過彎弓。
唐憲宗皇帝嘗詔鵝湖大義禪師入內,於麟德殿論義。
時有法師問鵝湖曰:「如何是禪?」湖以手點空,法師無對,帝曰:「法師講無窮經論,秪這一點尚不奈何!」(評曰:古今不奈何這一點底甚多,且道利害在甚麼處?)鵝湖一日舉順宗問屍利禪師:「大地眾生如何得見性成佛?」利曰:「佛性如水中月,可見不可取。
」因謂帝曰:「佛性非見必見,水中月如何攫取?」帝乃問曰:「何者是佛性?」對曰:「不離陛下所問。
」帝默契真宗,益加欽重。
拈曰:英明聖智一點便知,信是飛龍不同跛鱉。
若道不離陛下所問即是佛性,鵝湖眉毛亦須倒豎。
何故?秪曉眼橫,不知鼻直。
唐肅宗皇帝聞南陽忠國師道行卓冠一時,敕中使齎詔徵赴京師,隆以師禮,帝問:「師在曹谿得何法?」師曰:「陛下還見空中一片雲麼?」帝曰:「見。
」師曰:「釘釘著、懸挂著。
」 拈曰:帝問曹谿心法,國師分明說不出口,指東畫西,天眼已洞矚矣!秪如空中這片雲,釘著是?挂著是?彌天纔作蓋,遍界又成霖。
帝又問:「如何是十身調禦?」師乃起立曰:「會麼?」帝曰:「不會。
」師曰:「與老僧過淨瓶來。
」 拈曰:肅宗帝問箇十身調禦,太煞有佛法玄旨,國師恁麼答,非惟不孤來問,且有翊贊王化之功。
秪如道「與老僧過淨瓶」意作麼生?靈山付囑,不似今朝。
代宗皇帝問南陽忠國師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所記?」師曰:「告檀越與老僧造一所無縫塔。
」帝曰:「請師塔樣看。
」師良久曰:「會麼?」帝曰:「不會。
」師曰:「貧道去後,有侍者應真卻諳此事,乞詔問之。
」帝後詔耽源問前語,源良久曰:「聖上會麼?」帝曰:「不會。
」源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
」(著語雲:不謬為國師侍者。
)(○評曰:國師塔樣,太鶻崙生;耽源塔樣,太玲瓏生。
且道國師底是?耽源底是?)帝大悅。
拈曰:大小國師費卻如許氣力,畫箇無縫塔樣不出,乃推過侍者耽源。
雖則巧運磚石合成尖圓之相,不知反為七花八裂,被大唐天子看破。
唐文宗皇帝好嗜蛤蜊,一日禦饌中有擘不張者,帝以其異,即焚香禱之乃開,見菩薩形儀梵相具足,帝遂貯以金栗檀香合覆以美錦,因問群臣:「斯何祥也?」或奏:「太乙山惟政禪師深明佛法、博聞強記,乞詔問之!」帝即詔政問其事,對曰:「物無虛應,此乃啟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經雲:『應以此身得度者,即現此身而為說法。
』」帝曰:「菩薩身已現,且未聞說法!」政曰:「陛下睹此為常耶?非常耶?信耶?非信耶?」帝曰:「希奇之事,朕深信焉!」對曰:「陛下已聞說法竟。
」(評曰:許多簾前賜紫、對禦談玄,未若政公啟人主信心語最簡當。
)皇情大悅,遂留政於內道場供奉咨詢法要。
拈曰:《華嚴》雲:「菩薩於一微細眾生身中,示現成正覺、轉法輪、度眾生、入涅槃,而此眾生不覺不知。
」然則像現蛤蜊腹中,君臣歎異合國皆知,且道與不覺知是同是別?具眼者試辨取看。
唐莊宗問興化獎禪師曰:「朕收中原獲得一寶,秪是無人著價!」(評曰:輸王髻珠,非強手難得。
)化曰:「請陛下寶看。
」帝拈襆頭帶示之,化曰:「君王之寶,誰敢酬價?」(著語雲:興化酬了也。
) 拈曰:同光帝拈起襆頭帶,未免帶累興化顢頇,當時賴遇無人識者,若有,堪作甚麼?如今還有識得者也無?金輪天子璽,散粟不知名。
宋太宗皇帝一日幸相國寺,見僧看經,問曰:「是甚麼經?」僧曰:「《仁王經》!」帝曰:「既是寡人經,因甚卻在卿手裏?」僧無對。
(雪竇禪師代雲:皇天無親,唯德是輔!)(○評曰:帝通身是眼,乃人王中法王也。
)帝擎缽問丞相王隨曰:「既是大庾嶺頭提不起,為甚麼卻在朕手裏?」隨無對。
拈曰:問問奇特、語語超見,非作家君王,何以臻此?帝擎缽問丞相曰:「大庾嶺頭提不起,為甚卻在朕手裏?」代雲:「陛下親到曹溪。
」又雲:「帝力何有哉?」 仁宗皇帝嘗詔廬山大覺璉禪師入內問佛法大意,奏對稱旨賜「大覺禪師」之號。
至和中,覺乞歸老山中,乃進偈曰:「六載皇都唱祖機,兩曾金殿奉天威;青山隱去欣何得?滿篋唯將禦頌歸。
」帝和偈不允,仍宣論曰:「山即如如體也,將安歸乎?」既而遣使賜龍腦缽,師謝恩罷捧缽曰:「吾法以壞色衣、以瓦鐵食,此砵非法。
」遂焚之。
(評曰:此缽雖焚,此節不壞,非師作略,安能永表聖恩?)中使回奏,上嘉歎不已。
拈曰:帝降諭雲:「山即如如體也,將安歸乎?」非眼光爍破四天下,不能道此語,不但見徹理性,亦知帝處金屋如茆簷矣!或問:「理如何徹?」曰:「同道方知。
」 孝宗皇帝宣問靈隱佛照光禪師:「釋迦佛入山修道六年而成,所成者何事?」對曰:「將謂陛下忘卻。
」 拈曰:問在答處,答在問處,佛照老人舌頭拖地也。
秪如道「將謂陛下忘卻」意旨如何?言出齒外,猶道不知。
維摩詰居士住毘耶離城,因示疾次(評曰:滯貨不脫,招人上門,若非曼殊覷破,怪病難醫),世尊敕文殊領諸大弟子共維摩詰問疾。
時諸菩薩各說不二法門竟,文殊曰:「我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菩薩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又問維摩:「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維摩默然。
(著語雲:看你出不得門。
)文殊讚曰:「乃至無有語言文字,是菩薩真入不二法門。
」 拈曰:維摩不二法門,文殊盡其神力捶擊不開,爭奈保福猶嫌未出化門。
為甚如此?大抵禪關無險易,繇來玄路有高低。
善慧傅大士翕一日披衲頂冠靸履朝見,帝問:「是僧耶?」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耶?」士以手指靸履,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衲衣。
(著語雲:拏住了也。
)(○評曰:大段作怪,名他不得、狀他不出。
)又曰:「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著語雲:要得箇撩天索價、博地相酬底人方會此語。
)又曰:「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