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第三合誦
關燈
小
中
大
無如餘之四依給與者,餘之布施最大,我由布施法亦護持聖教,我如是能否得為聖教之繼承者耶?”于是王問比丘僧伽:“尊者!我如何為聖教之繼承者耶?”于是目犍連子帝須大德聞王之此語,觀察王子摩哂陀之緣已熟,思惟:“若彼童子出家者聖教當極大興隆。
”而向王言:“大王!如是非是聖教之繼承者,唯稱為資具施與者或奉事者而己。
大王!有人施資具之積量由大地達梵天界之程度,亦不稱為聖教之繼承者。
”“然,尊者!聖教之繼承者為如何人?”“大王!有人不論富裕或貧窮,若使自己之親子出家者,此才稱為聖教之繼承者。
” 其所言而阿育王:“我雖如是行布施亦不得為聖教之繼者。
”而彼此環視得繼承聖教之資格者,見摩哂陀王子之近立。
見而思惟:“我帝須王子之出家時以來,欲此王子立為太子,但令為太子不如使之出家較殊勝。
”于是告王子曰:“汝等出家耶?”王子元來帝須王子之出家時以來即希望出家,聞王之語起大歡喜心而言:“王!我欲出家令我出家,王應是聖教之繼承者。
”爾時王女僧伽密多立其座,彼夫阿耆梵王子與太子帝須王子俱出家。
王見彼女言:“汝亦得出家耶?”“宜哉,我亦得出家。
”王得二子之同意而大歡喜,如是告比丘僧伽:“尊者!令此二子出家使我為聖教之繼承者!” 僧伽受王之語,目犍連子帝須大德為和尚而摩诃提婆大德為阿阇梨,使彼王子出家末阇提大德為阿阇梨而授與具足戒。
時王子已滿二十歲,彼于具足戒之戒壇共無礙辯而得阿羅漢果。
僧伽密多羅王女,有阿由波羅大德尼為阿阇梨,昙摩波羅大德尼為和尚。
時僧伽密多年十八歲。
唯令之出家于戒壇授學。
兩人出家時,相當于王即位第六年。
摩哂陀大德受具足戒時以來,自己在和尚之處憶持法與律,提出二次之合誦結集三藏及其注釋,三年間執持一切之法師語,自己為和尚之第子一千人比丘之上首。
其時阿育法王即位已經九年。
當王即位第八年,為治拘多帝須大德之病,行乞不得掌量之酥,病勢增而壽命盡,依不逸之教說,教誡比丘僧伽後,結跏趺坐于虛空而入火炎三昧,入于涅般。
王聞此變事,供養大德,而且:“我于治世有如是比丘不得資具者乎!”命令于城之四門造倉庫充滿藥品而施與。
其時波陀利弗城有四十萬之倉庫、十萬之客室,日日五十萬金入王之手。
于是王于泥瞿陀大德日日撒十萬金,以供養香鬘于佛殿為十萬金、為正法十萬金,即執持正法多聞之人人給四依之費。
于僧伽十萬金,為四門之藥品散十萬金。
如是于聖教上生大利益。
異教徒等失去利養,即粗衣粗食皆易得,欲得利養者,皆出家于聖教,自持異見宣說此是正法、此是正律。
不得出家時,自剃頭發,着袈娑而徘回于精舍,雖加于布薩會、自恣會、僧伽議事、衆僧事,諸比丘不與彼等共布薩會。
[第三合誦次第] 時目犍連帝須大德:“今起此诤事不久當更增盛。
住此中不可能鎮伏此。
”其弟子衆委托摩哂陀大德,欲自安穩住而往阿烋河山去。
異教徒等依比丘僧伽、正法、正律,依佛教而制禦者,雖共相應于法律,但不遵守所行而聖教生種種之濁、垢及障礙。
有事火者,有炙身于五熱者,有從太陽之轉向者,亦有故意破害法與律之固執者。
時比丘僧伽不與彼等俱行布薩會、自恣會,阿育園寺斷絕七年間之布薩會。
從此事實以告王,王命一大臣言:“往精舍鎮伏诤事應令行布薩會。
”大臣不能反問于王,而接近其諸大臣言:“王遣我往精舍鎮伏诤事應令行布薩會,若如何始能鎮伏诤事?”彼等言:“吾等如是解,如鎮壓邊境者之殺害盜賊,如是于王不行布薩會者當存殺戮其等。
”茲彼大臣往精舍集合比丘僧伽言:“我由王遣來令行布薩會,尊者!今應行布薩會。
”諸比丘言:“吾等不與異教徒俱行布薩會。
”大臣即開始以刀由長老席之順席斬頭。
帝須大德親眼看大臣濫用職權。
帝須大德非何人,稱為王之同母弟帝須王子是此人。
王即位将立彼為太子,彼一日散步林間而見大鹿群耽醉于種種遊戲。
見此彼如是思惟:“食草之鹿皆戲遊之間,此等沙門于王宮美食于口,卧于軟床何故不耽迷于遊戲耶?”彼由此還來,以自己之思惟告王。
王:“王子之疑無理由,然,我以如是便彼領悟。
”一日因何事如在忿怒:“然,當留七日間之王位而後應殺汝。
”以死怖脅之使悟其意義。
彼王子于第七要殺我而無心沐浴、食事、睡眠,身體為憔悴。
于是王問彼:“汝何故如是耶?”“王!為死之怖畏。
”“哀哉!汝以定期限觀死,即不能安于遊戲,諸比丘系于入息出息之間觀死,如何得遊戲。
”由是時王子至信聖教。
彼一日外出狩獵環回森林,見希臘國人之大法護大德之禅坐,一隻象執沙羅樹枝為之扇風。
見此歡喜而思:“何時餘亦如彼大德得出家,應有此日之到來。
” 大德知彼之念願,在此彼之間登于虛空,立于阿育園中蓮池之水面,外衣及上衣挂于虛空開始沐浴。
王子見大德之威神力而起笃厚信心、“今日我真要出家”而還來告王:“王!我要出家。
”王以種種懇請,但不能翻改彼心意,令裝飾通阿育園之道路,使王子着禮服,随嚴飾之軍隊導進精舍。
聞少年王欲出家,甚多比丘以準備衣缽。
王子入于禅堂于大法護之處與十萬人俱出家。
效王子之出家,無限其數。
王子于王即位第四年出家,其他有王之甥僧伽蜜多之夫阿耆梵王子,與僧伽蜜多生有一子,彼亦聞:“少年王出家。
”而近王請曰:“我亦要出家。
”亦由王準許“其出家”而即日出家了。
如是生刹帝利族者效此出家甚是隆盛,當知帝須大德為王之末弟。
彼帝須大德見彼大臣濫用職權而思惟:“王不遣殺諸大德,必是此大臣之誤解。
”即行至近自己之席而坐。
彼認知不能以刀斬大德而往告于王:“王!我不欲行布薩,因許多比丘被刎頭,今達尊者帝須大德之順次,我當如何?”王聞此,言:“咄如何我遣汝為殺諸比丘耶!”立刻其身生苦悶,往精舍問大德諸比丘:“尊者!彼大臣非我命令而行如是,此惡事誰之責任耶?”于大德中有言彼依王之語而行,此是王之罪,亦有言是汝等兩者之罪,亦有如是言者:“大王!于王有此者當往
”而向王言:“大王!如是非是聖教之繼承者,唯稱為資具施與者或奉事者而己。
大王!有人施資具之積量由大地達梵天界之程度,亦不稱為聖教之繼承者。
”“然,尊者!聖教之繼承者為如何人?”“大王!有人不論富裕或貧窮,若使自己之親子出家者,此才稱為聖教之繼承者。
” 其所言而阿育王:“我雖如是行布施亦不得為聖教之繼者。
”而彼此環視得繼承聖教之資格者,見摩哂陀王子之近立。
見而思惟:“我帝須王子之出家時以來,欲此王子立為太子,但令為太子不如使之出家較殊勝。
”于是告王子曰:“汝等出家耶?”王子元來帝須王子之出家時以來即希望出家,聞王之語起大歡喜心而言:“王!我欲出家令我出家,王應是聖教之繼承者。
”爾時王女僧伽密多立其座,彼夫阿耆梵王子與太子帝須王子俱出家。
王見彼女言:“汝亦得出家耶?”“宜哉,我亦得出家。
”王得二子之同意而大歡喜,如是告比丘僧伽:“尊者!令此二子出家使我為聖教之繼承者!” 僧伽受王之語,目犍連子帝須大德為和尚而摩诃提婆大德為阿阇梨,使彼王子出家末阇提大德為阿阇梨而授與具足戒。
時王子已滿二十歲,彼于具足戒之戒壇共無礙辯而得阿羅漢果。
僧伽密多羅王女,有阿由波羅大德尼為阿阇梨,昙摩波羅大德尼為和尚。
時僧伽密多年十八歲。
唯令之出家于戒壇授學。
兩人出家時,相當于王即位第六年。
摩哂陀大德受具足戒時以來,自己在和尚之處憶持法與律,提出二次之合誦結集三藏及其注釋,三年間執持一切之法師語,自己為和尚之第子一千人比丘之上首。
其時阿育法王即位已經九年。
當王即位第八年,為治拘多帝須大德之病,行乞不得掌量之酥,病勢增而壽命盡,依不逸之教說,教誡比丘僧伽後,結跏趺坐于虛空而入火炎三昧,入于涅般。
王聞此變事,供養大德,而且:“我于治世有如是比丘不得資具者乎!”命令于城之四門造倉庫充滿藥品而施與。
其時波陀利弗城有四十萬之倉庫、十萬之客室,日日五十萬金入王之手。
于是王于泥瞿陀大德日日撒十萬金,以供養香鬘于佛殿為十萬金、為正法十萬金,即執持正法多聞之人人給四依之費。
于僧伽十萬金,為四門之藥品散十萬金。
如是于聖教上生大利益。
異教徒等失去利養,即粗衣粗食皆易得,欲得利養者,皆出家于聖教,自持異見宣說此是正法、此是正律。
不得出家時,自剃頭發,着袈娑而徘回于精舍,雖加于布薩會、自恣會、僧伽議事、衆僧事,諸比丘不與彼等共布薩會。
[第三合誦次第] 時目犍連帝須大德:“今起此诤事不久當更增盛。
住此中不可能鎮伏此。
”其弟子衆委托摩哂陀大德,欲自安穩住而往阿烋河山去。
異教徒等依比丘僧伽、正法、正律,依佛教而制禦者,雖共相應于法律,但不遵守所行而聖教生種種之濁、垢及障礙。
有事火者,有炙身于五熱者,有從太陽之轉向者,亦有故意破害法與律之固執者。
時比丘僧伽不與彼等俱行布薩會、自恣會,阿育園寺斷絕七年間之布薩會。
從此事實以告王,王命一大臣言:“往精舍鎮伏诤事應令行布薩會。
”大臣不能反問于王,而接近其諸大臣言:“王遣我往精舍鎮伏诤事應令行布薩會,若如何始能鎮伏诤事?”彼等言:“吾等如是解,如鎮壓邊境者之殺害盜賊,如是于王不行布薩會者當存殺戮其等。
”茲彼大臣往精舍集合比丘僧伽言:“我由王遣來令行布薩會,尊者!今應行布薩會。
”諸比丘言:“吾等不與異教徒俱行布薩會。
”大臣即開始以刀由長老席之順席斬頭。
帝須大德親眼看大臣濫用職權。
帝須大德非何人,稱為王之同母弟帝須王子是此人。
王即位将立彼為太子,彼一日散步林間而見大鹿群耽醉于種種遊戲。
見此彼如是思惟:“食草之鹿皆戲遊之間,此等沙門于王宮美食于口,卧于軟床何故不耽迷于遊戲耶?”彼由此還來,以自己之思惟告王。
王:“王子之疑無理由,然,我以如是便彼領悟。
”一日因何事如在忿怒:“然,當留七日間之王位而後應殺汝。
”以死怖脅之使悟其意義。
彼王子于第七要殺我而無心沐浴、食事、睡眠,身體為憔悴。
于是王問彼:“汝何故如是耶?”“王!為死之怖畏。
”“哀哉!汝以定期限觀死,即不能安于遊戲,諸比丘系于入息出息之間觀死,如何得遊戲。
”由是時王子至信聖教。
彼一日外出狩獵環回森林,見希臘國人之大法護大德之禅坐,一隻象執沙羅樹枝為之扇風。
見此歡喜而思:“何時餘亦如彼大德得出家,應有此日之到來。
” 大德知彼之念願,在此彼之間登于虛空,立于阿育園中蓮池之水面,外衣及上衣挂于虛空開始沐浴。
王子見大德之威神力而起笃厚信心、“今日我真要出家”而還來告王:“王!我要出家。
”王以種種懇請,但不能翻改彼心意,令裝飾通阿育園之道路,使王子着禮服,随嚴飾之軍隊導進精舍。
聞少年王欲出家,甚多比丘以準備衣缽。
王子入于禅堂于大法護之處與十萬人俱出家。
效王子之出家,無限其數。
王子于王即位第四年出家,其他有王之甥僧伽蜜多之夫阿耆梵王子,與僧伽蜜多生有一子,彼亦聞:“少年王出家。
”而近王請曰:“我亦要出家。
”亦由王準許“其出家”而即日出家了。
如是生刹帝利族者效此出家甚是隆盛,當知帝須大德為王之末弟。
彼帝須大德見彼大臣濫用職權而思惟:“王不遣殺諸大德,必是此大臣之誤解。
”即行至近自己之席而坐。
彼認知不能以刀斬大德而往告于王:“王!我不欲行布薩,因許多比丘被刎頭,今達尊者帝須大德之順次,我當如何?”王聞此,言:“咄如何我遣汝為殺諸比丘耶!”立刻其身生苦悶,往精舍問大德諸比丘:“尊者!彼大臣非我命令而行如是,此惡事誰之責任耶?”于大德中有言彼依王之語而行,此是王之罪,亦有言是汝等兩者之罪,亦有如是言者:“大王!于王有此者當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