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關禪師語錄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非但超乎頓位,亦復不受圓名。
賢首判教亦不得已而姑為寄位,豈可真以位分拘耶?』予謂:扶豎宗風,具正法眼,見徹少林骨髓,此老非獨好手,抑亦少林功臣也。
今有鈍置禪宗位居別教,使不得預台教之圓位,太師翁豈不弘教乎?於台宗賢首無不逗肯中綮,其推重禪宗又何等平心快論?然則此擡彼搦,如點燈喫飯兩家分明,不然達磨一宗幾遭義虎崖柴。
其種種提持發揮向上,不但於宗乘中而直指曲喻,即箋一疏、釋一鈔鹹以稱理為極則,令人帖帖地服膺。
即《禪關策進》,甚為啟蒙金錍;禪海二珍,甚為道眼證據。
苟不究其深旨,則諸所著述曲盡一片婆心,為誰對症發藥也?然生平厚自韜晦,不以悟門居稱、不以拈頌衒人、不以標幟自高,此等邁軸殆為學地中人出一身媿汗、解幾重顏甲,孰易知其恩德哉?然則禪淨教律,師能縛為一束、劈作四架;六度妙行,師能融為一心、發為萬善;慧辯道德,師能傋於一身、輝映千古。
譬圓伊三點,縱橫不得擬其勢;毘盧稱性,頓漸不敢配其乘,所謂通身手眼者非師其誰歟?若夫願廣悲深,真古佛再來。
「於時祖庭秋晚門門蕭索,太師翁特以普字三昧圓應廣唱綜禪之緻,如永明閒律之學、如宣祐弘教之義、如台賢而主鬯蓮宗,則兼擅七祖之長,遂使震旦佛法真如揭日月而重光,其儲材得人,如豢律虎、義虎、角虎於一圈,俟其牙爪距獰馴攫俱用,然後出而哮吼如獅王驚人。
此太師翁生平踐真履實之效,不獨深望於來哲,使千古下有能窺其機用如此縝密、如此博贍、如此擴大,是則與師把手同行大寂光中矣!又何更疑之為抑禪宗揚淨土,獨罵之為豐幹老賊乎?正所謂:『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深依舊宿蘆花。
』真酷似其人也。
」 歸雲夜話 心耽靜境者,投足散亂之場,畏態不勝嫌避;形參鬧跡者,冥心真寂之境,躁性不耐幽閒,故擔版漢所見各滯一邊。
祖師道:「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
」此等妙語,不可不參。
天性寡淡,入道最得便宜;欲愛乾枯,對境自然亡所。
道人甘得清苦,受用更大。
雪峰呼玄沙為再來人,以其衣取蔽形、食取接氣,真冰霜衲子也。
每想古人拾橡栗、衣荷芰、喫瓔珞飯、點橘皮湯,不覺嗜好之念竟慚沮矣! 鬧籃裏鑽頭,打失了靜定光景;坐境中昏悶,提不起本參話頭。
正所謂靜沈死水、動落今時。
要得工夫成片,大須仔細用心,久久操存,自然歸一。
抱負心勝者,未免傲習成癖;經幹多能者,終見識情攬事;利害眼明者,打入是非窠臼;伎倆心多者,斷然機械不忘。
其痛病非一,未易枚舉,須是自家覺察,損至於無損,其習氣豁爾消融也。
不恃為美,恃則為障,學佛法須是將自己平日胸中學解知見盡情芟去,然後可以參悟,不然則心境駁雜,未免鏡上添痕。
昔康昆侖從段師學琵琶,段先令不近樂器三年,忘其本領,然後窮段之藝,妙絕一時。
況學無上妙道,若不換骨洗腸,通身整頓別是一番境象,則欲望造祖佛堂奧,其可得乎? 道人之心,不可著一物,好經論則被文字縛殺、好談唾則被語言縛殺、好思惟則被情識縛殺。
翻得轉、擺得脫雖是好手,要不被境風所轉而能轉于物者,還他有力大人。
所以道:「肚無偏癖病,何怕冷油虀?」 工夫做到情忘理極處,自然與法身理相應,如脫鶻臭布衫、拈卻炙脂帽相似。
若終日識心紛飛,觸境不能忘情,雖坐禪床上,如猢孫繫露柱,敢保血肉團包裏無位真人、妄想坑埋沒自家寶藏,縱得透脫,猶是枯樁邊事,況未得透脫耶? 學道須以高遠為期,苟不至於大悟,不可隨情生滅放縱身心,及離了真正明眼師匠,別圖去就、建立生涯,作半路抽身漢,如渡海人牢把風柁到岸方休。
古人喫折腳鐺中飯,向水邊林下保養聖胎,是諦當後事,直須打徹一迴頂天立地,可以與祖佛奪權衡、可以與人天作眼目,斯乃大乘菩薩發心,真不負出家之志矣! 心地未明,開口即錯,縱有高論,非是定見。
居學地者不可輕易持論古今得失,但當存疑,俟他日道眼明白,方可決定是非邪正。
眼前有一毫順境來迎我,不可過生歡喜,當觀如夢幻空花,快意後一場懡?;眼前有一毫逆境來加我,不可便生煩惱,當觀如疾風暴雨,天晴後一場懡?。
古人多體究言句,不專在一句話頭上用心,一語投機千疑頓發,故圓悟說大慧:「汝不疑言句,是為大病。
」今時惟喜單提一句公案,如百萬軍中拖刀直入,雖得斬截便宜,若要築著磕著通身是眼,須向雜毒海裏一一驗過始得。
凡機鋒問答全主全賓,須是作家相見,自然節拍相應。
若是學地中人道眼未明,凡見宗師家須虛心請益以求決擇,不可貪求印證。
大丈夫兒掀翻徹底,尚不自肯住腳,況挾複上門求人打東瓜印子耶?多見一等瞎漢亂統,如醉漢發風、如癇病發狂,古今有智識者決不如是。
雖呈偈呈解問答,要且自知時節,不同他人弄鬼戲也。
道人胸次居常磊落超曠,固是格外人物,然于生死禍患,不先有以明決處斷,則臨事未免周章惶悚喪其所守,此平日心境放閒未嘗遠慮,故不經磨鍊也。
看祖佛言教,須洞曉深旨,不可打印闆在胸中著意摹擬,如看《徑山語錄》便椿定箇大慧模樣出來;看《高峰語錄》便占在高峰面前,行走說話都是他家口氣,及乎舉措施為,恰又不相似,此是識見淺陋融化不得。
彼高峰、大慧二老何等手眼?千古下有幾人儔匹?便如此容易躐等耶?善學者無所不得,妙在抽筋不動皮、換骨不見血,雖喫他家飯、不屙他家屎,此纔是潛行須與古人同處。
非圓機活眼,則膠柱調絃、按圖索駿,此愚者之通病,藥石難醫奈何? 要作宗門正眼,必須學悟兼優;要振祖佛門庭,尤貴機辨無礙。
古今明徹理性者,能兼諸用而傋全體,方為第一流人物、然尤在道德禮義四字輔翼成功,纔可建經久遠大事業;苟恃尺寸所長,外鶩虛聲,學無通方之識、悟非超師之見,此流俗阿師,直饒動地驚天,終見一場敗缺,復何益于教門哉? 好人品不在立意,要做箇標格出來,但當一心究理、性地明白,其人品不扶自正;苟有一念好奇特之心、強分同異,故與流輩相違,此等不墮輕忽、便落僥倖。
狂慧少定、枯禪乏智,二病相傾今古不齊。
故知聖智入作,必善用其機,所以大有為者先有守,譬夫庭禽養勇,一奮驚群;霧豹澤毛,七日不食,苟無定力以持心,則自己走作尚不奈,況能為濟世舟楫哉? 古今悟道,善能遊戲塵勞廣作佛事者,要先得三昧王三昧,則一切三昧無不總持,如人教一棚肉傀儡相似,腳底線頭都已曉,牽抽全藉裏頭,人到此田地,佛法世法是甚麼?喚作熱碗鳴聲也是強說道理。
學道之士見善必遷、知過必改,積功樹德惟日不足,苟不慎護三業,忽被境風觸動便鬥爭到底,如矢在弦上迎機連發,此蓋平日無制心工夫,不能居逆受順、處順如逆。
古德雲:「衲子雖有見道之資,若不深蓄厚養,非惟無補于教門,將恐有招禍辱。
」可不慎歟? 憎愛兩字最為入道障門,極難打破。
禪人知此病痛,直得法愛兼忘,管此進道如鳥飛空無有阻礙,所以三祖雲:「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此是如透萬重關鎖,一擊俱開。
學道人當虛懷無我不見彼過,莫因私憤遂塞公道,如世諦中人暗箭傷人,不顧損德自喪心術。
予少時嘗有偈警世雲:「朝看東鄰花,莫賞西園蘜;不妒他人時,終還自家福。
」此言雖鄙,讀之可以令人蕩不平之氣。
示心鑑禪人 吾輩忝稱釋種墮三寶數,當時自反照剋責,既辭違二親趣此非家,必欲何所圖乎?方其袍、圓其頂,可謂僧相嚴特矣!若不憤發精彩,令志氣日新,以求悟明己分中一生死大事、荷擔大法,則所謂好一座佛堂,空然無佛矣!若更縱恣情欲放蕩身心,或嗜膏腴,受用驕態;或依軒冕,從遊聲利;或三業四儀,不拘戒撿,荒唐偷玩虛擲光陰,如此為僧與流俗何殊?古德雲:「地獄未為苦,袈裟下失卻人身為最苦也。
」如今要跳出三界業網、不受閻老拘束,須是打翻無明窠臼,參教透頂透底,與佛祖把手同行始得。
所以藥山道:「此事直須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閨閤中物捨不得,便為滲漏。
」且道作麼生得箇不滲漏去?禪者向這裏會取,藥山不曾入滅。
示心啟禪人 入此宗者,宜先截斷葛藤最為捷徑。
學解塞於胸襟、語脈障于咽喉、緣念坌于識田,無往而非熟境。
欲以希望心、聰明靈利心,虛浮不真而入此門,譬剪彩作花,其如大地陽春何?必須忘緣泯念專心一路,將無義味話頭極力參研,如貓捕鼠追到牛角表,自有倒斷時節也。
雲棲示禪人 中峰老人雲:「一片陳年銕石心,行藏寂寂冷沉沉;硬拳緊握棲茆屋,那肯輕拋半片心?」此偈餘嘗體貼其意,則工夫無時刻放過,即放過亦有工夫,此乃已驗靈方,能如此切心則悟門不必重說。
雪關禪師語錄卷之四終
賢首判教亦不得已而姑為寄位,豈可真以位分拘耶?』予謂:扶豎宗風,具正法眼,見徹少林骨髓,此老非獨好手,抑亦少林功臣也。
今有鈍置禪宗位居別教,使不得預台教之圓位,太師翁豈不弘教乎?於台宗賢首無不逗肯中綮,其推重禪宗又何等平心快論?然則此擡彼搦,如點燈喫飯兩家分明,不然達磨一宗幾遭義虎崖柴。
其種種提持發揮向上,不但於宗乘中而直指曲喻,即箋一疏、釋一鈔鹹以稱理為極則,令人帖帖地服膺。
即《禪關策進》,甚為啟蒙金錍;禪海二珍,甚為道眼證據。
苟不究其深旨,則諸所著述曲盡一片婆心,為誰對症發藥也?然生平厚自韜晦,不以悟門居稱、不以拈頌衒人、不以標幟自高,此等邁軸殆為學地中人出一身媿汗、解幾重顏甲,孰易知其恩德哉?然則禪淨教律,師能縛為一束、劈作四架;六度妙行,師能融為一心、發為萬善;慧辯道德,師能傋於一身、輝映千古。
譬圓伊三點,縱橫不得擬其勢;毘盧稱性,頓漸不敢配其乘,所謂通身手眼者非師其誰歟?若夫願廣悲深,真古佛再來。
「於時祖庭秋晚門門蕭索,太師翁特以普字三昧圓應廣唱綜禪之緻,如永明閒律之學、如宣祐弘教之義、如台賢而主鬯蓮宗,則兼擅七祖之長,遂使震旦佛法真如揭日月而重光,其儲材得人,如豢律虎、義虎、角虎於一圈,俟其牙爪距獰馴攫俱用,然後出而哮吼如獅王驚人。
此太師翁生平踐真履實之效,不獨深望於來哲,使千古下有能窺其機用如此縝密、如此博贍、如此擴大,是則與師把手同行大寂光中矣!又何更疑之為抑禪宗揚淨土,獨罵之為豐幹老賊乎?正所謂:『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深依舊宿蘆花。
』真酷似其人也。
」 歸雲夜話 心耽靜境者,投足散亂之場,畏態不勝嫌避;形參鬧跡者,冥心真寂之境,躁性不耐幽閒,故擔版漢所見各滯一邊。
祖師道:「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
」此等妙語,不可不參。
天性寡淡,入道最得便宜;欲愛乾枯,對境自然亡所。
道人甘得清苦,受用更大。
雪峰呼玄沙為再來人,以其衣取蔽形、食取接氣,真冰霜衲子也。
每想古人拾橡栗、衣荷芰、喫瓔珞飯、點橘皮湯,不覺嗜好之念竟慚沮矣! 鬧籃裏鑽頭,打失了靜定光景;坐境中昏悶,提不起本參話頭。
正所謂靜沈死水、動落今時。
要得工夫成片,大須仔細用心,久久操存,自然歸一。
抱負心勝者,未免傲習成癖;經幹多能者,終見識情攬事;利害眼明者,打入是非窠臼;伎倆心多者,斷然機械不忘。
其痛病非一,未易枚舉,須是自家覺察,損至於無損,其習氣豁爾消融也。
不恃為美,恃則為障,學佛法須是將自己平日胸中學解知見盡情芟去,然後可以參悟,不然則心境駁雜,未免鏡上添痕。
昔康昆侖從段師學琵琶,段先令不近樂器三年,忘其本領,然後窮段之藝,妙絕一時。
況學無上妙道,若不換骨洗腸,通身整頓別是一番境象,則欲望造祖佛堂奧,其可得乎? 道人之心,不可著一物,好經論則被文字縛殺、好談唾則被語言縛殺、好思惟則被情識縛殺。
翻得轉、擺得脫雖是好手,要不被境風所轉而能轉于物者,還他有力大人。
所以道:「肚無偏癖病,何怕冷油虀?」 工夫做到情忘理極處,自然與法身理相應,如脫鶻臭布衫、拈卻炙脂帽相似。
若終日識心紛飛,觸境不能忘情,雖坐禪床上,如猢孫繫露柱,敢保血肉團包裏無位真人、妄想坑埋沒自家寶藏,縱得透脫,猶是枯樁邊事,況未得透脫耶? 學道須以高遠為期,苟不至於大悟,不可隨情生滅放縱身心,及離了真正明眼師匠,別圖去就、建立生涯,作半路抽身漢,如渡海人牢把風柁到岸方休。
古人喫折腳鐺中飯,向水邊林下保養聖胎,是諦當後事,直須打徹一迴頂天立地,可以與祖佛奪權衡、可以與人天作眼目,斯乃大乘菩薩發心,真不負出家之志矣! 心地未明,開口即錯,縱有高論,非是定見。
居學地者不可輕易持論古今得失,但當存疑,俟他日道眼明白,方可決定是非邪正。
眼前有一毫順境來迎我,不可過生歡喜,當觀如夢幻空花,快意後一場懡?;眼前有一毫逆境來加我,不可便生煩惱,當觀如疾風暴雨,天晴後一場懡?。
古人多體究言句,不專在一句話頭上用心,一語投機千疑頓發,故圓悟說大慧:「汝不疑言句,是為大病。
」今時惟喜單提一句公案,如百萬軍中拖刀直入,雖得斬截便宜,若要築著磕著通身是眼,須向雜毒海裏一一驗過始得。
凡機鋒問答全主全賓,須是作家相見,自然節拍相應。
若是學地中人道眼未明,凡見宗師家須虛心請益以求決擇,不可貪求印證。
大丈夫兒掀翻徹底,尚不自肯住腳,況挾複上門求人打東瓜印子耶?多見一等瞎漢亂統,如醉漢發風、如癇病發狂,古今有智識者決不如是。
雖呈偈呈解問答,要且自知時節,不同他人弄鬼戲也。
道人胸次居常磊落超曠,固是格外人物,然于生死禍患,不先有以明決處斷,則臨事未免周章惶悚喪其所守,此平日心境放閒未嘗遠慮,故不經磨鍊也。
看祖佛言教,須洞曉深旨,不可打印闆在胸中著意摹擬,如看《徑山語錄》便椿定箇大慧模樣出來;看《高峰語錄》便占在高峰面前,行走說話都是他家口氣,及乎舉措施為,恰又不相似,此是識見淺陋融化不得。
彼高峰、大慧二老何等手眼?千古下有幾人儔匹?便如此容易躐等耶?善學者無所不得,妙在抽筋不動皮、換骨不見血,雖喫他家飯、不屙他家屎,此纔是潛行須與古人同處。
非圓機活眼,則膠柱調絃、按圖索駿,此愚者之通病,藥石難醫奈何? 要作宗門正眼,必須學悟兼優;要振祖佛門庭,尤貴機辨無礙。
古今明徹理性者,能兼諸用而傋全體,方為第一流人物、然尤在道德禮義四字輔翼成功,纔可建經久遠大事業;苟恃尺寸所長,外鶩虛聲,學無通方之識、悟非超師之見,此流俗阿師,直饒動地驚天,終見一場敗缺,復何益于教門哉? 好人品不在立意,要做箇標格出來,但當一心究理、性地明白,其人品不扶自正;苟有一念好奇特之心、強分同異,故與流輩相違,此等不墮輕忽、便落僥倖。
狂慧少定、枯禪乏智,二病相傾今古不齊。
故知聖智入作,必善用其機,所以大有為者先有守,譬夫庭禽養勇,一奮驚群;霧豹澤毛,七日不食,苟無定力以持心,則自己走作尚不奈,況能為濟世舟楫哉? 古今悟道,善能遊戲塵勞廣作佛事者,要先得三昧王三昧,則一切三昧無不總持,如人教一棚肉傀儡相似,腳底線頭都已曉,牽抽全藉裏頭,人到此田地,佛法世法是甚麼?喚作熱碗鳴聲也是強說道理。
學道之士見善必遷、知過必改,積功樹德惟日不足,苟不慎護三業,忽被境風觸動便鬥爭到底,如矢在弦上迎機連發,此蓋平日無制心工夫,不能居逆受順、處順如逆。
古德雲:「衲子雖有見道之資,若不深蓄厚養,非惟無補于教門,將恐有招禍辱。
」可不慎歟? 憎愛兩字最為入道障門,極難打破。
禪人知此病痛,直得法愛兼忘,管此進道如鳥飛空無有阻礙,所以三祖雲:「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此是如透萬重關鎖,一擊俱開。
學道人當虛懷無我不見彼過,莫因私憤遂塞公道,如世諦中人暗箭傷人,不顧損德自喪心術。
予少時嘗有偈警世雲:「朝看東鄰花,莫賞西園蘜;不妒他人時,終還自家福。
」此言雖鄙,讀之可以令人蕩不平之氣。
示心鑑禪人 吾輩忝稱釋種墮三寶數,當時自反照剋責,既辭違二親趣此非家,必欲何所圖乎?方其袍、圓其頂,可謂僧相嚴特矣!若不憤發精彩,令志氣日新,以求悟明己分中一生死大事、荷擔大法,則所謂好一座佛堂,空然無佛矣!若更縱恣情欲放蕩身心,或嗜膏腴,受用驕態;或依軒冕,從遊聲利;或三業四儀,不拘戒撿,荒唐偷玩虛擲光陰,如此為僧與流俗何殊?古德雲:「地獄未為苦,袈裟下失卻人身為最苦也。
」如今要跳出三界業網、不受閻老拘束,須是打翻無明窠臼,參教透頂透底,與佛祖把手同行始得。
所以藥山道:「此事直須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閨閤中物捨不得,便為滲漏。
」且道作麼生得箇不滲漏去?禪者向這裏會取,藥山不曾入滅。
示心啟禪人 入此宗者,宜先截斷葛藤最為捷徑。
學解塞於胸襟、語脈障于咽喉、緣念坌于識田,無往而非熟境。
欲以希望心、聰明靈利心,虛浮不真而入此門,譬剪彩作花,其如大地陽春何?必須忘緣泯念專心一路,將無義味話頭極力參研,如貓捕鼠追到牛角表,自有倒斷時節也。
雲棲示禪人 中峰老人雲:「一片陳年銕石心,行藏寂寂冷沉沉;硬拳緊握棲茆屋,那肯輕拋半片心?」此偈餘嘗體貼其意,則工夫無時刻放過,即放過亦有工夫,此乃已驗靈方,能如此切心則悟門不必重說。
雪關禪師語錄卷之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