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一十一 草木六

關燈
卷第四百一十一草木六 果下 櫻桃檽棗柿底栎樹實柿盤融峰梨六斤梨紫花梨胡榛子酸棗蒲萄王母蒲萄侯騷子蔓胡桃仙樹實橄榄子東荒栗猴栗瓜五色瓜瓜惡香菜蔓菁越蒜三蔬菠薐芥菹芥末水韭茄子樹昆侖紫瓜茄子故事儋崖瓠 果下 櫻桃 唐時新進士,尤重櫻桃宴。

    乾符四年,劉邺第三子覃及第。

    時邺以故相鎮淮南。

    敕邸吏曰:“以銀一錠資醵置。

    ”而覃所費往往數倍。

    邸吏以聞,邺命取足而已。

    會時及薦新,狀頭已下,方議醵率。

    覃潛遣人,厚以金帛,預購數十樹矣。

    于是獨置是宴,大會公卿。

    時京國櫻桃初出,雖貴達未适口。

    而覃山積鋪席,複和以糖酪。

    用享人蠻獻一小盤,亦不啻數升。

    以至參禦輩,靡不沾足。

    (出《摭言》) 唐朝的時候,新中第的進士,非常重視櫻桃宴。

    乾符四年,劉邺的三兒子劉覃及第。

    當時劉邺依仗故相鎮守淮南。

    劉邺囑咐在京城為他管理家園的小官說,可以出一錠銀子讓劉覃與其他新進士湊錢辦櫻桃宴。

    但是劉覃的花費往往是其父規定的幾倍。

    管家園的小官把這事兒說給劉邺知道,劉邺讓他給取足就是。

    正趕上薦新的時令,狀元以下的人們正在商議湊錢的比率,劉覃便暗中派人,花了大量銀兩,預購了幾十樹櫻桃。

    于是,由他獨辦了櫻桃宴,大量邀請公侯卿相。

    當時,京城裡的櫻桃剛剛上市,雖然價格昂貴,但是并不怎麼好吃。

    劉覃卻在席間堆積如山,加上其它糖果菜肴,真可謂豐盛。

    随便讓下人送人一小盤,送出去的也不下數升。

    凡跟從人駕車人,沒有一個不沾光的。

     檽棗 晉趙瑩家,庭有檽棗樹,婆娑異常,四遠俱見。

    有望氣者,訪其鄰裡,問人雲:“此家合有登宰輔者。

    ”裡叟曰:“無之。

    然主人小字相兒,得非此乎?”術士曰:“王氣方盛,不在其身,當在其子孫。

    ”其後瑩由太原判官大拜,出将入相。

    (出《北夢瑣言》) 晉代有個趙瑩,他家院子裡有一棵檽棗樹。

    這棵棗樹挺拔高大,枝葉婆娑,非同尋常。

    四處都可以遠遠就望見它。

    有一位會看地氣的術士打聽趙瑩的一個鄰居說:“這一家應該有做宰相一類大官的,可有嗎?”鄰居老頭說:“沒有。

    但是這家主人的小名叫‘相兒’,該不會是此人要發迹了?”術士說:“這地方王氣正盛,不體現在他本人身上,也應該體現在他的子孫身上。

    ”這以後,趙瑩由太原判官開始升了大官,出将入相,顯赫一時。

     柿 俗謂柿樹有七德:一壽,二多陰,三無鳥窠,四無蟲,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大。

    (出《酉陽雜俎》)俗話說柿子樹有“七德”:一、活得時間長;二、樹蔭多;三、樹上沒有鳥窩;四、不遭蟲害;五、霜葉可供玩賞;六、果子好吃;七、落葉肥大。

     底栎樹實 阿驿,波斯呼為阿驿,拂林呼為底栎。

    樹長丈四五。

    枝葉繁茂。

    葉有五出,似蜱麻。

    無花而實。

    實赤色,類蜱子。

    味似幹柿,而一年一熟。

     阿驿,波斯國叫它“阿驿”,拂林國叫它“底栎”。

    樹高一丈四五。

    枝葉繁密茂盛。

    葉有的五出,像蜱麻葉。

    沒有花而結果。

    果實是紅色的,類似蜱麻籽。

    果實的味道像幹柿子,一年一熟。

     柿盤 木中根固,柿為最,俗謂之柿盤。

    (出《酉陽雜俎》) 樹木當中要論紮根牢固,柿樹是最牢固的,一般人都叫它“柿盤”。

     融峰梨 仙梨。

    融峰上有青壇,方五丈。

    有燒香行道處。

    古形銅器數種。

    有梨樹。

    高三十丈,子如鬥。

    至搖落時,但見其汁核,無得味者。

    (《出洽聞記》) 仙梨。

    融峰上有一個青壇,壇是五丈方壇。

    那上面有燒香行道的地方。

    有幾種古典樣式的銅器,還有一棵梨樹。

    這棵梨樹高三十丈,所結的梨有鬥那麼大。

    等到梨從樹上被搖下來,人們隻能看到果汁和梨籽兒,卻沒有嘗到它的味道的。

     六斤梨 洛陽報國寺梨,重六斤。

    (出《酉陽雜俎》) 洛陽報國寺的一棵梨樹結的梨,六斤重一個。

     紫花梨 清泰中,薄遊京辇。

    曾與盧泳巡官、鄭扆博士、僧季雅,及三五知友,夜會與越波隄僧院。

    是時清秋欲杪,明月方高。

    句聯五字之奇,酒飲八仙之美。

    柿新紅脯,茗醶綠芽。

    一詠一觞,或醒或醉。

    座上因相與征引古今,遂及果實之事。

    有叙及紫花梨者。

    衆雲:“真定有之。

    ”雅公獨颦蹙而言曰:“此微僧先祖之遺恨。

    ”衆驚而問之。

    雅曰:“昔武宗皇帝禦天下之五載,萬國事殷,聖情不怿。

    忽患心熱之疾,名醫進藥,厥疾罔瘳。

    遂博诏良能,遐徵和、緩。

    時有言青城山邢道士者,妙于方藥。

    帝即召見之。

    道士以肘後綠囊中青丹兩粒,及取