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品 無量分别
關燈
小
中
大
一 經分别
四無量者,于世有比丘,有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同樣地遍滿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遍滿于上、下、橫、一切方、一切處、一切邊之世間,由于慈俱行心之廣、大、無量,無怨而遠離惱害,遍滿而住。
有悲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同樣地遍滿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遍滿于上、下、橫、一切方、一切處、一切邊之世間,由于悲俱行心之廣、大、無量,無怨而遠離惱害,遍滿而住。
有喜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同遍滿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遍滿于上、下、橫、一切方、一切處、一切邊之世間,由于喜俱行心之廣、大、無量,無怨而遠離惱害,遍滿而住。
有舍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同樣地遍滿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遍滿于上、下、橫、一切方、一切處、一切邊之世間,由于舍俱行心之廣、大、無量,無怨而遠離惱害,遍滿而住。
如何“比丘,有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耶?此實見一人之可愛、可意,當為如慈愛,如是,以慈愛遍滿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為“慈”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纥利陀心、青白、意、意處、意根、識、識蘊、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慈者有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慈俱行之心”。
“一方”者,即或東方、西方、北方、南方,或上、下、橫、中心。
“遍滿”者,是遍滿而意解。
“住”者,是動、轉、保、令趣、令至、行、住,依此言“住”。
“同第二”者,如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橫、中心。
“于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者,是依一切之一切之時,是攝取一切于不餘、無餘之語,此是“于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
” “慈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是“慈”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之慈之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慈俱行之心”。
“廣”者,乃所有“廣”是“大”也,所有“大”是“無量”,所有“無量”是“無怨”,所有“無怨”是“遠離惱害”。
“遍滿”者,遍滿而意解。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如何“比丘,有悲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耶?如實見一人之堕苦、趣難,當如有悲愍。
如是,以悲愍遍滿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為“悲”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悲、悲性、現前悲性、悲心解脫,是言為“悲”。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悲者,有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悲俱行之心”。
“一方”者,或是東方、西方、北方、南方,若上、下、橫、中心。
“遍滿”者,是遍滿而意解。
“住”者,即為動……乃至……住——依是為“住”。
“同第二”者,是如同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橫、中心。
“于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者,是以一切之一切之時是攝取一切于不餘、無餘之語,是言“于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
“悲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為“悲”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悲、悲性、現前悲性、悲心解脫,是言為“悲”。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悲之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悲俱行之心”。
“廣”者,乃所有之“廣”是“大”,所有“大”是“無量”,所有“無量”是“無怨”,所有“無怨”是“遠離惱害”。
“遍滿”者,是遍滿而意解。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如何“比丘,有喜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耶?實見一人之可愛,可意,當如有喜,如是,以喜遍滿于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為“喜”耶?是所有于有情之喜、喜性、現前喜性、喜心解脫,是言為“喜”。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
有悲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同樣地遍滿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遍滿于上、下、橫、一切方、一切處、一切邊之世間,由于悲俱行心之廣、大、無量,無怨而遠離惱害,遍滿而住。
有喜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同遍滿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遍滿于上、下、橫、一切方、一切處、一切邊之世間,由于喜俱行心之廣、大、無量,無怨而遠離惱害,遍滿而住。
有舍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同樣地遍滿第二、第三、第四方,如斯遍滿于上、下、橫、一切方、一切處、一切邊之世間,由于舍俱行心之廣、大、無量,無怨而遠離惱害,遍滿而住。
如何“比丘,有慈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耶?此實見一人之可愛、可意,當為如慈愛,如是,以慈愛遍滿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為“慈”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纥利陀心、青白、意、意處、意根、識、識蘊、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慈者有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慈俱行之心”。
“一方”者,即或東方、西方、北方、南方,或上、下、橫、中心。
“遍滿”者,是遍滿而意解。
“住”者,是動、轉、保、令趣、令至、行、住,依此言“住”。
“同第二”者,如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橫、中心。
“于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者,是依一切之一切之時,是攝取一切于不餘、無餘之語,此是“于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
” “慈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是“慈”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慈、慈性、現前慈性、慈心解脫,是言為“慈”。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之慈之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慈俱行之心”。
“廣”者,乃所有“廣”是“大”也,所有“大”是“無量”,所有“無量”是“無怨”,所有“無怨”是“遠離惱害”。
“遍滿”者,遍滿而意解。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如何“比丘,有悲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耶?如實見一人之堕苦、趣難,當如有悲愍。
如是,以悲愍遍滿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為“悲”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悲、悲性、現前悲性、悲心解脫,是言為“悲”。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悲者,有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悲俱行之心”。
“一方”者,或是東方、西方、北方、南方,若上、下、橫、中心。
“遍滿”者,是遍滿而意解。
“住”者,即為動……乃至……住——依是為“住”。
“同第二”者,是如同一方,同第二方、第三方、第四方、上、下、橫、中心。
“于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者,是以一切之一切之時是攝取一切于不餘、無餘之語,是言“于一切處、一切方、一切邊之世間”。
“悲俱行之心”者,此中,如何為“悲”耶?是所有于有情之悲、悲性、現前悲性、悲心解脫,是言為“悲”。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與此悲之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悲俱行之心”。
“廣”者,乃所有之“廣”是“大”,所有“大”是“無量”,所有“無量”是“無怨”,所有“無怨”是“遠離惱害”。
“遍滿”者,是遍滿而意解。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如何“比丘,有喜俱行之心,遍滿一方而住”耶?實見一人之可愛,可意,當如有喜,如是,以喜遍滿于一切有情。
此中,如何為“喜”耶?是所有于有情之喜、喜性、現前喜性、喜心解脫,是言為“喜”。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