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關禪師語錄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茶?」
室中勘驗
師問道裕餘集生居士雲:「閉門作活為何事?」
(士雲)「出賣??轢鑽。
」 (問雲)「補網張風成何用?」 (士雲)「添箇黑撈波。
」 (問雲)「八卦正位如何排?」 (士雲)「切忌當頭。
」 (問雲)「路逢猛虎如何避?」 (士雲)「一任??跳。
」 (問雲)「一條直路如何入?」 (士雲)「巍巍堂堂。
」 (問雲)「斜街曲巷如何通?」 (士雲)「婆婆和和。
」 (問雲)「中心樹子如何斫?」 (士雲)「亞父空勞樽俎計。
」 (問雲)「關津把斷如何過?」 (士雲)「蘇卿元是漢朝臣。
」 (問雲)「如何是透頂人?」 (士雲)「腳跟點地。
」 (問雲)「如何是透底人?」 (士雲)「鼻孔撩天。
」 師因在犙禪人侍次,乃曰:「先師有垂語三則,汝還委悉麼?」犙曰:「請師舉示?」師曰:「不萌之艸為甚能藏香象?」犙曰:「好者畜生,欲隱彌露。
」師曰:「古澗寒泉水作何色?」犙曰:「五眼覷不得。
」師曰:「徹底無依,向甚麼處安身立命?」犙曰:「鋤卻虛空帶活埋。
」師曰:「放汝三十棒。
」犙便珍重。
師住妙行在,犙禪入回覲,師曰:「子會見什麼人來?」曰:「某甲不見一人。
」師曰:「子眼何太高?」曰:「和尚莫污人好。
」師曰:「還見老僧麼?」曰:「若見和尚,何異諸方?」師曰:「老僧今日欺汝不得也。
」曰:「爭敢冤屈和尚?」師曰:「三十棒自領出去!」曰:「和尚莫全靠學人。
」師便休。
答捨逸居士參禪要語 夫禪門之學,非世間語言文字,乃心法妙悟,超乎情見之局量者也。
然非獨方袍圓頂而後可以從事斯道,即在家塵勞中,色聲對待之際、賓主酬酢之時,乃至咳唾掉臂、折旋俯仰,六根門頭皆有自己真佛放光,妙在處處參尋、心心提醒,忽然開口咬著舌、洗面抹著鼻,便知本來成佛不假外求矣!然乎生佛無殊,秪在迷悟兩字遂隔霄壤,故龍女七歲獻珠,頓然成道;善財一生取證,不歷僧祗,如一向無臂之人,忽獲兩臂,便解扼攬屈伸耳!昔龐公沉巨貲于湘水,及見馬大師便悟得一口吸盡西江之句,繇是機鋒迅捷。
即龐婆子女,皆宗門正箭。
龐公一日雲:「難!難!十石油麻樹上攤!」龐婆雲:「易!易!百草頭邊祖師意。
」女靈照雲:「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喫飯困來睡。
」奇哉!何法窟爪牙盡在此老一門?今人徒來世間擾攘一場,終日開口動舌,不曾半句說著自家屋裏事,可謂醉夢中人不可與語醒時景況,豈知貪嗔毒海正是寶筏玄津,煩惱稠林皆為諸佛華座?所以《維摩》雲:「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汙泥乃生此華。
」然則人品有優劣,佛性無貴賤。
丹霞一書生也,如選官不如選佛,機緣果在;石頭玄沙乃漁父也,拋鉤入雪峰之室;南能乃賣柴漢也,負舂領黃梅之衣。
裴相國以黃檗圭峰為師友;蘇學士以東林佛印為導標。
陸大夫之金鵝養熟,被南泉老喚出缾來;黃太史之丹桂飄香,因晦堂師搊住鼻孔,斯皆宗門中具眼者,亦濁惡世界光明幢耳!非特此諸君子為然。
自佛法入震旦,歷漢、魏、六朝、唐、宋迨明,其間賢君宰輔居士輩,或精探奧義,博綜龍藏之文;或深慕禪宗,妙徹拈花之旨,皆能遊戲塵中而作佛事,其臻彼岸者不翅恒河沙數。
然慈航普度,輒有焚舟之人;法席宏收,時遇操戈之士。
自宋儒樹異端之論,莫不以空寂為禪門病,故封疆畫界,甘裏足不入其門。
於戲!禪何病於人乎?而人自病于不知禪,遂指空寂異端妄生異議。
佛不雲乎「即心是佛」,然則排斥者無乃排自心之佛乎?佛亦何嘗受其一毛之損徒自損雲爾?或曰:「吾教亦有禪,何必參爾家之禪以糅吾道耶?」予曰:「噫!爭爾我者乃禪家膈上病,但從克念工夫褫剝將去,直得人我雙亡、纖塵不立,便知孔子擔起底便是釋迦放下底,秪要放下底擔得起;擔起底放得下,纔可與語禪宗極緻。
」 居士問曰:「擔起放下即不問,且道孔子與釋迦是同是別?」餘曰:「同別且置,秪如天地未分、父母未生已前,孔子與釋迦在何處安身立命?」士不答。
餘曰:「居士向這裏看得破,便曉得釋迦與孔子安身立命處,亦曉得自家安身立命處。
到此光景,可謂野色更無山間斷,天光直與水相通。
」 禪淨發隱 餘駐錫虎跑,一日瓶匋聞尊宿招同武林眾宰官居士湖上放生,偶舟過淨慈,而泉憲錢從卓居士亦至,乃握餘手曰:「雲棲先師雖兩經大手為塔上之銘,然己躬下一段光明終未揭露,海內但知為蓮燈紹燄,而不知先師確是宗門郢匠禪淨雙通者也,其專主淨土者,唯恐九人錯路,故苦心開導,寧受齋公之誚、不逗角虎之機,詎可以尋常臆見測其權巧弘願哉?今博山以宗證淨、先師以淨含宗,真為顯密互融、後先交徹,是敢請為先師另撰一塔銘,庶幾有所表章,惟不吝慈悲隨所懇!」餘謝曰:「太師翁如隨色摩尼,何人不睹圓照?其序《高峰語錄》亦自禪淨雙掃,雲『千丈巖!七寶池!有智主人,二俱不受。
』則知舌藏霹靂、足跡如空,焉易描邈彼之真哉?」 時聞尊宿亦以傳略授餘,且謂曰:「錢居士乃先師賞音弟子也。
先師少治舉子業,與其先公卓菴憲副素相莫逆,今居士又預先師籌室,法乳淵源誠有所自,此請殆為法門關係,倘得如椽一揮,抉出先師末句真髓,則雲棲念佛一門如日中天矣!」餘曰:「趙州道:『諸方難見而易識,老僧易見而難識。
』然則識得趙州者須再來古佛,竊謂識得雲棲者亦須通身是眼。
今觀師所述傳略,與憨大師、吳太史兩塔銘,其平生行寶,如虎頭寫照,頰毛風采俱一筆畫出,詎可謂不識雲棲者耶?獨太師翁於禪宗一事,如手中影草,本是隱身之術,原使人不之見為妙也。
茲承嘉命,敢罔恤忌諱?太師翁乃圓乘人也,具一證一切證手眼,理無不徹、機靡不貫,雖單示一門,而無量乘門總持互攝,參之不見其雜、析之不見其分,識之者必曰:『雲棲門庭淵廣,如君統萬邦為一家。
』惑之者必曰:『此不過一淨土偏安之主也。
』跡其未出家時,閱《壇經》即以生死貼額樓,及禮性天理和尚薙顱,從無盡行律師稟具,北遊五臺感文殊放金光照觸。
初參遍融老宿,後謁笑巖和尚求開示,巖曰:『阿你三千裡外來開示我,我有甚麼開示?』師恍若有省,辭過東昌,道中聞譙樓鼓聲忽悟其旨,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裡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閒事,魔佛空爭是與非。
』此可見最初行腳單以參究為主,而淨土惟心原從悟門所得。
「但入明以來,宗門寥落,律居不振,講席多隳,禪淨兩門漠然無主。
太師翁觀時節因緣,欲豎法幢無如念佛,善誘三根專以持名一心不亂為宗。
蓋持名乃一種緊峭簡捷工夫,妙在提頭知尾就路還家,一念相應即見自性彌陀,所謂徑中之徑者,意不在茲乎?太師翁以雜華為堂觀、以淨土作門徑、以禪宗為壼奧、以教相為羽儀,不以一味而尚王之膳、不以單方而窮醫之技。
今之居曲盝稱知識者,如千蹊萬徑中示人直路到家,然到家後貧從自窶、富從自奢,苟無制馭折衷之法,則無明習氣陶汰不淨、情根識蒂黏帶不清,殊乏精扃嚴鍵、遠到深蟠,自家儱侗不拘,種草皆收;骨氣生獰冀怙,門風有黨,此乃禪家近癖,毋怪乎燃犀照水者駭為怪事也。
太師翁雖不開堂說法,然有扣及宗乘中事無不唱酬,如《竹窗隨筆》雲:『憶在家時,一兒晚索湯餅,時市門已掩,家人無以應,丸米粉與之,啼不顧,其母恚甚,予曰:「易事耳!」取米丸匾之,兒入手,啞然而笑。
時謂:「兒易誑若此。
」』固知今人輕淨土重禪宗者似焉!語以丸湯餅之淨土則啼,易以匾米丸之禪宗則笑,此真與兒童何異?此等譬喻則知太師翁之所唱導,政觀時施設,原非按牛喫草也。
又王敬所侍郎問:『夜來老鼠唧唧,說盡一部《華嚴》。
』師雲:『貓兒突出時如何?』王無語,師自代雲:『走卻法師,留下講案。
』且頌曰:『老鼠唧唧,《華嚴》歷歷,奇哉王侍郎,卻被畜生惑。
貓兒突出畫堂前,床頭說法無消息;無消息!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
』如此答頌,假續之於燈版,誰不曰此古尊宿作略也?世多以念佛齋公行徑疑之,遂抹殺不傳,惜哉!貴耳賤目,伯牙寧不絕絃?或問:『《華嚴五教》禪居頓位,頓之去圓,未達一間,何得並舉?』師答雲:『清涼讚天台四教,理緻圓傋,而五教加頓,補台之傋而未傋也。
以達磨一宗無可安著,聊判歸頓,而實頓有二義:一但頓、二圓頓,此禪宗正圓頓之頓。
然可以不名為圓,良繇專重直指見性以破漸宗,於法界緣起之義,雖具在中而非所重,救時為急,無暇論故。
又此宗本曰教外別傳,則小乘、大乘、一切乘所不能收;四教、五教、一切教所不能攝。
不惟出彼漸階,亦復不居頓格
」 (問雲)「補網張風成何用?」 (士雲)「添箇黑撈波。
」 (問雲)「八卦正位如何排?」 (士雲)「切忌當頭。
」 (問雲)「路逢猛虎如何避?」 (士雲)「一任??跳。
」 (問雲)「一條直路如何入?」 (士雲)「巍巍堂堂。
」 (問雲)「斜街曲巷如何通?」 (士雲)「婆婆和和。
」 (問雲)「中心樹子如何斫?」 (士雲)「亞父空勞樽俎計。
」 (問雲)「關津把斷如何過?」 (士雲)「蘇卿元是漢朝臣。
」 (問雲)「如何是透頂人?」 (士雲)「腳跟點地。
」 (問雲)「如何是透底人?」 (士雲)「鼻孔撩天。
」 師因在犙禪人侍次,乃曰:「先師有垂語三則,汝還委悉麼?」犙曰:「請師舉示?」師曰:「不萌之艸為甚能藏香象?」犙曰:「好者畜生,欲隱彌露。
」師曰:「古澗寒泉水作何色?」犙曰:「五眼覷不得。
」師曰:「徹底無依,向甚麼處安身立命?」犙曰:「鋤卻虛空帶活埋。
」師曰:「放汝三十棒。
」犙便珍重。
師住妙行在,犙禪入回覲,師曰:「子會見什麼人來?」曰:「某甲不見一人。
」師曰:「子眼何太高?」曰:「和尚莫污人好。
」師曰:「還見老僧麼?」曰:「若見和尚,何異諸方?」師曰:「老僧今日欺汝不得也。
」曰:「爭敢冤屈和尚?」師曰:「三十棒自領出去!」曰:「和尚莫全靠學人。
」師便休。
答捨逸居士參禪要語 夫禪門之學,非世間語言文字,乃心法妙悟,超乎情見之局量者也。
然非獨方袍圓頂而後可以從事斯道,即在家塵勞中,色聲對待之際、賓主酬酢之時,乃至咳唾掉臂、折旋俯仰,六根門頭皆有自己真佛放光,妙在處處參尋、心心提醒,忽然開口咬著舌、洗面抹著鼻,便知本來成佛不假外求矣!然乎生佛無殊,秪在迷悟兩字遂隔霄壤,故龍女七歲獻珠,頓然成道;善財一生取證,不歷僧祗,如一向無臂之人,忽獲兩臂,便解扼攬屈伸耳!昔龐公沉巨貲于湘水,及見馬大師便悟得一口吸盡西江之句,繇是機鋒迅捷。
即龐婆子女,皆宗門正箭。
龐公一日雲:「難!難!十石油麻樹上攤!」龐婆雲:「易!易!百草頭邊祖師意。
」女靈照雲:「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喫飯困來睡。
」奇哉!何法窟爪牙盡在此老一門?今人徒來世間擾攘一場,終日開口動舌,不曾半句說著自家屋裏事,可謂醉夢中人不可與語醒時景況,豈知貪嗔毒海正是寶筏玄津,煩惱稠林皆為諸佛華座?所以《維摩》雲:「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汙泥乃生此華。
」然則人品有優劣,佛性無貴賤。
丹霞一書生也,如選官不如選佛,機緣果在;石頭玄沙乃漁父也,拋鉤入雪峰之室;南能乃賣柴漢也,負舂領黃梅之衣。
裴相國以黃檗圭峰為師友;蘇學士以東林佛印為導標。
陸大夫之金鵝養熟,被南泉老喚出缾來;黃太史之丹桂飄香,因晦堂師搊住鼻孔,斯皆宗門中具眼者,亦濁惡世界光明幢耳!非特此諸君子為然。
自佛法入震旦,歷漢、魏、六朝、唐、宋迨明,其間賢君宰輔居士輩,或精探奧義,博綜龍藏之文;或深慕禪宗,妙徹拈花之旨,皆能遊戲塵中而作佛事,其臻彼岸者不翅恒河沙數。
然慈航普度,輒有焚舟之人;法席宏收,時遇操戈之士。
自宋儒樹異端之論,莫不以空寂為禪門病,故封疆畫界,甘裏足不入其門。
於戲!禪何病於人乎?而人自病于不知禪,遂指空寂異端妄生異議。
佛不雲乎「即心是佛」,然則排斥者無乃排自心之佛乎?佛亦何嘗受其一毛之損徒自損雲爾?或曰:「吾教亦有禪,何必參爾家之禪以糅吾道耶?」予曰:「噫!爭爾我者乃禪家膈上病,但從克念工夫褫剝將去,直得人我雙亡、纖塵不立,便知孔子擔起底便是釋迦放下底,秪要放下底擔得起;擔起底放得下,纔可與語禪宗極緻。
」 居士問曰:「擔起放下即不問,且道孔子與釋迦是同是別?」餘曰:「同別且置,秪如天地未分、父母未生已前,孔子與釋迦在何處安身立命?」士不答。
餘曰:「居士向這裏看得破,便曉得釋迦與孔子安身立命處,亦曉得自家安身立命處。
到此光景,可謂野色更無山間斷,天光直與水相通。
」 禪淨發隱 餘駐錫虎跑,一日瓶匋聞尊宿招同武林眾宰官居士湖上放生,偶舟過淨慈,而泉憲錢從卓居士亦至,乃握餘手曰:「雲棲先師雖兩經大手為塔上之銘,然己躬下一段光明終未揭露,海內但知為蓮燈紹燄,而不知先師確是宗門郢匠禪淨雙通者也,其專主淨土者,唯恐九人錯路,故苦心開導,寧受齋公之誚、不逗角虎之機,詎可以尋常臆見測其權巧弘願哉?今博山以宗證淨、先師以淨含宗,真為顯密互融、後先交徹,是敢請為先師另撰一塔銘,庶幾有所表章,惟不吝慈悲隨所懇!」餘謝曰:「太師翁如隨色摩尼,何人不睹圓照?其序《高峰語錄》亦自禪淨雙掃,雲『千丈巖!七寶池!有智主人,二俱不受。
』則知舌藏霹靂、足跡如空,焉易描邈彼之真哉?」 時聞尊宿亦以傳略授餘,且謂曰:「錢居士乃先師賞音弟子也。
先師少治舉子業,與其先公卓菴憲副素相莫逆,今居士又預先師籌室,法乳淵源誠有所自,此請殆為法門關係,倘得如椽一揮,抉出先師末句真髓,則雲棲念佛一門如日中天矣!」餘曰:「趙州道:『諸方難見而易識,老僧易見而難識。
』然則識得趙州者須再來古佛,竊謂識得雲棲者亦須通身是眼。
今觀師所述傳略,與憨大師、吳太史兩塔銘,其平生行寶,如虎頭寫照,頰毛風采俱一筆畫出,詎可謂不識雲棲者耶?獨太師翁於禪宗一事,如手中影草,本是隱身之術,原使人不之見為妙也。
茲承嘉命,敢罔恤忌諱?太師翁乃圓乘人也,具一證一切證手眼,理無不徹、機靡不貫,雖單示一門,而無量乘門總持互攝,參之不見其雜、析之不見其分,識之者必曰:『雲棲門庭淵廣,如君統萬邦為一家。
』惑之者必曰:『此不過一淨土偏安之主也。
』跡其未出家時,閱《壇經》即以生死貼額樓,及禮性天理和尚薙顱,從無盡行律師稟具,北遊五臺感文殊放金光照觸。
初參遍融老宿,後謁笑巖和尚求開示,巖曰:『阿你三千裡外來開示我,我有甚麼開示?』師恍若有省,辭過東昌,道中聞譙樓鼓聲忽悟其旨,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裡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閒事,魔佛空爭是與非。
』此可見最初行腳單以參究為主,而淨土惟心原從悟門所得。
「但入明以來,宗門寥落,律居不振,講席多隳,禪淨兩門漠然無主。
太師翁觀時節因緣,欲豎法幢無如念佛,善誘三根專以持名一心不亂為宗。
蓋持名乃一種緊峭簡捷工夫,妙在提頭知尾就路還家,一念相應即見自性彌陀,所謂徑中之徑者,意不在茲乎?太師翁以雜華為堂觀、以淨土作門徑、以禪宗為壼奧、以教相為羽儀,不以一味而尚王之膳、不以單方而窮醫之技。
今之居曲盝稱知識者,如千蹊萬徑中示人直路到家,然到家後貧從自窶、富從自奢,苟無制馭折衷之法,則無明習氣陶汰不淨、情根識蒂黏帶不清,殊乏精扃嚴鍵、遠到深蟠,自家儱侗不拘,種草皆收;骨氣生獰冀怙,門風有黨,此乃禪家近癖,毋怪乎燃犀照水者駭為怪事也。
太師翁雖不開堂說法,然有扣及宗乘中事無不唱酬,如《竹窗隨筆》雲:『憶在家時,一兒晚索湯餅,時市門已掩,家人無以應,丸米粉與之,啼不顧,其母恚甚,予曰:「易事耳!」取米丸匾之,兒入手,啞然而笑。
時謂:「兒易誑若此。
」』固知今人輕淨土重禪宗者似焉!語以丸湯餅之淨土則啼,易以匾米丸之禪宗則笑,此真與兒童何異?此等譬喻則知太師翁之所唱導,政觀時施設,原非按牛喫草也。
又王敬所侍郎問:『夜來老鼠唧唧,說盡一部《華嚴》。
』師雲:『貓兒突出時如何?』王無語,師自代雲:『走卻法師,留下講案。
』且頌曰:『老鼠唧唧,《華嚴》歷歷,奇哉王侍郎,卻被畜生惑。
貓兒突出畫堂前,床頭說法無消息;無消息!大方廣佛華嚴經,世主妙嚴品第一。
』如此答頌,假續之於燈版,誰不曰此古尊宿作略也?世多以念佛齋公行徑疑之,遂抹殺不傳,惜哉!貴耳賤目,伯牙寧不絕絃?或問:『《華嚴五教》禪居頓位,頓之去圓,未達一間,何得並舉?』師答雲:『清涼讚天台四教,理緻圓傋,而五教加頓,補台之傋而未傋也。
以達磨一宗無可安著,聊判歸頓,而實頓有二義:一但頓、二圓頓,此禪宗正圓頓之頓。
然可以不名為圓,良繇專重直指見性以破漸宗,於法界緣起之義,雖具在中而非所重,救時為急,無暇論故。
又此宗本曰教外別傳,則小乘、大乘、一切乘所不能收;四教、五教、一切教所不能攝。
不惟出彼漸階,亦復不居頓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