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一十三 草木八

關燈
這東西之後驚詫地說:“莫非這是禍事的先兆?我聽說太歲在的地方是不能動土的,如果有人違犯了,就可能挖出一塊肉來,是特别不祥的事。

    現在果然挖出來一塊肉,怎麼辦呢?但是我又聽說,挖出肉來就把它吃了,或許還可以免禍。

    ”于是他就把這塊肉煮着吃了。

    味道很美,他全吃了。

    從此,他的聽覺、視覺比原先靈了,力氣更大了,模樣更年輕了。

    頭發秃了的地方,紛紛地長出了新頭發;掉了牙的地方,又長出新的牙齒。

    他暗自感到奇怪,不敢告訴别人。

    後來有一個道士來到邺下,見到他便吃驚地說:“先生你吃到過仙藥嗎?為什麼氣色如此之好?”道士就給他診脈。

    診了很長時間又說:“先生你吃過靈芝。

    那靈芝樣子像人的手,肥厚而且潤滑,色微紅。

    ”他隻好把怎麼回事全都告訴了道士。

    道士祝賀說:“先生你的壽命,可以和龜和鶴一樣了。

    但是不能居住在塵俗之間,應該休閑于山林,放棄人事紛争,就能成仙。

    ”他十分高興,聽了道士的話,就離去了。

    到底也不知他去了哪裡。

     異菌 唐開成元年春,段成式修行裡思第書齋前,有枯紫荊數株蠹折,因伐之,餘尺許。

    至三年秋,枯根上生一菌,大如鬥,下布五足,頂黃白兩暈,綠垂裙,如鵝鞴,高尺餘。

    至冬(“冬”原作“午”,據陳校本改),色變黑而死。

    焚之,氣如茅香。

    成式嘗置香爐于枿台上念經,問僧。

    以為善徵。

    後覽諸志怪:南齊吳郡褚思莊,素奉釋氏。

    眠于梁下,短柱是柟木,去地四尺餘,有節。

    大明中,忽有一物如芝,生于節上,黃色鮮明,漸漸長。

    數日,遂成千佛狀。

    面目指爪及光相衣服,莫不宛具,如金鐷隐起(“隐起”原作“起隐”,據陳校本改),摩之殊軟。

    嘗以春末落,落時佛形如故,但色褐耳。

    至落時,其家貯之箱中。

    積五年,思莊不複住其下,亦無他顯盛。

    阖門壽老:思莊父終九十七;兄年七十,健如壯年。

    (出《酉陽雜俎》) 唐朝開成元年春天,段成式修行裡思第書齋前,有幾棵枯紫荊被蟲子咬折,因此就伐掉了,留下了一尺多高的樹茬子。

    至開成三年秋,枯根上生出一菌,大如鬥,下邊分布着五隻腳,頂着黃、白兩道暈,綠色垂裙,像一種叫做“鵝抱”的草,高一尺多。

    到了冬天,顔色變黑而死。

    用火燒,氣味像茅香。

    段成式曾經把它放到枿台上的香爐裡燃着它念經,向僧人請教這是怎麼回事。

    僧人認為是好征兆。

    後來翻看各種志怪的書籍,看到如下一則:南齊吳郡的褚思莊,一向信奉佛教。

    他睡眠的梁下,有一個柟木的短柱。

    這短柱離地四尺,有節子。

    大明年中,忽然從節子上長出一個像靈芝草的東西,黃色,鮮豔明亮,一天天增長。

    幾天後,長成千佛狀。

    臉、眼睛、手指以及衣服什麼的,沒有不完備的。

    隐起有如金鐷,用手一摸卻感到很軟。

    曾在春末脫落。

    脫落時佛的形狀沒變,隻是顔色變成褐色了。

    他家把它放到箱子裡。

    過去五年,褚思莊不再在那梁下睡覺了,也沒有其它顯著的大事。

    全家的老人多壽。

    褚思莊的父親活到九十七歲;他的哥哥七十歲了,還像個中年人那麼壯健。

     石菌 宋州莆田縣破崗山,唐武宗二年,巨石上生菌,大如合篑,莖及蓋黃白色。

    其下淺紅。

    盡為過僧所食。

    雲:美倍諸菌。

    (出《酉陽雜俎》) 宋州莆田縣的破崗山,唐武宗二年的時候,大石頭上長出菌來,大小有如合篑,莖和蓋是黃色的,下邊是淺紅色的。

    這些菌都被路過的和尚所吃了。

    他們說,這種石菌的味道要比其它各種菌好上好多倍。

     竹肉 竹肉。

    江淮有竹肉,如彈丸,味如白雞(“雞下”原有“竹皆”二字,據明抄本、陳校本删)。

    代(“代”原作“向”,據明抄本、陳校本改)北又有大樹雞,如杯棬。

    呼為胡猕頭。

    盧山有石耳,性熱。

    (出《酉陽雜俎》) 江淮一帶有竹肉,長在竹節上,彈丸大小,味如白條雞。

    代北又有大樹雞,大小如杯棬,叫做“胡猕頭”。

    盧山有石耳,性熱。

     毒菌 江夏漢陽縣出毒菌,号茹闾。

    非茅搜也。

    每歲供進。

    縣司常令人于田野間候之,苟有此菌,即立表示人,不敢從下風而過,避其氣也。

    采之日,以竹竿芟倒,遽舍竿于地,毒氣入竹。

    一時爆裂。

    直候毒歇,仍以榉柳皮蒙手以取,用氈包之,亦榉柳皮重裹。

    縣宰封印在而進。

    其赍緻役夫,倍給其直,為其道路多為毒薰,以緻頭痛也。

    張康随侍其父宰漢陽,備言之。

    人有為野菌所毒而笑者,煎魚椹汁服之,即愈。

    僧光遠說也。

    (出《北夢瑣言》) 江夏漢陽縣出一種毒菌,名叫“茹闾”。

    茹闾不是茅搜。

    每年都要向宮中貢進這種毒菌。

    縣裡常常派人在田野間察看,一旦發現有此菌,就立即立上标志向人們報警,不要從下風頭通過,避開毒菌的毒氣。

    采的時候,用竹竿子把它割倒,急忙扔掉竹竿,讓毒氣進入竹内。

    竹子就爆裂。

    直等到毒氣沒了,就用榉柳皮蒙着手把它取下來,用氈子包好,再用榉柳皮重包一遍。

    縣令封印之後就往京城送。

    那些進京去送的人,要成倍地給錢,因為在道上很容易被毒氣薰着,薰着就頭痛。

    張康随着在漢陽做縣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