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一十一 草木六
關燈
小
中
大
》)
晉朝的鹹甯四年,在金墉城東修建了一個芳圃,多半用來種一種很奇特的菜。
菜的名字叫“雲薇”。
雲薇有三種。
紫色的繁衍滋生最好。
它的根爛漫多彩。
春天鋪陳枝葉,夏季蔥茏茂密,秋天繁榮旺盛,冬天氣味芳香。
它的果實像五色的珍珠,随時而盛。
它的另一個名稱叫“雲芝”。
其中紫色的是上等蔬菜,味辣;黃色的是中等蔬菜,味甜;青色的是下等蔬菜,味鹹。
人們常把這種菜進獻到宮中,它的葉在宗廟祭祀時可用作供品的輔墊,也能使人止饑消渴。
宮中負責掐它枝葉的人,整月整月不能閑着。
菠薐 菜之菠薐者,本西國中有僧,自彼将其子來,如苜蓿、蒲萄,因張骞而至也。
菠薐本是頗陵國将來,語訛耳,多不知也。
(出《嘉話錄》) 蔬菜中的菠薐,本來是有一個西域某國的僧人,從他們那裡把它的種子帶來的,就像苜蓿和葡萄是張骞從西域帶種回來一樣。
菠薐本來是從頗陵國弄來的,叫它“菠薐”是因誤傳而走音。
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事的原委。
芥菹 廣州人以巨芥(“芥”原作“菜”,據明抄本、陳校本改)為鹹菹,埋地中,有三十年者。
貴尚,親賓以相饷遺。
(出《嶺南異物志》) 廣州人用大芥菜做腌菜,埋在地裡,有埋三十多年的。
這種腌菜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和崇尚,親戚朋友之間把它當做禮品互相饋贈。
芥末 掌中芥末多國出也。
取子置掌中,吹之,一吹一長,長三尺,乃植于地。
(出《酉陽雜俎》) 掌中芥末許多國家都有。
把它的種子放到手掌上,用口吹它,一吹一長,長到三尺,才栽到地上。
水韭 水韭生于水湄,狀如韭而葉細長。
可食。
(出《酉陽雜俎》) 水韭生長在水邊,樣子像韭菜但是葉比韭菜葉細長。
可以吃。
茄子樹 南中草菜,經冬不衰,故蔬圃之中,栽種茄子,宿根有三二年者,漸長枝幹,乃為大樹。
每夏秋熟,則梯樹摘之。
三年後,漸樹老子稀,即伐去,别栽嫩者。
(出《嶺表錄異》) 南方的草木蔬菜,經冬不衰,所以菜園之中栽種的茄子,宿根有三兩年的,漸漸長出枝幹,就長成了大樹。
每年夏秋之季,樹上結了茄子,就要登梯子到樹上把它摘下來。
三年後,樹漸漸老了,茄子結得少了,就砍掉它,另栽嫩的。
昆侖紫瓜 隋炀帝大業末。
改茄子為昆侖紫瓜。
(出《述異錄》) 隋炀帝大業年末,改稱茄子是“昆侖紫瓜”。
茄子故事 茄子。
茄字(“字”原作“子”,據明抄本、陳校本改)連莖名,革遐反。
今呼伽,未知所自。
昔段成式因就廊下食茄子數蒂,偶問工部員外張周封茄子故事。
張雲,一名落蘇。
事具《食料本草》。
成式記得隐侯《行園》詩雲:“寒瓜方卧壟,秋瓜正滿陂。
紫茄紛爛漫,綠芋郁參差。
”又一名昆侖瓜。
嶺南茄子,宿根成樹,高五六尺。
姚向曾為南選使,親見之。
故《本草》記廣州有慎火樹,樹大三四圍。
慎火即景天也,俗呼為護火草。
茄子熟者,食之厚腸胃,動氣發疾。
根能理龜瘃。
欲其子繁,候其花時,取葉布于過路,以灰規之,人踐之,子必繁也。
俗謂嫁茄子。
曾火炙之,甚美。
有新羅種者,色稍白,形如雞卵。
西明寺僧造玄院中,有其種。
《水經》雲:“石頭西對蔡浦,長百裡,上有大荻荻浦,下有茄浦。
”(出《酉陽雜俎》) 茄子的“茄”字,連帶它的枝莖的名稱在内。
革遐反切。
現在讀作“伽”,不知從何而來。
從前段成式因為在廊下吃了幾個茄子,偶然間向工部員外張周封打聽茄子的故事。
張說,茄子一名“落蘇”,有關的情況都寫在《食料本草》裡。
段成式記得隐侯的《行園詩》寫道:“寒瓜方卧壟,秋瓜正滿坡。
紫茄紛爛漫,綠芋郁參差。
”茄子的又一名稱叫“昆侖瓜”。
嶺南的茄子,因為多年生宿根成樹,高五六尺。
姚向曾做過南選使,親眼見過。
所以《本草》記載說廣州有慎火樹,樹高三四圍。
慎火就是“景天”,一般叫做“護火草”。
成熟的茄子,吃了能增強胃腸功能,理氣治病。
茄子根能治凍瘡。
想要讓它多結茄子,等到它開花時,摘一些茄子葉放到過道處,用草木灰圈起來,讓人踐踏它,這樣茄子就能多産,一般叫做“嫁茄子”。
曾經有人用火烤着吃,味道特别好。
有一種新羅茄子,顔色稍白,形如雞蛋。
西明寺的和尚造玄院中,就有這種茄子。
《水經》上說:“石頭城西面對蔡浦,長百裡,上邊有大荻荻浦,下邊有茄浦。
儋崖瓠 儋崖種瓠成實,率皆石餘。
芥,高者亦五六尺。
子大如雞卵。
(出《酉陽雜俎》) 在儋崖種葫蘆,讓它結出成熟的葫蘆來,大都有上石(擔)重左右。
芥菜,高的也五六尺。
果實大如雞蛋。
菜的名字叫“雲薇”。
雲薇有三種。
紫色的繁衍滋生最好。
它的根爛漫多彩。
春天鋪陳枝葉,夏季蔥茏茂密,秋天繁榮旺盛,冬天氣味芳香。
它的果實像五色的珍珠,随時而盛。
它的另一個名稱叫“雲芝”。
其中紫色的是上等蔬菜,味辣;黃色的是中等蔬菜,味甜;青色的是下等蔬菜,味鹹。
人們常把這種菜進獻到宮中,它的葉在宗廟祭祀時可用作供品的輔墊,也能使人止饑消渴。
宮中負責掐它枝葉的人,整月整月不能閑着。
菠薐 菜之菠薐者,本西國中有僧,自彼将其子來,如苜蓿、蒲萄,因張骞而至也。
菠薐本是頗陵國将來,語訛耳,多不知也。
(出《嘉話錄》) 蔬菜中的菠薐,本來是有一個西域某國的僧人,從他們那裡把它的種子帶來的,就像苜蓿和葡萄是張骞從西域帶種回來一樣。
菠薐本來是從頗陵國弄來的,叫它“菠薐”是因誤傳而走音。
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事的原委。
芥菹 廣州人以巨芥(“芥”原作“菜”,據明抄本、陳校本改)為鹹菹,埋地中,有三十年者。
貴尚,親賓以相饷遺。
(出《嶺南異物志》) 廣州人用大芥菜做腌菜,埋在地裡,有埋三十多年的。
這種腌菜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和崇尚,親戚朋友之間把它當做禮品互相饋贈。
芥末 掌中芥末多國出也。
取子置掌中,吹之,一吹一長,長三尺,乃植于地。
(出《酉陽雜俎》) 掌中芥末許多國家都有。
把它的種子放到手掌上,用口吹它,一吹一長,長到三尺,才栽到地上。
水韭 水韭生于水湄,狀如韭而葉細長。
可食。
(出《酉陽雜俎》) 水韭生長在水邊,樣子像韭菜但是葉比韭菜葉細長。
可以吃。
茄子樹 南中草菜,經冬不衰,故蔬圃之中,栽種茄子,宿根有三二年者,漸長枝幹,乃為大樹。
每夏秋熟,則梯樹摘之。
三年後,漸樹老子稀,即伐去,别栽嫩者。
(出《嶺表錄異》) 南方的草木蔬菜,經冬不衰,所以菜園之中栽種的茄子,宿根有三兩年的,漸漸長出枝幹,就長成了大樹。
每年夏秋之季,樹上結了茄子,就要登梯子到樹上把它摘下來。
三年後,樹漸漸老了,茄子結得少了,就砍掉它,另栽嫩的。
昆侖紫瓜 隋炀帝大業末。
改茄子為昆侖紫瓜。
(出《述異錄》) 隋炀帝大業年末,改稱茄子是“昆侖紫瓜”。
茄子故事 茄子。
茄字(“字”原作“子”,據明抄本、陳校本改)連莖名,革遐反。
今呼伽,未知所自。
昔段成式因就廊下食茄子數蒂,偶問工部員外張周封茄子故事。
張雲,一名落蘇。
事具《食料本草》。
成式記得隐侯《行園》詩雲:“寒瓜方卧壟,秋瓜正滿陂。
紫茄紛爛漫,綠芋郁參差。
”又一名昆侖瓜。
嶺南茄子,宿根成樹,高五六尺。
姚向曾為南選使,親見之。
故《本草》記廣州有慎火樹,樹大三四圍。
慎火即景天也,俗呼為護火草。
茄子熟者,食之厚腸胃,動氣發疾。
根能理龜瘃。
欲其子繁,候其花時,取葉布于過路,以灰規之,人踐之,子必繁也。
俗謂嫁茄子。
曾火炙之,甚美。
有新羅種者,色稍白,形如雞卵。
西明寺僧造玄院中,有其種。
《水經》雲:“石頭西對蔡浦,長百裡,上有大荻荻浦,下有茄浦。
”(出《酉陽雜俎》) 茄子的“茄”字,連帶它的枝莖的名稱在内。
革遐反切。
現在讀作“伽”,不知從何而來。
從前段成式因為在廊下吃了幾個茄子,偶然間向工部員外張周封打聽茄子的故事。
張說,茄子一名“落蘇”,有關的情況都寫在《食料本草》裡。
段成式記得隐侯的《行園詩》寫道:“寒瓜方卧壟,秋瓜正滿坡。
紫茄紛爛漫,綠芋郁參差。
”茄子的又一名稱叫“昆侖瓜”。
嶺南的茄子,因為多年生宿根成樹,高五六尺。
姚向曾做過南選使,親眼見過。
所以《本草》記載說廣州有慎火樹,樹高三四圍。
慎火就是“景天”,一般叫做“護火草”。
成熟的茄子,吃了能增強胃腸功能,理氣治病。
茄子根能治凍瘡。
想要讓它多結茄子,等到它開花時,摘一些茄子葉放到過道處,用草木灰圈起來,讓人踐踏它,這樣茄子就能多産,一般叫做“嫁茄子”。
曾經有人用火烤着吃,味道特别好。
有一種新羅茄子,顔色稍白,形如雞蛋。
西明寺的和尚造玄院中,就有這種茄子。
《水經》上說:“石頭城西面對蔡浦,長百裡,上邊有大荻荻浦,下邊有茄浦。
儋崖瓠 儋崖種瓠成實,率皆石餘。
芥,高者亦五六尺。
子大如雞卵。
(出《酉陽雜俎》) 在儋崖種葫蘆,讓它結出成熟的葫蘆來,大都有上石(擔)重左右。
芥菜,高的也五六尺。
果實大如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