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品 禅定分别

關燈
寂、寂靜、沒滅、隐沒、停止、止定、幹枯、枯渴、除滅,依此言“舍離掉舉惡作”。

     “無掉舉”者,是此掉舉惡作之拂除性、吐出性、解脫性、舍離性、舍了性、舍離舍了性,依此言“無掉舉”。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内”者,是所有之内、各自者。

     “寂靜心”者,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此内為心之靜止、靜寂、寂靜,是言為“内之寂靜心”。

     “令心由掉舉惡作澄淨”者,乃有掉舉、惡作。

     此中,如何為“掉舉”耶?是所有心之掉舉、不寂靜、心散亂、心之騷亂,是言掉舉。

     此中,如何為“惡作”耶?于不淨事之淨事想性……乃至……意後悔,是言“惡作”。

     此中,如何為“心”耶?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令此心由此掉舉惡作而淨、離淨、澄淨、解脫、離脫、遍解脫,依此言“令心由掉舉惡作澄淨”。

     “舍離猶豫”者,此中,如何為“猶豫”耶?是所有之惑、惑疑、已惑、疑、猶豫、二分、二路、疑惑、不一執、暧昧、遍暧昧、不穿入、昏迷、心意之後悔,是言為猶豫。

    此猶豫之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隐沒、停止、止定、幹枯、枯渴、除滅,依此言“舍離猶豫”。

     “壓伏猶豫”者,是壓伏此猶豫之超出、出過、超越、超脫,依此言“壓伏猶豫”。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于善法之不疑”者,乃于善法依猶豫而不疑、不猶豫。

    有不疑、無疑、離疑,依此言“于善法之不疑”。

     “令心由猶豫澄淨”者,此中,如何為猶豫耶? 是所有之疑、惑疑、已惑……乃至……昏迷、心之意後悔,是言為猶豫。

     此中,如何為“心”耶?是所有之心、意、故意……乃至……是等之意識界,是言為“心”。

     令此心由此猶豫而淨、離淨、澄淨、解脫、離脫、遍解脫,依此言“令心由猶豫澄淨”。

     “舍離此之五蓋”者,是等五蓋之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隐沒、停止、止定、幹枯、枯渴、除滅,依此言“舍離此中之五蓋”。

     “心之随煩惱”者,是此五蓋“心之随煩惱。

    ” “慧之無力時”者,即依此五蓋,未生之慧不生,已生之慧滅,依此言“慧之無力時”。

     “離欲、不善法”者,此中,如何為“欲”耶?欲者,是“欲”也。

    貪者是“欲”。

    欲貪是“欲”。

    思惟是“欲”。

    思惟貪是“欲”。

    是言為“欲”。

     此中,如何“不善法”耶?是欲欲、恚、惛沈随眠、掉舉惡作、猶豫,是言“不善法”。

     如斯,由此欲、不善法而離者,依此言“離欲、不善法”。

     “有尋有伺”者,是有尋、有伺。

     此中,如何為“尋”耶?是所有之推度、尋求、思惟、思考、注思、思、現前解、正思惟,是言為“尋”。

     此中,如何為“伺”耶?是所有之伺察、伺、随伺、近伺、心之随屬、注意伺察,是言為“伺”。

     如斯,此尋與此伺者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有尋有伺”。

     “由離生”者,是尋、伺、喜樂、心之一境性。

    于此之離此等之生、等生、生起、現起、現前,依此言“由離生”。

     “喜樂”者,是有喜、有樂。

     此中,如何為喜耶?是所有心之喜、極喜、喜悅、極悅、欣、極欣、旺喜、喜歡、悅,是言為喜。

     此中,如何為樂耶?是所有心之快、心之樂,心觸所生之快、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快、樂之受,是言為樂。

     如斯,此樂與此喜之俱行、俱住、相應,依此言喜樂。

     “第一”者,是計算順序之第一。

    此第一之定是“第一”。

     “禅定”者,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具足”者,是所有之第一禅定之得、逮得、至、等至、獲得、作證、具足。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尋伺寂靜故”者,是有尋、有伺。

     此中,如何為尋耶?是所有之推度、尋求……乃至……正思惟,是言為尋。

     此中,如何為伺耶?是所有之伺察、伺、随伺、近伺、心之随屬、注意伺察,是言為伺。

    如斯,尋與伺之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隐沒、停止、止定、幹枯、枯渴、除滅,依此言“尋伺寂靜故”。

     “内”者,是所有之内、各自者。

     “等淨”者,是信、信入、心止定、現信。

     “心一趣性”者,所有心之住……乃至……正定。

     “無尋無伺”者,乃有尋、有伺。

     此中,如何為尋耶?乃所有之推度……乃至……正思惟,是言為尋。

     此中,如何為伺耶?乃所有之伺察、伺、随伺、近伺、心之随屬、注意伺察,是言為伺。

     如斯,此尋與此伺之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隐沒、停止、止定、幹枯、枯渴、除滅,依此言“無尋無伺”。

     “由定生”者,是等淨之喜樂、心之一境性。

    于此之定生、等生、生起、現起、現前,依此言“由定生”。

     “喜樂”者,乃有喜、有樂。

     此中,如何為喜耶?是所有心之喜、極喜……乃至……悅,是言為喜。

     此中,如何為樂耶?是所有心之快……乃至……樂之受,是言為樂。

     如斯,此樂與此喜之俱行、俱生、俱住、相應,依此言喜樂。

     “第二”者,是計算順序之第二。

    此第二之定是“第二”。

     “禅定”者,是等淨喜樂、心一境性。

     “具足”者,是所有第二禅定之得、逮得、至、等至、獲得、作證、具足。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由喜離貪”者,此中,如何為喜耶?是所有心之喜、極喜、極悅、喜悅、欣、極欣、旺喜、喜歡、悅,是言為喜。

    此喜之靜止、靜寂、寂靜、沒滅、隐沒、停止、止定、幹枯、枯渴、除滅,依此言“由喜離貪”。

     “舍”者,此中,如何為舍耶?是所有心之舍、舍性、增上舍、中庸性,是言為舍。

    此舍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舍”。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念正知”者,此中,如何為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是言為念。

     此中,如何為正知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是言正知。

     如斯,此念與此正知之得達……乃至……成就,依此言“念正知”。

     “正受樂身”者,此中,如何為樂耶?是所有心之快、心之樂,心觸所生之快,樂之領納,心觸所生之快、樂之受,是言為樂。

     此中,如何為身耶?是想蘊、行蘊、識蘊,是言為身。

     此樂依此身而正受,依此言“正受樂身”。

     “此是聖者之宣說”者,此中,如何為聖者耶?所言聖者是佛與佛之聲聞。

    彼等此宣說、示、令知、确立、開示、分别、明示、明,依此言“此是聖者之宣說”。

     “舍念樂住”者,此中,如何為舍耶?是所有心之舍、舍性、增上舍、中庸性,是言為舍。

     此中,如何為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是言為念。

     此中,如何為樂耶?是所有心之快……乃至……樂受,是言為樂。

     如斯,成就此舍、念、樂而動、轉、保、令趣、令至、行、住,依此言“舍念樂住”。

     “第三”者,是計算順序之第三。

    此第三之定是“第三”。

     “禅定”者,是舍、念正知、樂、心一境性。

     “具足”者,是所有之第三禅定之得、逮得、至、等至、獲得、作證、具足。

     “住”者,是動……乃至……住,依此言“住”。

     “斷樂斷苦”者,是有樂、有苦。

     此中,如何為樂耶?是所有身之快、身之樂,身觸所生之快、樂之領納,身觸所生之快、樂之受,是言為樂。

    此中,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