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品 禅定分别
關燈
小
中
大
一 論母
世有比丘,以波羅提木叉防護律儀而住,淨行行境具足,見于少量之罪而畏,于學處而受學,于守根門,于啖食而知量,于前夜後夜随警覺而随順,以常作、總慧而為菩提分法之随修習随順。
彼即于前進、後退而有正知之所作,于前觀、左右觀而有正知之所作,于背屈、前伸而有正知之所作,于持袈裟、缽、衣而有正知之所作,于食、飲、嚼食、味而有正知之所作,于大小便利而有正知之所作,于行、住、坐、眠、覺醒、話、默而有正知之所作。
彼即修于獨居坐卧處,修于閑靜處、樹之根、山、岩窟、山洞、冢、林叢、野天、麥之集積、無聲處、無音處、離人煙處、人秘密處、适宴默處。
彼或到閑靜處、樹之根、空閑處而結跏趺坐,且正身端直,住于對面念而終,彼乃舍離世間之貪,以離貪之心而住,令心由貪澄淨。
舍離瞋而住于無恚害心,一切有命者利益哀愍是令心由瞋澄淨。
舍離惛沈随眠,以離惛沈随眠而住,明想念正知令心由惛沈随眠澄淨。
舍離掉舉惡作而住于無掉舉,内之寂靜心令心由掉舉惡作澄淨。
舍離猶豫,以壓伏猶豫而住,善法之不疑令心由猶豫澄淨。
彼舍離此五蓋,心之随煩惱于慧之無力,離欲、不善法,以有尋有伺而由離生喜樂具足第一禅定而住。
尋伺寂靜、内等淨、心一趣性故,由無尋無伺之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禅定而住。
由于喜離貪故,住于舍,以念正知而正受樂身。
此是此聖者所宣說之舍念樂住。
具足此之第三禅定而住。
由于斷樂斷苦故,及先既沒滅喜憂故,以不苦不樂而舍念清淨具足第四禅定而住。
超過一切色想、滅沒有對想、種種想不作意故,于無邊虛空具足虛空無邊處而住。
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于識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
超越一切識無邊處,于無少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
超越一切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
二 經分别 “世”者,是于此見、忍辱、妙光、執持、法、律、法律、佛語、梵行、大師之教,依此言“世”。
“比丘”者,是衆所知之比丘、所認知之比丘。
謂乞飲食之比丘,乞求者之比丘,作持綴衣之比丘,破惡不善法之比丘,令惡不善法破之比丘,舍離特殊煩惱之比丘,舍離不特殊煩惱之比丘,有學之比丘,無學之比丘,非有學非無學之比丘,首[座]比丘,善賢比丘,醍醐比丘,堅比丘,具足聚集白四羯磨、不動、住應供之比丘。
“波羅提木叉”者,是戒安立等者,為善法之等至者,修行、禁戒、律儀之戒口、極戒口。
“律儀”者,是身之不犯、口之不犯、身口之不犯。
“防護”者,是此波羅提木叉律儀之得達、等得達、到達、等到達、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是言“波羅提木叉律儀之防護”。
“住”者,是動、轉、保、令趣、令至、行、住,依是言“住”。
“淨行行境具足”者,是有淨行、有不淨行。
此中,如何為“不淨行”耶?是身之犯、口之犯、身口之犯,是言不淨行。
一切之惡戒亦為不淨行。
于世一類者,或依竹施、葉施、花施、果施、水浴施、齒楊枝施,或依谄媚性、綠豆計性、溺愛性,或依步宣傳者,依其他種種而佛所诽難之邪命為命者,是言“不淨行”。
此中,如何為“淨行”耶?是身之不犯、口之不犯、身口之不犯,是言淨行。
一切之持戒亦為淨行。
于世一類者,或不依竹施、葉施、花施、果施、水浴施、齒楊枝施,或不依谄媚性、綠豆汁性、溺愛性,或不依步宣傳者,不依其他種種而佛所诽難之邪命為命者,是言“淨行” “行境”者,是行境、不行境。
此中,如何為“不行境”耶?世之一類者,或以吠奢女為行境[親近處],或以寡婦、淫女、黃門、比丘尼、飲酒店為行境。
或與王、王大臣、外道、外道聲聞、不随順白衣共同俱住而住。
更亦以所有之家族,對于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不信、不喜明、不作井池、責罵诽謗者、不福利欲、不利益欲、不快樂欲、不安穩欲,對于如斯之家族習行遵行,是言“不行境”。
此中,如何為“行境”耶?世之一類者,或不以吠奢女為行境,或不以寡婦、淫女、黃門、比丘尼、飲酒店為行境。
或不與王、王大臣、外道、外道聲聞、不随順白衣共同俱住而住。
更亦以所有之家族,對于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信、喜明、作井池、[其家具足]黃衣之光輝、仙風轉展[其家充滿諸多比丘之出入]、福利欲、利益欲、快樂欲、安穩欲,對于如斯之家族習行遵行,是言“行境”。
如斯,此“淨行”、“行境”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是言“淨行行境具足”。
“于少量之罪而見畏”者,此中,如何為少量之罪耶?是所有之彼罪之小量、劣量、輕、輕量,可作制止、防護、心生起、有靠之作意,是等言少量之罪。
如斯于少量之罪,或見罪,或見畏,或見過失,或見離脫,依是言“于少量之罪而見畏”。
“于學處而受學”者,此中,如何為學耶?是有四種學,比丘之比丘學、比丘尼之比丘尼學、優婆塞之優婆塞學、優婆夷之優婆夷學,是言為學。
如斯,于此學依總為總,依一切時為一切,于不餘,于無餘受而轉,依是言“于學處而受學”。
“于守根門”者,是于守根門、于不守根門。
此中,如何是于“不守根門”耶?于世一類者即依眼見色終取相、取好,由于其眼根住于無防護而貪憂、惡不善法之流入,對于其事,從不防護,不護眼根,于眼根而不防護。
依耳聞聲終……乃至……依鼻嗅香終……乃至……依舌味味終……乃至……依身觸觸終……乃至……依意識法終取相、取好,由其意根住于無防護而貪憂、惡不善法之流入,對于其事,從不防護,不護意根,于意根而不防護。
所有此等六種根之不守、不藏、不守護、不防護,是言于“不守根門”。
此中,如何為于“守根門”耶?于世一類者,依眼見色終不取相、取好,由于其眼根住于無防護,則貪憂、惡不善法必流入,對于其事,從而防護,護眼根,于眼根而防護。
依耳聞聲終……乃至……依鼻嗅香終……乃至……依舌味味終……乃至……依身觸觸終……乃至……依意識法終,不取相、取好,由其意根住于無防護,則貪憂、惡不善法必流入,對于其事,由此而防護,護意根,于意根而防護。
所有此等六種根之守、藏、守護、防護,是言于“守根門”。
于此守根門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是言“于守根門”。
“于啖食而知量”者,是于啖食有知量,于啖食有不知量。
此中,如何為“于啖食有不知量”耶?于世一類者即不省察,不如理,為遊戲、酩酊、莊嚴、飄揚之食而食。
此中,所有之于啖食則不知足、不知量、不省察,是言“于啖食之不知量”。
此中,如何為“于啖食之知量”耶?于世一類者即省察而如理,不為遊戲、酩酊、莊嚴、飄揚即為身之住、持、給養、梵行随取食而食。
如斯而“我打破舊受,我不令生新受。
依我而生活之持續、無過與快樂。
”此中,于所有之啖食知足、知量、省察,是言“于啖食之知量”。
此知量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是言“于啖食而知量”。
又如何有比丘,“于前夜後夜而随警覺随順”耶?于世有比丘,于晝經行,坐而由障蓋之法令心澄淨。
于夜之初更經行,坐而由障蓋之法令心澄淨。
于夜之中更向右卧如獅子,重足而念正知,作意起立之想;于夜之後更再起床經行,坐而由障蓋之法令心澄淨。
如是比丘“于前夜後夜而随警覺随順”。
“常作”者,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
“總慧”者,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
“菩提分法之随修習随順”者,此中,如何是“菩提分法”耶?乃七覺支,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是言“菩提分法”。
如斯修習、多所作是等之菩提分法,依是言“菩提分法之随修習随順”。
又如何比丘有“
彼即于前進、後退而有正知之所作,于前觀、左右觀而有正知之所作,于背屈、前伸而有正知之所作,于持袈裟、缽、衣而有正知之所作,于食、飲、嚼食、味而有正知之所作,于大小便利而有正知之所作,于行、住、坐、眠、覺醒、話、默而有正知之所作。
彼即修于獨居坐卧處,修于閑靜處、樹之根、山、岩窟、山洞、冢、林叢、野天、麥之集積、無聲處、無音處、離人煙處、人秘密處、适宴默處。
彼或到閑靜處、樹之根、空閑處而結跏趺坐,且正身端直,住于對面念而終,彼乃舍離世間之貪,以離貪之心而住,令心由貪澄淨。
舍離瞋而住于無恚害心,一切有命者利益哀愍是令心由瞋澄淨。
舍離惛沈随眠,以離惛沈随眠而住,明想念正知令心由惛沈随眠澄淨。
舍離掉舉惡作而住于無掉舉,内之寂靜心令心由掉舉惡作澄淨。
舍離猶豫,以壓伏猶豫而住,善法之不疑令心由猶豫澄淨。
彼舍離此五蓋,心之随煩惱于慧之無力,離欲、不善法,以有尋有伺而由離生喜樂具足第一禅定而住。
尋伺寂靜、内等淨、心一趣性故,由無尋無伺之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禅定而住。
由于喜離貪故,住于舍,以念正知而正受樂身。
此是此聖者所宣說之舍念樂住。
具足此之第三禅定而住。
由于斷樂斷苦故,及先既沒滅喜憂故,以不苦不樂而舍念清淨具足第四禅定而住。
超過一切色想、滅沒有對想、種種想不作意故,于無邊虛空具足虛空無邊處而住。
超越一切虛空無邊處,于識無邊具足識無邊處而住。
超越一切識無邊處,于無少所有具足無所有處而住。
超越一切無所有處,具足非想非非想處而住。
二 經分别 “世”者,是于此見、忍辱、妙光、執持、法、律、法律、佛語、梵行、大師之教,依此言“世”。
“比丘”者,是衆所知之比丘、所認知之比丘。
謂乞飲食之比丘,乞求者之比丘,作持綴衣之比丘,破惡不善法之比丘,令惡不善法破之比丘,舍離特殊煩惱之比丘,舍離不特殊煩惱之比丘,有學之比丘,無學之比丘,非有學非無學之比丘,首[座]比丘,善賢比丘,醍醐比丘,堅比丘,具足聚集白四羯磨、不動、住應供之比丘。
“波羅提木叉”者,是戒安立等者,為善法之等至者,修行、禁戒、律儀之戒口、極戒口。
“律儀”者,是身之不犯、口之不犯、身口之不犯。
“防護”者,是此波羅提木叉律儀之得達、等得達、到達、等到達、生起、等生起、成就,依是言“波羅提木叉律儀之防護”。
“住”者,是動、轉、保、令趣、令至、行、住,依是言“住”。
“淨行行境具足”者,是有淨行、有不淨行。
此中,如何為“不淨行”耶?是身之犯、口之犯、身口之犯,是言不淨行。
一切之惡戒亦為不淨行。
于世一類者,或依竹施、葉施、花施、果施、水浴施、齒楊枝施,或依谄媚性、綠豆計性、溺愛性,或依步宣傳者,依其他種種而佛所诽難之邪命為命者,是言“不淨行”。
此中,如何為“淨行”耶?是身之不犯、口之不犯、身口之不犯,是言淨行。
一切之持戒亦為淨行。
于世一類者,或不依竹施、葉施、花施、果施、水浴施、齒楊枝施,或不依谄媚性、綠豆汁性、溺愛性,或不依步宣傳者,不依其他種種而佛所诽難之邪命為命者,是言“淨行” “行境”者,是行境、不行境。
此中,如何為“不行境”耶?世之一類者,或以吠奢女為行境[親近處],或以寡婦、淫女、黃門、比丘尼、飲酒店為行境。
或與王、王大臣、外道、外道聲聞、不随順白衣共同俱住而住。
更亦以所有之家族,對于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不信、不喜明、不作井池、責罵诽謗者、不福利欲、不利益欲、不快樂欲、不安穩欲,對于如斯之家族習行遵行,是言“不行境”。
此中,如何為“行境”耶?世之一類者,或不以吠奢女為行境,或不以寡婦、淫女、黃門、比丘尼、飲酒店為行境。
或不與王、王大臣、外道、外道聲聞、不随順白衣共同俱住而住。
更亦以所有之家族,對于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之信、喜明、作井池、[其家具足]黃衣之光輝、仙風轉展[其家充滿諸多比丘之出入]、福利欲、利益欲、快樂欲、安穩欲,對于如斯之家族習行遵行,是言“行境”。
如斯,此“淨行”、“行境”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是言“淨行行境具足”。
“于少量之罪而見畏”者,此中,如何為少量之罪耶?是所有之彼罪之小量、劣量、輕、輕量,可作制止、防護、心生起、有靠之作意,是等言少量之罪。
如斯于少量之罪,或見罪,或見畏,或見過失,或見離脫,依是言“于少量之罪而見畏”。
“于學處而受學”者,此中,如何為學耶?是有四種學,比丘之比丘學、比丘尼之比丘尼學、優婆塞之優婆塞學、優婆夷之優婆夷學,是言為學。
如斯,于此學依總為總,依一切時為一切,于不餘,于無餘受而轉,依是言“于學處而受學”。
“于守根門”者,是于守根門、于不守根門。
此中,如何是于“不守根門”耶?于世一類者即依眼見色終取相、取好,由于其眼根住于無防護而貪憂、惡不善法之流入,對于其事,從不防護,不護眼根,于眼根而不防護。
依耳聞聲終……乃至……依鼻嗅香終……乃至……依舌味味終……乃至……依身觸觸終……乃至……依意識法終取相、取好,由其意根住于無防護而貪憂、惡不善法之流入,對于其事,從不防護,不護意根,于意根而不防護。
所有此等六種根之不守、不藏、不守護、不防護,是言于“不守根門”。
此中,如何為于“守根門”耶?于世一類者,依眼見色終不取相、取好,由于其眼根住于無防護,則貪憂、惡不善法必流入,對于其事,從而防護,護眼根,于眼根而防護。
依耳聞聲終……乃至……依鼻嗅香終……乃至……依舌味味終……乃至……依身觸觸終……乃至……依意識法終,不取相、取好,由其意根住于無防護,則貪憂、惡不善法必流入,對于其事,由此而防護,護意根,于意根而防護。
所有此等六種根之守、藏、守護、防護,是言于“守根門”。
于此守根門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是言“于守根門”。
“于啖食而知量”者,是于啖食有知量,于啖食有不知量。
此中,如何為“于啖食有不知量”耶?于世一類者即不省察,不如理,為遊戲、酩酊、莊嚴、飄揚之食而食。
此中,所有之于啖食則不知足、不知量、不省察,是言“于啖食之不知量”。
此中,如何為“于啖食之知量”耶?于世一類者即省察而如理,不為遊戲、酩酊、莊嚴、飄揚即為身之住、持、給養、梵行随取食而食。
如斯而“我打破舊受,我不令生新受。
依我而生活之持續、無過與快樂。
”此中,于所有之啖食知足、知量、省察,是言“于啖食之知量”。
此知量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是言“于啖食而知量”。
又如何有比丘,“于前夜後夜而随警覺随順”耶?于世有比丘,于晝經行,坐而由障蓋之法令心澄淨。
于夜之初更經行,坐而由障蓋之法令心澄淨。
于夜之中更向右卧如獅子,重足而念正知,作意起立之想;于夜之後更再起床經行,坐而由障蓋之法令心澄淨。
如是比丘“于前夜後夜而随警覺随順”。
“常作”者,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
“總慧”者,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
“菩提分法之随修習随順”者,此中,如何是“菩提分法”耶?乃七覺支,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支,是言“菩提分法”。
如斯修習、多所作是等之菩提分法,依是言“菩提分法之随修習随順”。
又如何比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