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一十二 草木七(五谷、茶、荈附)

關燈
山,深入到第十三嶺,遇見巨竹萬千竿。

    這些巨竹直上岩谷,聳入雲霄。

    竹圍都在兩丈以上。

    每竿竹都有三十九節,每一節兩丈左右。

    于是逃者就砍了一竿,把它做成竹篾。

    趕上皇帝赦免罪犯,他便帶着這些竹篾回家。

    有一個人從他手中得到一根竹篾,認為出奇,就把它獻給太守李複。

    李複就畫圖紀念它。

    我曾經看到《竹譜》上說:“雲丘帝竹一節就能做一條船。

    ”那竹又是多麼雄偉高大啊!南海用竹子做蒸鍋,這是人們所都見過的,那就是羅浮山的竹子啊。

     童子寺竹 唐李衛公言:北都唯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尺。

    相傳其寺綱維,每日報竹平安。

    (出《酉陽雜俎》) 唐李衛公說,北都隻有童子寺有一棵竹子,僅僅幾尺高。

    相傳那寺中管事的和尚,每天都要報告竹子平安。

     竹花 《山海經》曰:竹生花,其年便枯。

    竹六十年易根,易根必花,結實而枯死。

    實落複生,六年而成町。

    子作穗,似小麥。

    (出《感應經》) 《山海經》上說,竹子開花的那年便枯死。

    竹子六十年換一次根,換根就必然開花。

    開花結實之後便枯死。

    子實落後複生,六年之後便連片成林。

    子實是穗的,象小麥穗。

     竹箹 竹複死曰箹。

    六十年一易根,易根則結實枯死。

    (出《酉陽雜俎》) 竹子複死叫作“箹”。

    竹子六十年一換根,換根就結實枯死。

     竹實 唐天複甲子歲,自隴而西,迨于褒梁之境,數千裡内亢陽,民多流散。

    自冬經春,饑民啖食草木,至有骨肉相食者甚多。

    是年,忽山中竹無巨細,皆放花結子。

    饑民采之,舂米而食,珍于粳糯。

    其子粗,顔色紅纖,與今紅粳不殊,其味尤更馨香。

    數州之民,皆挈累入山,就食之。

    至于溪山之内,居人如市,人力及者,競置囤廪而貯之。

    家有羨糧者不少者,又取與葷茹血肉而同食者,嘔哕。

    如其中毒,十死其九。

    其竹,自此千蹊萬谷,并皆立枯。

    十年之後,複産此君。

     可謂百萬圓顱,活之于貞筠之下。

    (出《玉堂閑話》) 唐朝天複年甲子歲,自隴往西,一直到褒、梁之境,數千裡内陽光熾烈,久旱不雨,百姓大多都流離四散。

    從冬到春,從春到夏,饑餓的人民隻能吃草木,甚至有許多骨肉相食的。

    這年,忽然間山裡的竹子不分大小,全都開花結籽。

    饑民們便采集它舂米充饑,比稻米還珍貴。

    竹子所結的籽,較粗,顔色略紅,與如今的紅稻米沒有不同,它的味道還更香。

    幾個州的饑民,全都擁進山裡,就近吃它。

    來到溪山之中,居人有如鬧市。

    力所能及的人們,竟搶着設置倉房囤子之類貯存竹籽。

    家裡有不少餘糧的,并且把竹籽和其它葷腥菜肴一起吃的,吃了以後便嘔吐不止,氣不順。

    這樣中毒的,十有九死。

    那些竹子,從此以後,無論千溪萬谷,全都立刻就枯死。

    十年之後才又生此君。

    可以說是千萬顆頭顱,存亡系于竹子這位真君子。

    五谷 雨稻 夏禹時,天雨稻。

    古詩雲:“安得天雨稻,飼我天下民。

    ”(出《述異記》) 夏禹那時候,天就像下雨那樣往地上下稻子。

    古詩說:“怎麼樣能讓老天下一場稻子雨,讓天下的老百姓吃上飽飯。

    ” 雨粟 呂後三年,秦中天雨粟。

    (出《述異記》) 呂後三年的時候,秦中一帶從天上往下下谷子。

     雨麥 漢武帝時,廣陽縣雨麥。

    (原缺出處,明抄本作出《述異記》) 漢武帝的時候,廣陽縣下過一場麥子雨。

     雕葫 太液池邊,皆是雕葫紫萚、綠節蒲叢之類。

    菰之有米者,長安人謂為雕葫;葭蘆之未解葉者,謂為紫萚;菰之有首者,謂為綠節。

    其間凫雛子,布滿充積。

    又多紫龜綠鼈。

    池邊多平沙,沙上鹈鹕鸆。

    鴻鶃,動辄成群。

    (出《西京雜記》) 太液池邊,全都長滿雕葫、紫萚、綠節、蒲叢什麼的。

    有米的菰,長安人叫它是“雕葫”;沒有打開葉子的葭蘆,叫做“紫萚”;有頭的菰,又叫做“綠節”。

    池中到處都是凫于水上的幼禽。

    又有許多龜鼈之類。

    池邊是大片大片的沙灘,沙灘上各種鳥雀成群結隊。

     雨谷 漢宣帝時,江淮饑馑,人相食。

    天雨谷三日。

    尋魏地奏,亡谷二千頃。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