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品 念處分别
關燈
小
中
大
住”耶?于世有比丘,若彼有欲貪者則知彼有欲貪;若彼無欲貪者則知彼無欲貪;又,如實有未生欲貪之生起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欲貪之舍離者則知是;又,如實有已舍離欲貪之當來不生起者則知之;若彼有瞋恚……乃至……若彼有惛沈……乃至……若彼有掉舉……乃至……若彼有猶豫者則知彼有猶豫;若彼無猶豫者則知彼無猶豫;又,如實有未生猶豫之生起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猶豫之舍離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舍離猶豫之當來不生起者則知之;若彼有念覺支者則知彼有念覺支;若彼無念覺支者則知彼無念覺支;又,如實有未生念覺支之生起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念覺支之修滿者則知之;若彼有擇法覺支……乃至……若彼有精進覺支……乃至……若彼有喜覺支……乃至……若彼有輕安覺支……乃至……若彼有定覺支……乃至……若彼有舍覺支者則知彼有舍覺支;若彼無舍覺支者則知彼無舍覺支;又,如實有未生舍覺支之生起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舍覺支之修滿者則知之。
彼即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彼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已,則緻心于内外法。
如何“有比丘,于内外法循法觀而位”耶?于世有比丘,若有欲貪者則知有欲貪;若無欲貪者則知無欲貪;又,如實有未生欲貪之生起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欲貪之舍離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舍離欲貪之當來不生起者則知之;若有瞋恚……乃至……若有惛沈……乃至……若有掉舉……乃至……若有猶豫者則知有猶豫;苦無猶豫者則知無猶豫;又,如實有未生猶豫之生起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猶豫之舍離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舍離猶豫之當來不生起者則知之;若有念覺支者則知有念覺知;若無念覺支者則知無念覺知;又,如實有未生念覺支之生起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念覺支之修滿者則知之;若有擇法覺支……乃至……若有精進覺支……乃至……若有喜覺支……乃至……若有輕安覺支……乃至……若有定覺支……乃至……若有舍覺支者則知有舍覺支;若無舍覺支者則知無舍覺支;又,如實有未生舍覺支之生起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舍覺支之修滿者則知之。
如是,有比丘,于内外法循法觀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則調伏世間之貪憂。
所謂“循觀”者,此處,如何為循觀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
是言循觀。
此循觀者有得達、等得達、到達、等到達、生起、等生起、成就。
依此言“循觀”。
所謂“住”者,是令動、轉、保、趣、至、行、住。
依此言“住”。
所謂“正勤”者,此處,如何為正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
是言“正勤”。
此正勤者有得達……乃至……成就。
依此言“正勤”。
所謂“正知”者,此處,如何為正知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
是言“正知”。
此正知者有得達……乃至……成就。
依此言“正知”。
所謂“正念”者,此處,如何為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
是言念。
此念者有得達……乃至……成就。
依此言“正念”。
所謂“調伏世間之貪優”者,此中,如何為“世間”耶?諸法即是世間,五取蘊亦是世間。
是言“世間”。
此中,如何為“貪”耶?是所有之貪、有貪……乃至……心之有貪。
是言為“貪”。
此中,如何為“憂”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觸所生之不快、苦之領納,心觸所生不快、苦之受。
是言為“憂”。
如斯是貪、是憂。
于此世間有[此貪憂之]調伏、極調伏、靜止、寂靜、沒滅、隐沒、停止、止定、幹枯、枯渴、除滅。
依此言“調伏世間之貪憂”。
二 對法分别 四念處者,于世有比丘,于身循身觀而住,于受循受觀而住,于心循心觀而住,于法循法觀而住。
如何“有比丘,于身循身觀而住”耶?于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禅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舍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于身循身觀;其時,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
是言念處。
餘之諸法是念處相應。
如何“有比丘,于受循受觀而住”耶?于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禅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舍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于受循受觀;其時,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
是言念處。
餘之諸法是念處相應。
如何“有比丘,于心循心觀而住”耶?于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禅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舍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于心循心觀;其時,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
是言念處。
餘之諸法是念處相應。
如何“有比丘,于法循法觀而住”耶?于世
彼即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彼修習此相,多所作、安立、固住已,則緻心于内外法。
如何“有比丘,于内外法循法觀而位”耶?于世有比丘,若有欲貪者則知有欲貪;若無欲貪者則知無欲貪;又,如實有未生欲貪之生起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欲貪之舍離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舍離欲貪之當來不生起者則知之;若有瞋恚……乃至……若有惛沈……乃至……若有掉舉……乃至……若有猶豫者則知有猶豫;苦無猶豫者則知無猶豫;又,如實有未生猶豫之生起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猶豫之舍離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舍離猶豫之當來不生起者則知之;若有念覺支者則知有念覺知;若無念覺支者則知無念覺知;又,如實有未生念覺支之生起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念覺支之修滿者則知之;若有擇法覺支……乃至……若有精進覺支……乃至……若有喜覺支……乃至……若有輕安覺支……乃至……若有定覺支……乃至……若有舍覺支者則知有舍覺支;若無舍覺支者則知無舍覺支;又,如實有未生舍覺支之生起者則知之;又如實有已生舍覺支之修滿者則知之。
如是,有比丘,于内外法循法觀而住,若正勤、正知、正念,則調伏世間之貪憂。
所謂“循觀”者,此處,如何為循觀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
是言循觀。
此循觀者有得達、等得達、到達、等到達、生起、等生起、成就。
依此言“循觀”。
所謂“住”者,是令動、轉、保、趣、至、行、住。
依此言“住”。
所謂“正勤”者,此處,如何為正勤耶?是所有心之發勤……乃至……正精進。
是言“正勤”。
此正勤者有得達……乃至……成就。
依此言“正勤”。
所謂“正知”者,此處,如何為正知耶?是所有之慧、知……乃至……無癡、擇法、正見。
是言“正知”。
此正知者有得達……乃至……成就。
依此言“正知”。
所謂“正念”者,此處,如何為念耶?是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
是言念。
此念者有得達……乃至……成就。
依此言“正念”。
所謂“調伏世間之貪優”者,此中,如何為“世間”耶?諸法即是世間,五取蘊亦是世間。
是言“世間”。
此中,如何為“貪”耶?是所有之貪、有貪……乃至……心之有貪。
是言為“貪”。
此中,如何為“憂”耶?是所有心之不快、心之苦,心觸所生之不快、苦之領納,心觸所生不快、苦之受。
是言為“憂”。
如斯是貪、是憂。
于此世間有[此貪憂之]調伏、極調伏、靜止、寂靜、沒滅、隐沒、停止、止定、幹枯、枯渴、除滅。
依此言“調伏世間之貪憂”。
二 對法分别 四念處者,于世有比丘,于身循身觀而住,于受循受觀而住,于心循心觀而住,于法循法觀而住。
如何“有比丘,于身循身觀而住”耶?于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禅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舍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于身循身觀;其時,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
是言念處。
餘之諸法是念處相應。
如何“有比丘,于受循受觀而住”耶?于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禅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舍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于受循受觀;其時,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
是言念處。
餘之諸法是念處相應。
如何“有比丘,于心循心觀而住”耶?于世有比丘,彼時修出世間禅定,以出離、能趣分散而舍離成見,得初地,離欲……乃至……具足苦遲通行之第一禅定而住,于心循心觀;其時,所有之念、随念……乃至……正念、念覺支、道支、道所屬。
是言念處。
餘之諸法是念處相應。
如何“有比丘,于法循法觀而住”耶?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