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關禪師語錄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卓拄杖雲:「若是這老子,好喫痛棒打。
」復卓拄杖雲:「果是這老子,何消痛棒打?」靠拄杖下座。
結制上堂,僧問:「先鋒即不問,如何是殿後事?」師雲:「出身雖有路,舉步即迷蹤。
」進雲:「三軍一命,重在己權。
」師雲:「倒跨毘盧印,橫揮寶劍寒。
」進雲:「恁麼則四海謳歌樂有餘?」師雲:「是甚麼歌?」答雲:「吽吽!」師雲:「汝卻解西天人梵語。
」師舉:「曹山雲:『從緣薦得相應疾,就體消停得力難;瞥起本來無處所,吾師可說不思議。
』諸禪德!若論不思議即是向上一路,既非誠實可造,又非巧力可預,妙在借資還須脫穎,若乃誠實太過,未免眼昏手鈍,焉能瞥地從緣?假饒智巧入神,其奈思行頭撞,焉知就體消停?所以徐六擔,闆秪見一邊。
山僧者裏,遇著誠實底,與伊一點,教伊透脫玲瓏,免得尖纖搭滯;遇著智巧底,也與伊一點,教伊歸根得旨,免使隨照失宗。
雖然,點銕成金,那箇掉頭不顧?若有恁麼人,結制渾閒事;若無恁麼人,結制是常事。
何故?鉤頭著餌閒拋水,自有吞舟透網鱗。
」 上堂,僧問雲:「座主家患不知禪,多喜拈禪判教;宗師家患不通教,多愛傍教說禪。
拈禪則墮粘綴,傍教則落依倚,如何得免斯咎?」師曰:「昨有僧問:『如何是大通智勝佛?』我向道:『大不通。
』僧雲:『如何是大不通?』答雲:『空中樓閣,八面玲瓏。
汝若知得這則答問,便乃宗教兼通。
』諸禪德!時當末法見解人多,行解人萬中無一,盡道我通宗教、會佛法,豈知打破大唐國,覓箇不會底人也難得?不見僧問六祖:『衣缽是甚麼人得?』祖雲:『會佛法者得。
』僧問:『和尚還得麼?』祖雲:『我不會佛法。
』這箇賣柴翁,真箇圓明廓徹、八面玲瓏,人問《法華》便為說《法華》要義,開眾生惑即如來見;若問《涅槃》便為說《涅槃》妙旨,翻無常義便是真常,可謂如珠走盤、如盤走珠,要且不曾道著一句,妙在信手拈來、信口道著,宗無心而合教;教無心而合宗,豈可思量打算、摸地撈天?自非通身是眼、徹底掀翻,未免說禪便逗機鋒、說教莽開解路,總是關捩未透,謾勞註腳分明,安能向有依倚處翻箇無依倚的觔鬥;就粘綴人點破不粘綴的手腳?甚乃自高赤幟、別立門風,縱生滅心、起勝負見,明呵暗斥臆論何憑?殊不知教有教意、宗有宗眼,宗教甄明不容混濫?除是通向上路,一一從自家胸襟中流出,此人說法自然超越格量,如鑪鎚在手,器器成金;象兔逢獅,箇箇伏地。
不見古德道:『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又有道:『向上一路,千聖不然。
』諸禪德!汝道不然底還是與不傳底翻案耶?還是不傳底與不然底合券耶?其間大有淆訛,須教辯別始得。
如或不然,喚作徐六擔闆,總須喫山僧手中痛棒。
還會麼?千言易得彌天秀,四海難逢不惑人。
」 立懺期上堂:「毘舍浮佛偈雲:『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能知起滅是幻,則造業修善皆幻也;天堂地獄亦幻也;生死涅槃是幻也;眾生諸佛亦幻也。
現前鏡水禪人邀集淨侶修禮萬佛懺摩,與大地眾生作如幻佛事、入如幻法門,轉惡為善、轉凡為聖,點銕成金、消冰歸水。
諸禪德!若以幻為幻,是幻非真幻;以非幻為幻,是亦非真幻,除卻是非兩途,非但疾證如幻三昧,亦乃知得三祖懺罪已竟。
然雖如是,一切人罪業皆通懺悔,以起滅如幻故,唯有山僧罪業不通懺悔,以如幻不可得故。
且道不可得畢竟如何?」良久雲:「魔佛從來都殺盡,神頭鬼臉假慈悲。
」 上堂,師乃雲:「禪非可參,還須參透;道非可學,貴在學成。
今人徒知參禪之高,不知學道之妙,從恣狂慧,偏癖非常,多從從文字鑽求,遂失悟門長處,譬如刻木為人,形雖酷肖,難瞞智者傍觀。
是事且置,秪如慈林關主同南昌陶居士登山設供,且道還有意旨也無?雙手捧來銀碗雪,滿籠蒸出鐵饅頭。
」 結制上堂:「道貴真醇,志防駁雜,無一向決定之志,人品尚不諦當,見諦焉有分明?洪爐大治,若非久煉成剛,短販生涯,多見風吹別調。
德山老人道:『毫釐繫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
』汝若有一毫念頭向身心世界上作活計;名聞利養、是非人我上作活計;古今因緣、學解機智上作活計,便是一翳在眼,空花亂墜。
曹山大師道:『如人過蠱毒之鄉,水也不得沾他一滴。
』今日是結制之期,山僧為諸禪德傾取四大海水掬洗禪床,爇起百和名香薰陶淨器。
欲成大樹先揀參天;欲蒔嘉苗先除稂莠。
決要參尋祖道、荷負宗乘,必須翻轉鐵石心腸、別立新鮮志氣。
若也如此挺特、如此憤發、如此究竟,我亦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
山僧與麼道,也合喫苕帚柄一頓。
何也?不合向搕??堆上簸土揚塵,污卻諸人面目也。
然雖如是,不將苦志參禪道,空向宗門望額牌;生熟路頭都走過,鐵鞋踏破笑歸來。
」 上堂,卓拄杖雲:「諸禪德!分明秪這箇,因甚麼有一類人捏不殺獼猴子?」又卓拄杖雲:「分明秪這箇,因甚麼有一類人弄不活獼猴子?若還弄得活、捏得死、放得開、收得住,管取任意逍遙,隨緣散誕。
其或未然,九旬禁足,還須堅鑄銅墻;三月安居,正好高纍銕壁。
莫教揭破封皮,決定走風露影。
秪饒不露風影又如何?雞聲假報秦關曉,關吏而今不受欺。
」 上堂,僧問:「上來道箇不審,能銷萬兩黃金;下去道箇珍重,亦銷得四天下供養。
若作佛法會,滴水難消;若作無事商量,眼中著屑。
請問和尚如何即是?」師雲:「你卻伶利。
」僧一喝,師雲:「秪易叱他泥犢子,難教擊破鶻崙磚。
」僧雲:「光透日月,明暗不收時如何?」師雲:「是甚麼光?」僧又喝,師雲:「莫便是光麼?」僧又喝,師雲:「你秪有這箇結局。
」便打。
僧問:「如何是沙門所重?」師雲:「戴角披毛總不知。
」僧禮拜。
師舉:「東坡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後有人添兩句:『若要不瘦與不俗,莫若餐餐筍炒肉。
』諸禪德!佛祖言教如竹肉俱美,又作何去留?若將佛法貼在額樓上,何異俗漢愛肉而不愛竹?不將佛法貼在額樓上,又類東坡愛竹而不愛肉。
倘具衲僧家眼孔,不被方便語羅籠,如詞客添句筍肉俱好,而妙在取裁,山僧恁麼語話?還有能掀翻此案而道得相應底句者麼?」眾無對,師笑雲:「果然!」 上堂:「六祖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曹谿此語,秪要人百草頭薦取祖師、鬧市中識取天子,雖然竭盡婆心,爭奈全彰家醜。
如今討箇過水不濕腳、解走不觸道底人也難得。
何也?秪為頑情鬱結,難挑闇室之燈;直饒癡兀忘緣,未具透關之眼。
且道山僧分上又作麼生?」卓拄杖雲:「任運住持三三不偶。
」 壽昌闃然禪師與緇素請上堂:「六月炎蒸似釜焦,輕舟千裡訪同條;法堂秋晚風趍下,厚道如斯未寂寥。
昔法昌遇禪師,因黃龍南公至,上堂雲:『鑪韝之所,鈍鐵猶多;良醫之門,病者更甚。
瘥病必資靈藥;銷頑須借金鎚。
法昌這裏有幾箇躲根阿師,病者病入膏肓、頑者頑徹骨髓,若非黃龍老漢到來,未免虛生浪死。
』法昌尋常氣吞諸方,及南公至便自生退屈,抑壓諸賢。
山僧則不然,今日闃然師叔及諸禪德!遠顧自非,虛懷無我,何能重法傾誠?山僧也不說諸大眾病入膏肓,頑徹骨髓;也不要諸大眾更求妙劑,別覓鑪錘,秪教追蹤前哲,見賢思齊,更要知師叔為人。
昔年海岸黃公稱如幽院梅花芳香晚吐,蓋以師叔久預壽昌師翁籌室,兼受博山先師鉗錘,可謂百煉真金,火候已足,豈
」復卓拄杖雲:「果是這老子,何消痛棒打?」靠拄杖下座。
結制上堂,僧問:「先鋒即不問,如何是殿後事?」師雲:「出身雖有路,舉步即迷蹤。
」進雲:「三軍一命,重在己權。
」師雲:「倒跨毘盧印,橫揮寶劍寒。
」進雲:「恁麼則四海謳歌樂有餘?」師雲:「是甚麼歌?」答雲:「吽吽!」師雲:「汝卻解西天人梵語。
」師舉:「曹山雲:『從緣薦得相應疾,就體消停得力難;瞥起本來無處所,吾師可說不思議。
』諸禪德!若論不思議即是向上一路,既非誠實可造,又非巧力可預,妙在借資還須脫穎,若乃誠實太過,未免眼昏手鈍,焉能瞥地從緣?假饒智巧入神,其奈思行頭撞,焉知就體消停?所以徐六擔,闆秪見一邊。
山僧者裏,遇著誠實底,與伊一點,教伊透脫玲瓏,免得尖纖搭滯;遇著智巧底,也與伊一點,教伊歸根得旨,免使隨照失宗。
雖然,點銕成金,那箇掉頭不顧?若有恁麼人,結制渾閒事;若無恁麼人,結制是常事。
何故?鉤頭著餌閒拋水,自有吞舟透網鱗。
」 上堂,僧問雲:「座主家患不知禪,多喜拈禪判教;宗師家患不通教,多愛傍教說禪。
拈禪則墮粘綴,傍教則落依倚,如何得免斯咎?」師曰:「昨有僧問:『如何是大通智勝佛?』我向道:『大不通。
』僧雲:『如何是大不通?』答雲:『空中樓閣,八面玲瓏。
汝若知得這則答問,便乃宗教兼通。
』諸禪德!時當末法見解人多,行解人萬中無一,盡道我通宗教、會佛法,豈知打破大唐國,覓箇不會底人也難得?不見僧問六祖:『衣缽是甚麼人得?』祖雲:『會佛法者得。
』僧問:『和尚還得麼?』祖雲:『我不會佛法。
』這箇賣柴翁,真箇圓明廓徹、八面玲瓏,人問《法華》便為說《法華》要義,開眾生惑即如來見;若問《涅槃》便為說《涅槃》妙旨,翻無常義便是真常,可謂如珠走盤、如盤走珠,要且不曾道著一句,妙在信手拈來、信口道著,宗無心而合教;教無心而合宗,豈可思量打算、摸地撈天?自非通身是眼、徹底掀翻,未免說禪便逗機鋒、說教莽開解路,總是關捩未透,謾勞註腳分明,安能向有依倚處翻箇無依倚的觔鬥;就粘綴人點破不粘綴的手腳?甚乃自高赤幟、別立門風,縱生滅心、起勝負見,明呵暗斥臆論何憑?殊不知教有教意、宗有宗眼,宗教甄明不容混濫?除是通向上路,一一從自家胸襟中流出,此人說法自然超越格量,如鑪鎚在手,器器成金;象兔逢獅,箇箇伏地。
不見古德道:『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又有道:『向上一路,千聖不然。
』諸禪德!汝道不然底還是與不傳底翻案耶?還是不傳底與不然底合券耶?其間大有淆訛,須教辯別始得。
如或不然,喚作徐六擔闆,總須喫山僧手中痛棒。
還會麼?千言易得彌天秀,四海難逢不惑人。
」 立懺期上堂:「毘舍浮佛偈雲:『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能知起滅是幻,則造業修善皆幻也;天堂地獄亦幻也;生死涅槃是幻也;眾生諸佛亦幻也。
現前鏡水禪人邀集淨侶修禮萬佛懺摩,與大地眾生作如幻佛事、入如幻法門,轉惡為善、轉凡為聖,點銕成金、消冰歸水。
諸禪德!若以幻為幻,是幻非真幻;以非幻為幻,是亦非真幻,除卻是非兩途,非但疾證如幻三昧,亦乃知得三祖懺罪已竟。
然雖如是,一切人罪業皆通懺悔,以起滅如幻故,唯有山僧罪業不通懺悔,以如幻不可得故。
且道不可得畢竟如何?」良久雲:「魔佛從來都殺盡,神頭鬼臉假慈悲。
」 上堂,師乃雲:「禪非可參,還須參透;道非可學,貴在學成。
今人徒知參禪之高,不知學道之妙,從恣狂慧,偏癖非常,多從從文字鑽求,遂失悟門長處,譬如刻木為人,形雖酷肖,難瞞智者傍觀。
是事且置,秪如慈林關主同南昌陶居士登山設供,且道還有意旨也無?雙手捧來銀碗雪,滿籠蒸出鐵饅頭。
」 結制上堂:「道貴真醇,志防駁雜,無一向決定之志,人品尚不諦當,見諦焉有分明?洪爐大治,若非久煉成剛,短販生涯,多見風吹別調。
德山老人道:『毫釐繫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
』汝若有一毫念頭向身心世界上作活計;名聞利養、是非人我上作活計;古今因緣、學解機智上作活計,便是一翳在眼,空花亂墜。
曹山大師道:『如人過蠱毒之鄉,水也不得沾他一滴。
』今日是結制之期,山僧為諸禪德傾取四大海水掬洗禪床,爇起百和名香薰陶淨器。
欲成大樹先揀參天;欲蒔嘉苗先除稂莠。
決要參尋祖道、荷負宗乘,必須翻轉鐵石心腸、別立新鮮志氣。
若也如此挺特、如此憤發、如此究竟,我亦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
山僧與麼道,也合喫苕帚柄一頓。
何也?不合向搕??堆上簸土揚塵,污卻諸人面目也。
然雖如是,不將苦志參禪道,空向宗門望額牌;生熟路頭都走過,鐵鞋踏破笑歸來。
」 上堂,卓拄杖雲:「諸禪德!分明秪這箇,因甚麼有一類人捏不殺獼猴子?」又卓拄杖雲:「分明秪這箇,因甚麼有一類人弄不活獼猴子?若還弄得活、捏得死、放得開、收得住,管取任意逍遙,隨緣散誕。
其或未然,九旬禁足,還須堅鑄銅墻;三月安居,正好高纍銕壁。
莫教揭破封皮,決定走風露影。
秪饒不露風影又如何?雞聲假報秦關曉,關吏而今不受欺。
」 上堂,僧問:「上來道箇不審,能銷萬兩黃金;下去道箇珍重,亦銷得四天下供養。
若作佛法會,滴水難消;若作無事商量,眼中著屑。
請問和尚如何即是?」師雲:「你卻伶利。
」僧一喝,師雲:「秪易叱他泥犢子,難教擊破鶻崙磚。
」僧雲:「光透日月,明暗不收時如何?」師雲:「是甚麼光?」僧又喝,師雲:「莫便是光麼?」僧又喝,師雲:「你秪有這箇結局。
」便打。
僧問:「如何是沙門所重?」師雲:「戴角披毛總不知。
」僧禮拜。
師舉:「東坡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後有人添兩句:『若要不瘦與不俗,莫若餐餐筍炒肉。
』諸禪德!佛祖言教如竹肉俱美,又作何去留?若將佛法貼在額樓上,何異俗漢愛肉而不愛竹?不將佛法貼在額樓上,又類東坡愛竹而不愛肉。
倘具衲僧家眼孔,不被方便語羅籠,如詞客添句筍肉俱好,而妙在取裁,山僧恁麼語話?還有能掀翻此案而道得相應底句者麼?」眾無對,師笑雲:「果然!」 上堂:「六祖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曹谿此語,秪要人百草頭薦取祖師、鬧市中識取天子,雖然竭盡婆心,爭奈全彰家醜。
如今討箇過水不濕腳、解走不觸道底人也難得。
何也?秪為頑情鬱結,難挑闇室之燈;直饒癡兀忘緣,未具透關之眼。
且道山僧分上又作麼生?」卓拄杖雲:「任運住持三三不偶。
」 壽昌闃然禪師與緇素請上堂:「六月炎蒸似釜焦,輕舟千裡訪同條;法堂秋晚風趍下,厚道如斯未寂寥。
昔法昌遇禪師,因黃龍南公至,上堂雲:『鑪韝之所,鈍鐵猶多;良醫之門,病者更甚。
瘥病必資靈藥;銷頑須借金鎚。
法昌這裏有幾箇躲根阿師,病者病入膏肓、頑者頑徹骨髓,若非黃龍老漢到來,未免虛生浪死。
』法昌尋常氣吞諸方,及南公至便自生退屈,抑壓諸賢。
山僧則不然,今日闃然師叔及諸禪德!遠顧自非,虛懷無我,何能重法傾誠?山僧也不說諸大眾病入膏肓,頑徹骨髓;也不要諸大眾更求妙劑,別覓鑪錘,秪教追蹤前哲,見賢思齊,更要知師叔為人。
昔年海岸黃公稱如幽院梅花芳香晚吐,蓋以師叔久預壽昌師翁籌室,兼受博山先師鉗錘,可謂百煉真金,火候已足,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