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一十六 草木十一

關燈
至此樹側,乃見畫圖影,旁挂紙錢實繁,複有以香醮奠之處。

    士人笑曰:“村人無知信此,可惑也。

    ”乃命斧伐之次,忽見紫衣神在旁,容色屹然,叱仆曰:“無伐此木。

    ”士人進曰:“吾昔行次,見槐瘤,欲取之。

    以無斧鋸,恐人采之,故權以紙錢占護耳。

    本無神也,君何止遏?”神曰:“始者君權以紙錢系樹之後,鹹曰神樹,能緻禍福,相與祈祀。

    冥司遂以某職受享酹。

    今有神也,何言無之?若必欲伐之,禍甚至矣。

    ”士人不聽。

    神曰:“君取此何用?”客曰:“要雕刻為器耳。

    ”神曰:“若爾,可以善價贖之乎。

    ”客曰:“可”。

    神曰:“所須幾何?”士人曰:“可遺百千。

    ”神曰:“今奉百絹。

    于前五裡有壞墳,絹在其中。

    如不得者,即複此相見。

    ”士人遂至壞墳中,果得絹,一無欠焉。

    (出《原化記》) 京洛間,有一個士人子弟,筆者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

    隻知道他素善雕镂。

    有一次,他走在外地山路上,看到一棵大槐樹樹蔭遮地好幾畝,樹根旁邊長了四個甕那麼大的大瘤子,他就想要弄到手。

    但是人力太少,又沒有斧鋸之類的東西,打算先回去,以後再來收取。

    怕被别人先采了去,就從衣篑裡取出幾張紙,割成紙錢,系在樹的瘤子上。

    意思是說這是一棵神樹,不敢采伐它。

    他離開幾個月以後才回來,帶來了大量的人力和斧鋸什麼的,要砍伐大槐樹。

    來到樹前,竟看到一張圖畫上畫着這棵大槐樹,旁邊挂着許許多多紙錢,還有燒香上供祭祀的地方。

    這個士人大笑說:“村野之人無知,居然相信這事兒!胡塗啊!”于是就揮斧砍去。

    忽然看見一個紫衣神站在一旁。

    紫衣神的神色嚴肅。

    他呵斥那些仆人說:“不要砍這棵樹!”士人走上前去說:“我以前走到這,看到了槐樹瘤,想要采取,因為沒有斧鋸,又怕被别人采去,所以權且用紙錢占護着它。

    它本來沒神,你為什麼還不讓呢?”神說:“當初你權且把紙錢系到樹上之後,人們都說有神,能消災降福,一齊來祈祀。

    冥間就把我派來享用祭奠。

    現在有神了!怎麼能說沒神?如果你一定要砍伐它,災難馬上就到!”士人不聽。

    神說:“你要這東西有什麼用?”士人說:“要雕刻一件什麼器物。

    ”神說:“要是這樣的話,可以用一個公道的價錢把它贖回來嗎?”士人說:“可以。

    ”神說:“你要多少?”士人說:“可給我一百千。

    ”神說:“現在我給你一百匹絹。

    在前邊五裡的地方有一個壞墳墓,絹就在那墓中。

    如果拿不到絹,就再回來見我。

    ”士人來到壞墳墓一看,果然有絹,一匹也不少。

     江叟 開成中,有江叟者多讀道書,廣尋方術,善吹笛。

    往來多在永樂縣靈仙閣。

    時沈飲酒。

    适阌鄉,至盤豆館東官道大槐樹下醉寝。

    及夜艾稍醒,聞一巨物行聲,舉步甚重。

    叟暗窺之,見一人崔嵬高數丈,至槐側坐,而以毛手扪叟曰:“我意是樹畔鋤兒,乃甕邊畢卓耳。

    ”遂敲大樹數聲曰:“可報荊館中二郎來省大兄。

    ”大槐乃語雲:“勞弟相訪。

    ”似聞槐樹上,有人下來與語。

    須臾,飲酌之聲交作。

    荊山槐曰:“大兄何年抛卻兩京道上槐王耳。

    ”大槐曰:“我三甲子,當棄此位。

    ”荊山槐曰:“大兄不知老之将至,猶顧此位。

    直須至火入空心,膏流節斷,而方知退。

    大是無厭之士。

    何不如今因其震霆,自拔于道,必得為材用之木,構大廈之梁棟,尚存得重重碎錦,片片真花。

    豈他日作朽蠹之薪,同入爨為煨燼耳?”大槐曰:“雀鼠尚貪生,吾焉能辦此事邪?”槐曰:“老兄不足與語。

    ”告别而去。

    及明,叟方起。

    數日,至阌鄉荊山中,見庭槐森聳,枝幹扶疏,近欲十圍,如附神物。

    遂伺其夜,以酒脯奠之雲:“某昨夜,聞槐神與盤豆官道大槐王論語雲雲(“雲”原作“丨”,據明抄本改)某卧其側,并曆曆記其說。

    今請樹神與我言語。

    ”槐曰:“感子厚意,當有何求?殊不知爾夜爛醉于道,夫乃子邪!”叟曰:“某一生好道,但不逢其師。

    樹神有靈,乞為指教。

    使學道有處,當必奉酬。

    ”槐神曰:“子但入荊山,尋鮑仙師。

    脫得見之,或水陸之間,必獲一處度世。

    蓋感子之請。

    慎勿洩吾言也。

    君不憶華表告老狐,禍及餘矣。

    ”叟感謝之。

    明日,遂入荊山,緣岩循水,果訪鮑仙師。

    即匍匐而禮之。

    師曰:“子何以知吾而來師也?須實言之。

    ”叟不敢隐,具陳荊山館之樹神言也。

    仙師曰:“小鬼焉敢專辄指人。

    ”未能大段誅之,且飛符殘其一枝。

    叟拜乞免。

    仙師曰:“今不誅,後當繼有來者。

    ”遂謂叟曰:“子有何能?一一陳之。

    ”叟曰:“好道,癖于吹笛。

    ”仙師因令取笛而吹之。

    仙師歎曰:“子之藝至矣。

    但所吹者,枯竹笛耳。

    吾今贈子玉笛,乃荊山之尤者。

    但如常笛吹之。

    三年,當召洞中龍矣。

    龍既出,必銜明月之珠而贈子。

    子得之,當用醍醐煎之三日。

    凡小龍已腦疼矣。

    蓋相感使其然也。

    小龍必持化水丹而贖其珠也。

    子得當吞之,便為水仙,亦不減萬歲。

    無煩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