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第三合誦
關燈
小
中
大
門及婆羅門姓外道之畔郎具,波利婆阇等之六萬人。
阿育由父所開始,自己亦在宮殿行如其布施,但某日立于窗戶中,雖見其外儀之寂然而食,但其威儀之不調而思惟:“如斯可選定适當之處所行與布施。
”如是思惟而告諸臣:“卿等應往各自好所奉事之沙門婆羅門可請來宮中吾等當布施。
”諸臣答王言:“善哉!”彼等各各帶來畔郎具、波利婆阇、阿演婆迦、尼乾陀等,言:“大王!此等是我等之阿羅漢。
”時,王于宮殿設高低各種之床座,告:“諸子可來。
”向連續進來者言:“可坐各自适宜之席。
”如斯亦有坐于竹制床座者,亦有木制床座者。
王見此而知:“于彼等内心無真實。
”給與彼等相當之啖食嚼食而送出。
如是日時移過,有一日王立于窗戶中見泥瞿陀沙彌行過宮殿前,心意之調禦、護持,諸根寂靜而威儀具足。
彼是何人耶?名泥瞿陀是賓頭沙羅王之長子修摩那王子之子。
茲古人有說:賓頭沙羅王為病弱之身?阿育王子舍去其所領之郁支國而還來!伸己手于全城,捕捉修摩那王子。
其日修摩那王子之妃修摩那王懷孕已達十個月。
彼妃變裝逃出近處,行近旃陀羅村,旃陀羅長老家之近處住一泥瞿陀樹,聞樹神:“須摩那!由其處來!”之聲而近往。
天神依其威神力而變現一屋,言此給與:“可住此處。
”妃入此屋,到達之日即生一子,妃依泥瞿陀樹神之守護故名泥瞿陀。
旃陀羅長老,會見以來,思為己主家之女,日日給食物。
王女七年間住此處,泥瞿陀已達七歲。
其時稱為摩诃婆留那之一阿羅漢,見此童子因緣成熟而住此處。
思:“今此童子已達七歲,彼應到出家之時。
”以告王妃使泥瞿陀出家。
童子落發立即得阿羅漢果。
一日晨早裝束身而對阿阇梨與和尚行事竟以取衣缽言:“應往我母優婆夷之門口。
”而出去。
往母之住處由南門而入城,通過城之中央由東門而出去。
爾時阿育法王,向東方窗戶而散步。
于刹那泥瞿陀達王之庭前,諸根寂靜、心意寂靜,眼注于适當之處,然,曰:“一日王立于窗戶中,見泥瞿陀沙彌行過宮庭前,[彼]心意調禦、護持、諸根寂靜而威儀具足。
”見畢而如是思惟:“彼人人皆心散困惑如鹿,彼童子心不散亂,其身之俯仰伸放大光輝,其内心必是超越世間法之存在者。
”王一見之同時對沙彌起信心生哀愍之情。
此何故耶?往昔積福德之時,彼為王之長兄而是商人。
故曰: 由往昔之共住與現世之利益 生如是之衰愍, 如于青蓮華之水。
時,王起衰愍而難制,遣諸臣:“應招彼沙彌。
”彼等往尋過久,再遣二人三人言:“應急速還來。
”沙彌行如原來自己姿态,王認許适當之座席,言:“可坐。
”彼雖彼此環視不見其他比丘在,近翳于白傘下之王座,作暗示王以取缽。
王見來近彼座處而想:“今此沙彌才是此家之主人!”沙彌從缽給于王之手,登上床座而坐。
王令為自己調理之一切乳粥嚼食之類轉向之。
沙彌唯攝取足以支持其身之啖食嚼食。
餐食畢王言:“欲知卿等由大師授于卿等之教誡。
”“大王!我僅知一分。
”“尊者!對我說。
”“宜哉,大王!”說相應于王之法句經不放逸品而使之歡喜。
王聞:“不放逸是不死道而放逸為死道。
”王言:“尊者!應說盡所知。
”歡喜而後言:“我當給尊者日日八人分之食事。
”沙彌言:“大王!我以此等與和尚。
”“和尚是如何之人?”“見罪無罪而呵責,又使悔悟之人。
”“尊者!更與卿等其他八人分。
”“大王!此等我與阿阇梨。
”“阿阇梨是如何之人?”“于此聖教應修學是令入法之人。
”“善,尊者!更與卿等其他八人分。
”“大王!此等與比丘僧伽。
”“尊者!比丘僧伽是何之人?”“大王!依此吾等之阿阇梨、和尚我可出家得度受具足戒。
”王越起歡喜心,言:“尊者!應更與卿等其他八人分。
”沙彌應諾:“宜哉。
”而翌日率三十二人之比丘入王宮行食事。
王更與其他三十二之比丘:“明日亦與卿等共來取食。
”依此方法日日增加,而斷絕六萬人之婆羅門、波利婆阇等之食事,于宮殿内而至常時給六萬人比丘之食事,此為尊信泥瞿陀大德。
泥瞿陀大德,授與王及王族諸臣等三歸五戒,為凡俗信仰令作安立不動搖之基本信仰。
又王令建立所謂阿育園等之大精舍,常時給六萬人比丘之食事。
于全閻浮提八萬四千城令建八萬四千之精舍,使莊嚴八萬四千之佛殿,此皆依王命,無有不依王命也。
一日王于阿育園寺行大布施會,坐于六萬人比丘僧伽之中央,以四依供給僧之後而發此問:“尊者!世尊所說示之法有何耶?”“大王!據所知者為九分,若依聚即有八萬四千法聚。
”王對于法起信心,而命令:“對于一一法聚當供養于一一精舍。
”令諸大臣一日支出九十六億金,“然,卿等于一一之城建立一一之精舍,于八萬四千城建立八萬四千之精舍。
”而王自己于阿育園開始造阿育大精舍之工事。
僧伽稱因陀掘多大德有大神力、大威力,使滅盡諸漏者為新工事之棟梁。
大德于未完之工事,一一依自己之威神力使之完成。
如是三年而完成精舍之工事。
一日到達全國城來之報告,諸大臣而奏王:“王!八萬四千之精舍已落成。
”王于城擊大鼓:“今後七日當行精舍供養會,一切受持八戒,應于城内外準備精舍供養會。
”由此七日之後,王放莊嚴光輝,為幾十萬之四種軍隊圍繞,此城為阿摩羅越底神都之榮華為極緻之優美,勇敢勤勵之大衆所嚴飾以遊行城而詣精舍,比丘僧伽立于中央。
此刹那集來比丘八億人、比丘尼九百六十萬人,尚且漏盡比丘及十萬人。
彼等思惟:“王若自己見無餘之事業者,即極笃信佛之聖教。
”于是行世界之展開神變。
王立阿育園環視四方,至全大海止之閻浮提,由八萬四千精舍之盛大精舍供養會亦見光輝普照。
王見此莊嚴美麗而起大歡喜心,想:“以前其他任何人有令起如是之歡喜心耶?”問比丘僧伽曰:“尊者!吾等于世尊十力之教,有世人言何人行大布施、何人之布施為大耶?”比丘僧伽推舉目犍連子帝須大德。
大德曰:“大王!于十力之教,如王之四依給與者,如來在世時其他所沒有,王之布施最大哉。
”王聞大德之語,大歡喜滿于全身而不絕,思惟:“于世
阿育由父所開始,自己亦在宮殿行如其布施,但某日立于窗戶中,雖見其外儀之寂然而食,但其威儀之不調而思惟:“如斯可選定适當之處所行與布施。
”如是思惟而告諸臣:“卿等應往各自好所奉事之沙門婆羅門可請來宮中吾等當布施。
”諸臣答王言:“善哉!”彼等各各帶來畔郎具、波利婆阇、阿演婆迦、尼乾陀等,言:“大王!此等是我等之阿羅漢。
”時,王于宮殿設高低各種之床座,告:“諸子可來。
”向連續進來者言:“可坐各自适宜之席。
”如斯亦有坐于竹制床座者,亦有木制床座者。
王見此而知:“于彼等内心無真實。
”給與彼等相當之啖食嚼食而送出。
如是日時移過,有一日王立于窗戶中見泥瞿陀沙彌行過宮殿前,心意之調禦、護持,諸根寂靜而威儀具足。
彼是何人耶?名泥瞿陀是賓頭沙羅王之長子修摩那王子之子。
茲古人有說:賓頭沙羅王為病弱之身?阿育王子舍去其所領之郁支國而還來!伸己手于全城,捕捉修摩那王子。
其日修摩那王子之妃修摩那王懷孕已達十個月。
彼妃變裝逃出近處,行近旃陀羅村,旃陀羅長老家之近處住一泥瞿陀樹,聞樹神:“須摩那!由其處來!”之聲而近往。
天神依其威神力而變現一屋,言此給與:“可住此處。
”妃入此屋,到達之日即生一子,妃依泥瞿陀樹神之守護故名泥瞿陀。
旃陀羅長老,會見以來,思為己主家之女,日日給食物。
王女七年間住此處,泥瞿陀已達七歲。
其時稱為摩诃婆留那之一阿羅漢,見此童子因緣成熟而住此處。
思:“今此童子已達七歲,彼應到出家之時。
”以告王妃使泥瞿陀出家。
童子落發立即得阿羅漢果。
一日晨早裝束身而對阿阇梨與和尚行事竟以取衣缽言:“應往我母優婆夷之門口。
”而出去。
往母之住處由南門而入城,通過城之中央由東門而出去。
爾時阿育法王,向東方窗戶而散步。
于刹那泥瞿陀達王之庭前,諸根寂靜、心意寂靜,眼注于适當之處,然,曰:“一日王立于窗戶中,見泥瞿陀沙彌行過宮庭前,[彼]心意調禦、護持、諸根寂靜而威儀具足。
”見畢而如是思惟:“彼人人皆心散困惑如鹿,彼童子心不散亂,其身之俯仰伸放大光輝,其内心必是超越世間法之存在者。
”王一見之同時對沙彌起信心生哀愍之情。
此何故耶?往昔積福德之時,彼為王之長兄而是商人。
故曰: 由往昔之共住與現世之利益 生如是之衰愍, 如于青蓮華之水。
時,王起衰愍而難制,遣諸臣:“應招彼沙彌。
”彼等往尋過久,再遣二人三人言:“應急速還來。
”沙彌行如原來自己姿态,王認許适當之座席,言:“可坐。
”彼雖彼此環視不見其他比丘在,近翳于白傘下之王座,作暗示王以取缽。
王見來近彼座處而想:“今此沙彌才是此家之主人!”沙彌從缽給于王之手,登上床座而坐。
王令為自己調理之一切乳粥嚼食之類轉向之。
沙彌唯攝取足以支持其身之啖食嚼食。
餐食畢王言:“欲知卿等由大師授于卿等之教誡。
”“大王!我僅知一分。
”“尊者!對我說。
”“宜哉,大王!”說相應于王之法句經不放逸品而使之歡喜。
王聞:“不放逸是不死道而放逸為死道。
”王言:“尊者!應說盡所知。
”歡喜而後言:“我當給尊者日日八人分之食事。
”沙彌言:“大王!我以此等與和尚。
”“和尚是如何之人?”“見罪無罪而呵責,又使悔悟之人。
”“尊者!更與卿等其他八人分。
”“大王!此等我與阿阇梨。
”“阿阇梨是如何之人?”“于此聖教應修學是令入法之人。
”“善,尊者!更與卿等其他八人分。
”“大王!此等與比丘僧伽。
”“尊者!比丘僧伽是何之人?”“大王!依此吾等之阿阇梨、和尚我可出家得度受具足戒。
”王越起歡喜心,言:“尊者!應更與卿等其他八人分。
”沙彌應諾:“宜哉。
”而翌日率三十二人之比丘入王宮行食事。
王更與其他三十二之比丘:“明日亦與卿等共來取食。
”依此方法日日增加,而斷絕六萬人之婆羅門、波利婆阇等之食事,于宮殿内而至常時給六萬人比丘之食事,此為尊信泥瞿陀大德。
泥瞿陀大德,授與王及王族諸臣等三歸五戒,為凡俗信仰令作安立不動搖之基本信仰。
又王令建立所謂阿育園等之大精舍,常時給六萬人比丘之食事。
于全閻浮提八萬四千城令建八萬四千之精舍,使莊嚴八萬四千之佛殿,此皆依王命,無有不依王命也。
一日王于阿育園寺行大布施會,坐于六萬人比丘僧伽之中央,以四依供給僧之後而發此問:“尊者!世尊所說示之法有何耶?”“大王!據所知者為九分,若依聚即有八萬四千法聚。
”王對于法起信心,而命令:“對于一一法聚當供養于一一精舍。
”令諸大臣一日支出九十六億金,“然,卿等于一一之城建立一一之精舍,于八萬四千城建立八萬四千之精舍。
”而王自己于阿育園開始造阿育大精舍之工事。
僧伽稱因陀掘多大德有大神力、大威力,使滅盡諸漏者為新工事之棟梁。
大德于未完之工事,一一依自己之威神力使之完成。
如是三年而完成精舍之工事。
一日到達全國城來之報告,諸大臣而奏王:“王!八萬四千之精舍已落成。
”王于城擊大鼓:“今後七日當行精舍供養會,一切受持八戒,應于城内外準備精舍供養會。
”由此七日之後,王放莊嚴光輝,為幾十萬之四種軍隊圍繞,此城為阿摩羅越底神都之榮華為極緻之優美,勇敢勤勵之大衆所嚴飾以遊行城而詣精舍,比丘僧伽立于中央。
此刹那集來比丘八億人、比丘尼九百六十萬人,尚且漏盡比丘及十萬人。
彼等思惟:“王若自己見無餘之事業者,即極笃信佛之聖教。
”于是行世界之展開神變。
王立阿育園環視四方,至全大海止之閻浮提,由八萬四千精舍之盛大精舍供養會亦見光輝普照。
王見此莊嚴美麗而起大歡喜心,想:“以前其他任何人有令起如是之歡喜心耶?”問比丘僧伽曰:“尊者!吾等于世尊十力之教,有世人言何人行大布施、何人之布施為大耶?”比丘僧伽推舉目犍連子帝須大德。
大德曰:“大王!于十力之教,如王之四依給與者,如來在世時其他所沒有,王之布施最大哉。
”王聞大德之語,大歡喜滿于全身而不絕,思惟:“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