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一十一 草木六
關燈
小
中
大
梨數枚,絞汁而進之。
帝疾尋愈。
旬日之内。
所賜萬金,仍加廣濟先生之号。
帝從容問其丹為何物,先生曰:‘赤城山頂,有青芝兩株。
太白南溪,有紫花梨一樹。
臣之昔歲,曾遊二山,偶獲兩寶,合煉成丹。
五十年來,服食殆盡,唯餘兩粒,幸逢陛下服之。
更欲此丹,須求二物也。
’經數月,邢生辭帝歸山。
後疾複作,再诏邢先生于青城,則不知何适也。
帝遂诏示天下,有紫花梨,即時奏上。
時恒州節度太尉公王達,尚壽春公主,即會昌之女弟。
聞真定李令,種梨數株,其一紫花梨,即遣寺人,就加封檢,剪其旁樹,匝以朱欄。
寶惜纖枝,有同月桂。
當花發之時,防蜂蝶之窺耗,每以輕绡紗縠,遠加籠罩焉。
守樹者不勝艱苦。
洎及秋實,公主必手選而進之。
此達帝庭,十得其六七。
帝多食此梨,雖不及邢氏者,亦粗解其煩躁耳。
是時有李遵來侍禦,任恒州記室,作《進梨表》雲:‘紫花開處,擅美春林。
缥蒂(“蒂”原作“帝”,據明抄本改)懸時,迥光秋景。
離離玉潤,落落珠圓。
甘不待(“待”原作“得”,據明抄本改)嘗,脆難勝口。
’表達阙下,公卿見者,多大笑之曰:‘常山公何用進殘梨于天府也?蓋以其表有脆難勝口之字。
’明年,武宗崩,公主亦相次逝。
此梨自後以為貢賦之常物。
縣官歲久,亦漸怠于寶守焉。
至天祐末焉,趙王為德明(“德明”原作“明德”,據明抄本、陳校本改)之所篡弑。
其後縣邑公署,多曆兵戎。
紫花之梨,亦已枯朽。
今之真定,無複繼種者焉。
當武宗時,縣宰李公,名尚,即雅之祖也,嘗以守樹不謹,曾風折一枝,降為冀州典午。
由是追感而颦蹙也。
”(出《耳目記》) 清泰年中,我在京城小住,有一次和盧泳巡官、鄭扆博士、和尚季雅,以及其他三五位要好的朋友,夜間相聚在越波提僧院。
這時正是晚秋季節。
秋風夜涼,明月高懸。
席間有句聯五字之奇,也有酒飲八仙之美。
菜肴豐盛,觥籌交錯。
一個個半醒半醉,或吟或歎,或喜或悲。
話随酒增,越說越來勁。
于是大家一起廣征博引,談論古今,談着談着,竟談到果實這方面的事上來了。
有人談到了紫花梨,大家說:“真定那地方就有!”不知為什麼,季雅聽了這話之後,卻皺着眉頭說:“這是貧僧先祖的遺恨啊!”衆人吃驚非小,忙問是怎麼回事。
季雅說:“從前,武宗皇帝登基五年,日理萬機,勞累過度,常常是龍體欠安,聖情不悅。
忽然有一天他就得了個心發燒的毛病。
名醫紛紛進藥,但就是治不了他的病。
于是就下诏書,廣泛地征求能醫良方,迎請遠方名家高手。
當時有人說青城山有個邢道士對醫藥驗方很有研究,皇帝立即就召見了他。
這位邢道士從肘後的綠色布囊裡取出青色丹丸兩粒,又取出幾個梨,絞出梨汁,讓皇上用梨汁把丹丸送服,皇帝的病不久就好了。
十來天之内,皇帝就賜給邢道士萬金表示感謝,還加封他‘廣濟先生’的稱号。
皇帝從容地問他那丹丸是何物。
邢道士說:‘赤城山頂上,有兩棵青靈芝,太白山的南溪,有一棵紫花梨樹。
我從前曾經遊過此二山,偶然弄到了青靈芝和紫花梨,把它們合煉成丹。
五十年來,全都用光。
隻剩下這兩粒,萬幸讓陛下服用了。
還想要這樣的丹藥,必須弄到那兩種寶物才行。
’幾個月之後,邢道士辭别皇帝回山去了。
後來皇帝的病又發作了,再下诏到青城山去請邢道士,卻不知邢道士哪裡去了。
皇帝于是就诏示天下,有紫花梨的,要立刻奏上。
那時候恒州節度大尉公王達,娶壽春公主為妻。
壽春公主就是會昌公主的妹妹。
她聽說真定的李令種了幾棵梨樹;其中一棵是紫花梨,就立刻派人,就地封鎖盤查,剪除旁邊的樹木,圍上朱紅欄杆。
珍惜每一個纖細的樹枝,不亞于月中之桂。
正當花開的時候,為了防止蜜蜂和蝴蝶的窺探和騷擾,整棵樹都被用輕細的絹紗遠遠地籠罩起來。
看守此樹的人不勝艱苦。
等到秋天果子成熟,公主親自動手,一個一個地挑選,然後送進宮中。
送到宮裡的,大約十分之六七。
皇帝多半都是吃這種梨。
這梨雖然不如邢道士的丹藥,卻也能粗略地解除心中的煩躁。
這時候有個叫李遵的來到皇帝身邊,任恒州記室。
他作了《進梨表》說:‘紫花梨開花的地方,獨占了春林的美;紫花梨懸挂在樹上,卻遠離秋天的好風光;一個個玉一樣潤,珠一樣圓,卻不能嘗它的甜美和脆爽。
’表送到宮中,凡是讀過此表的,多數都大笑說:‘常山公為什麼把些殘梨送進宮啊?’大概因為表中有‘脆難勝口’的字樣。
第二年。
武宗皇帝駕崩,公主也接着下世,這梨從此以後便成為貢賦中的平常之物。
縣官因為年頭久了,也漸漸對珍視寶守那梨樹産生厭倦情緒。
到了天祐末年,趙王被德明篡殺。
這以後,縣邑公署多半遭受過兵戎之擾,紫花梨也就枯朽無存。
現在的真定,沒
帝疾尋愈。
旬日之内。
所賜萬金,仍加廣濟先生之号。
帝從容問其丹為何物,先生曰:‘赤城山頂,有青芝兩株。
太白南溪,有紫花梨一樹。
臣之昔歲,曾遊二山,偶獲兩寶,合煉成丹。
五十年來,服食殆盡,唯餘兩粒,幸逢陛下服之。
更欲此丹,須求二物也。
’經數月,邢生辭帝歸山。
後疾複作,再诏邢先生于青城,則不知何适也。
帝遂诏示天下,有紫花梨,即時奏上。
時恒州節度太尉公王達,尚壽春公主,即會昌之女弟。
聞真定李令,種梨數株,其一紫花梨,即遣寺人,就加封檢,剪其旁樹,匝以朱欄。
寶惜纖枝,有同月桂。
當花發之時,防蜂蝶之窺耗,每以輕绡紗縠,遠加籠罩焉。
守樹者不勝艱苦。
洎及秋實,公主必手選而進之。
此達帝庭,十得其六七。
帝多食此梨,雖不及邢氏者,亦粗解其煩躁耳。
是時有李遵來侍禦,任恒州記室,作《進梨表》雲:‘紫花開處,擅美春林。
缥蒂(“蒂”原作“帝”,據明抄本改)懸時,迥光秋景。
離離玉潤,落落珠圓。
甘不待(“待”原作“得”,據明抄本改)嘗,脆難勝口。
’表達阙下,公卿見者,多大笑之曰:‘常山公何用進殘梨于天府也?蓋以其表有脆難勝口之字。
’明年,武宗崩,公主亦相次逝。
此梨自後以為貢賦之常物。
縣官歲久,亦漸怠于寶守焉。
至天祐末焉,趙王為德明(“德明”原作“明德”,據明抄本、陳校本改)之所篡弑。
其後縣邑公署,多曆兵戎。
紫花之梨,亦已枯朽。
今之真定,無複繼種者焉。
當武宗時,縣宰李公,名尚,即雅之祖也,嘗以守樹不謹,曾風折一枝,降為冀州典午。
由是追感而颦蹙也。
”(出《耳目記》) 清泰年中,我在京城小住,有一次和盧泳巡官、鄭扆博士、和尚季雅,以及其他三五位要好的朋友,夜間相聚在越波提僧院。
這時正是晚秋季節。
秋風夜涼,明月高懸。
席間有句聯五字之奇,也有酒飲八仙之美。
菜肴豐盛,觥籌交錯。
一個個半醒半醉,或吟或歎,或喜或悲。
話随酒增,越說越來勁。
于是大家一起廣征博引,談論古今,談着談着,竟談到果實這方面的事上來了。
有人談到了紫花梨,大家說:“真定那地方就有!”不知為什麼,季雅聽了這話之後,卻皺着眉頭說:“這是貧僧先祖的遺恨啊!”衆人吃驚非小,忙問是怎麼回事。
季雅說:“從前,武宗皇帝登基五年,日理萬機,勞累過度,常常是龍體欠安,聖情不悅。
忽然有一天他就得了個心發燒的毛病。
名醫紛紛進藥,但就是治不了他的病。
于是就下诏書,廣泛地征求能醫良方,迎請遠方名家高手。
當時有人說青城山有個邢道士對醫藥驗方很有研究,皇帝立即就召見了他。
這位邢道士從肘後的綠色布囊裡取出青色丹丸兩粒,又取出幾個梨,絞出梨汁,讓皇上用梨汁把丹丸送服,皇帝的病不久就好了。
十來天之内,皇帝就賜給邢道士萬金表示感謝,還加封他‘廣濟先生’的稱号。
皇帝從容地問他那丹丸是何物。
邢道士說:‘赤城山頂上,有兩棵青靈芝,太白山的南溪,有一棵紫花梨樹。
我從前曾經遊過此二山,偶然弄到了青靈芝和紫花梨,把它們合煉成丹。
五十年來,全都用光。
隻剩下這兩粒,萬幸讓陛下服用了。
還想要這樣的丹藥,必須弄到那兩種寶物才行。
’幾個月之後,邢道士辭别皇帝回山去了。
後來皇帝的病又發作了,再下诏到青城山去請邢道士,卻不知邢道士哪裡去了。
皇帝于是就诏示天下,有紫花梨的,要立刻奏上。
那時候恒州節度大尉公王達,娶壽春公主為妻。
壽春公主就是會昌公主的妹妹。
她聽說真定的李令種了幾棵梨樹;其中一棵是紫花梨,就立刻派人,就地封鎖盤查,剪除旁邊的樹木,圍上朱紅欄杆。
珍惜每一個纖細的樹枝,不亞于月中之桂。
正當花開的時候,為了防止蜜蜂和蝴蝶的窺探和騷擾,整棵樹都被用輕細的絹紗遠遠地籠罩起來。
看守此樹的人不勝艱苦。
等到秋天果子成熟,公主親自動手,一個一個地挑選,然後送進宮中。
送到宮裡的,大約十分之六七。
皇帝多半都是吃這種梨。
這梨雖然不如邢道士的丹藥,卻也能粗略地解除心中的煩躁。
這時候有個叫李遵的來到皇帝身邊,任恒州記室。
他作了《進梨表》說:‘紫花梨開花的地方,獨占了春林的美;紫花梨懸挂在樹上,卻遠離秋天的好風光;一個個玉一樣潤,珠一樣圓,卻不能嘗它的甜美和脆爽。
’表送到宮中,凡是讀過此表的,多數都大笑說:‘常山公為什麼把些殘梨送進宮啊?’大概因為表中有‘脆難勝口’的字樣。
第二年。
武宗皇帝駕崩,公主也接着下世,這梨從此以後便成為貢賦中的平常之物。
縣官因為年頭久了,也漸漸對珍視寶守那梨樹産生厭倦情緒。
到了天祐末年,趙王被德明篡殺。
這以後,縣邑公署多半遭受過兵戎之擾,紫花梨也就枯朽無存。
現在的真定,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