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第三合誦

關燈
殺諸比丘之意志耶如何?”“尊者!無此意志,我是善意遣勸比丘僧伽應和合行布薩會。

    ”“若于王有善意者,王無罪是大臣罪。

    ”王起疑令而言:“比丘有誰得執持聖教斷餘之疑念耶?”“大王!有目犍連子帝須大德,彼執持聖教得斷王之疑念。

    ”王立刻遣四人法師各各随從一千人之比丘、四人之大臣亦各各随從一千人應從“大德請來”。

    彼等往而言:“王在招喚。

    ”大德不往。

    王再遣八人之法師與八人之大臣各各随從一千人,“尊者!王在招喚,言請來!”彼等雖如是告之,大德再不往。

    王問諸大德:“尊者!我二再遣使者,何故大德不來耶?”“大王!言王招喚當不來,如是言者會來,尊者!聖教将沉淪,為護持聖教,應為吾等之協力者。

    ”王由如是語,遣十六人之法師及十六人大臣各各伴一千人之從者。

    王問諸比丘:“尊者!彼大德是老人或壯者耶?”“大王!是老人。

    ”“尊者!應乘山轎或擔床耶?”“大王!不用乘!”“尊者!大德住于何處耶?”“大王!住于恒河之上流。

    ”大王曰:“然者,結筏使大德坐之,兩岸配緻護衛引導大德來!”諸比丘及諸臣往大德處告之敕命。

    大德聽了:“我本來為護持聖教而出家,今我之時節到來了。

    ”取皮敷之具而立。

    其夜王見夢大德明日到達波咤利弗城之時。

    其夢是純白之象來撫王之頭并執右手。

    翌日王問夢之相師等:“我見如是夢,當起如何之事耶?”一人相師:“大王!沙門是象執王之右手。

    ”其時王聞“大德到達”而到恒河下于河流,溯膝入水以迎大德,大德由船下來時與手,大德執王之右手,見此乃帶劍之人人切落大德之頭而由鞘拔刀。

    其何故耶?此實王族之法律:“任何人執王之手者,應以刀刎其頭。

    ”王見其影言:“先我因過失,對比丘衆不得心安,今對大德勿生過失。

    所謂大德何故執王之手,為行質問,由王屈請者,彼當執為我弟子。

    ”王引導大德于遊園外,圍三重護衛,自己洗大德之兩足、塗油而坐其近側:“大德請裁斷我疑惑,為鎮定惹起之诤事,如是得護持聖教耶?”以為考察,而言:“尊者!我欲見一神變。

    ”[尊者]言:“大王!如何欲見神變耶?”“尊者!以地震。

    ”“大王!欲見全部地震耶?”“尊者!其何者難為耶?”“大王!若充滿水于銅盤中,令動其全部或令動其一部分,何者為困難耶?”“尊者!一部為困難。

    ”“其如是,大王!一部地震為困難。

    ”“然,尊者!我等欲見一部之地震。

    ”“然者,于周圍一由旬之處,于東方令跨過結界一車輪以置車,于南方跨過結二足令馬立,于西方跨過結界一足令人立,于北方跨過結界之一部便置水銅盤!”王如是為之,大德根據神通力入四禅定,由此起于心念經一由旬地震動:“王會見其事實。

    ”于東方車結界之腳震動,其他之物不震動,如是南方及西方立于馬與人結界之内唯足震動而軀體亦一部分震動。

    于北方之水銅盤亦立結界内隻一部分水震動而其餘平靜。

     王見此神變:“如是大德得護持聖教。

    ”而決意質問自己之疑惑:“尊者!我遣大臣往精舍鎮伏诤事而令行布薩會,彼往精舍殺多比丘,其罪在誰耶?”“大王!彼者往精舍存應殺諸比丘之意志耶?”“尊者!無此意志。

    ”“大王!若王無表示此意志,即非王之罪。

    ”于是人德為王依此經典令悟此意義。

    則:“諸比丘!依心意故,我名之為業,由心意之活動而造身、口、意之業。

    ”欲說明此事實而語鹧鸪本生經:“大王!往昔有引誘鹧鸪問道士: 吾等同類坐甚多共來者, 是否牽果觸于業, 對此事吾心作拒絕。

    ” 道士言:“依吾音聲與外見而來此等鳥,汝存有縛殺之意耶?”鹧鸪言:“尊者!無作此事。

    ”于是道士說示彼:“若汝無其心者即無罪,若有心意便觸業,無心意者便無事。

    ” 若不觸心意者不牽果觸于業, 恬靜之賢人無染污之罪惡。

     如斯大說示王,于此所王之林園止住七日間而使王起正信。

    王第七日于阿育園集合比丘僧伽,令圍帳篷,王坐于帳篷内,同一見之比丘為群,呼一一之比丘群來問:“如何是正等覺之說耶?”于是常住說者言是常住說。

    一部常住說者……有邊無邊說者……不死不散亂說者……無因生起說者……想說者……非想說者……非想非非想說者……死後滅說者……現法涅槃說者言是現法涅槃說。

    王最初若獲得正信,知:“此等非比丘,此等為異教徒。

    ”與彼等白衣而使返俗。

    彼等總有六萬人,有時噢問其他比丘等:“尊者!正等覺者之說如何耶?”“大王!分别說者。

    ”如是言者王而尋問大德曰:“尊者!正等覺者是分别說者耶?”“然,大王!”王:“尊者!今聖教清淨了,比丘僧伽當行布薩會。

    ”與護衛之後而入城。

    集和合僧伽以行布薩會。

    在此集會有六百萬比丘。

    于此集會目犍連子帝須破其他之诤論而說迦他跋偷論。

    如是由其數六百萬之比丘中,選通達三藏、修得四無礙辯,通達三明之比丘,得一千人,如大迦葉大德、迦乾陀子耶舍大德之法與律之合誦,如是合誦法與律,洗滌于聖教一切之塵垢,行第三合誦。

    合誦畢大地種種之震動。

    此合誦九月而完了。

    然,于世: 由一千比丘而行其故言一千, 取入第一與第二而稱為第三。

     此是第三合誦。

     [聖法之傳承] 如是“由誰所繼承耶?”為答此質問,我等說:“于閻浮提正是優波離大德為始依阿阇梨之相承,繼承至第三合誦止,此為阿阇梨之繼承——由優波離、馱寫拘、須那拘、私伽婆至目犍連子帝須止之五師,此為勝者,而閻浮提之繁榮,在此洲不斷絕,傳承律藏至第三合誦。

    ”說那樣之意義。

    第三合誦以後,由摩哂陀等傳來此島,依摩哂陀修學,暫依阿栗咤大德等之傳承,由此至今日止,當知其等弟子相承是依阿阇梨相承而傳承。

     如古注釋家言——由此,摩哂陀、一地臾、郁帝臾、參婆樓與博學之拔陀沙,此等大智慧者是龍象,由閻浮提渡來此處。

    彼等于銅鍱鳥教授律藏、五部、七論。

    其後賢明之阿栗咤、博學之帝須達多、有信念之伽羅須末那、長老之地伽那、博學之地伽須末那、再者伽羅須末那、龍象之佛護、賢明之帝須大德、博學之提婆大德、再者為賢明通律之須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