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關禪師語錄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答雲)「撲得破,補得起。
○」仍作此相呈,師改此相。
(復雲)「且學雷公卦,逢人乞爛錢。
」 僧(問雲):「如何是寶鏡三昧?」 師(答雲):「不照閒光影,還他舊面皮。
」 (問雲)「如何是一老一不老?」 (師雲)「癡翁賣俏。
」 (問雲)「雲居打沙彌,意作麼生?」 (師雲)「非父不生其子。
」 (問雲)「如何是不呈底句?」 (師雲)「賊贓已露。
」 答聞子將居士問 (問雲)「如何是真實信?」 (答雲)「銕輪天子璽。
」 (進雲)「如何是真實疑?」 (答雲)「一堵牆百堵調。
」 (進雲)「如何是真實見?」 (答雲)「一點瞞不得。
」 (進雲)「如何是真實用?」 (答雲)「鉤錐都放下,呼遣自知時。
」 (進雲)「以上四則,在學人不妨一一問,和尚不妨一一答,於無入門指箇入門,於無究竟說箇究竟,幸甚!」 (師雲)「學此道最先發心時要一味真實,則中間工夫所到如一氣呵成。
以發心真實,則所信無不真實;信既真實,則所疑無不真實;疑既真實,則所悟無不真實;悟既真實,則所用無不真實。
其所以不得真實者,最初發心時多是掠虛,則入路不真;業惑深固,則所信不真;揣度浮想,則所疑不真;暗中摸索,則所見不真;鹵莽施為,則所用不真。
此宗門喚作孟八郎、擔闆漢,即先聖亦痛為此輩嚴設籓籬,不許混亂闖入,故付授之初,必先選擇根品,譬有嘉穀宜蒔良田,譬欲製琴貴選焦桐,譬貯獅乳須得寶缾。
缾不真則器乳裂,桐不清則琴聲亡,田不良則嘉苗瘁。
所以古德道:『遇人則途中授與;不遇人則世諦流布。
』所謂遇人者即真實發心人也。
所以大梅問馬祖:『即心是佛。
』他便信得及,後來住山三十年腳跟穩當,馬大師亦惑他不動。
居士要問:『如何是真實信?』此可做樣子。
靈雲道:『三十年來尋劍客,幾番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此便是棒打不回頭底漢子,雖玄沙惡辣亦攔當不得。
居士要問:『如何是真實疑?』此可做箇樣子。
進山主道:『是柱不見柱,非柱不見柱;是非已去了,是非裏薦取。
』居士要問:『如何是真實見?』此偈可做箇樣子。
真淨老人頌《華嚴.四法界》雲:『事事無礙,縱橫自在;手把豬頭,口誦淨戒。
趁出婬房,未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
』居士要問:『如何是真實用?』此頌可做樣子。
若疑今人真實做處無可憑據,然則大梅常、靈雲勤、龍濟進、真淨文,此數老皆是發心極真、信得極切、疑得極到、用得極熟,如生米造成熟飯、鈍銕打成快斧,足可為千古標格也。
大都真實兩字,便是當人心體。
達磨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亦是直指各人實際風光。
秀師亦雲:『直心真實,菩提道場。
』以世風下衰,情根囂偽,器乏醇正,解多穿鑿,既不能具斬釘截銕之手,未免多倚墻靠壁之見。
如來問中切中流弊,亦自料簡分明,則知居士信不泛常、疑必結案、見須審擇、用不浪施,肯細將〈三祖信心銘〉、〈永嘉證道歌〉時置座右深繹久味,領略全旨一番胸次,更不存箇元字腳,當自豁然洞如千日。
」 僧(問雲):「猛虎為何不食子?」師 (答雲):「留箇知恩底本源。
」上座 (問雲):「古人道:『魚不識水、鳥不識風;迷不識性、悟不識空。
』此意如何?」師 (答雲):「所供詣實。
」 答玄鍚關主問 (問雲)「東坡道:『作劊子手,得遇箇肥漢剮。
』假使盡大地皆是肥漢,向甚麼處剮起?」 (師雲)「遊刃有餘。
」 (問雲)「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則燎卻面門。
蝍蟟蟲因甚不通身紅爛?」 (師雲)「皮下沒血。
」 (問雲)「佛法無多子,久長難得人。
既謂無多子,更教人久長,是何心行?」 (師雲)「若不久長,爭知無多?」 答穎學禪人問 (問雲)「倚天長劍,觸之則喪身失命,因甚麼命根不斷?」 (師雲)「卸卻毛袋好。
」 (問雲)「一人破家蕩產;一人興家立業,二者孰優孰劣?」 (師雲)「一齊趁出著。
」 (問雲)「夜半正明,天曉不露,秪如無曉夜時又作麼生?」 (師雲)「波斯屈膝捧盤珠。
」 (問雲)「大地無寸土,一破坐具向甚麼處安著?」 (師雲)「展開平地禮千花。
」 (問雲)「浮山道:『不得匹馬單鎗,不得衣錦還鄉;鵲不得喜,鴉不得殃。
』直饒總不與麼時,作麼生通箇消息?」 (師雲)「推倒葡桃架子,糊起黑漆屏風。
」 答文學祈季超問 (問雲)「逼塞虛空如何轉步?」 (師雲)「請居士轉一步看。
」 士頓足一下。
(師雲)「跳不出圈繢。
」 (士雲)「向別峰相見。
」 (師雲)「相見事如何?」 (士雲)「昨日相見了也。
」 (師雲)「今日又作麼生?」 士不顧。
(師雲)「錐汝不破那?」 士亦不顧。
(師雲)「背後有人推倒你也。
」 士旁顧雲:「問侍者。
」 (師雲)「龍頭蛇尾。
」 答文學嚴季玉居士問 (問雲)「博山峰頭相見了也,即今賓主相見,又明得甚麼邊事?」 (師雲)「此一問,相見遲也。
」 (進雲)「日日接待,幾箇酬恩?」 (師雲)「居士還酬得麼?」 (進雲)「爭奈某甲耳聾眼瞎。
」 (師雲)「畢竟是酬得酬不得?」 嚴喝一喝。
(師雲)「縱然好喝,未是酬恩。
」 (進雲)「恁麼則法王行正令,賓主絕嫌疑。
」 (師雲)「多此一令。
」 (進雲)「截斷葛藤。
」 (師雲)「何不早道?」嚴禮拜而退。
答太宰李夢白居士問 宰舉〈圓悟頌〉金鴨香銷錦繡幃(雲雲),〈演祖頌〉丫鬟女子畫娥眉(雲雲)。
(問雲)「圓通大師戒山谷,作艷詞不止馬腹。
今二尊宿作此詞,若雲吞鍼公案,鷂子已過新羅矣!枯木寒巖,猶有人未肯在。
」 (師雲)「二尊宿頌,針挑不入,無容止可露;若喚作艷詞,圓通入地獄,山谷出泥犁。
」 (宰雲)「出了也。
是老夫罪過,不敢貽累和尚!」 (師雲)「可惜許。
」 答楚黃宋心白居士楞嚴四問 (問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文殊選根獨取耳根,何耶?且既曰『返聞則不取音聲』,即千二百功德與八百功德皆非所論,何得以耳根獨利於圓通耶?又所謂:逆流果收視返聽耶?若曰返聞自性,則自性有何境界?抑于無可指示中有可指示耶?」 (師雲)「獨取耳根者,是就諸根中選勝,非盡棄根界概不取也,以音聞乃逗機之要,故獨選耳勝。
如文殊雲:『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是也。
譬宗師家教人看話頭做工夫,此是禪門最捷徑,較餘門學道如蟻子登山,非謂話頭獨悟,餘皆不可入也。
返聞自性,非但不取音聲、不論功德,自性境界著不得箇元字腳,即返聞二字早是灸瘢,如雲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選圓通者亦不限耳,諸根皆可第入圓通法門,即百丈所謂:『靈光獨露,迥脫根塵;無耳能聞,無眼能見。
』既雲迥脫,又誰拘一根多根而論圓通不圓也?逆流即入流,其實即返聞意,與收視返聞不別,自性無性,何境界之可擬?盤山道:『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若道有指示即傳也;若道無指示,爭奈又有向上事?居士如此徹去,便可與觀音、文殊二大士把手同行矣!更要傍人指點堪作甚麼?」 (問雲)「觀音雲:『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又雲:『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此二聞字同耶?否耶?竊謂思則不亡,亡則不思;妄則不宜于思,真則不宜于亡。
今既曰思又曰亡,果何思何亡耶?且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則聞與不聞皆非所計,何必曰『從聞入,於聞中入流亡所』耶?」 (師雲)「聞具能所,根是能聞、塵是所聞。
從聞之聞具師資義,謂從師得聞音教,然後思修證入,則未入流前聞中兼所;入流之後獨有根存,故雲亡所也。
以此揀聞,似有異同耳!又來問:『思則不亡,亡則不思。
』此正不審思為何思?亡為何亡?教家有分三慧以疏經者,謂:聞慧、思慧、修慧,以誘人循循而入。
所雲亡者,亡其緣所之聲,未亡能聞之根。
及乎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此亦秪是打疊聲塵乾淨。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纔顯能所雙寂,到此境界則能聞所聞之根俱不生也。
經本文亦自層次分開,如雲『初于』;又雲『漸增』;又雲『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長水釋雲:『盡聞之處即思慧,亦名為覺至。
』雲『覺
○」仍作此相呈,師改此相。
(復雲)「且學雷公卦,逢人乞爛錢。
」 僧(問雲):「如何是寶鏡三昧?」 師(答雲):「不照閒光影,還他舊面皮。
」 (問雲)「如何是一老一不老?」 (師雲)「癡翁賣俏。
」 (問雲)「雲居打沙彌,意作麼生?」 (師雲)「非父不生其子。
」 (問雲)「如何是不呈底句?」 (師雲)「賊贓已露。
」 答聞子將居士問 (問雲)「如何是真實信?」 (答雲)「銕輪天子璽。
」 (進雲)「如何是真實疑?」 (答雲)「一堵牆百堵調。
」 (進雲)「如何是真實見?」 (答雲)「一點瞞不得。
」 (進雲)「如何是真實用?」 (答雲)「鉤錐都放下,呼遣自知時。
」 (進雲)「以上四則,在學人不妨一一問,和尚不妨一一答,於無入門指箇入門,於無究竟說箇究竟,幸甚!」 (師雲)「學此道最先發心時要一味真實,則中間工夫所到如一氣呵成。
以發心真實,則所信無不真實;信既真實,則所疑無不真實;疑既真實,則所悟無不真實;悟既真實,則所用無不真實。
其所以不得真實者,最初發心時多是掠虛,則入路不真;業惑深固,則所信不真;揣度浮想,則所疑不真;暗中摸索,則所見不真;鹵莽施為,則所用不真。
此宗門喚作孟八郎、擔闆漢,即先聖亦痛為此輩嚴設籓籬,不許混亂闖入,故付授之初,必先選擇根品,譬有嘉穀宜蒔良田,譬欲製琴貴選焦桐,譬貯獅乳須得寶缾。
缾不真則器乳裂,桐不清則琴聲亡,田不良則嘉苗瘁。
所以古德道:『遇人則途中授與;不遇人則世諦流布。
』所謂遇人者即真實發心人也。
所以大梅問馬祖:『即心是佛。
』他便信得及,後來住山三十年腳跟穩當,馬大師亦惑他不動。
居士要問:『如何是真實信?』此可做樣子。
靈雲道:『三十年來尋劍客,幾番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此便是棒打不回頭底漢子,雖玄沙惡辣亦攔當不得。
居士要問:『如何是真實疑?』此可做箇樣子。
進山主道:『是柱不見柱,非柱不見柱;是非已去了,是非裏薦取。
』居士要問:『如何是真實見?』此偈可做箇樣子。
真淨老人頌《華嚴.四法界》雲:『事事無礙,縱橫自在;手把豬頭,口誦淨戒。
趁出婬房,未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
』居士要問:『如何是真實用?』此頌可做樣子。
若疑今人真實做處無可憑據,然則大梅常、靈雲勤、龍濟進、真淨文,此數老皆是發心極真、信得極切、疑得極到、用得極熟,如生米造成熟飯、鈍銕打成快斧,足可為千古標格也。
大都真實兩字,便是當人心體。
達磨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亦是直指各人實際風光。
秀師亦雲:『直心真實,菩提道場。
』以世風下衰,情根囂偽,器乏醇正,解多穿鑿,既不能具斬釘截銕之手,未免多倚墻靠壁之見。
如來問中切中流弊,亦自料簡分明,則知居士信不泛常、疑必結案、見須審擇、用不浪施,肯細將〈三祖信心銘〉、〈永嘉證道歌〉時置座右深繹久味,領略全旨一番胸次,更不存箇元字腳,當自豁然洞如千日。
」 僧(問雲):「猛虎為何不食子?」師 (答雲):「留箇知恩底本源。
」上座 (問雲):「古人道:『魚不識水、鳥不識風;迷不識性、悟不識空。
』此意如何?」師 (答雲):「所供詣實。
」 答玄鍚關主問 (問雲)「東坡道:『作劊子手,得遇箇肥漢剮。
』假使盡大地皆是肥漢,向甚麼處剮起?」 (師雲)「遊刃有餘。
」 (問雲)「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則燎卻面門。
蝍蟟蟲因甚不通身紅爛?」 (師雲)「皮下沒血。
」 (問雲)「佛法無多子,久長難得人。
既謂無多子,更教人久長,是何心行?」 (師雲)「若不久長,爭知無多?」 答穎學禪人問 (問雲)「倚天長劍,觸之則喪身失命,因甚麼命根不斷?」 (師雲)「卸卻毛袋好。
」 (問雲)「一人破家蕩產;一人興家立業,二者孰優孰劣?」 (師雲)「一齊趁出著。
」 (問雲)「夜半正明,天曉不露,秪如無曉夜時又作麼生?」 (師雲)「波斯屈膝捧盤珠。
」 (問雲)「大地無寸土,一破坐具向甚麼處安著?」 (師雲)「展開平地禮千花。
」 (問雲)「浮山道:『不得匹馬單鎗,不得衣錦還鄉;鵲不得喜,鴉不得殃。
』直饒總不與麼時,作麼生通箇消息?」 (師雲)「推倒葡桃架子,糊起黑漆屏風。
」 答文學祈季超問 (問雲)「逼塞虛空如何轉步?」 (師雲)「請居士轉一步看。
」 士頓足一下。
(師雲)「跳不出圈繢。
」 (士雲)「向別峰相見。
」 (師雲)「相見事如何?」 (士雲)「昨日相見了也。
」 (師雲)「今日又作麼生?」 士不顧。
(師雲)「錐汝不破那?」 士亦不顧。
(師雲)「背後有人推倒你也。
」 士旁顧雲:「問侍者。
」 (師雲)「龍頭蛇尾。
」 答文學嚴季玉居士問 (問雲)「博山峰頭相見了也,即今賓主相見,又明得甚麼邊事?」 (師雲)「此一問,相見遲也。
」 (進雲)「日日接待,幾箇酬恩?」 (師雲)「居士還酬得麼?」 (進雲)「爭奈某甲耳聾眼瞎。
」 (師雲)「畢竟是酬得酬不得?」 嚴喝一喝。
(師雲)「縱然好喝,未是酬恩。
」 (進雲)「恁麼則法王行正令,賓主絕嫌疑。
」 (師雲)「多此一令。
」 (進雲)「截斷葛藤。
」 (師雲)「何不早道?」嚴禮拜而退。
答太宰李夢白居士問 宰舉〈圓悟頌〉金鴨香銷錦繡幃(雲雲),〈演祖頌〉丫鬟女子畫娥眉(雲雲)。
(問雲)「圓通大師戒山谷,作艷詞不止馬腹。
今二尊宿作此詞,若雲吞鍼公案,鷂子已過新羅矣!枯木寒巖,猶有人未肯在。
」 (師雲)「二尊宿頌,針挑不入,無容止可露;若喚作艷詞,圓通入地獄,山谷出泥犁。
」 (宰雲)「出了也。
是老夫罪過,不敢貽累和尚!」 (師雲)「可惜許。
」 答楚黃宋心白居士楞嚴四問 (問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文殊選根獨取耳根,何耶?且既曰『返聞則不取音聲』,即千二百功德與八百功德皆非所論,何得以耳根獨利於圓通耶?又所謂:逆流果收視返聽耶?若曰返聞自性,則自性有何境界?抑于無可指示中有可指示耶?」 (師雲)「獨取耳根者,是就諸根中選勝,非盡棄根界概不取也,以音聞乃逗機之要,故獨選耳勝。
如文殊雲:『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是也。
譬宗師家教人看話頭做工夫,此是禪門最捷徑,較餘門學道如蟻子登山,非謂話頭獨悟,餘皆不可入也。
返聞自性,非但不取音聲、不論功德,自性境界著不得箇元字腳,即返聞二字早是灸瘢,如雲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選圓通者亦不限耳,諸根皆可第入圓通法門,即百丈所謂:『靈光獨露,迥脫根塵;無耳能聞,無眼能見。
』既雲迥脫,又誰拘一根多根而論圓通不圓也?逆流即入流,其實即返聞意,與收視返聞不別,自性無性,何境界之可擬?盤山道:『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若道有指示即傳也;若道無指示,爭奈又有向上事?居士如此徹去,便可與觀音、文殊二大士把手同行矣!更要傍人指點堪作甚麼?」 (問雲)「觀音雲:『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又雲:『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此二聞字同耶?否耶?竊謂思則不亡,亡則不思;妄則不宜于思,真則不宜于亡。
今既曰思又曰亡,果何思何亡耶?且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則聞與不聞皆非所計,何必曰『從聞入,於聞中入流亡所』耶?」 (師雲)「聞具能所,根是能聞、塵是所聞。
從聞之聞具師資義,謂從師得聞音教,然後思修證入,則未入流前聞中兼所;入流之後獨有根存,故雲亡所也。
以此揀聞,似有異同耳!又來問:『思則不亡,亡則不思。
』此正不審思為何思?亡為何亡?教家有分三慧以疏經者,謂:聞慧、思慧、修慧,以誘人循循而入。
所雲亡者,亡其緣所之聲,未亡能聞之根。
及乎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此亦秪是打疊聲塵乾淨。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纔顯能所雙寂,到此境界則能聞所聞之根俱不生也。
經本文亦自層次分開,如雲『初于』;又雲『漸增』;又雲『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長水釋雲:『盡聞之處即思慧,亦名為覺至。
』雲『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