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品 智分别

關燈
住“住分之慧”,非想非非想處俱行之想作意是行“勝進分之慧”,厭離俱行之想作意是行離貪具足“決擇分之慧”。

     此處,如何為“四無礙解”耶?是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詞無礙解、辯無礙解。

    于義之智是義無礙解。

    于法之智是法無礙解。

    于其法辭說明之智是詞無礙解。

    于諸智之智是辯無礙解。

    此是四無礙解。

     此處,如何為“四通行”耶?是苦遲通行之慧、苦速通行之慧、樂遲通行之慧、樂速通行之慧。

     此中,如何為苦遲通行之慧耶?是依所應作之苦而達定者,以遲鈍而通達其處所生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苦遲通行之慧。

     此中,如何為苦速通行之慧耶?是依所應作之苦而達定者,以速而通達其處所生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苦速通行之慧。

     此中,如何為樂遲通行之慧耶?是依非所應作之非苦而達定者,以遲而通達其處所生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樂遲通行之慧。

     此中,如何為樂速通行之慧耶?是依非所應作之非苦而達定者,以速而通達其處所生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樂速通行。

     此等為四通行。

     此處,如何為四所緣耶?是以小為小所緣之慧、以小為無量所緣之慧、以無量為小所緣之慧、以無量為無量所緣之慧。

     此中,如何為以小為小所緣之慧耶?是不得所欣之定,有限遍滿于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以小為小所緣之慧。

     此中,如何為以小為無量所緣之慧耶?是不得所欣之定,有大遍滿于所緣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以小為無量所緣之慧。

     此中,如何以無量為小所緣之慧耶?是得所欣之定,少所緣遍滿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以無量為小所緣之慧。

     此中,如何以無量為無量所緣之慧耶?是得所欣之定,大所緣遍滿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無量為無量所緣之慧”。

     是等為四種所緣。

     道具足之智即于彼老死之智、于彼老死集之智、于彼老死滅之智、于彼至老死滅道之智。

     此中,如何為于老死之智耶?是緣老死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于老死之智。

    緣老死之集而……乃至……緣老死之滅……乃至……緣至老死滅之道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至老死滅道之智。

     道具足之智是于生之智……乃至……。

     于有之智……乃至……。

     于取之智……乃至……。

     于愛之智……乃至……。

     于受之智……乃至……。

     于觸之智……乃至……。

     于六處之智……乃至……。

     于名色之智……乃至……。

     于識之智……乃至……。

     于行之智,于行集之智,于行滅之智,于至行滅道之智。

     此中,如何為于行之智耶?是緣行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于行之智。

    緣行之集而……乃至……緣行之滅……乃至……緣至行滅之道而生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此言于至行滅道之智。

     [五種] 此處,如何為五支之正定耶?是喜遍滿、樂遍滿、心遍滿、明遍滿、觀察相。

     于二禅之慧是喜遍滿。

    于三禅之慧是樂遍滿。

    于他心之智是心遍滿。

    天眼是明遍滿。

    由彼彼之定而出者之觀察智是觀察相,此言五支之正定。

     此處,如何為五智之正定耶?“此定是現在樂為未來樂異熟”,彼自身之智生。

    “此定是聖無資”,彼自身智之智生。

    “此定乃非卑賤人”,彼自身之智生。

    “此定是獲寂靜、好善、煩惱除滅,達[心]一趣定而無随有行呵責遮障”,彼自身之智生。

    彼實又我此定“念我入定”、“念出定”,彼自身之智生。

    此是五智之正定。

     如是為五種智所依。

     [六種] 此中,如何為六神通之慧耶?是種種神通之智、耳界清淨智、他心智、宿住随念智、有情死生智、漏盡智,此等是六種神通之慧。

     如是為六種智所依。

     [七種] 此處,如何為七十七智所依耶?是“緣生而有老死”之智。

    “無生則無老死”之智。

    過去世之“緣生而有老死”之智。

    “無生則無老死”之智。

    未來世之“緣生而有老死”之智。

    “無生則無老死”之智。

    于此法住智之處,“是盡法、消法、離貪、滅法”之智。

     “緣有而有生”之智……乃至……。

     “緣取而有有”之智……乃至……。

     “緣受而有取”之智……乃至……。

     “緣受而有愛”之智……乃至……。

     “緣觸而有受”之智……乃至……。

     “緣六處而有觸”之智……乃至……。

     “緣名色而有六處”之智……乃至……。

     “緣識而有名色”之智……乃至……。

     “緣行而有識”之智……乃至……。

     “緣無明而有行”之智。

    “無無明則無行”之智。

    過去世之“緣無明而有行”之智。

    “無無明則無行”之智。

    未來世之“緣無明而有行”之智。

    “無無明則無行”之智。

    于此法住智之處,亦“是盡法、消法、離貪法”之智。

    此等為七十七智所依。

     如是為七種智所依。

     [八種] 此處,如何為于四道、四果之慧耶?是預流道之慧、預流果之慧、一來道之慧、一來果之慧、不還道之慧、不還果之慧、阿羅漢道之慧、阿羅漢果之慧,此等為四道、四果之慧。

     如是為八種智所依。

     [九種] 此處,如何為九次第住定之慧耶?是初禅定之慧、第二禅定之慧、第三禅定之慧、第四禅定之慧、虛空無邊處定之慧、識無邊處定之慧、無所有處定之慧、非想非非想處定之慧、想受滅盡定之慧,此等是九次第住定之慧。

     如是為九種智所依。

     [十種] 此處,如何為如來以處為處,以非處為非處之如實智耶? 此處,如來如此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見具足之人執著「以諸行為常”者,此非有是處。

    然,有是處,知異生執著「諸行是常”者,有是處。

    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見具足之人執著「諸行是樂”者無有是處。

    然又有是處。

    即異生執著「諸行是樂”者是有是處。

    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見具足之人執著「以諸法是我”者無有是處。

    然有是處,即異生執著「以諸法是我”者是有是處。

    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見具足之人“可奪母之生命”者無有是處。

    然又有是處,即異生“可奪母之生命”者是有是處。

    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見具足之人“可奪父之生命”者……乃至……“可奪阿羅漢之生命”者……乃至……“以惡心可出如來之血”者……乃至……“可破僧伽”者……乃至……“可就于他師”者……乃至……“可生于第八有”者無有是處。

    然,有是處,即異生“可生于第八有”者有是處。

    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于一世界有二應供正自覺者出于非前非後者無有是處。

    然,有是處,即于一世界出一應供正自覺者有是處。

    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于一世界出二轉輪王于非前非後者無有是處,然有是處,即于一世界出一轉輪王者有是處。

    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女人可為應供正自覺者無有是處。

    然有是處,即男人可為應供正自覺者有是處。

    又無是處,不可得有,即女人可為轉輪王者無有是處。

    然有是處,即男人可為轉輪聖王者有是處。

    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女人可為[帝]釋,可為魔,可為梵[天]者無有是處。

    然有是處,即男人可為[帝]釋,可為魔,可為梵[天]者有是處。

    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于身惡行者應起可愛、可樂、可意之異熟者無有是處。

    然有是處,即于身惡行者應起非可愛、非可樂、非可意之異熟者有是處。

    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于語惡行者……意惡行者應起可愛、可愛、可意之異熟者無有是處。

    然有是處,即于[語惡行者……]意惡行者應起非可愛、非可樂、非可意之異熟者有是處。

    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于身妙行者應起非可愛、非可樂、非可意之異熟者無有是處。

    然有是處,即于身妙行者應起可愛、可樂、可意之異熟者有是處。

    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于語妙行者……意妙行者應起非可愛、非可樂、非可意之異熟者則無有是處。

    然有是處,即于[語妙行者……]意妙行者應起可愛、可樂、可意之異熟者有是處。

    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具身惡行者依其因緣、依其緣而身壞死後,可生于善趣、天世者無有是處。

    然有是處,即具身惡行者依其因緣、依其緣而身壞死後,可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者有是處。

    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具語惡行者……具意惡行者依其因緣、依其緣而身壞死後,可生于善趣、天世者無有是處。

    然有是處,即具[語惡行者……]意惡行者依其因緣、依其緣而身壞死後,應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者有是處。

    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具身妙行者依其因緣、依其緣而身壞死後,應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者無有是處。

    然有是處,即具身妙行者依其因緣、依其緣而身壞死後,應生于善趣、天世者有是處。

    又無有是處,不可得有,即具語妙行者[……具意妙行者]依其因緣、依其緣而身壞死後,應生于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者無有是處。

    然有是處,即具語妙行者……乃至……具意妙行者依其因緣、依其緣而身壞死後,應生于善趣、天世者有是處。

    彼彼之法即取彼彼法之因、緣為彼彼之處。

    彼彼之法即取彼彼法之非因、非緣為彼彼之非處。

    所有于此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