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品 智分别
關燈
小
中
大
、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如來以處為處,以非處為非處之如實智。
此處,如何為如來依處依緣而[知]過去未來現在受業異熟之如實智耶?此處,如來知此,即為一類惡業受因遮止幸趣而未熟。
此處,為一類惡業受因遮止幸依而未熟。
此處,一類惡業受因遮止幸時而未熟。
此處,為一類惡業受因遮止幸加行而未熟。
此處,為一類惡業受因之不幸趣而熟。
此處,為一類惡業受因之不幸依而熟。
此處,為一類惡業受因之不幸時而熟。
此處,一類惡業受因之不幸加行而熟。
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不幸趣而未熟。
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不幸依而未熟。
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不幸時而未熟。
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不幸加行而未熟。
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幸趣而熟。
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幸依而熟。
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幸時而熟。
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幸加行而熟。
于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如來依處依緣而[知]過去未來現在受業異熟之如實智。
此處,如何為如來一切處往道之如實智耶?于此處如來知此道是往地獄之道。
知此道是往畜生之道。
知此道是往餓鬼境界之道。
知此道是往人間界之道。
知此道是往天界之道。
知此道是往涅槃之道。
于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為如來一切處往道之如實智。
此中,如何為如來之非一界、種種界、世間之如實智耶?于此處如來知蘊之種種。
知界之種種。
知處之種種。
知非一界、種種界、世間種種。
于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如來之非一界、種種界、世間之如實智。
此處,如何是如來之諸有情種種勝解之如實智耶?如來知此,即有諸有情之劣勝解,有諸有情之勝勝解。
劣勝解之有情即是依附、親近、敬奉于劣勝解之有情。
勝勝解之有情是依附、親近、敬奉于勝勝解之有情。
于過去世,劣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于劣勝解之有情。
勝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于勝勝解之有情。
于未來世,劣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于劣勝解之有情。
勝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于勝勝解之有情。
于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如來之有情種種勝解之知實智。
此處,如何是如來之他有情、他補特伽羅根上下之如實智耶?此處,如來知諸有情之所依。
知随眠。
知行。
知勝解。
知小纏、大纏者、利根、鈍根、妙相、惡相、善了知、惡了知、可使不可使者之諸有情。
又如何為有情之所依耶?或為“世間是常”,或為“世間是無常”,或為“世間是有邊”,或為“世間是無邊”,或為“命即是身”,或為“命與身異”,或為“如來死後有”,或為“如來死後無”,或為“如來死後亦有亦無”,或為“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如是或有有見所依之有情,或有非有見所依之有情,或更不随于此之兩邊而于相依性緣起之法得順觀之忍。
或有[得]如實智。
是為諸有情之所依。
又,如何為諸有情之随眠耶?諸有情之随眠者,是欲貪随眠、瞋随眠、慢随眠,見随眠、猶豫随眠、有貪随眠,無明随眠。
關于彼之世間之愛色、好色,有情之貪随眠而住。
關于彼之世間之不愛色、不好色,諸有情之瞋随眠而住。
于此二邊應如是見:無明随行、随伴而有空想、邪見、疑。
是為諸有情之随眠。
又,如何為諸有情之行耶?是福行、非福行、不動行者,或為少地,或為大地者,是為諸有情之行。
又,如何為諸有情之勝解耶?是有諸有情之劣勝解、諸有情之勝勝解。
劣勝解之有情是依附、親近、敬奉于劣勝解之有情。
勝勝解之有情是依附、親近、敬奉于勝勝解之有情。
于過去世,劣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于劣勝解之有情。
勝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于勝勝解之有情。
于未來世,劣勝解之有情亦可依附、親近、敬奉于劣勝解之有情。
勝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于勝勝解之有情。
是為諸有情之勝解。
如何為彼大塵者之諸有情耶?是有十煩惱事:貪、瞋、癡、慢、見、猶豫、惛沈、掉舉、無慚、無愧。
諸有情習、修、多所作、增大是等之十煩惱事者,此等為彼大塵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小塵者之諸有情耶?即諸有情不習、不修、不多所作、不增大是等之煩惱事者,此等為彼小塵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鈍根者之諸有情耶?即是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諸有情不習、不修、不多所作、不增大此等之五根者,此等為彼鈍根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利根者之諸有情耶?是諸有情習、修、多所作、增大此等之五根者,此等為彼利根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惡相者之諸有情耶?是諸有情為惡所依、惡随眠、惡行、惡勝解、大塵、鈍根者,此等為彼惡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妙相者之諸有情耶?是諸有情為善所依、善行、善勝解、小塵、利根者,此等為彼妙相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惡了知者[善了知者]之諸有情耶?是彼之諸有情為惡相即是惡了知者之諸有情。
以彼之諸有情為妙相即是善了知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不可使者之諸有情耶?是諸有情為業障具足、煩惱具足、異熟障具足、不信、不妙欲、惡慧者,于善法入正性決定者為不可使,此等為彼不可使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可使者之諸有情耶?是諸有情為欲障不具足、煩惱障不具足、異熟障不具足、信、妙欲、慧者,于善法可入正性決定者為可使,此等為彼可使者之諸有情。
于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為如來之他有情、他補特伽羅根上下之如實智。
此處,如何為如來之靜慮、解脫、三昧、等至之雜染、清淨、出定之如實智耶?靜慮者是将靜慮分為四種之靜慮者,或為靜慮者,即是以正得之平等為不正得。
或為靜慮者,即是以不正得之平等為正得。
或為靜慮者,即是以正得之平等為正得。
或為靜慮者,即是以不正得之平等為不正得,此等為四種之靜慮者。
亦有或為靜慮者,即是遲入定而速出定者。
或為靜慮者,即是速入定而遲出定者。
或為靜慮者,是遲入定而遲出定。
或為靜慮者,即是速入定而速出定者,是等為四種之靜慮者。
亦有四種之靜慮者。
或為靜慮者,即于定有定善巧,而無等至善巧者。
或為靜慮者,即于定有等至善巧,而無定善巧者。
或為靜慮者,即于定有定善巧,亦有等至善巧。
或為靜慮者,即于定無定善巧,亦無等至善巧,此等為四種之靜慮者。
靜慮者,有四種之靜慮: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
解脫者,是八解脫。
即于有色觀諸色是第一解脫。
内為無色想而外觀諸色則是第二解脫。
于勝解之實為清淨即是第三解脫。
超越一切之色想而滅有對想且不作意種種想,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是第四解脫。
超越一切之空無邊處,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是第五解脫。
超越一切之識無邊處,謂“無少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是第六解脫。
超越一切之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是第七解脫。
超越一切之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之滅而住是第八解脫。
三昧者,是三種之定,有尋有伺定、無尋唯伺定、無尋無伺定。
等至者,是九次第住等至:初靜慮等至、第二靜慮等至、第三靜慮等至、第四靜慮等至、空邊處等至、識無邊處等至、無所有處等至、非想非非想處等至、想受滅盡等至。
雜染者,是順退分法。
清淨者,是順勝進分法。
出定者,是以清淨為出定。
由彼彼之三摩地而出定是出定。
于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如來之靜慮、解脫、三昧、等至之雜染、清淨、出定之如實智。
此處,如何為如來宿住随念之如實智耶?此處如來随念無數若幹之宿住。
即或于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無數成劫生、無數壞劫生、無數成壞劫生,于彼處知如是名、種姓、姓生、食,為勝、妙色、惡色以至于如善趣者、惡趣者、業者之有情。
實以此等諸有情之具足身惡行、具足語惡行、具足意惡行為呵責聖者、惡見者、惡見業所定者即彼等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
亦實以此等諸有情之具足身善行、具足口善行、具足意善行而不呵責聖者、正見者、正見業所定者即彼等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世。
如是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而觀有情之有死、有生,如是為樂苦受、壽長,彼由此處死而于彼處生,于彼處為如是名、種姓、姓生、食、樂苦受、壽長,彼即自此處死而于彼處生,于彼處如是為名、種姓、姓食、食、樂苦受,壽長,彼自彼處死而于此處生。
如是具足行相與方處而随念無數若幹之宿住。
于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如來宿住随念之如實智。
此處,如何為如來之諸有情死生之如實智耶?此處如來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而觀有情之有死、有生,為劣、勝、妙色、惡色,有善趣者、惡趣者之有情。
于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如來之有情死生之如實智。
此處,如何為如來漏盡之如實智耶?此處于如來是漏盡而以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知、作證、具足而住。
于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如來漏盡之如實智。
此等為如來之十如來力。
具足此等力之如來為最勝位者,于集會中作獅子吼而轉梵輪。
如是為十種智所依。
此處,如何為如來依處依緣而[知]過去未來現在受業異熟之如實智耶?此處,如來知此,即為一類惡業受因遮止幸趣而未熟。
此處,為一類惡業受因遮止幸依而未熟。
此處,一類惡業受因遮止幸時而未熟。
此處,為一類惡業受因遮止幸加行而未熟。
此處,為一類惡業受因之不幸趣而熟。
此處,為一類惡業受因之不幸依而熟。
此處,為一類惡業受因之不幸時而熟。
此處,一類惡業受因之不幸加行而熟。
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不幸趣而未熟。
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不幸依而未熟。
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不幸時而未熟。
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不幸加行而未熟。
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幸趣而熟。
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幸依而熟。
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幸時而熟。
此處,為一類善業受因之幸加行而熟。
于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如來依處依緣而[知]過去未來現在受業異熟之如實智。
此處,如何為如來一切處往道之如實智耶?于此處如來知此道是往地獄之道。
知此道是往畜生之道。
知此道是往餓鬼境界之道。
知此道是往人間界之道。
知此道是往天界之道。
知此道是往涅槃之道。
于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為如來一切處往道之如實智。
此中,如何為如來之非一界、種種界、世間之如實智耶?于此處如來知蘊之種種。
知界之種種。
知處之種種。
知非一界、種種界、世間種種。
于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如來之非一界、種種界、世間之如實智。
此處,如何是如來之諸有情種種勝解之如實智耶?如來知此,即有諸有情之劣勝解,有諸有情之勝勝解。
劣勝解之有情即是依附、親近、敬奉于劣勝解之有情。
勝勝解之有情是依附、親近、敬奉于勝勝解之有情。
于過去世,劣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于劣勝解之有情。
勝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于勝勝解之有情。
于未來世,劣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于劣勝解之有情。
勝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于勝勝解之有情。
于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如來之有情種種勝解之知實智。
此處,如何是如來之他有情、他補特伽羅根上下之如實智耶?此處,如來知諸有情之所依。
知随眠。
知行。
知勝解。
知小纏、大纏者、利根、鈍根、妙相、惡相、善了知、惡了知、可使不可使者之諸有情。
又如何為有情之所依耶?或為“世間是常”,或為“世間是無常”,或為“世間是有邊”,或為“世間是無邊”,或為“命即是身”,或為“命與身異”,或為“如來死後有”,或為“如來死後無”,或為“如來死後亦有亦無”,或為“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如是或有有見所依之有情,或有非有見所依之有情,或更不随于此之兩邊而于相依性緣起之法得順觀之忍。
或有[得]如實智。
是為諸有情之所依。
又,如何為諸有情之随眠耶?諸有情之随眠者,是欲貪随眠、瞋随眠、慢随眠,見随眠、猶豫随眠、有貪随眠,無明随眠。
關于彼之世間之愛色、好色,有情之貪随眠而住。
關于彼之世間之不愛色、不好色,諸有情之瞋随眠而住。
于此二邊應如是見:無明随行、随伴而有空想、邪見、疑。
是為諸有情之随眠。
又,如何為諸有情之行耶?是福行、非福行、不動行者,或為少地,或為大地者,是為諸有情之行。
又,如何為諸有情之勝解耶?是有諸有情之劣勝解、諸有情之勝勝解。
劣勝解之有情是依附、親近、敬奉于劣勝解之有情。
勝勝解之有情是依附、親近、敬奉于勝勝解之有情。
于過去世,劣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于劣勝解之有情。
勝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于勝勝解之有情。
于未來世,劣勝解之有情亦可依附、親近、敬奉于劣勝解之有情。
勝勝解之有情亦依附、親近、敬奉于勝勝解之有情。
是為諸有情之勝解。
如何為彼大塵者之諸有情耶?是有十煩惱事:貪、瞋、癡、慢、見、猶豫、惛沈、掉舉、無慚、無愧。
諸有情習、修、多所作、增大是等之十煩惱事者,此等為彼大塵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小塵者之諸有情耶?即諸有情不習、不修、不多所作、不增大是等之煩惱事者,此等為彼小塵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鈍根者之諸有情耶?即是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諸有情不習、不修、不多所作、不增大此等之五根者,此等為彼鈍根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利根者之諸有情耶?是諸有情習、修、多所作、增大此等之五根者,此等為彼利根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惡相者之諸有情耶?是諸有情為惡所依、惡随眠、惡行、惡勝解、大塵、鈍根者,此等為彼惡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妙相者之諸有情耶?是諸有情為善所依、善行、善勝解、小塵、利根者,此等為彼妙相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惡了知者[善了知者]之諸有情耶?是彼之諸有情為惡相即是惡了知者之諸有情。
以彼之諸有情為妙相即是善了知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不可使者之諸有情耶?是諸有情為業障具足、煩惱具足、異熟障具足、不信、不妙欲、惡慧者,于善法入正性決定者為不可使,此等為彼不可使者之諸有情。
如何為彼可使者之諸有情耶?是諸有情為欲障不具足、煩惱障不具足、異熟障不具足、信、妙欲、慧者,于善法可入正性決定者為可使,此等為彼可使者之諸有情。
于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為如來之他有情、他補特伽羅根上下之如實智。
此處,如何為如來之靜慮、解脫、三昧、等至之雜染、清淨、出定之如實智耶?靜慮者是将靜慮分為四種之靜慮者,或為靜慮者,即是以正得之平等為不正得。
或為靜慮者,即是以不正得之平等為正得。
或為靜慮者,即是以正得之平等為正得。
或為靜慮者,即是以不正得之平等為不正得,此等為四種之靜慮者。
亦有或為靜慮者,即是遲入定而速出定者。
或為靜慮者,即是速入定而遲出定者。
或為靜慮者,是遲入定而遲出定。
或為靜慮者,即是速入定而速出定者,是等為四種之靜慮者。
亦有四種之靜慮者。
或為靜慮者,即于定有定善巧,而無等至善巧者。
或為靜慮者,即于定有等至善巧,而無定善巧者。
或為靜慮者,即于定有定善巧,亦有等至善巧。
或為靜慮者,即于定無定善巧,亦無等至善巧,此等為四種之靜慮者。
靜慮者,有四種之靜慮: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
解脫者,是八解脫。
即于有色觀諸色是第一解脫。
内為無色想而外觀諸色則是第二解脫。
于勝解之實為清淨即是第三解脫。
超越一切之色想而滅有對想且不作意種種想,謂“空是無邊”,具足空無邊處而住是第四解脫。
超越一切之空無邊處,謂“識是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是第五解脫。
超越一切之識無邊處,謂“無少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是第六解脫。
超越一切之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是第七解脫。
超越一切之非想非非想處,具足想受之滅而住是第八解脫。
三昧者,是三種之定,有尋有伺定、無尋唯伺定、無尋無伺定。
等至者,是九次第住等至:初靜慮等至、第二靜慮等至、第三靜慮等至、第四靜慮等至、空邊處等至、識無邊處等至、無所有處等至、非想非非想處等至、想受滅盡等至。
雜染者,是順退分法。
清淨者,是順勝進分法。
出定者,是以清淨為出定。
由彼彼之三摩地而出定是出定。
于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如來之靜慮、解脫、三昧、等至之雜染、清淨、出定之如實智。
此處,如何為如來宿住随念之如實智耶?此處如來随念無數若幹之宿住。
即或于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無數成劫生、無數壞劫生、無數成壞劫生,于彼處知如是名、種姓、姓生、食,為勝、妙色、惡色以至于如善趣者、惡趣者、業者之有情。
實以此等諸有情之具足身惡行、具足語惡行、具足意惡行為呵責聖者、惡見者、惡見業所定者即彼等身壞死後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
亦實以此等諸有情之具足身善行、具足口善行、具足意善行而不呵責聖者、正見者、正見業所定者即彼等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世。
如是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而觀有情之有死、有生,如是為樂苦受、壽長,彼由此處死而于彼處生,于彼處為如是名、種姓、姓生、食、樂苦受、壽長,彼即自此處死而于彼處生,于彼處如是為名、種姓、姓食、食、樂苦受,壽長,彼自彼處死而于此處生。
如是具足行相與方處而随念無數若幹之宿住。
于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如來宿住随念之如實智。
此處,如何為如來之諸有情死生之如實智耶?此處如來以超人清淨之天眼而觀有情之有死、有生,為劣、勝、妙色、惡色,有善趣者、惡趣者之有情。
于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如來之有情死生之如實智。
此處,如何為如來漏盡之如實智耶?此處于如來是漏盡而以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自知、作證、具足而住。
于此處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是如來漏盡之如實智。
此等為如來之十如來力。
具足此等力之如來為最勝位者,于集會中作獅子吼而轉梵輪。
如是為十種智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