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品 無量分别

關燈
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喜之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喜俱行之心”。

     “一方”者,或東方、西方、北方、南方、或上、下、橫、中心。

     “遍滿”者,是遍滿而意解。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同第二”者,是如同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橫、中心。

     “于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者,是以一切之一切之時是攝取一切于不餘、無餘之語,是言“于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

     “喜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為“喜”耶?是所有于有情之喜、喜性、現前喜性、喜心解脫,是言為“喜”。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喜之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喜俱行之心”。

     “廣”者,乃所有“廣”是“大”,所有“大”是“無量”,所有“無量”是“無怨”,所有“無怨”是“遠離惱害”。

     “遍滿”者,是遍滿而意解。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如何“比丘,有舍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耶?實見一人之非可意非不可意,當如有舍。

    如是,以舍遍滿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為“舍”耶?是所有于有情之舍、舍性、現前舍性、舍心解脫,是言為“舍”。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舍之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舍俱行之心”。

     “一方”者,或東方、西方、北方、南方,或上、下、橫、中心。

     “遍滿”者,是遍滿而意解。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同第二”者,如同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橫、中心。

     “于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者,是以一切之一切時是攝取一切于不餘、無餘之語,是言“[遍滿]于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

     “舍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為“舍”耶?是所有于有情之舍、舍性、現前舍性、舍心解脫,是言為“舍”。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舍之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舍俱行之心”。

     “廣”者,乃所有“廣”是“大”,所有“大”是“無量”,所有“無量”是“無怨”,所有“無怨”是“遠離惱害”。

     “遍滿”者,是遍滿而意解。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二 對法分别 四無量者,是慈、悲、喜、舍。

     此中,如何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

    餘之諸法是與慈相應。

     此中,如何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尋伺寂靜之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二禅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

    餘之諸法是與慈相應。

     此中,如何為“慈”耶?于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自喜離貪之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三禅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

    餘之諸法是與慈相應。

     于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離欲……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一禅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

    餘之諸法是與慈相應。

     于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以無尋唯伺,由離生喜樂者,慈俱行具足第二禅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

    餘之諸法是與慈相應。

     于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尋伺寂靜之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三禅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

    餘之諸法是與慈相應。

     于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由喜離貪故……乃至……慈俱行具足第四禅定而住;其時,所有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

    餘之諸法是與慈相應。

     此中,如何為“悲”耶?于世有比丘,彼時修色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