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品 禅定分别

關燈
于前進、後退而有正知之所作,于前觀、左右觀而有正知之所作,于背屈、前伸而有正知之所作,于持袈裟、缽、衣而有正知之所作,于食、飲、嚼食、味而有正知之所作,于大小便利而有正知之所作,于行、住、坐、眠、覺醒、話、默而有正知之所作”耶?于世有比丘,以念正知而前進、後退,以念正知而前觀、左右觀,以念正知而背屈、前伸,持袈裟、缽、衣而有念正知之所作,于食、飲、嚼食、味而有念正知之所作,于大小便利而有念正知之所作,于行、住、坐、眠、覺醒、話、默而有念正知之作。

     “念”者,此中,如何為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專念、憶念、不忘性、不失性、不遺性、不失念性、念之念根、念力、正念,是言為“念”。

     “正知”者,此中,如何為正知耶?是所有之慧、知、簡擇、極簡擇、擇法、等了、近了、近對了、賢能、善巧、能察、觀相、思考、近解、總睿、遍導者、觀察、正知、錐慧、慧根、慧力、慧刀、慧淨色、慧明淨、慧光顯、慧光明、慧珠寶、無癡、擇法、正見,是言“正知”。

     如斯,此之念、正知者之得達……乃至……成就。

    如是,比丘是“以念正知而前進,後退,以念正知而前觀、左右觀,以念正知而背屈、前伸,持袈裟、缽、衣而有念正知之所作,于食、飲、嚼食、味而有念正知之所作,于大小便利而有念正知之所作,于行、住、坐、眠、覺醒、話、默而有念正知之所作”。

     “獨居”者,即有近之坐卧處,由其家無多出家、在家之居者,依此為“獨居”。

    又有遠之坐卧處,由其家無多出家、在家之居者,依此為“獨居”。

     “坐卧處”者,床亦是坐卧處,小床亦是坐卧處,筵亦是坐卧處,厚枕亦是坐卧處,精舍亦是坐卧處,金翅鳥家亦是坐卧處,美屋亦是坐卧處,樓房亦是坐卧處,廓亦是坐卧處,住房亦是坐卧處,洞亦是坐卧處,樹根亦是坐卧處,籔亦是坐卧處,或又比丘一切之隐退處是坐卧處。

     “修”者,是于此獨居之坐卧處修、等修、習、從習、等習,依是言“修”。

     “閑靜處”者,是出于城門帝釋台座之外而終,一切之處為“閑靜處”。

     “樹之根”[等]者,乃樹之根元,即“樹根”。

    山者“山”也。

    岩窟者即“岩窟”也。

    山洞者即“山洞”也。

    冢者即“冢”也。

    野天者即“野天”也。

    麥之集積者即“麥之集積”。

     “林叢”者,是遠坐卧處之增語。

    “林叢”者,是密林之增語。

    “林叢”者,是恐怖坐卧處之增語。

    “林叢”者,是身毛豎立坐卧處之增語。

    “林叢”者,是遠處坐卧處之增語。

    “林叢”者,是不令人近行坐卧處之增語。

    “林叢”者,是難生坐卧處之增語。

     “無聲處”者,即雖近于坐卧處,由其家無多出家、在家之居者,依此為“無聲處”。

    又,雖遠于坐卧處,由其家無多出家、在家之居者,依此為“無聲處”。

     “無音處”[等]者,彼無聲處即是此之“無音處”。

    彼無音處即是此之“離人煙處”。

    彼離人煙處即是此之“人秘密處”。

    彼人秘密處即是此之“适宴默處”。

     “或到閑靜處,或到樹之根,或到空閑處”者,或行于閑靜處,或行于樹之根,或行于空閑處。

     “結跏趺坐”者,是結跏而趺坐。

     “端身立直”者,是端身直立。

     “對面念而住止”者,此中,如何為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是言為念。

    此念者或于鼻端、面相,令安住、樂住,依是言“于對面念而住止”。

     “舍離世間之貪”者,此中,如何為“貪”耶?是所有之貪、有貪……乃至……心之有貪,是言“貪”。

     此中,如何為“世間”耶?五取蘊是世間,是言“世間”。

    于此世間有貪之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隐沒、停止、止定、幹枯、枯渴、除滅,依此言“舍離世間之貪”。

     “以離貪之心”者,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之心是離貪——依此言“以離貪之心”。

     “住”者,是動、轉、保、令趣、令至、行、住,依此言“住”。

     “令心由貪澄淨”者,此中,如何為貪耶?是所有之貪、有貪……乃至……心之有貪,是言為貪。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令此心由此貪而淨、離淨、澄淨、解脫、離脫、遍解脫,依此言“令心由貪澄淨”。

     “舍離瞋”者即有恚、有瞋。

     此中,如何為“恚”耶?是所有心之嫌恨、恚逆、憤恚、逆意、怒、極怒、激極怒、瞋、極瞋、激極瞋、心之害惡、意極瞋、忿、忿怒、忿怒性、瞋、敗德、敗德性、害惡、恚害、恚害性、心之妨害、敵害、獰惡、惡害,是言為“恚”。

     此中,如何為“瞋”耶?所有之恚是“瞋”。

    所有之“瞋”即恚。

     如斯,此之恚與此之瞋之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隐沒、停止、止定、幹枯、枯渴、除滅,依此言“舍離瞋”。

     “無恚害心”者,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心有無恚害,依此言“無恚害心”。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令心由瞋澄淨”者,是有恚、有瞋。

     此中,如何為“恚”耶?是所有心之嫌恨、恚逆……乃至……心之敵害、獰惡、惡害,是言為“恚”。

     此中,如何為“瞋”耶?所有之恚是“瞋”。

    所有之“瞋”是恚。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令此心由此瞋而淨、離淨、澄淨、解脫、離脫、遍解脫,依此言“令心自瞋澄淨”。

     “舍離惛沈随眠”者,是有惛沈、随眠。

     此中,如何為“惛沈”耶?是所有心之重性、不調柔性、固者、蠢愚、依附、固執、固執性、心之惛沈、頑魯、頑魯性,是言為“惛沈”。

     此中,如何為“随眠”耶?是所有身之重性、不調柔性、蔽、遍蔽、阻害、随眠、睡眠、不活潑、夢睡、睡眠性,是言為“随眠”。

     如斯此惛沈與此随眠之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隐沒、停止、止定、幹枯、枯渴、除滅,依此言“舍離惛沈随眠”。

     “離惛沈随眠”者,此惛沈随眠之拂除性、吐出性、解脫性、舍離性、舍了性、舍離舍了性,依此言“離惛沈随眠”。

    “住”者……乃至……依此言“住”。

     “明想”者,此中,如何為“想”耶?所有之想、正想、正想性,是言為“想”。

    此有想之明、離覆、澄淨、清淨,依此言“明想”。

     “念正知”者,此中,如何為“念”耶?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是言為“念”。

     此中,如何為“正知”耶?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為“正知”。

     如斯,此念與正知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念正知”。

     “令心自惛沈随眠澄淨”者,是有惛沈、随眠。

     此中,如何為“惛沈”耶?所有心之重性……乃至……心之頑魯性,是言“惛沈”。

     此中,如何為“随眠”耶?所有身之重性……乃至……睡眠性,是言“随眠”。

     此中,如何為“心”耶?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令此心由此惛沈随眠而淨、離淨、澄淨、解脫、離脫、遍解脫,依此言“令心自惛沈随眠澄淨”。

     “舍離掉舉惡作”者,乃有掉舉、惡作。

     此中,如何為“掉舉”耶?是所有心之掉舉、不寂靜、心散亂、心之騷亂,是言為“掉舉”。

     此中,如何為“惡作”耶?于不淨事之淨事想性,于淨事之不淨事想性,于無罪之罪想性,于罪之無罪想性。

    所有之如斯等之惡作、變悔、惡作性、心之悔恨、意後悔,是言為“惡作”。

     如斯,此掉舉與惡作之靜止、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