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一十二 草木七(五谷、茶、荈附)
關燈
小
中
大
多則傷人,少則谷不消。
是甘蔗能滅多益少。
凡蔗亦然。
(出《神異經》) 南方山中有甘蔗林。
甘蔗高一百丈,圍長三尺八寸。
一節一節都不長,但是液汁很多。
液汁蜜一樣甜。
吮吸它的液汁,使人膚色滋潤有光澤。
可以節制蛔蟲。
人肚子裡的蛔蟲,樣子像蚯蚓。
這是消化糧食的蟲子。
多了就傷人,少了糧食就難消化。
這甘蔗能使多的減少少的增多。
所有甘蔗也這樣。
茶荈 叙茶 茶之名器益衆。
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為第一;湖州有顧渚之紫筍,東川神泉、昌明;硖州有碧澗、明月、芳蕊、茱萸簝;福州有方山之生芽;夔州有香山。
江陵有楠木;湖南有衡山;嶽州有浥湖之含膏;常州有義興紫筍;婺州有來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白露;壽州有霍山黃芽;蕲州有蕲門團黃。
浮梁商賈不在焉。
(出《國史補》)茶的名越來越多。
劍南有“蒙頂石花”,有的是“小方”,有的是“散芽”,号稱天下第一;湖州有顧渚的“紫筍”、東川的“神泉”和“昌明”;硖州有“碧澗”、“明月”、“方蕊”、“茱萸簝”;福州有方山的“生芽”,夔州有“香山”;江陵有“楠木”;湖南有“衡山”;嶽州有浥湖的“含膏”;常州有義興的“紫筍”;婺州有“來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的“白露”;壽州有霍山的“黃芽”;蕲州有蕲門的“團黃”…… 茶商們就不呆在盛産茶葉的浮梁了。
獲神茗 《神異記》曰,餘姚人虞茫,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百青羊,飲瀑布水。
曰:“吾丹丘子也。
聞子善茗飲,常思惠。
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
祈子他日有瓯檥之餘,必相遺也。
”因立茶祠。
後常與人往山,獲大茗焉。
(出《顧渚山記》) 《神異記》上說,餘姚人虞茫進山采茶,遇見一位道士,牽着三百頭青羊,正在一個瀑布下給羊飲水。
他對虞茫說:“我是丹丘子。
聽說你善于喝茶,總想給你點好處。
山裡有一棵大茶樹,可以供你采茶,希望你日後日子富足了,也一定要對它有所饋贈。
于是虞茫就建了一座“茶祠”。
後來他常領人進山,果然找到一棵大茶樹。
飨茗獲報 劉敬叔《異苑》曰,剡縣陳婺妻,少與二子寡居,好飲茶茗。
以宅中有古冢,每飲,先辄祀之。
二子恚之曰:“冢何知?徒以勞祀。
”欲掘去之。
母苦禁而止。
及夜,母夢一人曰:“吾止此冢三百餘年,母二子恒欲見毀,賴相保護,又飨吾嘉茗,雖泉壤朽骨,豈忘翳桑之報?”及曉(“曉”原作“報”。
據陳校本改),于庭内獲錢十萬。
似久埋者,唯貫新。
母告二子。
二子慚之。
從是禱酹愈至。
(出《顧渚山記》) 劉敬叔在《異苑》裡說,剡縣陳婺的妻子,年輕的時候領着兩個孩子寡居。
她喜歡喝茶。
因為宅子裡有一座古墓,她每次喝茶都要先到墓前祭祀一番。
兩個孩子生氣地說:“一個破墳丘怎麼能知道有人祭祀,這不是白費勁嘛!”兩個孩子想要把古墓掘開弄平。
他們的母親苦苦地勸阻才沒掘平。
到夜裡,母親做了一個夢,一人對她說:“我的墳在這三百年了,你的兩個孩子常常要毀掉它,全靠你保護了它,又給我好茶喝,雖然身體爛在地下,但是哪能忘桑蔭之德呢?”到天亮,她在院子裡拾到銅錢十萬。
這些錢似乎在地下埋了很久了,唯獨穿錢的繩是新的。
她告訴了兩個孩子。
兩個孩子很是慚愧。
從此,她禱告祭奠得更周到了。
消食茶 唐有人授舒州牧。
李德裕謂之曰,到彼郡日,天柱峰茶,可惠三數角。
其人獻之數十斤。
李不受,退還。
明年罷郡。
用意精求,獲數角,投之。
德裕悅之而受。
曰:“此茶可以消酒食毒。
”乃命烹一瓯,沃于肉食内,以銀合閉之。
诘旦開視,其肉已化為水矣。
衆伏其廣識也。
(出《中朝故事》) 唐時有一個人被授予舒州太守。
李德裕對他說,到了舒州郡之後,弄到天柱峰上的茶,要他送三兩角來。
結果那人到任以後給他送來好幾十斤。
李德裕沒有接受,退了回去。
第二年罷了郡。
那人用心尋找,弄到幾角,便投到李德裕家來。
李德裕高興地收下了。
他說,這茶可以消除酒食裡的毒物。
于是就讓人烹茶一小盆,澆在肉食内,用銀器蓋嚴。
次日早晨一看,那盆裡的肉已經化成水了。
衆人都歎服李德裕知識淵博。
是甘蔗能滅多益少。
凡蔗亦然。
(出《神異經》) 南方山中有甘蔗林。
甘蔗高一百丈,圍長三尺八寸。
一節一節都不長,但是液汁很多。
液汁蜜一樣甜。
吮吸它的液汁,使人膚色滋潤有光澤。
可以節制蛔蟲。
人肚子裡的蛔蟲,樣子像蚯蚓。
這是消化糧食的蟲子。
多了就傷人,少了糧食就難消化。
這甘蔗能使多的減少少的增多。
所有甘蔗也這樣。
茶荈 叙茶 茶之名器益衆。
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為第一;湖州有顧渚之紫筍,東川神泉、昌明;硖州有碧澗、明月、芳蕊、茱萸簝;福州有方山之生芽;夔州有香山。
江陵有楠木;湖南有衡山;嶽州有浥湖之含膏;常州有義興紫筍;婺州有來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白露;壽州有霍山黃芽;蕲州有蕲門團黃。
浮梁商賈不在焉。
(出《國史補》)茶的名越來越多。
劍南有“蒙頂石花”,有的是“小方”,有的是“散芽”,号稱天下第一;湖州有顧渚的“紫筍”、東川的“神泉”和“昌明”;硖州有“碧澗”、“明月”、“方蕊”、“茱萸簝”;福州有方山的“生芽”,夔州有“香山”;江陵有“楠木”;湖南有“衡山”;嶽州有浥湖的“含膏”;常州有義興的“紫筍”;婺州有“來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的“白露”;壽州有霍山的“黃芽”;蕲州有蕲門的“團黃”…… 茶商們就不呆在盛産茶葉的浮梁了。
獲神茗 《神異記》曰,餘姚人虞茫,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百青羊,飲瀑布水。
曰:“吾丹丘子也。
聞子善茗飲,常思惠。
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
祈子他日有瓯檥之餘,必相遺也。
”因立茶祠。
後常與人往山,獲大茗焉。
(出《顧渚山記》) 《神異記》上說,餘姚人虞茫進山采茶,遇見一位道士,牽着三百頭青羊,正在一個瀑布下給羊飲水。
他對虞茫說:“我是丹丘子。
聽說你善于喝茶,總想給你點好處。
山裡有一棵大茶樹,可以供你采茶,希望你日後日子富足了,也一定要對它有所饋贈。
于是虞茫就建了一座“茶祠”。
後來他常領人進山,果然找到一棵大茶樹。
飨茗獲報 劉敬叔《異苑》曰,剡縣陳婺妻,少與二子寡居,好飲茶茗。
以宅中有古冢,每飲,先辄祀之。
二子恚之曰:“冢何知?徒以勞祀。
”欲掘去之。
母苦禁而止。
及夜,母夢一人曰:“吾止此冢三百餘年,母二子恒欲見毀,賴相保護,又飨吾嘉茗,雖泉壤朽骨,豈忘翳桑之報?”及曉(“曉”原作“報”。
據陳校本改),于庭内獲錢十萬。
似久埋者,唯貫新。
母告二子。
二子慚之。
從是禱酹愈至。
(出《顧渚山記》) 劉敬叔在《異苑》裡說,剡縣陳婺的妻子,年輕的時候領着兩個孩子寡居。
她喜歡喝茶。
因為宅子裡有一座古墓,她每次喝茶都要先到墓前祭祀一番。
兩個孩子生氣地說:“一個破墳丘怎麼能知道有人祭祀,這不是白費勁嘛!”兩個孩子想要把古墓掘開弄平。
他們的母親苦苦地勸阻才沒掘平。
到夜裡,母親做了一個夢,一人對她說:“我的墳在這三百年了,你的兩個孩子常常要毀掉它,全靠你保護了它,又給我好茶喝,雖然身體爛在地下,但是哪能忘桑蔭之德呢?”到天亮,她在院子裡拾到銅錢十萬。
這些錢似乎在地下埋了很久了,唯獨穿錢的繩是新的。
她告訴了兩個孩子。
兩個孩子很是慚愧。
從此,她禱告祭奠得更周到了。
消食茶 唐有人授舒州牧。
李德裕謂之曰,到彼郡日,天柱峰茶,可惠三數角。
其人獻之數十斤。
李不受,退還。
明年罷郡。
用意精求,獲數角,投之。
德裕悅之而受。
曰:“此茶可以消酒食毒。
”乃命烹一瓯,沃于肉食内,以銀合閉之。
诘旦開視,其肉已化為水矣。
衆伏其廣識也。
(出《中朝故事》) 唐時有一個人被授予舒州太守。
李德裕對他說,到了舒州郡之後,弄到天柱峰上的茶,要他送三兩角來。
結果那人到任以後給他送來好幾十斤。
李德裕沒有接受,退了回去。
第二年罷了郡。
那人用心尋找,弄到幾角,便投到李德裕家來。
李德裕高興地收下了。
他說,這茶可以消除酒食裡的毒物。
于是就讓人烹茶一小盆,澆在肉食内,用銀器蓋嚴。
次日早晨一看,那盆裡的肉已經化成水了。
衆人都歎服李德裕知識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